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道基、法常等之净土论及凡夫往生别时意说

第一节 道基之净土论fnF中华典藏网

道基、法常等是以《摄论》为宗,依《摄大乘论》解说净土等相。盖《摄大乘论》,系无著之撰述,其内容叙述所谓十种之胜相,说明八识三性等之义理。世 亲、无性二师作成释论而广说其意,为瑜伽学之精髓,被尊重的重要论书。把此论初传于中国的是佛陀扇多。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彼于洛阳译出《本 论》二卷。其次,陈天嘉四年(公元563年),真谛于广州(广东广州),再译出《本论》三卷及世亲之《释论》十二卷。至于隋代,有达摩笈多则译出世亲之 《释论》十卷,其后玄奘更译出《本论》三卷,并传译世亲及无性之《释论》各十卷。真谛之门人慧恺、惠旷、法泰、僧宗、静嵩等各皆讲述此论。其中慧恺著《文 疏》二十五卷,僧宗有疏若干卷,静嵩撰疏六卷,共为此论作解说。其次,迄至昙迁赍持此论去长安(陕西长安)讲说弘通,净影慧远等亦列席听讲,昙迁亦作疏十 卷,而宣扬其教旨,所以从此时起,《摄论》则盛弘于北地矣。fnF中华典藏网

依据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第二》解释《观经》等之说为别时意,说摄论师中传说有二家之不同。一家虽是念佛及修十六观等,可是彼等皆是被称只唯发 愿,更无有行者。此即指别时之意,这是“从凡夫起行,不能生于报土”之主张,以十六观等全部摄为发愿,而总括为别时意说。智俨等之说,相当于此。一家只以 《观经》下品所说之十念,为唯发愿,而谓为别时意说。fnF中华典藏网

道绰之《安乐集》卷上说:摄论师以临终十念,但得往生之因,却未得即时生。善导之《观经疏-第一》说,向来通论家未解《摄论》之意,错引下品下生之 十声称佛为别时意,只可成为远生之因,却不得即生之说,即属今说。前文述及灵裕的《无量寿观经义记》说,会通别时意说:别时意是约空发愿而无行持的人而立 名。或谓行愿相扶,方得往生。又善导的《观经疏》等亦说“行愿具足,即得往生”;又《观经》的十声称佛说是十愿十行具足,故即顺次往生,而非别时意。新罗 元晓之《游心安乐道》,怀感之《群疑论-第二》等之揭示,亦均略同。可是摄论师不问唯有愿,或愿行具足。总之,否认凡夫的往生报土之说。所以此等会释,未 必定能够认为是正确的。fnF中华典藏网

如上所说,以弥陀之净土为报土的主张,总括凡夫往生为别时意。但是唐迦才、道世以及新罗憬兴等诸师,以弥陀之净土,通于报化二土;认为报土往生是别 时意,可是于化之净土,如果行愿具足,则凡夫也得生于此。这可谓是从另一理由企求会通别时意的。即迦才的《净土论》说:弥陀之净土,是通于法、报、化之三 种土,并且于化土认为有“常随化”与“无而忽有”之二种,又说西方之化土是常随化,而不是暂变,九品之凡夫,是各自随分而见其土。又《阿弥陀经》之已发 愿、今发愿等说,是以由唯发愿而获得往生的。是以,应认为别时意说。可是于《观经》等说修三福十六观,或发菩提心,而念佛七日,或说回向发愿,而成就十念 等,显示行愿具足;所以,非是“别时意”。又道世的《法苑珠林?第十五》中说:如根据实报净土的话,修出世无漏正因,理行相成,方得往生。如下品人,而本 无正业,随起一行,或说临终成就十念者,唯生化土。憬兴的《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说:愿也好,念也好,皆是净土远生之因也。如众生发愿,而念佛即生于 化土,皆是说明此一道理。据此便知:迦才等是不以弥陀的净土为唯是报土,其中,亦认为具有化土。但是有关化土之解释,在诸家中,有种种之异说。前文引用的 《维摩经疏庵罗记》说:四净之中,化之净土,且约暂变。二土之中的净、秽之化土,即是长时之土。此可视为诠明法常等所说的化土,是一时暂变之土。道基等所 说的化土不属暂变,而是长时持续之土。此义非常明了。道绰之《安乐集》卷上:分别有“无而忽有”与“秽隐显净”二种,而共为暂变,可谓是依于法常之说。又 迦才说:化土有“常随化”与“无而忽有”之二种,而认为有长时、暂变之二土者,可谓是并取而说的。遁伦的《瑜伽论记?第二十一》说:由来诸德多兴诤论,有 云:变化净土中,别有处所,如极乐之九品往生;有云:无別处所,如净名经师说“足指变土”。依此,可见法常及道绰等唯主张“暂变”之化土,是因判明弥陀净 土为“唯报非化”故;道基及迦才等主张有“长时别处”之化土,是由于将西方净土,配合化土之意而说的。fnF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