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吉藏之净土论及生因说
第一节 吉藏之事迹
吉藏,本安息国(一名飒末建国)人,父避仇,徙南海。后迁金陵(江苏南京)而生吉藏。十二岁随兴皇寺法朗出家,学《百论》等。隋定百越,东游至秦望 山(浙江杭州),止嘉祥寺讲经论,徒众千余,世称嘉祥大师。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应炀帝之请住扬州(江苏江都)慧日道场。又迁长安(陕西长安)日严 寺专事讲说。唐武德初,为十德之一。董理实际、定水二寺。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五月罹疾,著《死不怖论》,年七十五(或七十,或七十一岁)而寂。著有 《无量寿经义疏》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法华经玄论》十卷、《法华经义疏》十二卷、《净名玄论》八卷、《胜鬘宝窟》六卷、《大乘玄论》五卷、 《三论玄义》一卷、《三论玄义疏》十六卷等,凡数十部。
吉藏依《般若》之教旨,鼓吹无得正观,号称中兴三论之祖,然对净土教门亦深有关心。如作《无量寿经》及《观经》疏,解释文义,序中殷勤述示净土往生 之要。《续高僧传-第十一?吉藏传》:彼造二十五尊像,朝夕竭诚礼忏。若此二十五尊像为《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之二十五菩萨,则可见其为一位弥陀信仰者。 同传又载:吉藏临命终时,侍者烧香,令称佛号。虽未明是何佛号,但从彼之《无量寿义疏》等中频举十念往生看来,或为弥陀名号亦未可知。总之,吉藏大师不仅 为一净土法门之义解者。
第二节 净土之分类
今试说明吉藏对净土之各种分类。首先,《大乘玄论-第五》广说国土有净、不净等五种之别:一、净土;二、不净土;三、不净净土;四、净不净土;五杂 土。此中净土者,是众生受菩萨之教化而修善缘,所感之纯净土。不净土者,是众生造恶缘,所自感之不净土。净不净土者,初为净土,感此净土之众生缘尽后,有 恶众生来生,其土变为不净土。即弥勒涅槃后,此娑婆世界又还为不净土。不净净土者,初为不净,感此不净之众生缘尽,更有净善众生来生,其土转净。如弥勒出 世时,此娑婆世界变为净土。又如释迦初于秽土中出现,后灵山成为净土。五、杂土者,由众生杂造善恶二业,所感净秽相杂之土。盖此五土皆由众生自业所感,故 名为众生之报土。然如国之有王,佛常入此诸报土中教化众生,故亦称为佛之应土。是则众生之报土有五种之别,佛所现之应土亦有五种,合为十土。其《观经疏》 中亦云,报、应、净、秽各有五种之别:一、先秽后净;二、先净后秽;三、先后俱净;四、先后俱秽;五、先后杂会。此中先秽后净者,即前之不净净土。先净后 秽者,即前之净不净土。先后俱净者,即前第一之净土。先后俱秽者,即前之不净土,先后杂会者,即相当于前之杂土。两书同为一说。其于《华严经游意》中说, 此五土之分别,本为僧睿所立。若然,则彼必是祖述僧睿之说矣。
又彼于五土中之净土,又分为四种:一、凡圣同居土,二、大小同住土,三、独菩萨所住土,四、诸佛独居土。《大乘玄论-第五》解说:凡圣同居土,如弥 勒出世时,凡圣共在净土内住,又如西方极乐世界九品往生之凡夫,与三乘圣贤共往生。大小同住土,谓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舍三界分段身,生界外净土中, 即小乘之二乘及大乘之菩萨同住之土,故名大小同住土。独菩萨所住土,谓纯菩萨众之住土,无二乘之名,如香积世界、七宝世界。诸佛独居土,唯佛之所居住,即 《仁王经》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又依其《法华义疏-第十》:佛之三身各有其土,分别为法身土、报身土、化身土,法身土即实相土。