中国净土教理史
作者:佚名
《中国净土教理史》是日本净土宗泰斗望月信亨依据其在大正大学的讲课笔记整理而成的著作。该书以中国净土教义的发展变迁为核心,同时兼顾净土教传播的相关史实,系统梳理了这一宗派的演变脉络。全书共三十九章,始于 “总叙”,终于 “清代后期之道俗归净”,脉络清晰且史料扎实。作者广泛搜集中国净土宗相关史料,以历代净宗大德为重要叙述线索,阐述他们在修学、弘扬净土法门方面的史实,还对比分析诸家净土思想的源流与差异。书中也涉及教义相关的关键探讨,比如敏锐捕捉到往生别时意与佛身佛土论的关联等核心教理问题。此外,著作还记述了清代道霈、济能等僧人的净土信仰,以及当时居士归向净土的思潮等内容。作为少有的系统梳理中国净土教的著作,其既展现了净土法门从传入到清代的发展全貌,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净土教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章节列表
升序↑- 原 序
- 郑 序
- 第一章 总 叙
- 第二章 弥陀经典之翻译及初期之净土信仰
- 第三章 庐山慧远
- 第四章《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之译出及疑伪经
- 第五章 南方净土教之传播
- 第六章 北方净土教之传播
- 第七章 昙鸾之他力本愿说
- 第八章 净影慧远之净土论及九品阶位说
- 第九章 天台智之净土论及常行三昧
- 第十章 吉藏之净土论及生因说
- 第十一章 周隋时代净土教之弘通
- 第十二章 道绰之圣净二门分别
- 第十三章 道基、法常等之净土论及凡夫往生别时意说
- 第十四章 迦才之净土论及生因说
- 第十五章 善导之凡夫入报土论及称名正因说
- 第十六章 玄奘、窥基及法相诸家之净土论
- 第十七章 义湘、元晓、义寂等之净土论及十念说
- 第十八章 怀感之弥陀净土论及念佛三昧说
- 第十九章 初唐时代净土教之传播与造像及西方变相
- 第二十章 慧日、承远、法照等之般舟三昧修行及禅对净土论
- 第二十一章 天台门叶之净土之赞扬及飞锡之三世佛通念佛及净土十疑论
- 第二十二章 大行之事迹与道镜等《念佛镜》及《西方要决》
- 第二十三章 华严诸家之净土及念佛论
- 第二十四章 中唐以后之教势并造像及变相
- 第二十五章 永明延寿之禅净双修论
- 第二十六章 义通等之净土研究及知礼之约心观佛论
- 第二十七章 遵式、智圆等之净土赞扬
- 第二十八章 元照及二土教观并称名多善根说
- 第二十九章 宋代净土教之弘通
- 第三十章 禅僧之众修净土并居士归向西方
- 第三十一章 子元之白莲宗及其余党之邪说
- 第三十二章 南宋及金代之净土弘通
- 第三十三章 元代之教势
- 第三十四章 明代天台诸家之净土宣扬
- 第三十五章 禅僧及居士之归向净土
- 第三十六章 云栖袾宏之禅净同归论
- 第三十七章 智旭之念佛三昧论
- 第三十八章 清代初中期净土之弘通
- 第三十九章 清代后期道俗之归净
- 译后记
猜你喜欢的书
我的左脚
《我的左脚》是爱尔兰传奇作家兼画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传体小说。克里斯蒂•布朗,爱尔兰一个泥瓦匠家庭的22个孩子之一,患有先天性脑瘫,四肢无法正常活动,也不能口齿清晰地讲话。五岁那年,布朗用左脚奇迹般地写下了人生第一个字母和单词。随着年龄一点点长大,布朗开始明白自己将永远被禁锢在这具残疾的身体里,也开始注意到旁人异样的目光,他甚至想过自杀……是母亲博大的爱和耐心给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凭着毅力,他用神奇的左脚开启了与世界沟通的大门,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画作和文学作品。1981年布朗去世后,《我的左脚》被搬上银幕,由丹尼尔•戴-刘易斯主演。他不向命运屈服的故事由此轰动世界,《我的左脚》一书也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一样,成为感动并鼓舞着世界上千千万万人的励志经典。该电影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丹尼尔•戴-刘易斯也凭借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图尔的本堂神甫
《图尔的本堂神甫》最初以《独身者》为题,于一八三二年在玛门-德洛奈版《私人生活场景》第二版第三卷中发表。一八三四年仍以《独身者》为题,收入贝歇夫人书屋出版的《十九世纪风俗研究》第六卷,属“外省生活场景”。一八四三年收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六卷,篇名改为《图尔的本堂神甫》,是“外省生活场景”中《独身者故事》的第二篇。本篇仍以独身者的生活为题材,通过一个老处女和两个教士之间的摩擦,揭示了外省贵族与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及教会内部的宗派斗争。表面上冲突局限于生活琐事,背后却隐藏着重大的利害关系。阴险奸诈的脱鲁倍神甫利用老小姐打击忠厚老实的皮罗托神甫,为的是对已故沙帕鲁神甫施行报复,彻底肃清其势力和影响,确立自己在本地区的权势。本地贵族尽管同情皮罗托神甫的遭遇,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抛弃了皮罗托神甫,转而与得势的脱鲁倍神甫握手言欢。
