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道绰之圣净二门分别

第一节 道绰之事迹0yv中华典藏网

道绰生于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并州之晋阳(山西太原)。十四岁出家学习经论,后事太原开化寺慧瓒,研究空理,尤精《涅槃》,前后共讲二 十四遍。迦才《净土论》卷下云:道绰为大鸾法师三世以下玄孙弟子。然未举其师之名。常住汶水之石壁玄中寺。此寺本为昙鸾所建,境内有其碑,道绰每见此碑而 有感悟,遂于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时年四十八,弃《涅槃》之讲说,归心净土,专念阿弥陀佛,日以七万遍为限,恒修礼拜供养。唐贞观以来,讲《观无 量寿经》二百余遍以上。广劝有缘念佛,以小豆记数,后又穿木穗子作数珠,掐之以数念数,此殆为数珠之滥觞。又教众勿向西方涕唾、便利,坐卧不背西方。晋 阳、太原、汶水三县之道俗皆沐其教化,七岁以上皆知念阿弥陀佛。每开讲席,念佛之声洋洋,摇响林谷。《金石萃编?第八十四》所载《大唐太原府石壁寺铁弥勒 像颂并序》载:唐太宗曾驾幸太原时,文德皇后不豫,枉驾玄中寺面见道绰,布施众宝名珍,供养启愿云。其当时德望之高可以想知。后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年)四月圆寂,高年八十四岁。平生灵验颇多,与昙选、智满结为道交。又其门人有善导、道抚、道穗、道生等。著述传世有《安乐集》二卷。《唐书?艺文志?第 四十九》说:有《净土论》二卷,《行图》一卷。《东域传灯目录》别载有《观经玄义》一卷。此中《净土论》似指《安乐集》而说。0yv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圣净二门之分别0yv中华典藏网

道绰受末法思想启发,主张时教相应之重要,说佛之教法有圣道、净土之二门;今时应舍圣道,专归净土。据其所说,若教合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 修难入。故欲修道,必先观察机宜。《大集月藏经》(《大方等大集经-第五十五》)言:佛灭后有五个五百年,其修学法各——第一五百年学慧得坚固,第二个五 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个五百年中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个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个五百年白法隐滞,微有善法得坚固。今时当第四个五百年 中,正是修福、忏悔、称佛名号之时;然诸种忏悔灭罪之行法中,莫如念佛。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 也。故知念佛正是适应今日末法时机之行业。盖末法思想自隋初顷起,有北齐法上、道安等频论究佛灭年代。就中,法上以周夷王十四年庚辰,即公元前890年为 释尊入灭之年。则隋大业七年即公元610年,正当佛灭1501年,亦即进入《大集经》所谓第四个五百年。又正、像、末法三时说之时限虽有种种异说,但如依 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说,大业七年以后即为末法时期。当时信仰盛行末法思想,倡三阶教说,主张时教相应。道绰亦依同一趣旨,以忏悔、念佛为末法相应之 法。0yv中华典藏网

彼乃由此观点将佛教分为圣道、净土二门。于娑婆世界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为圣道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名为净土门。圣道门,去佛时 遥,且其理甚深,今时末法之钝根众生难以解悟。圣道门中有大小二乘之别。大乘说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教人证悟之,然此深理,我等未曾有所措心;小乘修入 见道、修道位,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果,断五上分结证阿罗汉果,今日末法之时,如此断惑证真,实在不易!故《大集月藏经》中言:末法时中,万亿众生起行修 道,未有一人而能证得。反之,净土法门若一生作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佛名号,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决定往生。故净土法门正是适应今时钝根造恶之唯一法 门。道绰如此分别圣净二门,以此土入圣为圣道门,往生净土为净土门,无疑承自昙鸾之难易二道说,即与昙鸾认为“于五浊无佛之世,求阿毗跋致为难行道;往生 净土得不退转位为行易道”之趣旨完全无异。唯在其中道绰附以末法思想,约时机之相应、不相应来论二门之用否,在行之难、易之外,更提及时机之问题,此点较 昙鸾之主张,更为强化往生净土之重要矣。0yv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 净土论0yv中华典藏网

道绰分别佛身有法、报、化三身,佛土只有报、化二种,而无法身净土。有关三身之解释,主要是依于《大乘同性经》卷下之说,于净土中成佛为报身,于秽 土中成佛,示现八相者是为化身。又无色无形、无现、无著,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生无灭是真法身之义。此中法身无色无形,无住处,符契晋道生之“法身 无色,佛无净土”之说。亦近于摄论师之立说,有关报土又有法性土与相土之别,即法性土虚融,其体无局限,相土有相,有方所。修无相行,知生即无生之理,求 往生之上辈人,生法性土。浅智凡夫,不知无相之理,生于相土。此恐是将法常等所谓之实报土名为法性土,事用土名为相土。若然,则报身之净土可分成无相、有 相二种。化土中有无而忽有、隐秽显净二种。无而忽有者,如《四分律》中说:定光如来化作一城,与提婆跋提城之人民往来,后其城忽然烧却。隐秽显净者,如 《维摩经》中佛以足指按地,秽土忽隐净土显现。此“无而忽有,秽土现起”与“足指按地,净土显现”,即表化土通于净秽二种。又道绰认为化土之净秽差别,均 不过是于秽土中暂时示现其相而已,无有一长时别处之化土,此亦是随从摄论师之说罢。0yv中华典藏网

