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周隋时代净土教之弘通
第一节 慧影之净土说及灵裕之著作
北周以后至隋代,弥陀净土之教旨更引起一般人士之注目,如僧传中所载之静霭、昙延、智等高僧均欣求西方。又自净影慧远始,经过慧影、灵裕、吉藏、道 绰等或作疏记、解释《观经》,或于著作中发挥净土教义之见解。彦琮等又作净土之赞文,道俗之造立弥陀佛像亦不少,弥陀信仰正是趋向勃兴之法运。其中慧影是 巴西人(四川保宁阆中),曾就北周道安受《大智度论》,住潼州迁善寺著《大智度论疏》二十四卷,寂于隋开皇之末。彼乃属于北地四论系,所著《大智度论疏》 今仅存数卷,其中第二十四略述净土论,聊知其所说。依彼说:净土之义有无量,今且论真、应二土,三种净土,摄一切国。实智法身之报佛生实相之净土,有无量 色像,无量光明,无量音声。纯无生法忍菩萨以为徒众,如十地菩萨受佛职时。如《华严》云“其菩提树围十万亿微尘数佛土”等,则是实报功德净土。若如去伽耶 城不远道树,及西方净国等,则皆是应土。如《无量寿经》所说,正定聚众生得生其国故名净土。此与净影慧远等同以弥陀净土为应土,乃当时一般之通论。
灵裕是定州钜鹿曲阳(河北定州曲阳)人,弱冠时,往邺都(河南临漳)投慧光门人道凭听讲《地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召入长安,次住演空 寺。寂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正月,时年八十八岁。彼与慧远同宗《地论》。其行迹详于《续高僧传-第九》及《钦定全唐文?第九百四》所载《大法师行 记》。著述颇多,其中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往生论》之疏等。并未传入日本,在中国亦多未见流通。然最近从敦煌出土之古书中,发现有《无量寿经 义记》下卷及《无量寿观经义记》一卷,收于《大正藏经》第八十五卷内,均无作者之名。虽不详何人撰述,但其释文带有古风。且如矢吹庆辉氏之《鸣沙余韵解 说》所指,现存经疏中,无有与此两经疏之文义一致者,可知其为从未传之逸书。此中,《无量寿观经义记》引用《大品》《法华》《华严》《仁王》《大集》《地 持》等诸经论,因未列举新译诸经,证此书非唐代以后之作。且灵裕曾为《大品》《华严》《仁王》《大集》《地持》等经作疏,今专门引用此等诸经,证明此书出 于灵裕之手亦有可能。不仅如此,此书云“具足十念者明时分也”,此可能为对于昙鸾之《往生论注》之批判,又解释生弥陀净土得小乘果之说,此人并先于此土修 小乘善根,是故生彼国已,依本所习得小乘果,虽得小果而不取证,即修菩萨道。不同此方得果住而不进,今存其本名,故名阿罗汉。而彼国实无阿罗汉,此点亦异 于昙鸾及慧远等说。《无量寿经义记》已残缺,无法得知其全貌。且其下卷中亦无一引文,亦无法作任何考证。不过同于《观经疏》有“义记”之题名,其解释方法 亦颇类似。或者此书亦可能为灵裕之作品。裕命终之日,自三更念佛,相继达于明相,此恐受其师道凭之感化,唱诵阿弥陀佛之名号。其门人道昂,传亦常愿生安 养,临终时感佛接引,一门师资相继归向西方。
第二节 静霭、彦琮等之净土赞扬及诸师之归净
静霭,荥阳(河南荥阳)人,就景法师听《大智度论》,专宗四论。知北周武帝将破佛,与门下三十余人入终南山(陕西长安)东西造二十七寺,以供逸僧住 处。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遂遭破佛之蹂躏,后潜入太一山(陕西长安),深叹大法之废灭,住世无益,仍撰《三宝集》二十卷,于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 年)七月题遗偈于石壁而入灭,年仅四十五。《续高僧传-第二十三》载其遗偈:“舍此秽形,愿生净土,一念华开,弥陀佛所。速见十方,诸佛贤圣,长辞三途, 正道决定。报得五通,自在飞行,宝树餐法,证大无生。”依此可知彼亦是热心净土之行者。
又昙延,宗《涅槃》,北周时任国统,逢武帝之破佛,隐太行山(山西)。后隋文帝召住长安延兴寺。开皇八年八月,七十三岁示寂。传亦愿生西方,语默之际,恒注心安养。彼在当时颇有大名,门下亦盛,故受其感化者必不少。
