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方净土教之传播
第一节 慧远门下等之各地传道
庐山慧远结白莲社,与众精修念佛三昧,其德化风靡一时,已如前述。慧远圆寂后,道昞住持东林精舍,昙恒、县诜等诸弟子亦皆止住山中,宣扬大师遗风; 庐山成为净土宗发祥地而永荣,乃不难想象。此外,莲社之结众,慧远之弟子游化诸方者亦不少,净土信仰亦因而传播各地,民众亦得以仰感佛光。就中有昙顺、云 邕、僧彻等,初皆居庐山,后共赴江陵(湖北江陵)传道,居士宗炳亦在江陵之三湖构宅闲居,随后昙鉴亦于此地弘化。
《梁高僧传-第七》说:昙鉴以慧远门人道祖为师,律行精严,穷究群经,往长安,受学于罗什,后住江陵之辛寺,常瞻礼弥陀求生安养,则知江陵之地早有 净土之传播矣。成都(四川成都)曾为慧远之弟慧持所游化之处,《梁高僧传-第六》说:彼常以西方为期,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与慧远诀别入蜀,止龙 渊精舍,大弘佛法。时有慧严、僧恭与道俗皆望风推服,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七十六岁示寂。下有道泓、昙兰二弟子传其净土法门。又有道汪,亦为赴成都 之一人,《梁高僧传-第七》及《名僧抄》说:彼于幼年投慧远出家,综研经律,尤善《涅槃》,蔬食数十年,后往成都,住祇洹寺,而振宣大法。刘宋泰始元年 (公元465年)示寂。后齐法琳亦入蜀勤修净业。又有慧远之弟子道温与莲社之结众周续之、雷次宗等相继徙居首都建康(江苏江宁)。道温,《梁高僧传-第 七》载,彼系安定朝那人(甘肃平淳),入庐山依慧远受学,后游长安,亲近罗什。宋元嘉年中(公元424—453年)止襄阳檀溪寺,孝建初(公元454年) 敕住建康中兴寺,泰始二年(公元466年),以六十九岁寂。扬都(江苏江都)为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佛陀跋陀罗及宝云译出《新无量寿经》之地,慧远 弟子法庄后亦住于此。《梁传-第十二》说:法庄,淮南(安徽寿县)人,十岁出家,为慧远弟子,晚年游关中受学于僧叡,元嘉之初出扬都,止道场寺,诵《法 华》《涅槃》等经。大明之初(公元457年)七十六岁时示寂。又游化江浙地方者亦不少。《梁传-第五》说:慧度少出家入庐山,晋义熙初投山阴(浙江绍兴) 嘉祥寺,后得疾,归心安养,祈诚观世音,临终感祥瑞云。又慧远弟子道敬,入若邪山(浙江绍兴)振兴法化。昙翼赴秦望山(浙江杭州)建立精舍,已如前文所 述。又传道祖后亦入吴(江苏吴县)。依《梁高僧传-第六》云,始随支法济出家,后与同志僧迁、道流等共入庐山受戒,深为慧远之所属望者,然僧迁、道流二人 均年二十八而殁。道祖乃将道流之遗稿《诸经目录》整理编成,还后吴之台寺,于东晋元熙元年(公元419年),七十二岁时示寂。《历代三宝纪?第七》载:道 祖所撰目录有四卷:一、魏世录目;二、吴世录目;三、晋世录目;四、河西录目。并大行于世云。
此外,不属慧远门人,当时亦发愿求生西方净土者亦不少。《梁传-第七》及《名僧传抄》所记僧诠,辽西海阳(辽宁绥中县)人,少时游学燕齐,入后吴之 虎丘山(江苏吴县)造金像,后住余杭(浙江钱塘)方显寺,常愿生安养,书写《阿弥陀经》数千部。《梁传-第十二》叙述昙弘之事迹:黄龙(吉林)人,专究律 部,宋永初年中南游,到番禺(广东),晚年又适交趾(安南东京州)仙山寺,诵《无量寿》及《观经》,誓心安养,孝建二年(公元455年)聚薪山中,以火自 烧其身云。此恐为交趾地方传播净土信仰之嚆矢也。后有林邑国(安南之南部)贡献无量寿石像,想来与此不无关系耳。又《梁传-第十一》及《名僧传抄》载:慧 通(一作智通),止长安之太后寺,从慧绍受禅业,常归心安养,临终时感佛光摄引。其他,《梁传-第七-昙鉴传(下)》:“时江陵又有道海、北州慧龛、东州 慧恭、淮南(安徽寿县)昙泓、东辕山道广、弘农(河南灵宝)道光等,并愿生安养,临终祥瑞焉。”《名僧传抄》中更列举法意、僧弘、僧畅等。《法苑珠林?第 十五》引《冥祥记》云:宋代有居士葛济之、比丘尼慧木、魏世子、何昙远等,皆是求愿往生者,并感冥验云。
