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华严诸家之净土及念佛论
第一节 华严诸家净土论
智俨及元晓判弥陀净土有一乘、三乘之不同。若说一乘教旨,彼净土属华藏庄严世界海摄;若依三乘教旨,有法性等四土。就中,《无量寿经》等所说之净 土,正摄变化土,已如前文所述。智俨之门人法藏是华严宗之大成者。依凝然之《维摩经疏庵罗记?第十》记载:彼以诸佛之土有自住处及摄化处之别。自住处即佛 自内证土,有法性土、自受用土、实德土之三种。摄化处即摄化众生之土,此有他受用土、变染土、化身土之三种。其中,变染土指《维摩经》之足指按地暂变之净 土,化身土指西方安养长时之化土。此开自受用土为自受用、实德二土,开变化土为变染、化身二土,采用新译家四种净土说。
又李通玄,号枣柏大士,开元七年赍新译《华严经》至太原(山西省太原县),撰《华严疏》四十卷,著《决疑论》《华严会释》等书。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年),九十六岁寿终。其著《新华严经论-第六》中,广就诸经论所说,分别有十种净土,以判摄其权实。今列举其所说之十种净土:一、《阿弥陀经》之净 土,二、《观无量寿经》之净土,三、《维摩经》之净土,四、《梵网经》之净土,五、摩醯 首罗天之净土,六、《涅槃经》所指之净土,七、《法华经》之三变净土,八、灵山会上所指之净土,九、唯心之净土,十、毗卢遮那佛所居之净土。此中,第一 《阿弥陀经》之净土,为一部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之实理者,开示专诚忆念之法,使其心得一分清净,得以生此净土,其土是权非实。第二《观经》之净土,为一部 分未信法空之实理者,观想彼佛色像,得生净土,此亦权非实。第三《维摩经》之足指按地之净土,以神力而暂现,是实报土,但其境不宽广。第四《梵纲经》之净 土,为三乘菩萨,示一分报土之境,尚未圆满。第五摩醯首罗天净土,为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说,故尚非实说。第六《涅槃经》中指出释尊之实报土为无胜净土, 为三乘权教之一分净染未亡者说。第七《法华经》之三变净土,亦为染净未亡之权教菩萨说,均是权非实。第八灵山净土,此引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令知即秽而恒 净,此土是实非权。第九唯心净土,指《维摩经》中“其心净即佛土净”说,此自证自心,是实净土。第十毗卢遮那佛所居之净土,即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佛国土, 总含净秽而无净无秽,无有上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遍法界,无障无碍,此土即实说之报土。此上以毗卢遮那佛所居之莲华藏世界及唯心净土,为最上实说之 净土,《阿弥陀经》及《观经》所说之净土为诱引未知法空之实理者,说示有相最下之净土,故是权说。盖新《华严经-第八》《华藏世界品》中说,毗卢遮那如来 往昔发世界海微尘数之大愿,严净华藏庄严世界海。又第四十五《寿量品》比较诸佛刹土时劫之长短云: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之一劫,为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一 日一夜,安乐世界之一劫为袈裟幢世界之金刚坚佛刹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为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之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之一日一夜。如是次第,乃至过百万阿 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之一劫为胜莲华世界贤首佛刹之一日一夜,普贤菩萨及诸同行大菩萨等充满其中。此上判别诸佛净土之优劣,今李通玄基于此说,分别十种净土 而论其权实也。
第二节 澄观五门念佛论与五方便念佛门
澄观为华严宗第四祖,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登五台山,后住大华严寺讲《华严经》。贞元之初,作《华严经疏》二十卷,后亦撰《随疏演义钞》四十 卷,更释其疏,赐号清凉国师。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三月圆寂,高年一百零二岁(一说元和年中,七十余岁)。遵式之《往生西方略传》序云,彼著有《观经 疏》一卷,想是讹传。
澄观所著《华严经疏-第五十六》中,解释《华严经-入法界品》功德云比丘所说二十一种念佛三昧门。若约能念之心,归纳不出五种:缘境念佛,摄境唯心 念佛,心境俱泯,心境无碍,重重无碍之五门。一、缘境念佛门:谓缘客观之境而念佛,若念真身、念应身,若念正报、念依报,但称佛名,皆名缘境念佛。二、摄 境唯心念佛门:摄所观之依正二报,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三、心境俱泯门:能观之心,所观之境,俱泯亡绝相不可得。四、心境无碍门:心境融通,无有障碍, 即事理双照,存泯无碍。五、重重无尽门: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重重无尽。此中第一、第二两门为五教中之始教,第三门是顿教,第四门是终教,第 五门约华严圆教明其念佛观。
