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庐山慧远

之结社念佛及其思想H8P中华典藏网

第一节 慧远之事迹H8P中华典藏网

慧远于江西庐山(江西九江)结白莲社,与其徒众精修念佛三昧,著称于世。此契机之净土教,不但兴盛于当时,且其感化远及于后代,迄今被尊为中国净土宗之初祖。H8P中华典藏网

慧远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雁门楼烦(山西代州崞 县)人,年十三游学许洛(河南许州),博综六经,尤善老庄。二十一岁入太行恒山(山西大同浑源),就道安闻讲《般若经》,豁然有所领悟,乃与其弟慧持共同 落发,执弟子礼,昼夜精勤,领受其教。其后与同学四百余人,俱随道安前往襄阳(湖北襄阳)。苻秦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苻坚之军攻陷襄阳,道安随伴 还长安(陕西西安),慧远与安公诀,率弟子数十人至荆州(湖北荆州江陵),住上明寺。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始入庐山,宿龙泉精舍。时有江洲刺史 桓伊,为远复于山东建东林精舍,寺内别置禅林,营筑龛室,立图写佛影,又自武昌奉迎阿育王像,率众行道,昏晓不觉。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迎请罽 宾沙门僧伽提婆来庐山,重译出《阿毗昙心论》及《三法度论》,翌年遣弟子竺法领至西域,求取梵经。当时慧远之声望四闻,道俗多不期而至,望风遥集,并各弃 世之荣,沐浴佛化。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七月,与刘遗民、雷次宗等,凡一百二十三人,于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修念佛三昧,此 所谓“庐山白莲社”,即为结社念佛之滥觞也。当时刘遗民为作《誓文》,后又各赋诗,赞咏净土,名为《念佛三昧诗集》,慧远自为之作序。翌年,桓玄于江东自 立称王,以为沙门应敬王者,慧远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及闻罗什来长安,即遣书赠物通好,并就大乘中之深义,分十八科,质其疑点。姚秦弘始七年(公元 405年),罗什译出《大智度论》,秦主姚兴送论,并请为之作序,后远又抄其要文,撰为二十卷。接着佛驮跋陀罗(Buddhabhadra)离长安,投庐 山,慧远请彼译出《达磨多罗禅经》等,并受禅法。慧远卜居庐山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 初罹病,至六日困笃,大德耆年皆稽颡 ,请饮豉酒,不许。又请饮米汁,不许。又请以蜜和水为浆,而请饮用,乃命律师检阅律制得饮与否,然检阅律制未终,遂溘然示寂,春秋八十三。乃葬于山之西 岭,堆石为塔,谢灵运为撰碑文。后唐宣太中二年(公元848年),敕谥 辨觉大师;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重谥为觉正大师;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87年)重谥圜悟大师;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更加 谥为正圜觉悟大师。其伟德,永为后人之所钦仰。H8P中华典藏网

著作甚多,《梁高僧传-第六》说:“慧远著论序、铭、赞、诗、书五十余篇,集成十卷,名为《庐山集》,亦即《遗文全集》。”《历代三宝纪?第七》及 《大唐内典录?第三》,列《大智度论要略》二十卷、《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三卷等,凡十四部,三十五卷。其中《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袒服论》《明报应 论》及《三报论》,载于《弘明集-第五》;《念佛三昧诗集序》《大智度论抄序》等篇,收录于《三藏记集》《弘明集》《广弘明集》等书中;又《问大乘中深义 十八科》,一称《罗什法师大义》,已编入日本《续藏经》中。H8P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慧远之念佛思想H8P中华典藏网

慧远结社念佛,是依念佛三昧而见佛,以期往生西方。但当时《观无量寿经》等尚未译传,因此其念佛思想确实是基于《般舟三昧经》。依其撰之《念佛三昧 诗集序》(收在《广弘明集》第三十九卷中)说:“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寂想则气虚神朗,气虚则知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又诸三 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 非耳目之所至,而闻见行焉。”这就是说明一心专念,止寂他想,得以亲见佛之境界。H8P中华典藏网

又刘遗民之《白莲社誓文》(《出三藏记集-第十五》所收)谓:“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求之无主,则渺茫河 津。”此是以佛为对象而观念(想),容易感涉,但是若对之无主,则渺茫不知其河津,三昧难以成就矣。也就是说,念佛三昧功高易进。又慧远与(隐士)刘遗民 等书(《广弘明集-第二十七》所收)谓:“遗民精勤偏至,具持禁戒,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行路遇像,佛于空现,光照天地,皆作金色。”“遗民等 得念佛三昧,常得见佛。”可知庐山之结社念佛,乃专依于《般舟三昧经》,以期现身见佛也。H8P中华典藏网

