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台智之净土论及常行三昧

第一节 智之事迹及其著作LR2中华典藏网

智,荆州华容县(湖南华容)人,生于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十八岁时随湘州(湖南长沙)果愿寺法绪出家。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登光州大 苏山(河南商城)谒见慧思,于普贤道场悟入法华三昧。后出金陵讲《法华》及《大智度论》。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入天台(浙江台州),建修禅寺。至德三 年(公元585年)受命赴金陵,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等经。次游庐山等处。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于当阳县(湖北当阳)玉泉寺讲《法华玄 义》,翌年更说《摩诃止观》。后还天台山。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十一月寂于山东石城山,时年六十。为中国天台宗之开祖,时称智者大师或天台大师。其 学风以法华为宗,立五时八教之教相,广说开权显实之旨。依《中论》等倡一心三观之说。不独鼓吹观心之要,且亦深信弥陀,修般舟常行三昧之法。据《智者大师 别传》云:临命终时右胁西向而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最后唱《法华》《无量寿》二部经,听《无量寿》竟,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 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修耶。行道力故,实不唐捐,梵音声相,实不诳人。”又曰:“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依此可知,彼 深信净土,期生西方。LR2中华典藏网

其著书多系门人灌顶之笔录,有《法华经玄义》二十卷,《法华文句》二十卷,《摩诃止观》二十卷,《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金光明经文句》六卷,《维 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略疏》十卷,《菩萨戒义疏》二卷,《四教义》十二卷等,凡数十部。其他有《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经义疏》《净土十疑论》《五 方便念佛门》等各一卷,传亦为彼之撰述,然此等诸书谅悉为后人之假作。此中《观经疏》,最澄之《台州录》中记为智者大师出。又唐法聪制《释观无量寿佛经 记》一卷、宋知礼制《妙宗钞》六卷,各释其文义;宋延寿之《宗镜录》、日本良源之《极乐九品往生义》等亦加以引用,可见古来盛行。然而良忠之《往生要集 记?第八》疑《往生要集》未引用此书,且责其文句似同于净影慧远之《观经疏》而表不解。贞享年间,大野山日尧举七难,指为后人之伪作。享保之顷,鸣泷山日 谛更另列七项疑点,论断非智者之真撰。作者亦曾精研此书之文义,确认果为后世之拟托,详载于《净土教之研究》,今从略。又《阿弥陀经义疏》初见最澄之《台 州录》中记述是智者大师出,后宋智圆之《阿弥陀经义疏》云:“世有《弥陀经疏》,自日东传来,言智者说,非也,词俚义殊,谅倭人之假托乎。”《佛祖统纪? 第二十五?山家教典志》载:此书虽曾入藏,而孤山净觉谓附托之文;唯神照法师尝于天台法轮院用此疏讲经。现存之书唯略解经本而已,恐非智之作。然《台州 录》既载其目,可知流通于唐代,而非倭人之假托。LR2中华典藏网

又《净土十疑论》一名《阿弥陀决十疑》,唐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及法聪之《释观经记》中均引用其文,最澄之《台州录》中亦列其名(无作者之名)。然此书中不独引用《新译杂集论》及玄奘之《西域记》,观其文义,亦显非智者之真作。此亦在《净土教之研究》中有所论述。LR2中华典藏网

《五方便念佛门》、圆仁之《入唐求法目录》记为智者大师述,《佛祖统纪?第二十五》中亦列为智之撰述。然此书引用唐菩提流志译之《大宝积经》,其所 论亦不合智之学说,可见此书亦非彼之真撰矣。斯则有关净土假托之书之续出,乃因智者为求生西方者,意在借其声望以扶持净土之弘通耳。LR2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净土之分类与弥陀净土之判属LR2中华典藏网

