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禅僧及居士之归向净土
第一节 杨岐下诸师之兼修净土
至明代,禅净双修之风更为流行,特别是云栖袾宏挟禅而倡导持戒、念佛。禅僧及居士等多沐其德化,以致成为一大思潮。盖当代在禅之诸派中,杨岐及曹洞 二宗最为兴隆,因而二宗中出有不少兼修净土者。又居士有姚广孝、李卓吾、袁宏道、庄广还等,各皆著书鼓吹净土,故万历以后,弥陀信仰顿见普及于缁素之间。 杨岐下有空谷景隆、古音净琴、楚山绍琦、憨山德清等。
景隆,苏州洞庭(江苏吴县)人,字祖庭,初从嫩云智安受业,后师事虎丘石庵,住杭州(浙江杭县)灵隐寺刻苦参究有省。后住杭州正传院,正统九年(公 元1444年)五十二岁于武林西港之修吉山自作塔铭,后遂示寂。平生以净业劝人,曾作净土诗一百八首,述求生西方之意。又参禅者执守话头更无别事,不修念 佛往生之道,此永明所谓有禅无净土之人,是为守死话头;执此病者,十中八九不能救。不轻念佛往生之道,日夕礼诵,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识破此身不 实,世间虚妄,净土可归,唯念佛可以恃。系念、慢念、高声、低声不拘,但使身心间淡,默念不忘。无论静闹闲忙,一而无二,忽然触境遇缘,打着转身一句,始 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以平常念佛为切要。
净琴,福建人,谒宝明寿堂得印可,后于建宁(福建建瓯)斗峰创一大刹,振弘法道,著《醍醐集》三卷,又作《念佛警策偈》,劝人行住坐卧念佛。绍琦, 唐安(四川崇庆)人,初师玄极,后谒无际悟本得法,住成都东山天成寺扬化,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三月示寂。《庐山莲宗宝鉴》第十卷末收录《西蜀楚山 和尚示众念佛警语》一篇,见其文词类似空谷景隆之语,想彼与景隆有共鸣之感!又有月江觉净、毒峰本善、天才英、天奇本瑞等人。觉净,姑苏(江苏吴县)人, 谒东明慧旵 有所契悟,后补径山第六十五世之席。本善,凤阳(安徽凤阳)人,嗣法大岗澄,住杭州天真寺扬化法道。天才是天宁宣之法嗣,住径山为第七十七世。本瑞是钟陵 (江西进贤)人,得法于宝峰明瑄,均密修净土法门者。
德清号憨山,全椒(安徽全椒)人,参云谷法会于栖霞山(江苏江宁),又听无极明信讲《华严》与《法华》。次游历诸方,入京谒遍融、笑岩二师。万历之 初,二游五台山,血书《华严经》。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私创寺院,被谪至雷州。万历二十八年,受请入曹溪(广东曲江)开辟祖庭。后被赦,历游 武昌、黄梅等处,止住庐山五乳峰专修净业。后又往曹溪,天启三年,七十八岁寂。著《法华经击节》《华严经纲要》等书。其门人集录彼之遗文题名《憨山老人梦 游集》,共有五十五卷。《梦游集》中有关净土序说等不少。即:《示优婆塞结社念佛》《示念佛切要》《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示修净土法门》《示念佛参禅切 要》《答德王问》《云栖全集序》《净土指归序》《云栖莲池袾宏大师塔铭》《及西方三圣赞》《无量寿佛赞》《净土十六妙观颂》等。此中,《示修净土法门》, 为彼在庐山时,示海阳禅人,云:出生死法有多门,唯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如华严、法华之圆妙法门,普贤之妙行,究竟指归净土。如马鸣、龙树及永明、中峰 诸大祖师,皆极力主张净土一门。此法门三根普被,决非为下根权说。经说:若欲净佛土,当净自心。求净土必持戒,断十恶,净其心。即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 发愿往生安养,先断外缘,一句阿弥陀佛以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 打成一片。若至一心不乱,则命终之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感得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必得往生。但一心专念固为正行,亦必资以观想,即持戒为基 本,发愿为助因,念佛、观想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诸佛堕妄语。又《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中亦云,参禅者多未必出离生死,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然 而,参禅要离想,念佛专在想。因众生久沉妄想中,离想不易,因之参究难悟,念佛易成。于此可见彼主张之一斑矣。
