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昙鸾之他力本愿说

昙鸾之事迹及著书TBV中华典藏网

根据唐代道绰所著《安乐集》卷下所载,在中国三藏法师叹归净土有所师承者,有六位大德,昙鸾即是其中之一。(六位大德即是菩提流支、慧宠、道场、昙 鸾、大海、法上。)彼注释菩提流支三藏所译之世亲菩萨所著《无量寿经优婆提舍颂偈》,极力倡导西方净土要义是仗他力,以及弥陀本愿功德说。这二大净土宗之 纲要,对后代净土行者起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在日人法然的《选择本愿念佛集》里,说到中国净土宗,可分为三大系:一、庐山慧远系;二、慈愍三藏系;三、道 绰、善导等系。道绰、善导所传之净土思想,却以昙鸾为始祖。由于庐山慧远依般舟三昧修法,以期定中见佛往生,而昙鸾则专以弥陀如来本愿功德力,摄引众生速 得往生,得不退转之果。这三系之净土思想及修行法,千百年来在中国相互错综,流行弘通不替。日人法然传承善导之净土思想,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尊认昙鸾为净 土第五祖,永为后人所崇仰。TBV中华典藏网

《续高僧传-第六》说昙鸾是山西省雁门(山西代州,一说并州汶水)人,由于俗家距离五台山很近,十余岁时,闻五台山灵感化迹之事,于是登山游玩,心 神欢悦,即发心出家。广学内外诸典,穷研四论(《中》《百》《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及佛性诸问题。读《大集经》时,因其词义深密,难以启悟,因而注 释。至一半时,忽感气疾,后虽痊愈,想到人命之无常,及立志先学长生之仙术。于是南游建康(江苏南京),于梁武帝大通年间,抵达江苏省之南京。梁武帝于重 云殿引见之,并就佛性问题有数度咨问。次日,梁武帝又在太极殿,降阶礼接,并问昙鸾大师南来之意。昙鸾大师告以“欲学佛法,限年命促减,故南来造访陶君隐 居,求诸仙术”。武帝介绍,往访句容山之陶弘景。陶君以其远道来访,接对欣然,便以仙经十卷传授,用酬远意。昙鸾获得仙经后,即想觅一名山,修练仙术。当 其返回北魏,途经洛阳,适逢梵僧菩提流支三藏,彼即启问:“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之法,胜于中国之仙经者乎?”流支三藏菲薄仙经曰:“纵得长生,老而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并谓“长生不死之法,唯吾佛道也”。于是传授《观无量寿经》,劝告其依此修行,当得解脱生死,获得永久长寿。昙鸾因受流支三藏之启示, 毅然焚毁仙经,返其故乡,专修无量寿之弥陀净土法门。又教僧俗多人,随其修学,自行化他,流靡宏广。当时北魏帝王尊重其德,敕封为“神鸾”,并敕令住锡并 州之大岩寺。然后,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山西交城)玄中寺,集众熏修念佛法门。于东魏兴和四年五月(公元542年),示寂于平遥山寺,时年六十七岁。TBV中华典藏网

在昙鸾时代,对一般净土分类之说,似尚未有明确的判别,可是依于《往生论》及《大智度论》所说,以弥陀净土为超过三界处。在《略论安乐净土义》里面 有“安乐国非三界摄”之意。《大智度论》亦说“净土非三界摄”。何以故?净土无贪欲,故非欲界;是地居故非色界摄;有形色故非无色界摄。又,《往生论注》 卷上解说“胜过三界道”之文时,昙鸾说:佛本来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蚇蠖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此 三界,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TBV中华典藏网

又,昙鸾说到弥陀佛身是报身或化身问题时,在《往生论注》中举出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处,证悟无生法忍。尔时之位,即名佛种性。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 愿,而修起庄严净土,即是安乐净土,所以此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说因,故名为性。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也说到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前,发弘誓愿,为摄 取诸佛国土之清净庄严,而于无量阿僧祇劫发愿,修诸波罗蜜多,庄严所成万善圆满,而证得无上佛道。此即别业所得,是故国土非三界所摄,三身具足。由此,不 必再怀疑彼佛不是报身之佛,西方净土不是报土矣。在《吉藏观经义疏》中说,北地人说“弥陀净土非三界摄,又法藏菩萨时,已登八地以上,是法身大士,故彼所 庄严净土,属实报庄严土”云云,是指昙鸾所说的。TBV中华典藏网

昙鸾又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说弥陀净土中有无量无数声闻众,与《往生论》“二乘种不生”两相违说,设以二义,而予以会通。此二义是:第一, 五浊之世,释尊于一方便说三,净土无五浊,故无二乘之别,则西方净土无二乘所居。《无量寿经》等说有声闻者,是指阿罗汉而言,实非声闻乘人。因阿罗汉,均 已断惑,不于三界受生。可是,彼等未获得一切之解脱,不求往生三界外之净土,而更求无上大道,所以经中仍称为声闻,并无过咎。第二,二乘种性,不得生彼净 土,故言二乘种不生。譬如江北一向不出产橘子,而河北、洛阳水果店内有橘子买到。安乐净土里,不生二乘种性,但不拒绝声闻人生彼国土。故说净土内有声闻居 住。此一问题,后代善导等研讨,而多依后说,而解说实有声闻住彼净土。然而,按世亲意,彼土纯为菩萨众所居,而无二乘众。TBV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