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方净土教之传播

第一节 北魏时代之造像与弥陀信仰JkP中华典藏网

南方因受庐山慧远之影响,又有宝云、畺良耶舍等相继译出净土经典,弥陀净土之信仰逐渐传播于各地。但是北方则缺乏主要倡导者,加之兵乱频仍,尤其北 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破佛之暴举,焚荡经卷,坏灭塔寺,佛教一时被扫除殆尽,净土教之弘通也因而绝迹!至文成帝即位始复兴佛教。兴光元 年(公元454年),由昙曜之奏请,于魏都恒安西北,武州塞山谷(山西大同)之北面,造窟殿五所。随而于其附近营造十余石室,各皆安置佛像,此即所谓之大 同石窟。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亦于龙门(河南洛阳)起开凿之业,多数佛龛相继刻造。此中,以弥勒像最多,释迦、观音像次之;弥陀像 较少,并且时代亦稍晚。根据大村西崖氏之《中国美术史?雕塑篇》所说,洛阳龙门之阿弥陀佛像,始于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清信女姜氏所造。又列举 有神龟二年,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四年,孝昌二年(公元526年)、三年,永熙二年(公元533年),东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等之《造像 铭》。盖当时一般对于未来净土之观念尚甚幼稚,弥陀净土信仰多与弥勒当来下生之信仰混同而行。试检存于龙门古阳洞等之《造像铭》:太和二十三年(公元 499年),比丘僧欣造立之弥勒石像铭云:“为生缘父母并眷属师僧,造弥勒石像一躯。愿生西方无量寿佛国,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下生人间侯王子孙,与大菩萨 同生一处。”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比丘尼法庆造立之弥勒像铭曰:“愿来世托生西方妙乐国土,下生人间公王长者。”同年,比丘尼惠智所造之释迦像铭曰: “愿托生西方妙乐国土,下生人间公王长者,又与弥勒俱生,值遇龙华树下三会说法。”这是结合弥勒下生之信仰与弥陀净土之信仰,依造立弥勒等像之功德,求愿 先生西方,后于弥勒下生成佛时,再生为人间侯王之子,值遇龙华三会说法。JkP中华典藏网

又以造立阿弥陀佛像之功德愿生天界者亦不少。如北魏孝昌二年,清信女黄法僧造立之阿弥陀佛像铭曰:“亡者生天,舍苦得乐。”东魏武定三年,慧鉴造之 无受佛像铭云(“受”为“寿”之借字,“无”之下脱一“量”字):“为亡母造无受佛,愿生天国。”同武定七年造四佛菩萨之石像铭:“藉此功德,愿亡者升 天,托生西方无量寿佛国。”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之阿弥陀佛石像铭曰“舍此秽形,面奉弥勒,托生西方”皆是。“天”虽然可指儒教的所谓天,然此中 是造立佛像的愿文,且弥陀信仰和弥勒信仰自古即被结合在一起,可见是指弥勒的净土兜率天而言。若然,则必然是将兜率上生与西方往生混同了,此思想后来更转 称弥陀净土为天寿国,如敦煌出《华严经》第四十六卷附隋开皇三年之《后记》云:“愿亡父母托生西方天寿国。”隋千佛山(山东历山),灵岩寺摩崖之《造阿弥 陀佛像记》:“敬造阿弥陀佛像一躯,愿共一切众生同登岐□□□□□保天寿”,其例可知。日本推古三十年(公元622年)为奉悼圣德太子薨,而造立之天寿国 绣帐,恐亦受此思想之影响,图示太子往生弥陀净土之状相。总之,如上所知,弥陀信仰亦夙行于北地矣。JkP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菩提流支及净土之六大德JkP中华典藏网

菩提流支(Bodhiruci),北印度人,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来洛阳,译传《十地经论》《入楞伽经》、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 舍愿生偈》等诸经论。就中,《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一名《无量寿经论》,或称《往生论》,又称《净土论》,解说五念门往生之法。《历代三宝纪?第 九》等说于普泰元年(公元539年)译出,《开元释教录?第六》说为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所出。盖《续高僧传-第一》等所载菩提流支传,未传彼有净土 之信仰,但唐道绰之《安乐集》卷下列举净土之师承:菩提流支、慧宠、道场、昙鸾、大海、法上六师。以流支为净土之鼻祖,云此六大德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 土,乃是无上之要门。并且据《续高僧传第六?昙鸾传》所记述,昙鸾南游归途,过洛阳,谒菩提流支,询问佛法之中有无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流支唾地斥 之,执《观经》授昙鸾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若此事是实,则流支应是弥陀净土之信仰者。然而《安乐集》及迦才之《净土论》等,并未传 载此事。恐是由《无量寿经》译出之事而附加之传说,难以认为史实。慧宠恐是道宠,据《续高僧传-第七》,道宠随菩提流支受《十地经论》,与慧光对峙,颇有 盛名,为北道地论派之祖云,然亦未传其归仰净土。道场一作道长,据北周慧影《大智度论疏-第二十四》云,彼先为慧光弟子,后听菩提流支讲说,适遇其小瞋, 入嵩山(河南登封)读《大智度论》十年,后出邑讲说此论;《智论》之兴,正在此人云。又《续高僧传-第十一?志念传》云:邺都(河南临漳)有道长法师,精 通《智论》,为学者之宗。同第二十四《明瞻传》中亦载:明瞻依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专学《大论》。如此则知彼住邺都之大集寺,盛敷《大智度论》。又依唐道 宣之《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及《法苑珠林?第十五》载,“隋文帝时,沙门明宪,于高齐之道长法师所,得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所图写之阿弥陀佛五十菩萨 像,图写流布。”此处,“道长”无疑是指道场,若系事实,则彼可能是信奉弥陀,受持五通曼陀罗。唐法琳之《辩正论-第三》云:“北魏孝文帝以太后之忌日, 哭于陵左,乃于邺都造安养寺。”由此可知,当时邺都奉行着弥陀信仰。JkP中华典藏网