又《罗什法师大义》卷中记载,慧远就定中所见之佛,质疑于罗什,罗什则为之而解答。慧远问:“三昧空中见佛,《般舟三昧经》多引梦为喻,如梦往他国 与人会谈,然梦是凡夫之境界而不实,或起惑又不解,皆是出之于自己。而彼经说依念佛三昧,见佛问法,决其疑网。若此佛同梦中之所见,则唯是我想之所造,即 不过想象中之佛而已,故此佛不可能为我等断除疑网。反之,若真感外应,则不得以梦为喻。又此《经》说:‘依持戒无犯、行者功德力、佛之威神力,三事得 定。’其所谓佛之威神力,为是指定中之佛,或外来之佛?若是定中之佛,若是我想之所立,此威神力毕竟不过出之于我。若是定外之佛,则是梦表之圣人,不当以 梦为喻。”H8P中华典藏网

罗什答曰:“见佛有种种方法,或自得天眼,天眼见佛;或以神力飞到十方佛所,见佛问法,断诸疑网;或未离欲,未得神通,常念阿弥陀佛等现在诸佛,心 住一处,即得见佛,请问所疑。摄心一处,是求佛道之根本,然以人不信不知行禅定之法者,以为‘未得神通,何能远见诸佛?’故今经举梦为喻,以梦力故,虽有 往事,能到能见。行般舟三昧,亦复如是,以此定力故,远见他方诸佛。定中见佛,虽由忆想分别,然而其所见境界,并非虚妄。所以者何?释迦文佛说众经,明阿 弥陀佛身相具足,是如来之至言。又《般舟经》中种种设教,当念分别阿弥陀佛在于西方。不仅此也,佛身有决定相者,即忆想分别所作,称是虚妄。而经说,诸佛 身皆从众缘生,无有自性,毕竟空寂,如梦如化。若然者,如说行见诸佛身,不应独以虚妄也。若虚妄者,一切悉应虚妄。此《般舟三昧经》举梦为喻。”H8P中华典藏网

慧远以梦是虚妄,喻之定中所见之佛亦是虚妄,即以《唯识论》中所谓“独影境”而怀疑之。罗什说梦不过是例喻而已,定中之佛并非如梦境之虚妄,乃由于三昧定力故,远见现在西方之阿弥陀佛,可以《唯识》之所谓“带质境”加以解说。H8P中华典藏网

慧远之《念佛三昧诗集序》云:“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今入斯定者,昧然妄知,即所缘以成鉴。”则如来为从外来,应使行者可以见到佛身之说,可知此意是罗什之说。H8P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 莲社之结众及慧远门下H8P中华典藏网

北方长安之篡夺相继,战乱几乎不绝。相反,南方大概尚能保持平静,特别是庐山,清静而富景趣,真尘外之仙境,一代伟人慧远住此,振兴法道。当时爱好隐栖之士,不期而自四方来集,往来近三千人之多。H8P中华典藏网

就中,白莲社之结众就有一百二十三人,此依刘遗民之《誓愿文》所说。其知名者,出《三藏记集-第十五》,彭城(江苏徐州)之刘遗民,雁门(山西代 县)之周续之,新蔡(河南新蔡)之毕颖之,南阳(河南南阳)之宗炳四人。《梁高僧传-第六》列举以上四人外,并载有豫章(江西南昌)之雷次宗及张莱民、季 硕三人。然在唐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中,列有慧持、慧永、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谢灵运、阙公则等人。《东林十八高贤传》中刊出:慧 远、慧永、慧持、道生、昙顺、僧叡(慧叡之误)、昙恒、道昞、昙诜 、道敬、佛驮耶舍、佛驮跋陀罗、刘程之、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共十八人。《佛祖统纪?第二十六》列举此上十八贤外,又载有莲社百二十三人,如 昙翼、昙邕 、僧济、慧恭、法安、法净。(以下五人见《东林传》)法领、慧宝、慧要、僧彻、慧然。(以下二人见《庐山集》)昙威、道泓。(以下二人见《持师传》)昙 兰、法业。(以下五人见《跋陀罗传》)慧义、慧观、昙果(见《邕师传》)、元弼(见《济师传》)、僧光。(以下五人见《恭师传》)昧堪、昧兰、阙公则、毕 慧之(见《刘传》)、孟怀玉。(以下九人见《庐山集》)王乔之、殷隐、毛修之、殷蔚、王穆夜、何孝之、范悦之、张文逸、孟常侍。(以下二人失名)孟司马、 陆修静,共三十七人。其他,又未载入社之诸贤,有陶渊明、谢灵运、范宁三人。盖此等均为慧远之门人,或者只是杂然列举。当时往还庐山之众,很少与莲社之结 众无关者。H8P中华典藏网

