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之译出及疑伪经
第一节《阿弥陀经》之译出及罗什等之净土论
鸠摩罗什(Kumarajiva)于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由姑臧(甘肃武威)来长安,译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等。
《阿弥陀经》一卷,一称《无量寿经》,经中简单说明极乐净土之“依正二报”庄严,为古今最通行之读诵本。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玄奘为之重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十住毗婆沙论》系龙树作,十七卷三十五品,其中之《易行品》举“难易二道”之说,称念“十方”“十佛”等名号,得至不退地,是为易行道;又特以三十二行之偈,赞叹弥陀净土。
此外,罗什又别出《思维略要法》一卷,其中载有《观无量寿佛法》等,也许此书是其本人所撰;又有《罗什法师大义》三卷,即《庐山慧远十八科》之问答,其中述及“般舟三昧见佛之义”,如前章所说。
罗什认为净土是诸佛之果报土,众生全无净土可言;众生但生佛之净土中,或只见佛之示现的应土:以净土唯佛之所得。
其门人道生则倡“佛无净土”之说云:佛既为永脱色累之果人,无所居之国土等;凡言土者,皆由众生业力所感之果报,佛但入众生之报土中,施设教化而已。
此事见《注维摩经-第一》及《宗镜录?第二十一》所载《道生之十四科净土义》等。道生主张“佛果无色论”(佛之真身无有色形,唯智体存在),因而断论不应有此真身所居之土等。
吉藏之《大乘玄论-第五》说:梁法云等亦承受道生之意,就能化而说,故名净土。佛实无净土,唯应众生之报而说。
又圣德太子之《维摩经义疏-卷上》说:国土有众生之报土及如来之应土二种。净秽二土是众生之善恶业所感,所以名为众生之报土;如来冥合真如理,永脱 名相之域,因此不应称为有国,但入众生所感之报土中,施设教化而已,故名为应土——此亦主张佛无净土,也许太子是依于法云之说而来。
又吉藏之《华严经游意》中说:罗什之门人僧叡,将国土总分为净土、秽土、不净净土、净不净土、杂土五种。先后俱净,名为净土;先后俱不净,名为秽土;先是秽土,后变净土,名为不净净土;先是净土,后变不净土,名为净不净土;净秽相杂之土,名为杂土。
虽未说明其详细之立义,但吉藏常采用此一分类,佛与众生各有此五种土,总说成立有十土之别。此佛与众生均有净不净土,亦即折中罗什与道生之说。
隋慧远之《大乘义章 第十九-净土义》中评论此等三说:道生立“众生有土,诸佛则无,随化现居众生处故”之义,乃是“摄实从相论”;罗什立“诸佛有土,众生全无,众生随其业行 异见一佛土”之义,乃是“摄相从实论”;又有人(即僧叡)说,众生与佛各别有土,乃根据果随业别之理,认为两者均实,乃是“分相异实论”。
又吉藏之《法华经玄论-第九》评论说:罗什之说,唯得迹身土,而失于本土。道生之说,唯得法身土,而失迹土。
总之,罗什及其门人之间有关佛土之本质,流行着异说。
第二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之译出
迄至刘宋时代,《无量寿经》《悲华经》《观无量寿经》等相次译出,净土之经典大致完备。
根据《出三藏记集-第二》说,佛驮跋陀罗(Buddhabhadra)当刘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于扬都(江苏江都)道场寺译出《新无量寿经》二卷,又有宝云于同年同寺(一说六合山寺)亦译出《新无量寿经》之记录。
但二位三藏法师于同年同处译出一经,几乎是不可能有的事,想是最初二人共译,后来由宝云修正。此事根据《出三藏记集-第二?新集异出经录》刊出《无 量寿经》之异译中,唯独列出宝云之经,而未列有佛驮跋陀罗之译本可推定出来。又此二本,在《历代三宝纪》以下诸录,皆为缺本,而《出三藏记集》中未注缺 本,则当时宝云之经已应行于世。
盖现在藏经中之《无量寿经》,古来传为曹魏康僧铠译,恐是宝云译之讹传。如前所述,《晋世杂录》等中说康僧铠所译之《无量寿经》,是指《无量清净平 等觉经》,这不过是《平等觉经》的译者之异说而已。竺法护之《无量寿经》,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出三藏记集》中虽然明记,而《历代三宝纪》等仍以 为别经,故拟《平等觉经》为后汉支谶译,《无量寿经》为康僧铠译。