关于极乐净土,道绰以为是报土,弥陀为报身。弥陀报身之说,依《大乘同性经》说,于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于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阿弥陀如来、莲 华开敷星王如来等,于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悉是报身佛。盖净土乃酬佛之因位愿行而现成者,故说皆是报土;而于净土中得道之佛,亦当然名为报身。是 则道绰、善导等依《大乘同性经》之意,以弥陀及其净土为报身、报土,乃契合净佛国土之原始教旨,此可谓极妥当之见解。由此观点,道绰破向来诸师以弥陀为化 身、极乐为化土之见地。若谓:秽土亦化身所居,净土亦化身所居,则如来报身究应居于何种土?岂非无有报身所居之土?故认为净土是报土(报身所居),其中并 无化土。但如来报身常住,云何《观音受记经》言阿弥陀佛命当有终尽,彼佛入涅槃后,观世音菩萨补处成佛?道绰释云: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实灭度也。彼经 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盖报身休息隐没之相,如《究竟一乘宝性论-第五》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 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此即是指第四之相也。即报身有为地上菩萨(示)现(其)身而为说法,与休息隐没之相;随所化之机上进,则能化之佛亦隐劣身 而现胜身。总之,道绰以《观音受记经》经文释报身休息隐没之相,批正慧远、智等依彼经谓弥陀为应化身之说。0yv中华典藏网

又道绰依《大智度论》及《往生论》,谓西方极乐世界出过三界之净土,此乃承自昙鸾以来的北地之说。然而,彼认为诸佛净土有种种优劣差别,如《华严 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世界,最后之世界一劫相当于胜莲华世界之贤首 刹佛之一日一夜。故知弥陀净土为净土中之初门。又依《正法念经》证明娑婆为秽土中之最终处。娑婆与极乐,其境次相接,故往生甚为方便云。盖道绰所谓报土, 仍依《大乘同性经》,而将诸佛之净土皆名为报土,与摄论师等之实报土之义不同。且报土中亦有种种优劣,而以弥陀净土为净土中之初门,不同于向来诸师之对弥 陀净土予以甚高之评价耳。0yv中华典藏网

第四节 生因论0yv中华典藏网

有关净土之生因,相同于昙鸾等,以菩提心为净土之本源,念佛三昧为其要行。菩提心为本源者,谓此求无上佛道之心,广大周遍法界,长远尽未来际。若能 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轮,所有功德回向菩提远至成佛,皆不失灭。然菩提有三种: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化身菩提。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 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道本体,名曰菩提。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 者,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今净土行者亦发三种心,以期与此三身菩提相应。一者识达有(佛)无(佛),从本以来自性清净(名为 与法身菩提相应),二者缘修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名为与报身菩提相应),三者大慈悲心为本,恒拟运度为怀(名为与化身菩提相应)。并引证《往生论注》 云:发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愿生净土者,故先须发此与三身菩提相应之广大心也。0yv中华典藏网

其次念佛三昧,《安乐集》中广引诸经,说其功德利益。修此三昧必定见佛,命终之后能生佛前。余三昧或但能除贪,不能除瞋、痴;或但能除瞋,不能除 痴、贪。念佛三昧能除贪瞋痴三毒,且能除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故诸经中多劝人修念佛三昧。并引《惟无三昧经》《譬喻经》以为证,念佛三昧有延年转寿之利 益。又念佛三昧依通行、通伴之理,其中即具一切四摄六度之义。故初地以上菩萨亦皆学此三昧,何况二乘凡夫求生净土不学念佛耶?不仅此也,念佛行者能蒙始终 两益,即念佛行中有普该四摄诸度,及对治诸障之利益。修此三昧,常得佛光摄取,寿尽往生,此名“始益”。又《观音受记经》云:阿弥陀佛涅槃时,彼国众生无 有睹见佛者,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阿弥陀佛现在不灭。入涅槃后,得见彼佛之现在不灭,即其“终益”也。道绰虽认为有余诸行之往生法,但以念佛一 行为净土之要路,而专劝此一念佛也。0yv中华典藏网

道绰之所谓念佛三昧乃通于观、称二者,口称名号,同时亦有观念佛之意义。由其念佛三昧之证文,所引用之《华首经》《般舟三昧经》《华严经》《观佛三 昧经》等所说,皆明观念之念佛可知。且根据昙鸾之说解释十念,为忆念相续。即观缘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无他念想间杂,经于十念,名为十念相续;并引 用《略论安乐净土义》之“渡河着脱”譬喻解说。又言,命终之时,同志迭相开导,为称弥陀名号,声声相次使成十念。由此可知,道绰、昙鸾均重于意地之念想。 又彼以知无相之理,达“生即无生”之解求生净土者,为上辈人;不知无相之理,依相而求往生者,是中、下辈人。如《维摩经》云“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 净土教化诸群生”,知无相之理者,必能行修万行。此亦承自昙鸾之说。道绰自修称名念佛日日七万遍,亦劝人称名,以小豆计念数,显然以口称念佛为往生之要 行。然亦重观念念佛,教人以期三昧见佛,又以十念为意相续,且一生造罪而十念往生者,乃由于过去宿因,不独以菩提心为净土之正因,亦应达生即无生之解等。 总之,其教旨可说尚未完全脱却圣道门之余习。而其《安乐集》列举当时流行之异见邪执:或妄执大乘无相、心外无法,贬求净土人为取相;或谓生净土耽乐,应愿 生于秽土救度众生;或以求生净土为小乘;或愿生兜率;或以十念往生为别时意说。如是等谬见,均一一加以破斥,大弘净土往生之要义,此种成就为吾人所应予认 识者。0yv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