如 《普贤观经》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仁王般若经》云:“唯佛一人居净土。”《菩萨璎珞经》云“亦以中道第一义名法 身土”,均指此土而说。报身土者,报身即是应身,有内应身与外应身两种。内应身与法身相应,犹属法身,与法身同土。《法华论》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 尽”者,报佛如来之真实净土,第一义摄,即是指此土而言。外应身者,化大菩萨于净土成佛之报身,以七珍宝玉为净土,虽不为劫火所烧,然终有尽灭,不可视同 第一义谛之土。化身土如释迦等化身所居之土,有七珍与土沙之别,通于净秽,而均可坏灭,故称为化土。于此三土若分有常、无常,则法身土但常非无常,化身土 但无常非常,应身土亦常亦无常。内应身土为常,外应身土为无常。若分净秽二土,法报二身之土是净化身之土不定,或净或秽。又吉藏更约本、迹二门分类净土: 法身之土为本土,报化二土为迹土。彼著《法华玄论-第九》云:若合三身为本迹二身者,法身托本土,余二身托迹土也。又《净名玄论-第八》中云:土虽无量, 不出三种,一法身本土,二迹中明报应二土,即指此说。
吉藏就净土分为四类,又论佛之净土有三土及二土之异。大体因袭慧远及智之说。其中四种净土说,几全同于智所说。即凡圣同居土两者同名,大小同住土, 智者称为方便有余土。独菩萨所住土,彼称为实报庄严土;诸佛独居土,彼称为常寂光土。其中将方便有余土改名为大小同住土,大力菩萨亦住其中,为其异点。此 乃根据《胜鬘经》所谓“变异生死”之说,将此土总为不思议变易之人之所住处。吉藏较智者年少二十有余,传曾听智者讲法,此净土之分类或即承用其说。又佛之 净土有法、报、化三种,亦夙为慧远等所倡说。本迹二土之说,与慧远之真、应二土义通。又内应身与外应身之说,亦可看出与慧远所谓圆应土中之法应土与报应土 同一旨趣,故可谓吉藏之净土论多承袭古说。
第三节 弥陀净土之判属
关于弥陀净土,吉藏认为是四土中之凡圣同居土,与智所说同。因具缚凡夫亦得生彼净土,其土凡圣杂居,约所住人名为同居土。然若依彼佛因中发四十八 愿,庄严其国之点说,彼土是报土,又可称应土。关于此一问题,《观经义疏》举南北两地之异说。如该疏中说:江南师云是报土,法藏菩萨,在破析性空位中,发 四十八愿所造故也。北地人云在八地以上法身位发愿所造,故云报土。吉藏立通别二论,就通门,一切国土无非酬因,可云报土;就别门则不然,以法藏菩萨有本迹 二门。就迹为论,在凡夫地以愿造土,可云报土。故《无量寿经》言:“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今在无量寿世界。”若论本门,此菩萨位居邻极(登等觉之位),无更 造业,故非报土,唯是应现之土,故《无量寿经》云:“成佛今时,七宝为地,自然而生。”此是法藏菩萨发愿之位而判别报、应二土。若据《法华经》迹门之意, 彼菩萨于凡夫地发愿,行诸波罗蜜,所造国土,酬感因行而成,故可称之为佛之报土。若依本门之意,八地以上,邻极之位发愿,此菩萨已更不造业感果,其土乃为 应土。此即折衷南北两地之说,主张佛与众生各有净土,众生修因,生彼国土,是为众生之报土,同时即为佛的应土。换言之,即众生修因,感生于佛的应土也。
又弥陀净土于分段、变易二死中,属于哪一类摄?《观经义疏》亦列南、北两说。南地云,在凡夫浅位中所行因而得故,报不得为胜,故是分段所摄。北地 云,此菩萨即在八地以上深位之所行所造,故云不思议变易报。吉藏取南地之凡夫位发愿之说,以彼土寿虽无量必有终尽之期,故为分段所摄。