第二节 曹洞下诸师之兼修净土
曹洞下有大方如迁、大方祖通、无明慧经、湛然圆澄等。如迁,号松谷,陕西岐山人,嗣法少室宗书。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奉皇太后之懿旨,于 大慈寿寺开净土不二法门,宣扬净土,远近多沐其化。祖通,内丘(河北内丘)人,谒少室宗书契悟,后嗣法金山实,住顺德崇恩寺,常示人以念佛往生之法。慧 经,号无明,抚州崇仁(江西崇仁)人,参宗书之法嗣廪山常忠得悟,次住寿昌,接化徒众,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七十一岁示寂。有关净土文献,《寿 昌无明和尚语录》中收有《念佛法要》及《弥陀佛赞》。其门下有博山元来、鼓山元贤。元来号无异,庐州舒城(安徽舒城)人,谒慧经得印可,万历三十年住信州 博山能仁寺,后迁建州董岩寺、建州大仰宝林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更主金陵天界寺,翌年五十六岁示寂。有《无异禅师广录》三十五 卷,其中《宗教答响》第一及第四,依云栖等说,鼓吹禅净不二之旨。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为净土之要谛,又作《净土偈》一百八首及阿弥陀佛赞等,赞扬净土。 法嗣有雪关智訚,尝答人之问曰:真禅宗即真净土,唯心之外无别佛;真净土即真禅宗,唯佛之外无别心。示人心、佛不应分二,禅、净非离异。
元贤,建阳(福建建阳)人,初学儒,后闻慧经之提倡而参禅,年四十岁方剃发。慧经寂后,依止元来,崇祯七年住鼓山涌泉寺,又泉州开元寺,转住杭州真 寂院等,后归鼓山专修净业。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年八十岁以寂。有《净慈要语》《楞严经略疏》十卷、《金刚经略疏》一卷、《继灯录》六卷、 《永觉贤和尚广录》三十卷等之著作。《净慈要语》二卷,上卷说净土念佛,下卷说慈悲放生之行。其自序中以念佛与放生解释净慈之义。谓众生本然之心廓然常净 无碍,吾等迷失本然,心外见法,染著六尘之境,而起业、造罪,永沉五浊之区不能出离。故佛愍之,广说治染还净之法,其中念佛一门最要者也。一心念佛,六根 都摄,净念相续,不为六尘之染,虽在娑婆,其身已在莲华国里。然修念佛三昧,不具福德,善果难成,故要广修众善,其中特以戒杀、放生之慈行为首。救众生最 苦之死难,予最爱之生存,劝说念佛放生之行。由此,得知其主张。就中,念佛建立正信、正行、正愿为要。正信有理、事二门:信理者,信唯心净土,本性弥陀; 信事者,信西方有净土,有弥陀。又正行有观想、持名之差别,持名是简易直捷,三根普利之法,不但专宗持名,兼修三福等众善,特别是戎杀、放生。又发正愿 者,求同生净土,同证菩提,行愿相资。此等概承从前诸家之说。又《广录》中之法语及书问,其中亦说到净土,《序疏偈赞》中有《净土四经合刻序》《罗山法海 寺修净土忏疏》《阿弥陀佛赞》《念佛偈》《净土偈》等。
圆澄号湛然,会稽人,初投隐峰,授以“念佛是谁”之公案,随后住云栖受具足戒,谒大觉方念,得印可。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董理云门广孝 寺,次住东塔及显圣,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六十六岁示寂。有《语录》八卷,《宗门或问》一卷。其中,《宗门或问》,答客所问,广论参禅念佛之胜劣 难易。参禅胜于余门,难易在人非在法。又说无念不乖于念,如赵州、大沩,唯提高向上机关不用念佛。念不乖无念者如永明、芙蓉,不废宗门而修念佛。理是顿 悟,事必假渐修,不可执于一隅。真正悟明者自心之外无土、土外无心,此等之人必生净土。以禅之立场论定净土。又《语录》中也到处说到净土,列举净土偈八 首,赞咏百行不如念佛。