第二节 齐、梁时代之净土信仰
齐、梁时代中欣求往生净土者不少,特别是讲诵《无量寿经》等之风行,开启渐次研究净土教之法运。检阅僧传等书,齐、梁时代愿生净土者有:慧进、僧 行、超辨、法明、法琳、僧柔、法度、宝亮等人。其中慧进,据《梁传-第十二》云,彼系吴兴人(浙江吴兴),住建康(江苏江宁)之高座寺,常诵《法华经》, 又造《法华经》百部,回向诸业,愿生安养,齐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八十五岁示寂。僧行,《名僧传抄》云:山阴(浙江绍兴)人,惠基之弟子,后住虞县 (河南虞城)城山寺宣扬法教,常念西方,要期安养,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五十九岁示寂。超辨,《名僧抄》并《梁传-第十二》云:止建康之定林上寺, 勤读《法华》,礼忏弥陀。法明居灵基寺,常诵《法华》《无量寿经》。又有法琳,《梁传-第十一》载:少出家止蜀郡(四川成都)裴寺专研戒品,随僧隐往陕 西,后还蜀住灵建寺,常留心西方,诵《无量寿经》及《观经》,齐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寂。僧柔,依《梁传-第八》云,丹阳(安徽当涂)人,夙通群经, 敷张讲席,后游山阴,面谒慧基,后住建康定林上寺,为文惠、文宣二王之所钦重,享誉一时。常誓生安养,每至日没,辄正容合掌。延兴元年(公元494年)六 十四岁示寂。又法度,黄龙人,曾在北地游学,宋末,游建康,住摄山(江苏江宁)栖霞寺,亦为文宣王等所推重,常求往生西方,屡讲《无量寿经》,齐永元二年 (公元500年)六十四岁时示寂。
此中,摄山栖霞寺,根据陈侍中尚书令江总持所撰《摄山栖霞寺碑铭》(《金陵梵刹志?第四》所载),宋泰始中,齐州之处士明僧绍,入此山结茅茨;后有 道友法度来,于山舍中讲《无量寿经》,中夜感见光明,乃于齐永明七年舍宅为寺。僧绍殁后,其子仲璋,于西峰之石壁造龛室,与法度共雕刻无量寿佛坐像高三丈 一尺五寸,通座四丈,及二菩萨之倚像,高三丈三寸。当时文惠、文献、文宣、始安诸王等皆扶其业。宋太宰江夏王之霍姬、齐雍州刺史田敻 等亦施财,琢磨巨石造亿万之化身佛。后梁天监十年(公元511年)临川靖慧王更加莹饰,此即所谓摄山千佛岩。但与唐高宗御制之摄山栖霞寺明徵君之碑(《金 石萃编?第五十九》所载)中所记载有异,其记曰:法度新造尊像十有余龛,天监十五年临川王造无量寿像一躯,带地连光合高五丈云。孰是不详。又《梁传-第 八》载:宝亮,初居建康之中兴寺,后移灵味寺,常讲《涅槃》《胜鬘》《维摩》《法华》等经。梁天监八年(公元509年)依武帝之命,集录诸家之说,编《涅 槃经集解》七十一卷。又讲《无量寿经》近十遍。由此可知,当时《无量寿经》之讲赞,渐次流行于南方,然而有关净土之著书尚未兴起耳。
法云为宝亮之门人,住金陵(即建康)光宅寺,盛讲《成实》《法华》等经论。与僧旻、智藏齐名,称为梁代三大师。虽未传求生净土,然其所著《法华经义 记?第五》,解《信解品》中之长者,拟为阿弥陀佛。又同著第八中释《寿量品》之“或示己身或示他身”之句,以己身配释迦(佛),他身配弥陀(佛),以此阿 弥陀佛(即无量寿佛)为释迦佛之本身,可以说是具有意味深长的主张。又依据智之《请观音经疏》记述,耆阇寺安廪(江北七家之一)指释迦为应身迹身,弥陀为 真身本身;应身不能消伏毒害,真身才能消伏云。以弥陀、释迦配当“本迹二门”,显然是承袭法云之说而来。又考梁天监八年,法悦等铸造(一)丈九(尺之)无 量寿金像于光宅寺之事实,可想当时是以光宅寺为中心,推行着净土信仰。又依《比丘尼传-第四》,顶山寺道贵尼,诵《胜鬘经》《无量寿经》,昼夜不舍,梁天 监十五年(公元516年)八十六岁示寂。