现就“东林十八高贤”加以叙述。H8P中华典藏网

慧永,在《梁高僧传-第六》说,当时住在庐山西林寺,与慧远结交为友,历行精苦,愿生西方。H8P中华典藏网

慧持,是慧远之弟,同愿求生西方,然而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离开庐山,赴四川成都,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未加入莲社之盟。H8P中华典藏网

道生及慧叡,据《出三藏记集-第十五》《梁高僧传-第七》等载,虽入庐山,但未传求生净土之事。H8P中华典藏网

昙顺,《梁高僧传-第六?道祖》之传载,原黄龙人,少受业于罗什,后还师慧远,随后移住江陵(湖北江陵)竹林寺。《东林十八高贤传》云: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以七十九岁示寂。H8P中华典藏网

昙恒,梁宝唱之《名僧传》目录标名是“晋浔阳庐山东寺昙恒”,宗性之《明僧传抄》未载其传。依《东林十八高贤传》说:彼为河东人,随慧远出家,博涉内外典籍,入庐山专修净业,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七十二岁示寂。H8P中华典藏网

道昞,据《东林传》说:颖川(河南禹县)人,幼为慧远之弟子,赅通经律,亦兼善老庄,常以念佛三昧为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应豫章太守王虔之请,继慧远后住持庐山。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以七十一岁示寂。故知道昞为庐山东林之第二世。H8P中华典藏网

昙诜,在《名僧传》目录中标名为“宋浔阳庐山昙诜”,《梁高僧传-第六?道祖传(下)》说:彼清雅有风则,注《维摩》及著《穷通论》等。《东林传》说彼是广陵(江苏江都)人,尝又述《莲社录》,记往生事。宋元嘉十七年(公元404年)八十岁圆寂。H8P中华典藏网

道敬,依《梁高僧传-第十三》并《东林传》等说,彼系右将军王义之曾孙,少为慧远弟子,但受一戒,专志念佛,日夜不断。慧远寂后,入若邪山(浙江绍兴境内),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五十二岁示寂。H8P中华典藏网

《广弘明集-第二十三》载有宋张畅所撰之《若邪山敬法师诔 》,上记昙顺以下五人,均为慧远之弟子,曾加入莲社之结众。H8P中华典藏网

佛陀耶舍(Buddhoyasas),在《出三藏记集-第十四》《梁高僧传-第二》等所载其事迹,未传其入庐山。《东林传》中说“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来庐山,入莲社”,但恐非事实。H8P中华典藏网

佛驮跋陀罗投庐山,乃受慧远之请,译出禅经,后于扬都(江苏江都)译出《新无量寿经》等。《观佛三昧宝王论-卷中》说:慧远曾就彼受念佛三昧,与慧远之关系非常深厚,不然,印度三藏未必加盟结莲社也。H8P中华典藏网

其次,略述莲社百二十三人。H8P中华典藏网

昙翼,在《梁高僧传-第十三》中云:彼系余杭(浙江杭州钱塘)人,初庐山寺就慧远修学,晚适关中,复师罗什,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至会稽秦望山(浙江杭县),结草成庵,称“法华精舍”,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七十岁时示寂。H8P中华典藏网

昙邕,在《名僧传》目录标曰“晋浔阳庐山东寺昙邕”。《梁高僧传-第六》云:师姓杨,关中人,少仕伪秦至卫将军,后从道安出家。后入庐山,师事慧远,常为慧远屡入长安,赍 书致罗什,凡为传命十有余年,后卒于荆州(湖北江陵)竹林寺。H8P中华典藏网