斯未信斋杂录
本书不分卷,徐宗干撰。所著「斯未信斋文集」「杂录」之部,凡六卷。卷一:「用静吉轩随笔」,大体为清道光二十一年记官山东时事。卷二:「南台精舍随笔」,大体为二十三年记官四川时事;「小浣霞池馆随笔」,大体为二十四年记官漳州时事。卷三:「垩庐杂记」,为二十六年记丁母忧回里追忆旧事及新见闻事,卷四:「丁戊随笔」,为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记赴台湾道旅途事;「斐亭随笔」、「君子轩偶记」、「退思录」,均记在台湾道时事。卷五:「壬癸后记」、「癸丑日记」,大体亦均记在台湾道时事。卷六:「甲乙日记」,记台湾道卸任内渡前后时事,「丙辰日记」,大体记咸丰六年在豫、皖协剿「捻匪」时事;「归日续记」,为九年浙藩解组以后,同治元年出任闽抚前之记事。各篇中在台湾所记者,内容不尽属台湾事;非在台湾所记者,内容亦有提及台湾事。本书舍其与台湾完全无关之卷一「用静吉轩随笔」与卷二之一「南台精舍随笔」两篇外,余均尽行收录;但因有所割舍,删去卷次,顺序以篇题编目,计十一篇。
燃烧的荒地
长篇小说。路翎著。小说描写一个复仇的故事。三个出生不同阶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复仇者围绕着夺回被地主霸去的田产和世代冤仇的纠结, 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极其尖税的斗争。《燃烧的荒地》创作于1948年,以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一个沉闷的村镇——兴隆场为背景,刻划了几个挣扎在崩溃边缘与命运决斗的底层人物——何秀英、张少清和主人公郭子龙,在他们身上展示出来的生命原始的强力,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悲壮而痛苦的漂泊流浪情怀,以及纠缠不休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形成了路翎小说特有的“情感结构模式”,而人物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强烈的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这种“情感结构模式”之中。
给予者
现代中篇小说。丘东平等著。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年1月初版。小说出版时署名欧阳山、草明、东平、邵子南、于逢等集体创作,东平执笔。实际上其它人只是“聚谈了几次”,最后由东平独立完成。作品以十九路军在抗战前后的活动为背景,写出了这支抗日爱国的旧式军队的某些本质。这支军队有抗日爱国热情,但在政治上有很大盲目性,分不清为谁抗日。官兵们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主人公黄伯祥由司机升为连长,他思想单纯,忠于职守。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面前,终于认识了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妻子、儿女和父母都“给予”了祖国。他在上海“八·一三”战斗中,指挥炮兵轰击日寇时,轰毁了他自己在虹口的家。后来他在瓦砾堆里看见了6年不见的亲生女儿。他吻了将死的女儿的前额,然后提起枪继续阔步向前。作家力图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用了自己的全生命献身于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茅盾曾在《〈给予者〉》中指出:“中国人民大众的抗战意志如何在压迫下、践踏下、侮辱下、欺骗下,沉郁而坚定地发展,终于达到‘由自己来担当’,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步;而这,是在主人公黄伯祥的惨痛而平凡的经历上得到了形象的反映的。”
息除中夭陀罗尼经
一卷,宋施护译。与诸佛集会陀罗尼经,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同本异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