又大海禅师或许是指慧海。《续高僧传-第十二》云:慧海,初事邺都广国寺冏法师,听《涅槃》《楞伽》,后建江都(江苏江都)安乐寺而住之,隋大业五 年(公元609年)六十九岁圆寂。生平以净土为期。又从齐州(山东历城)僧道诠处,得五通菩萨之图写无量寿像而模画之,愿生净土,益为深切。则知慧海亦信 奉五通曼陀罗。JkP中华典藏网

盖有关五通曼陀罗之由来,据《据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载: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世界,请阿弥陀佛,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愿为 莫由,请垂降临此土。时佛与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远近。汉明帝之时,摩腾姊之子作沙门,持此瑞像,亦到中国,所到之处皆画 之。未几赍像西返,而此图传不甚流广。魏晋以来,年载久远,又经灭法,经像湮除,此之瑞迹,殆将不见。隋文帝时,沙门明宪,从高齐道长法师所,得此一本, 说其缘起,与传符焉,是以图写流布,遍于宇内。时有北齐画工曹仲达者,善于丹青,妙尽梵迹,模其像于诸处寺壁,此之图像从后汉传来,如此传说,固然不得不 信也。JkP中华典藏网

如前文说过真福寺所藏之《戒珠往生传》卷中所记,“中印度阇那达磨,归心极乐,画阿弥陀佛及二十五菩萨像,赉来中国。并自作伽陀:若欣求净土,必造 画形像,临终观其前,示道路摄心”云云。其二十五菩萨与《十往生经》之二十五菩萨是否有关,虽不详确,然既同与弥陀佛有关之图像,则可见是五十二菩萨之笔 误。若然,则五通曼陀罗,应于北齐顷,阇那达磨三藏始传来中国矣。《唯识论同学抄?第十》之四云:濮阳(河南濮阳)之智周,于西方净土院内造弥陀如来、观 音、势至五十二菩萨等。系心西方,忽得灵瑞。可知至唐代尚有此像流行。后传至日本,《觉禅抄?阿弥陀之卷》载其图样。JkP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 慧光等之归信净土JkP中华典藏网

慧光与菩提流支之门人道宠齐名,被称为南道地论派之祖。《续高僧传-第二十一》载:彼初在洛阳任国僧都,后召入邺都,任国统。常愿生佛境,而不定方 隅,及至临终,遂乃投诚安养云。法上为慧光之门人,即《安乐集》中六大德之一,据《续高僧传-第八》云:彼与道场齐名,崇信弥勒,愿生兜率。北周大象二年 (公元580年),八十六岁圆寂,则彼非弥陀之信奉者,但道绰亦将其加于叹归净土之一者,恐有包含兜率之广义净土的意味!同传第八载慧光之门人道凭,常求 生西方,临终时感佛光之瑞相。在同《传》第九云:道凭之门人灵裕,作《无量寿经疏》《观无量寿经疏》及《往生论疏》,阐明净土之教旨。依此可知,地论派南 北两道均重视净土往生。JkP中华典藏网

又《大乘起信论》古来传为马鸣菩萨造,梁真谛译,此论倡导如来藏缘起,以真如为一切法之依持,是合于南道地论师之说。隋法经将之编入《众经目录?第 五?疑惑录》中,勘云真谛录无此论,故入疑。又唐惠均之《四论玄地义-第十》:北地诸论师云,非马鸣菩萨造论,昔日地论师造论借菩萨名目之,故寻觅翻经论 目录中无有也。北地之人云此论非马鸣造,乃地论师之伪作。盖此论《修行信心分》之末谓:学止观之法,欲求正信,以住此娑婆世界故,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 养,信心难以成就。怯畏退堕者,劝说专念西方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得住正定。可见此为承龙树之难易二道说,亦与昙鸾此土彼土难易分别之主张相通。地论师既多 关心弥陀信仰,此论想系如惠均之传述,为南道地论师所伪撰。JkP中华典藏网

又现藏中有《占察善业报经》二卷,署名天竺三藏菩提灯译。然菩提灯之事迹不明;且《历代三宝纪?第十二》载云:隋开皇十三年,命大德法经等考此经之 真伪,敕禁流行。又法经之《众经目录?第二》、彦琮之《众经目录?第四》等,皆编之于疑惑部内,故显然此经非由梵筴译出;此经下卷所说之大乘实义,其教旨 几与《大乘起信论》全同。且其卷末曰: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畏退堕者应念佛名字,观佛法身,如此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善根 增长,速获不退云。与《起信论》同,鼓吹净土往生之法。新罗珍嵩之《探玄记?第三?私记》(《贤宝之宝册钞-第八》所引)云:《起信论》依伪经《渐刹经》 而作,故其论亦属伪论也。“渐刹”是“占察”之借音,即指《占察善恶业报经》。故知古来即指摘《起信论》与《占察经》之类同。今《起信论》若为南道地论师 之作,则《占察经》亦必然为同派人之伪作。此事曾在《大乘起信论之研究》中有所详述,其论若果然属实,则可察知,净土信仰在地论师之间相继受到重视。JkP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