彦琮,赵郡柏仁(河北邢台隆尧)人,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7年)生。少出邺都,列讲席,后返乡寺讲《无量寿经》。齐亡后,为通道观学士,后为昙延 之奏而落发。专事讲说,又参与译经,撰众经目录。隋大业六年七月间,年仅五十四岁,寂于洛阳译经馆。所著甚多,尝作《愿往生净土礼赞偈》一篇,后善导收录 于《往生礼赞》中,配用于晨课之行仪。日本圣武天皇曾亲书此赞文(与《往生礼赞》所收少有不同),现藏于奈良正仓院,但此宸翰未见彦琮之名,上题《隋大业 主净土诗》,疑非隋炀帝之作。且《往生礼赞》中记为彦琮法师之礼赞偈,但为何署有大业主之名?此因彦琮常为炀帝侍从,想此赞文系代炀帝而作,以帝之名公布 之(参照岩井大慧氏之《圣武天皇宸翰杂集》中之《隋大业主净土诗》)。当时隋室亦风行弥陀信仰,如《续高僧传-第二十六?阇提斯那传》载:“帝后云崩,空 发音乐,并感异香,帝问所由,阇斯那答曰:西方净土名阿弥陀,皇后往生,故致诸天迎彼往生也。”又法琳之《辩正论-第三》中记述:炀帝并州建弘善寺,傍龙 山造弥陀坐像高一百三十尺。可知炀帝亦是关心净土信仰者。《圣武天皇宸翰杂集》中载奉赞净土十六观诗五言十三首,唐迦才《净土论》卷中载赞观音、势至二菩 萨偈七言十三首,均无作者之名,然而十六观诗之笔法酷似彦琮之礼赞偈,谅系同人所作。观音、势至二菩萨偈想是初唐以前,或者亦是隋代之作品。又迦才之《净 土论》中有禅那崛多三藏别译龙树之《阿弥陀佛偈》七言十二首。“禅那崛多”即是阇那崛多(Jnanagupta),彼于隋开皇初,来长安从事译经,译出 《大贤集护经》(《般舟三昧经》之异译)等。经录虽未载有龙树之赞文,然其传译此文,应属事实。可见隋代净土之赞扬,乃逐渐风行。
又依据《续高僧传》《迦才净土论》《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净土往生传》(戒珠)及《佛祖统纪?第二十七-净土立教志》等所说:有后周长沙慧命、 法音、实禅师、景禅师,隋益州多宝寺僧崖,开觉寺道喻,并州兴国寺登法师,并州汉王内道场寿洪,河东栖岩道场智通、真慧,江都安荣寺慧海,庐山智受,天台 山国清法智,天台山等观,金陵瓦官寺法喜,碧涧法俊,扬州大兴国寺法禅,长安净影寺善胄,终南山智炬寺明瞻等人,均为愿生西方之净土行者。其中,登法师住 并州兴国寺讲《涅槃经》,道俗来时,均口授阿弥陀佛名号,劝以往生西方。寿洪,平生注心修持见佛之净业,期见弥陀;临终时,兜率天人捉其袈裟上天,彼以非 所期而拒之。时身旁徒众为念弥陀佛号,忽从西方有化佛菩萨来迎,彼遂告之众而命终。又智通,河东猗氏(山西猗氏)人,隋仁寿年中,建蒲坂(山西永济)栖岩 道场,求生西方。大业七年,六十四岁寂。其门人顶盖及其母王氏亦信仰净土,临终感佛迎接。真慧,隋开皇末,往蒲坂,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住栖岩寺,筑 净地为方坛,依《观经》所说设四柱宝幢,作琉璃地,安置弥陀三尊像,凝日夕观想,大业十一年四十七岁寂。善胄,瀛州人(河北河间)人,隋初入长安师事慧 远,次住净影寺讲《涅槃》,又制《涅槃疏》,唐武德三年(公元602年)七十一岁时示寂,临终时感佛来迎。法喜、等观、法俊均为天台智门人求生安养者。传 灌顶上生兜率,但《续高僧传》十九则载,彼临命终时三称阿弥陀佛。
第三节 阿弥陀佛像之造立
周隋时代对弥陀佛像之造立为数不少。《辩正论-第四》载:周清河公侯莫陈休受戒后,发心写一切经,造丈六夹纻无量寿像。又在大村西崖氏之《中国美术 史?雕塑篇》记云:山东历城千佛山有隋开皇七年之阿弥陀三尊像,及阿弥陀佛像记;山东玉函山有开皇八年及十三年之阿弥陀三尊像;河南洛阳龙门有开皇十五年 行参军、慈明邑子等造阿弥陀佛龛;河北磁州南响堂山有开皇四年、十二年及大业七年之阿弥陀佛像;河南安阳县宝山寺万佛沟于开皇九年造卢舍那佛及弥勒世尊并 阿弥陀世尊龛;大业九年乡城李中化寺造弥陀大像五躯,高一丈八尺。《金石萃编?第三十九》载有王女晖等之阿弥陀佛造像记。《陶斋吉金?第八》载录开皇十三 年所造之阿弥陀佛像,开皇十七年张信为亡媳来富造立弥陀石像铭,有“愿亡媳舍此秽形,面奉弥勒托生西方”之语。此为承北魏以来之俗信,将上生兜率与往生西 方混为一谈。又炀帝于并州建弘善寺,造弥陀坐像高一百三十尺,已如上述。《续高僧传-第十?智聚传》载:智聚曾造无量寿像,安置于荆州(湖北江陵)瑞像 寺。《金石录补续跋?第五》传载,开府吏部尚书上庸公韦世康,为复兴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晋道安之襄阳檀溪寺金像,造无量寿像。道安所造之像本是释 迦像,至隋代改为无量寿像。又《瑞应删传》云:隋开觉寺道喻念阿弥陀佛,造栴檀像长三寸。《续高僧传-第十二》:江都(江苏江都)安乐寺慧海于齐州僧道诠 处,得五通菩萨所写之无量寿像而模写之。又敦煌出土《华严经》第四十六卷附有开皇三年之后记云:“愿亡父母托生西方天寿国”之语。由此可知,隋代之净土信 仰已普及于道俗之间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