僧济,太元年中入庐山,从慧远受学,后感笃疾,于是诚要西国,想象弥陀。远赠济一烛,济执烛凭兀停想,又夜集众僧,为转《无量寿经》,因梦睹无量寿佛。H8P中华典藏网

此等均师事慧远之人,故知亦曾加盟莲社。H8P中华典藏网

慧恭,依《东林传》说,豫章丰城(江西丰城)人,与僧光、慧堪、慧兰同志修学。兰等先逝,咸感奇应,后逢罹疾,归心安养,临终蒙佛接引。H8P中华典藏网

法安,《梁高僧传-第六》说为慧远之弟子,善戒行,讲说众经,兼习禅业。义熙年中,除新阳县(湖北京山)之虎患,县民改神庙为寺,请彼居住。H8P中华典藏网

法净,《出三藏记集-第十五?慧远传》说,受慧远之命,至西域求经。H8P中华典藏网

法领,《出三藏记集-第九》所载之《华严经记》说,从于阗赍来胡本《华严经》三万六千偈。又《四分律序》载传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传说彼至于阗时,会遇佛陀耶舍。H8P中华典藏网

慧宝,其名见于《梁高僧传》。H8P中华典藏网

慧要,见于《梁高僧传-第六?道祖传》,“山中无漏刻,乃于泉水中立十二芙蓉,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H8P中华典藏网

僧彻,见于《高僧传-第七》,从慧远受业,遍学众经,尤精《般若》,年二十四岁时讲《小品般若》。后往江陵(湖北江陵),刘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七十岁示寂。H8P中华典藏网

慧然及昙威之事迹不明。H8P中华典藏网

道泓、昙兰二人,是慧持之弟子。H8P中华典藏网

法业、慧义、慧严、慧观曾参加佛驮跋陀罗之译场。其中慧观尝随从跋陀罗入庐山,但彼无求生净土之形迹。H8P中华典藏网

昙果是昙邕之弟子。元弼是僧济之门人。又僧光、慧堪、慧兰、慧恭是同学,均与慧远似无直接之关系。H8P中华典藏网

阙公则,已于上述,殁于西晋武帝之世。又陆修静是道士,《辩正论-第六》及《高僧传-第二十三?昙显传》等载,曾于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与昙显论争道、佛二教之优劣。此二人均因年代隔绝,不可能加入庐山结社。H8P中华典藏网

由此,《东林十八高贤传》及《佛祖统纪》等所传,可能是杜撰的。H8P中华典藏网

盖庐山白莲社依《出三藏记集-第十五》等说,唯举刘遗民等之名,主要由俗士所结成,慧远之弟子加入者,可能比较少。H8P中华典藏网

居士之中,刘遗民,据《东林传》载:讳 程之,字仲思,喜老庄。后入庐山事慧远,于山中别构一房,常事专念禅坐,屡感佛光。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五十九岁殁。由作《白莲社誓文》来看,可能 是结众中之上首。又通《般若》之义,与道生等有道交。《出三藏记集》等十二法论目录,载有他所撰之《无心义》及《与竺道生书》之标目。H8P中华典藏网

周续之,《宋书?第九十三》载:字道祖,少通五经并纬候,既而闲居读《老》《易》,后入庐山事慧远,与刘遗民、陶渊明并称“浔阳(江西九江)三隐”。宋武帝之时,受召至建康(江苏江宁),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四十七岁殁。H8P中华典藏网

宗炳,见于同书中,字少文,善琴书,精玄理,入庐山就慧远考寻文义,后于江陵三湖建宅闲居,辞武帝之召。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六十九岁时卒。《弘明集-第二》载,有作《明佛论》(一名《神不灭论》)一篇。《弘明集-第三》有《答何承天书》《难白黑论》之载录。H8P中华典藏网

雷次宗,《宋书?第九十三》云:字仲论,少登庐山事慧远,笃志好学,尤明三礼毛诗,后于宋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受征至建康,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宋元嘉二十五年,六十三岁殁。H8P中华典藏网

张野,《东林传》等说,字莱民,与陶渊明有婚姻之契,兼学华梵,尤善文辞,却聘入庐山,与刘遗民等共修净业。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六十九岁卒。H8P中华典藏网

张诠,字季硕,张野之族子,深有悟入。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六十五岁殁。H8P中华典藏网

谢灵运,据《宋书?第六十七》,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袭封康乐公,文名噪于一世。元嘉十年(公元434年),四十九岁时殁。尝求入社,以其心 杂,为慧远所拒。远寂后,撰其碑文(《佛祖统纪?第二十六》所载)。《广弘明集-第十五》载有和其从弟惠连原韵之《无量寿颂》一首。《广弘明集-第二十 三》载谢灵运撰《庐山慧远法师诔》,然文中称慧远之寂年为义熙十三年,享寿八十三岁,与碑及《梁高僧传》等记事不合,所以,是否其真撰,不得而知。H8P中华典藏网

又,在《广弘明集-第三十》中,载有琅玡王齐之《念佛三昧诗》四首,编入《念佛三昧诗集》中。H8P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