《续高僧传-第十六》云:道珍于梁初住庐山,恒作弥陀业观,梦有人乘船处大海中驶向阿弥陀国,珍欲随去。船人云, 未作净土业,谓须经营浴室,并诵《阿弥陀经》。既觉如梦所作,遂感祥瑞,如愿往生云。此事,亦为《阿弥陀经不(可)思议神力传》及敦煌出土唐开元十六年书 写之《阿弥陀经后记》之所记载。然其中只云道珍禅师,且谓其梦发生在陈天嘉年中(公元560—565年)。在圆仁之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中,列有隋庐山遣 爱寺慧珍之《念佛三昧指归》一卷,若此慧珍与道珍禅师为同一人,则彼非梁初之人,应是陈隋间之人物也。
第三节阿弥陀佛像之造立
晋末以后,净土信仰流行之同时,阿弥陀佛像亦相继造立。北地之造像多为石佛;反之,南方则以铸造金像为主。据《梁传-第十三》及《名僧传抄》云,僧 洪住于建康(江苏江宁)瓦官寺,时当晋末,尽管铜禁甚严,彼仍勤募有缘,造立丈六之无量寿像;因而被捕入狱,乃读诵《观世音经》,一心归命佛像,忽感灵 梦,遂得免其难云。又僧亮在江陵欲造丈六无量寿金像,用铜不足,乃借健人一百,大船十艘往湘州(湖南长沙)界,铜溪吴子胥庙,取铜而熔铸之。然像成而焰光 未备,宋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安置于彭城寺。至宋太始中(公元465年—471年),明帝更移像于湘宫寺。《出三藏记集-第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 中,有荆州沙门释僧亮造无量寿丈六金像记,即记述此像造立之由绪也。
又梁宝唱之《比丘尼传-第二》载:金陵建福寺道琼尼,于宋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造无量寿金像。《名僧传抄》:宋安乐寺道静造无量寿金像,高五 尺;袛洹寺慧敬造丈六无量寿像。又《佛祖统纪?第二十八》载:宋道爰于诸寺造大像七躯,且冶金铜,造无量寿像。《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中有:宋孝武帝造无 量寿金像记、林邑国献无量寿石像记之目。又大村西崖氏之《中国美术史?雕刻篇》,于中国端方所藏之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之《石像铭》指出,“为 父母并熊身及儿子起愿,□亮寿□佛国生”之语附记:亮是量字之借字,即无量寿像。以上可知刘宋时代弥陀佛像相继造立之情状。
到齐、梁时代相传造像之事实亦不少。《广弘明集-第十六》载:齐永明四年(公元486年),陈夫人与乐林寺比丘尼宝愿绣制的无量寿尊像之题赞。《梁 传-第十三》:建康正觉寺法悦与白马寺智靖共同劝募有缘,拟造丈八无量寿像。梁初得敕许,天监八年(公元509年)于建业之小庄严寺营铸之。因用铜不足, 奏请给予功德铜,遂成丈九之像置于光宅寺,为葱岭以东最大之金像云。《出三藏记集-第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所载光宅寺丈九无量寿金像记,即是记此像 之由来。又《广弘明集-第十六》中载有梁沈约之《弥陀佛铭》。《南史?第三十九》中有梁刘潜所撰《雍州金像寺无量寿佛像碑》。《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第 九十》载:梁简文帝之《弥陀佛像铭》一首。又依宋元照之《阿弥陀经疏》等记述:梁陈仁棱于襄州(湖北襄阳)龙兴寺建有阿弥陀经碑。其经中“一心不乱”以 下,增加“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二十一字。后元照模刻其碑立于西湖(浙江杭州)灵芝之崇福寺。随后日本亦模刻此碑,现存于 筑前宗像神社内,被编为国宝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