又慧经之法嗣东苑元镜之门人有觉浪道盛,建宁浦城人,随元来受具足戒,参元镜得印可,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应径山之请开堂,某年而寂。尝提出六字公案赞扬净土法门,在《角虎集》中录有《元旦茶话》等法语。
第三节 真可、大慧等之鼓吹念佛
嘉靖、万历之间有庐山遍融、云栖袾宏、紫柏真可等,均挟禅鼓吹念佛。其中,遍融,一作辨融,《释氏稽古略续集-第三》云,彼初住庐山,证华严三昧,得大解脱法门,后入京师大作佛事,王公大臣皆瞻仰敬服。袾宏、德清、真可等皆受其念佛之教诲,然其事迹不详。
袾宏,明代第一高僧,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入杭州云栖山,精修念佛三昧,教化远近,道俗无不宗仰,其念佛主张遂风靡天下,此事于次章中叙述。
真可,字达观,又号紫柏,《角虎集》中谓彼为青原下少室常润之法嗣,但在《五灯会元续略?第二》,彼与云栖袾宏均未详系嗣。真可,吴江(江苏吴县) 人,初师事虎丘明觉,后行脚诸方,一日诵僧净张拙见道之偈,忽然有省。又参遍融、常润诸老,与憨山德清有深交。随后与弟子道开商刻方册藏经,后因事下狱。 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六十一岁而寂。有《紫柏尊者全集》三十卷,《紫柏尊者别集》四卷。全集中有关念佛法语数篇,及《阿弥陀佛赞》《无量寿佛 赞》《净土偈》《常熟慧日寺西方殿造像疏》等。其中,第二所载之法语中有生西方之义,在平生之持念,至命终之时一心不乱。但知娑婆是极苦之场,净土是极乐 之地,厌娑婆、慕净土之心地纯熟,故命终之时,娑婆之欲习了无如芥子许,故无论其罪业之轻重,直往西方无疑耳。倘平生念佛虽久,及至舍命,娑婆欲习不忘, 净土观想不一……往生必难。故庐山先造《法性论》,次开白莲社……法性不明,情关不破。情关不破,则身心执受难消……所以口念弥陀,心驰欲境。今若习破身 心之方,了知身心皆非吾有,此智既开后,持阿弥陀佛,专想西方,至临命终时,娑婆欲念不起,即生净土。主倡应起厌欣之心。又《西方殿造像疏》中说:“阿弥 陀佛此云无量寿佛。佛有事佛,有理佛。理佛圣凡平等,愚智本具,不因成佛而增,不因为凡而减;唯有事佛,必假缘熏而显。”说明由修成事、理二佛,始具现 得。
又有吴门北禅寺之大慧,崇祯十六年(公元1642年)作《净土已诀》一卷,主要依禅旨略释《阿弥陀经》之文义。阿弥陀译为无量寿,亦名无量光,无量 寿即体,无量光即用。无量者,约数言之即寿无量,约理言之即心无量。一切众生住无量体中,才起一念,一念中成生住异灭四念,乃至展转无量念,有无量生死, 即在一念中流转不已。若于还灭门中心意识之所不可到即名无量,无量之数逆之归万,万归千,千归百,百归一,一不知归于何处,故名无量。是故凡圣之心尽十方 皆为净土,东西二土,尽空、法界总为一句阿弥陀佛,更无余法。又释极乐净土:彼土十万亿数,不历须臾能达,即事佛土中之理佛土,行布圆融,即事理无碍,事 事无碍。又释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彼佛成道以来,于今十劫,不唯十劫,亦可作从无始之时,尽彼佛寿;以佛即本际,无前、后际,唯有现在一时耳;但生彼国后, 始知阿弥陀佛与我同生。以上所说,有其独特之见解。大慧事迹不明。依《净土晨钟?第十》所记载,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丁明登向大慧受菩萨戒,知道彼 于万历、崇祯之间,在姑苏接化缁素耳!
第四节 居士之归向净土
在明代,居士们渐次生起归向净土之心,特别是到了云栖袾宏出世,参谒其下者很多,皆奉持戒念佛之说,形成所谓居士佛教。依《居士传》等说,居士归向 净土者不下数十名。其中,严敏卿、顾清甫、虞淳熙、庄广还、唐宜之、丁明登、袁宏道等为著名。另外有姚广孝、李贽、一念等。姚广孝,明初人,生于苏州长 洲,初祝发为僧,名道衍,字斯道,谒愚庵智及于径山,请示禅旨。又随道士韦应真学道法,兼通兵机。后往燕,住北平庆寿寺。时燕王(即后太宗)有荐彼文武异 才者,及燕王即位,为太子少师,自称姚少师,永乐十六年殁。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在吴郡作《诸上善人咏》《净土简要录》各一卷,以宣扬净土教 旨,后又撰《道余录》。《诸上善人咏》,卷初为文殊、普贤,庐山慧远以下,至陶氏十六娘,咏赋僧俗男女一百二十二人愿生西方之事迹,一一附以略传。卷末有 大佑及性深之跋文。《净土简要录》中收有《庐山集》《十疑论》《阿弥陀经通赞》《安乐集》《往生礼赞》《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四明教行录》《金园 集》《闲居编》、元照之《阿弥陀经疏》,《乐邦文类》《龙舒净土文》等诸书之选抄,力倡除疑生信,劝求生西方。卷末亦见有大佑之赞辞,得知二人之间夙有道 交耳。