盖宝云之经,称为《新无量寿经》,可表示与古译之《大阿弥陀经》及《平等觉经》有大异之处。古译之二经,无最初之前序,又弥陀之本愿有二十四愿;而 宝云之经有前序,且其愿数不但倍增为四十八愿,且无阿阇世王子之来会、弥陀入灭、观音成道等之记事,其他出没异同不少,是故以此称为《新无量寿经》罢。不 仅如此,其前序中的译语,多类同于宝云所译《佛本行经》之语句,特别是其中载有“佛华严三昧”之语,可证明《华严经》之译者佛驮跋陀罗亦参与此经之翻译。 则可认定现存之《无量寿经》不是康僧铠所译,而是刘宋宝云所出之《新无量寿经》。
《悲华经》系北凉昙无谶(Dharmaraksa)所译。彼于东晋安帝时,来西凉州(甘肃武威),于北凉玄始八年(公元419年)译出此经十卷十四 品。《出三藏记集-第二》在此经下注云“别录或云龚上出”,“龚上”是指“道龚和上”之略称,彼于东晋安帝之时,在凉州(甘肃武威)译出《宝梁经》,正与 昙无谶同一时代。又此《悲华经》之异译,有《大乘悲芬陀利经》,分八卷三十品。诸录均指为失译,此经或是道龚所译,亦未可知。二本所说,大致相同,以阿弥 陀佛之前身无诤念王为中心,记述弥陀与释迦、净土与秽土成佛之本生故事,举阿弥陀佛为净土成佛之代表,评述彼佛因位发心之种种情景,且说其本愿,列举五十 二愿。据此可知,此经与前述《无量寿经》有所关联,又此经在齐、梁代屡经传抄,在《出三藏记集-第四-失译杂经录》中载有:《五百王子作净土愿经》《宝海 梵志成就大悲经》《宝海梵志请如来经》《过去行檀波罗蜜经》《当来选择诸恶世界经》等目。又,隋法经之《众经目录?第二》中,除此等诸经外,更列举《观世 音求十方佛各为授记经》等,总共十九经,皆从《悲华经》抄出,可证明此经在当时曾流行于世。
《观无量寿经》是说明观察弥陀与观音、势至二菩萨及极乐净土之庄严,除灭业障,以生彼国,后世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称为净土三部经。此经译 者,《出三藏记集》第四卷以为失译,《梁高僧传-第三》记为刘宋文帝元嘉之初(公元424年)来朝建业(江苏江宁)之畺良耶舍(Kalayasas)所译 出,法经之《众经目录》以下诸录,皆用此说。又《历代三宝纪》中说,除畺良耶舍之译外,另有后汉失译及东晋失译二本,此乃并取《梁高僧传》和《出三藏记 集》二说,又将《出三藏记集》之失译分成后汉和东晋二代,固为不足取之谬说也。即此经前后唯有一译,《高僧传》以其译者为畺良耶舍,《出三藏记集》不过是 记为失译而已。
又根据《出三藏记集-第二》《梁高僧传-第三》等记述,刘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由海路来广州,后于江 陵(湖北江陵)之辛寺译出《无量寿经》一卷等,此经是《阿弥陀经》之异译,与《出三藏记集-第二》《新集异出经录》中罗什之《阿弥陀经》同本,但自古即缺 本失传。然现藏中有《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其题下注有“出《小无量寿经》”,且署名是“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奉诏重译”,所以此神咒是出于求 那跋陀罗诵之《无量寿经》中,不过《出三藏记集》以下诸录,皆未记载此事。依《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载,龙树菩萨愿生安养而梦感此神咒,耶舍三藏诵之, 口授天平寺锈法师,其人云:“经本外国不来。”此耶舍三藏是指北齐之那连提黎耶舍(Narendrayasas),天平寺指其译场,邺都(河南临漳)之天 平寺。则此神咒应是由那连提黎耶舍所传,讹传为求那跋陀罗所译出。
第三节 有关阿弥陀佛之疑伪经
中国经典之伪作实在很多,《出三藏记集-第五?安公(即苻秦道安)疑经录》中,《宝如来经》以下有二十六部三十卷;《新集疑经伪撰杂录》中,列出 《比丘应供法行经》以下四十六部五十六卷,僧法尼诵出之《宝顶经》以下二十一部三十五卷;隋法经等之《众经目录》、同彦琮之《众经目录》,乃至唐智升之 《开元释教录》中,各皆列立疑惑、伪妄二种目录,编收很多经论。故知疑伪经之制作,从苻秦以前已流行,至后世渐次增加,但是这些经大部分已经佚失。然而其 中亦有《开元录》等误编入于藏经中者,且为《经律异相》《诸经要集》《法苑珠林》等书引用其文。从近时敦煌及其他地方所发现,可以知其几分内容。盖此等亦 有数部与阿弥陀佛有关者,即《善王皇帝功德尊经》《药师琉璃光经》《须弥四域经》《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等。《善王皇帝功德尊经》在《安公疑经录》中列有 其名,载有二卷或一卷。