又无量寿土是否为三界所摄,亦有二说。一、北地所依《大智度论》,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主非三界所摄。二、南地所云,未断 三界烦恼而得往生故是三界摄。《智论》说无欲,非无烦恼之体,约唯无烦恼之现行说无欲。吉藏对此区别为方便三界、实生三界二种:约凡夫秽业所见,弥陀净土 为方便三界所摄。如《无量寿经》云:“三十三天依何而住?佛云:依业报住。”又依《华严经》说,彼土为百万阿僧祇品中最下品之净土。此中南北两地之师虽不 明究指何人,但吉藏概从南地之说可知。
第四节 净土之生因及九品往生人之阶位
吉藏于净土往生之业因,有通别二门。就通门说,总以三福、十六观为净土之生因;若就别门说,菩提心为其业主,三福、十六观等余善以为业缘。此中菩提 心为业主者,以此菩提心实是至佛果之正因故。众生闻佛道之长远,多生退屈之心,故暂示净土之近果,以为进趋佛道之缘,故净土往生是以菩提心为主。此是禀承 昙鸾、慧远之意,加以强调。业缘即指三福、十六观。有关三福,吉藏谓“世福”为世间凡夫之善,“戒福”为小乘之善,“行福”为大乘之善。而此三福,或三人 各别修之,或一人具修之。一人修者,始修世善,次入佛法受三归五戒,再由小转大修持行福。修此三福得生西方者,以三种福皆净其心故。《维摩经》之“心净故 佛土净”,即明此理。
次言十六观。前十三观总为观果之观,名之为无量寿观;后三观为观因之观,名为九辈观。凡观,有生灭、不生灭之二种。生灭观者,观现象生灭之法;无生 灭观者,并观无生灭实相之理。此二观或二人各别修之,或一人并修之。二人各别修者,小乘人修生灭观,大乘人修无生灭观。一人并修者,大乘中具此二观,即观 应身王宫生、双林灭,为生灭观;观法身王宫不生、双林不灭,为无生灭观。今此《观经》所说之观,即大乘中之生灭、无生灭二观。虽通两观,但正说生灭观,以 主要在观彼国劫之长短、化主、国土、教门及徒众等五种生灭之果故。又此十六观中,前十三观总名无量寿观,而不名无量寿佛观者,彼诸观中不唯念佛,且广观时 节等五种清净之果。又此无量寿观可名为念佛三昧,然念佛亦有念佛法身、念佛生身之别。念诸法实相名念佛法身,念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名念佛生身。今此经 中无量寿佛观,正观如来相好光明等,乃念佛生身,非是念佛法身。凡念佛三昧有遍治一切三毒之功。故《大智度论》云:余三昧或治瞋不治业,或治业不治报;然 念佛三昧遍治一切,遍治三毒,遍治三障。谓此三昧有对治一切惑障、业障、报障等功德,修之即能灭罪生净土,宣扬念佛三昧之功能。九辈观者是后三观,观三辈 九品人往生之因。上辈观者,观大乘人修大乘善,得大乘果;中辈观者,观小乘人修小乘善,得小乘果;下辈观者,观作恶无善众生,临命终时由闻大乘妙法,而得 大乘果。此与慧远之他生观同一趣旨,即依经而得此九辈皆名为观。
又吉藏判别九品人之阶位:上上品人生彼国土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虽通初地,然由上下品人往生,得初地无生,知上上品之无生,必指七地所得也。但又有 超位行人,如释迦超弥勒成佛,则其位实不可知。上中品人生彼国土,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此无生亦指七地所得,故知此人已是地上菩萨。上下品人生彼国土,得初 地无生,可知为地前三贤之人。又下三品依恶之轻重而分其品位,即下上品作十恶,下中品犯四重,下下品造五逆之人。若谤法阐提之人不生净土,因闻净土法而不 生信,故不得往生。又小乘人闻说有十方佛而不信,亦不得往生。故此等均不摄九品之中。但彼《观经疏》中唯论此上下二辈之机品,未举中辈三生,恐是准经之观 文,中上品为前三果圣人,中中、中下二品为见道以前之内凡、外凡,此等专约往生以后所得之果,判定九品阶位,与慧远之说,大体无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