严敏卿,名讷,苏州常熟人。嘉靖二十年(公元1514年)为翰林侍读,次拜武英殿大学士,后辞官归心净土,尝制《乐邦文类序》,鼓吹本性弥陀说,又 当袾宏于云栖倡导净土法门,厚加外护。时人呼称严老佛。次子严澂亦仕邵武知府,晚年居家奉云栖教,其子朴亦刻《龙舒净土文》,一家皆精修念佛。顾清甫号宝 幢居士,应天府人,嘉靖年中为诸生,巧诗善画,年及四十,弃旧业,断酒肉,专修禅观,与云谷法会深交。时结西方社,临终感灵瑞往生。
又虞淳熙,字长孺,钱唐人,万历十一年中进士。遭父丧,庐墓三年,受戒于云栖袾宏,乃呈《净土四十八问》,而蒙云栖指授,后与其弟僧孺上天目山(浙江临安),坐禅于高峰死关前,豁然省悟,更从云栖求受教授,后又立放生社,住南屏山(浙江杭县)修净业。
庄广还,字复真,浙江桐乡人,少习儒又学医,年及四十余厌世事,从事养生之术。但因罹病,遂谒袾宏念佛之法。受戒,日课佛号五万声,始得心地寂然。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年七十四编《净土资粮全集》六卷,缕述净土往生之行法。《资粮全集》中有《净土往生》《净土起信》《净土誓愿》《净土斋 戒》《净土日课》《净土兼禅》之六章。《净土往生章》举出阿弥陀佛之本愿,应偏求西方。《净土起信章》引证大佑之《净土指归》,龙舒之《净土文》,袾宏之 《净土疑辩》等,决疑起信。《净土誓愿章》说明净业之人,必发愿生净土。《净土斋戒章》劝人不食酒肉五辛,守持五戒十善。《净土日课章》说明日日诵阿弥陀 经、往生咒,又六时念佛及修十六观想。《净土兼禅章》引永明、云栖、石机诸禅师之说,说明求净土应兼参禅。立预行、正修、调和、明宗四篇。正修下明摄心念 佛、数息念佛、参究念佛、实行念佛之法。即劝信愿戒行往生之法兼修禅行,皆基于云栖之教化而来。
袁宏道,湖北公安(湖北公安)人,号石头居士,其兄宗道号香光居士,弟中道称上生居士。兄弟三人皆以文著名,万历中先后举进士。就中宏道为吴江知 县,后为礼部主事。因病辞官,学禅于李卓吾,因觉其空谈而非实际,遂转向净土日夕礼诵,兼持禁戒,兄弟二人亦同时发愿。宏道博搜经教,万历二十七年(公元 1599年)撰《西方合论》,述净土之要义,弟中道参定其文,兄宗道作序激扬论旨。万历四十二年入荆州城,无疾而终于僧寺,同年十月其弟中道梦见彼已生净 土。《西方合论》有刹土、缘起、部类、教相、理谛、称性、往生、见网、修持、释异之十门。刹土门中说有毗卢遮那净土、唯心净土、恒真净土、变现净土、寄报 净土、分身净土、依他净土、诸方净土、一心四种净土、摄受十方有情不思议净土之十种差别。弥陀净土为第十不思议之净土,弥陀身中有无量众生,众生身中有无 量弥陀,国土亦然。生、佛、身、土,重重无尽,不可思议。缘起门中说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清净性故,佛为令众生发挥其本性,出现于此土等。部类门中说明净土 经典有经纬之别。教相门中,分别释迦一代教相有假有教、趋寂教、有余教、无余教、顿悟教、圆极教之差別。净土教摄于顿悟及圆极教中。理谛门,说明真谛之法 有即相即心、即心即相等四门。称性门,说明称性之行有信心行、止观行、六度行、悲愿行、称法行之五种。往生门中,论诸菩萨往生处之不同。见网门中,指出儒 士及学佛者堕于断灭堕、性劣堕、随语堕,狂恣堕、支离堕、痴空堕、随缘堕、唯心堕、顿悟堕、圆实堕之邪网。其中,断灭堕者,诸儒疑未来断灭,不信后世之 说。狂恣堕者是有魔民,专逞狂慧,不持戒修行,妄称烦恼即菩提,淫怒痴即梵行之说。顿悟堕为即今世禅人倡说一超直人,吾不求作佛,何况往生,责其谬见。又 修持门中列举愿生者之修持,总立净悟、净信、净观、净念、净忏、净愿、净戒、净处、净侣、不定净之十门。说明了悟诸法实相,信金口之诚言,修十六观想等, 行念佛一行三昧,忏悔罪障,发净佛国土之大愿,受持净戒,舍恶处,就净处,避恶友,简净侣,又随根之利钝各受其法。主要依华严之教旨,如十种净土论,均导 源于李长者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