唐道绰之《安乐集-卷下》引此经文说:“若有人学道,念欲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国者,忆念昼夜一日乃至七日,若复于中,欲还悔者,闻我 说是善王功德,命欲尽时,有八菩萨,皆悉飞来,迎取此人到西方阿弥陀佛国中。”盖颰陀和等八菩萨(《般舟三昧经》之列众)临终来迎之说,乃《八吉祥神咒 经》及《八阳神咒经》所记。《八吉祥神咒经》,《历代三宝纪?第五》谓吴支谦所译。《八阳神咒经》,同书第六云“西晋竺法护译”,然而《出三藏记集-第 四》均将其编于《失译杂经录》中,《善王经》或许大半依此二经而来。又《灌顶经-第四-百结神王护身咒经》中说,人当命终时,有颰陀和等八菩萨迎接其神往 生西方。同第十二《药师琉璃光经》中说:“若四辈弟子,常修月六斋、年三长斋,或昼夜精勤,一心苦行,愿欲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国者,忆念昼夜,若一日乃至七 日,或复中悔,闻我说是药师佛本愿功德,命终之时,文殊师利、观世音、得大势、无尽意、宝檀善、药王、药上、弥勒八菩萨,飞往迎其神灵于莲花之中。”此说 与《善王皇帝经》之文旨完全相同,唯将善王改为药师佛,八菩萨改为文殊等八菩萨而已,则此诸经之间必然是一脉相联。就中《药师琉璃光经》《出三藏记集-第 五?新集疑经伪撰杂录》记载为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秣陵(江苏江宁)鹿野寺比丘慧简抄撰,显然其是伪经。
又《须弥四域经》,一名《须弥像图山经》,北周道安之《二教论》(《广弘明集-第八》所收),唐道绰之《安乐集》卷下、法琳之《辩正论-第五》等, 均引用其文。如《安乐集》云:“故《须弥四域经》云:‘天地开辟之时,未有日月星辰,尔时人民多生苦恼,于是阿弥陀佛遣二菩萨,一名宝应声,二名宝吉祥, 即伏羲、女娲是,此二菩萨,共相筹议,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宝,来至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四时春秋冬夏,日月星辰皆向西行,一切诸天人 民尽共稽首阿弥陀佛。’”根据中国古代史有名的女娲补天之传说,伏羲氏与女娲为阿弥陀佛所遣,成为日月星辰之神。而日月星辰皆向西行,乃是人为稽首阿弥陀 佛,以之为伏羲氏等是阿弥陀佛所派遣而来的理由。此说与《清净行经》中,释尊遣摩诃迦叶至中国为老子、遣光净菩萨为孔子、遣月光菩萨为颜回有异曲同工之 妙。这些多半是道、佛二教之议论盛行的北周时代所作。
又《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略称《十往生经》,谓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应行十种正念,已编入日本《续藏经》中。此经中说,阿弥陀佛常遣观世音等二十五 菩萨影护净土行者,令恶鬼恶神不得恼乱彼等,道绰之《安乐集》、善导之《往生礼赞》及《观念法门》等均引用其文,以为影护行者之证。此说是由《四天王经》 及《灌顶经-第一》中“若具足受持五戒,遣二十五善神卫护其人之门户”,及《净度三昧经》(《观念法门》所引)“若于六斋日及八王日持斋戒,佛敕六欲天王 遣二十五善神常守护其人”之说转袭而来。又日本名古屋市真福寺中所藏之《戒珠往生传-卷中》记载,中印度阇那达磨(此云志法)赍阿弥陀佛并二十五菩萨像来 中国,或许这就是现今二十五菩萨影护的根由也说不定。《续高僧传-第十一?吉藏传》说“藏于唐初,造二十五尊像,竭诚礼忏”,二十五尊像是什么像?若是二 十五菩萨像,则彼亦必然是信奉二十五菩萨影护之说。又僧祥之《法华传记?第三》中说到:江南之志远,于临终时,感二十五圣众来迎,往生净土。无疑,这是基 于《十往生经》的信仰,同时亦可认为是日本二十五菩萨来迎说之起源。近代从敦煌出土中发现有《阿弥陀佛觉诸大众观身经》,敷衍《十往生经》,乃同类之经。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第十五》中以《往生经》为伪经,《开元录?第十八》与《觉诸大众经》均编入《伪妄录》内。其他,《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即《灌顶? 第十一》)、《占察善恶业报经》等,皆被认为是有关净土的疑伪经。由伪经相继而出的事实,可知乃是净土信仰受到一般重视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