智亦试作有净土之分类,《维摩经略疏》第一卷等将十法界凡圣所居之处所,类别为四种,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 土又名染净国,亦即界内之土,有凡居、圣居二种。凡居土有善恶众生所居之人天趣、四恶趣之差别。圣居土有实圣与权圣之别,二乘及地前菩萨生于界内之土者为 实圣,地上菩萨及如来为化有缘,而应生于界内者名权圣。人同居土有净土及秽土,如娑婆世界充满不净为秽土,西方安养世界清净庄严,无有四恶趣名为净土。其 次,方便有余土是界外之土,即二乘及菩萨证方便道所居之处。此等圣人已修空、假二观之方便道,断通惑,舍分段身,生于界外,故名“方便”;未断无明之别 惑,尚受变易生死,故名其所居为“有余”土。《法华经》云:“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此人虽生灭度之想,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又《大智度论》曰:“二乘 入灭,虽不生三界,于界外有净土,于彼受法性身。”即是指此土而言。第三,实报无障碍土,又名果报土,即莲华藏世界,法身菩萨所居之处。此菩萨已观一实 谛,发真无漏,得真实果报,然尚未全尽无明,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故名“实报”;其土色心无碍,一世界摄一切世界,一切世界亦各摄一切世界,如因陀罗网 之重重无尽,故名“无障碍”土。《仁王般若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大智度论》曰:“法性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其国无声闻、辟支佛名。”《华严经》 之“因陀罗网世界”,及《摄大乘论》所说“华王世界”,亦皆指此土而言。第四,常寂光土又名法性土,即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盖真如佛性非 身亦非土,今且就智性边名身,就法性边名土。又常为法身,寂为解脱,光为般若之意。可见此即就如来之三德秘藏而说。《仁王般若经》说“唯佛一人居净土”, 《维摩经》云“心净则佛土净”,《普贤观经》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均指此土而言。斯则智广说四土,以前三土为众生自业 所感,常寂光唯佛所得。即佛、众生各有其土。又彼佛入众生之土中施化之义,将此四土配以佛之法、报、应三身。即凡圣同居、方便有余二土为应身佛所化之处, 名之为应土;实报土为报身佛所化之处,名之为亦应亦报土;常寂光土为法身佛所居之处,名为非应非报之真净土。LR2中华典藏网

智之《净土论》,大体不异于净影慧远之说。智分别四土,众生、佛各有其土,全同于慧远所说。四土之中,凡圣同居土相当于慧远之事净土,方便有余土相 当于相净土,实报、寂光二土相当于真净土。智以凡圣同居土通于净秽二土,秽土广指六道众生之所居,与慧远约事相严丽立事净土迥异。然而事净土中,以求有之 善根所得之欲、色诸天属秽土,故可谓彼事净之中亦含秽土。又求出之善根所得弥陀净土,即智所谓同居之净土,故两说之旨趣大体一致。方便有余土指阿罗汉等所 居之处,合于相净土中二乘自利善根所得之土。慧远于相净中,别立诸菩萨化他之善根所得之土,配当于维摩之丈室,智或以此为一时变现之土而除略。实报土合于 慧远真净土中之离妄土,寂光土合于纯净土。智游化于江南,慧远则于此地从事讲说,二师是否有所往来虽不详知,然智较慧远后生十五年,且智之说,多系门人之 笔录,此四土说,或为承慧远之说,加以多少改修而成者欤?LR2中华典藏网

有关弥陀之身土,智以阿弥陀佛为应身,其土为凡圣同居土。《维摩经略疏-第一》云:无量寿国,虽果报殊胜,难可比喻,然亦染净凡圣同居。何者?彼国 虽无四趣而有人天。又《观经》云:“犯重罪者,临终之时忏悔念佛,便转业障,即得往生。”故知虽具惑染之凡夫,愿力持心亦得居也,此具惑凡夫亦得生之净 土,名凡圣同居土。又《法华文句?第九(下)》《金光明经文句?第二》等,论三身佛之寿量,法身非量无量,报身金刚以前有量,金刚以后无量,应身随缘则有 量,应用不断则无量。又弥陀虽名无量寿,《观音受记经》云:“彼佛入灭后,观音补处成佛。”其寿实有量,故彼佛为应身。此亦全同于净影慧远之说。LR2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 常行三昧说LR2中华典藏网

智于弥陀净土之生因,似不另作解说,然依《观经》等以三福十六观为往生业,亦不难想象。《观无量寿佛经疏》云:“此经以观心为宗,以实相为体。欲生 极乐国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此书虽非智真撰,然其意盖不出于此。又《维摩经略疏-第一》:“明净土凡夫实生者,无四恶趣,但 以见思润善来生人天。”谓此弥陀净土无四恶趣,凡夫生者,但以见思之惑润有漏之善,生为其中之人天。主要约润生之义而说。LR2中华典藏网

智又于《摩诃止观》中以止观进修之方法,说四种三昧法。其中,依《般舟三昧经》,名唱念弥陀为常行三昧。虽未直接举此为净土之行因,然可知得此三昧 亦可能往生。《摩诃止观?第二(上)》说常行三昧之法:行此三昧,行者先严饰道场,备诸供具,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换衣服,唯专行道。九十日为一期,即 九十日,身常行,不休息,口常唱阿弥陀佛名。休息,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时。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意即念阿弥陀 佛,于西方净土,华池宝阁中,诸菩萨之中央坐说法。又念彼佛三十二相,由足下千辐相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相。亦应从顶相顺缘乃至千辐轮。如此顺逆反 复念观佛之三十二相。又更应就此凝即空、即假、即中之观。盖般舟三昧见佛之法,夙为庐山慧远所采用,白莲社之结众皆实修此法。此法主要流行于南方,智恐亦 受其之影响,而以此为四种三昧之一欤!其后善导、慧日、承远、法照等亦皆修此法,以至成为中国净土教之一大主流。LR2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