盖澄观所倡导之五门念佛,导源于传说是智所作《五方便念佛门》之说。《五方便念佛门》有一卷,《慈觉大师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载为智者大师述; 《东域传灯目录》及《佛祖统纪?第二十五》山家教典志(但缺本)亦列名智之撰述。然此书中屡引用菩提流志(原文为“志”,现也用“支”)于唐先天二年(公 元713年)所译之《大宝积经》,证明非智之真撰。此书中有称名往生、观相灭罪、诸境唯心、心境俱离、性起圆通五门之别。首先说明此五门为应众生之机而 说,诸佛以众生有“称诸佛之名、乐生彼国”者,示以称名往生。又乐睹诸佛之身而惧障者,示以观相灭罪门。又迷心执境者,则示以诸境唯心门。众生有计实有 者,则示以心境俱离门。众生乐深寂定、趣无生灭者,则示以性起圆通门。其次说五门之方便次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必愿生彼国土,即是称名往生门;想念 佛身,专注不已,遂得见佛,罪障悉皆消除,是观相灭罪门;又观此佛从自心起,心外无别境界,即是诸境唯心门;又观此心,亦无自相可得,即是心境俱离门;趣 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识,将入涅槃,诸佛加被,兴起智门,一念之顷能以一身为无量身,任运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圆满普贤之愿因,穷尽佛法之源底,如是名为 性起圆通门。此就能念之心,分别五门之方便次第,其中以称名念佛为最初心之行,进而心境俱泯,入深寂定,蒙诸佛之加被护念,任运圆满普贤之行愿。《华严经 随疏演义钞-第八十五》引用此《五方便念佛门》说:第一称名往生念佛门,第二观像灭罪念佛门,第三摄境唯心念佛门,第四心境无碍念佛门,第五缘起圆通念佛 门。就中,第五其名称不同,但其义不出事理无碍之范围。由如上所说,改成缘境念佛门、摄境唯心念佛门、心境俱泯门、心境无碍门、重重无尽门。初之缘境念 佛、摄境唯心二门属始教,次心境俱泯属顿教,心境无碍属终教,后之重重无尽摄圆教。即合《五方便念佛门》中之称名及观像为缘境念佛,别加第三心境俱泯,又 改第五之缘起圆通为重重无尽,五门之数虽相同,但其意义互异耳。
第三节 宗密之四种念佛说
宗密,果州西充(四川顺庆西充)人,初阅《圆觉经》契悟,随后师事澄观,深究华严之奥旨。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入终南山,著《圆觉经大疏》 《圆觉经略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钞》《禅源诸诠集都序》等诸书。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正月,以六十二岁寂,谥号定慧禅师,称为华严宗第五祖。其所 著《普贤行愿品疏钞-第四》说:欲违生死之恶缘,遂顺菩提之正路,必须念佛。然念佛总说有称名念、观像念、观相念、实相念四种之别。一、称名念,专唱佛之 名号,如《文殊般若经》云:复有一行三昧,欲入此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坐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能 于此念中见三世诸佛。二、观像念,谓观如来塑画等像,如《大宝积经》说:观画像不异如来,成就五通,得普光三昧,见十方佛。三、观想念,谓观佛相好,有观 佛一相或观全身之别。观一相者,如《观佛三昧经》说观白毫相,若观此相,不论成与不成,皆灭九十亿劫生死之重罪,常蒙摄受也。若观全身者,如《坐禅三昧 经》云:若求佛道,入禅先当系心,念佛生身,莫念地水火风等诸余之法,常念佛身,见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目前,除无量劫之罪。四、实相念,又名法身观,即观自 身及一切法之真实自性,《文殊般若经》云:不生不灭,不去不来,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云:系缘法界一相是名一行三昧。《智度 论》云:不以色身及相好念,以佛身自无所有故。又《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时,即一切佛。此皆说明实相念佛。而此四种念佛,随根器次 第由浅至深,最后之实相念为最妙。以称名及观像等为浅行,观法身实相为深行之念佛。大旨与澄观等主张无异。但此四种之中,称名念相当于上文之《五方便念佛 门》之第一称名往生念佛门。又观像念之下,举《大宝积经》之画像观想之文,乃略说彼《五方便念佛门》中之引文。实相念亦多分意味着彼第五性起圆通念佛门。 若然,则宗密之四种念佛之说亦导源于《五方便念佛门》。
宗密又在其所著《普贤行愿品疏钞-第六》中,类别净土有常寂光土、常受用土、常变化土三种。常寂光土亦名法性土,即法界真理不生不灭故名常,无相无 为故名寂,性离垢染、体常明照故名光,万德之依止故名土,为法身佛所依之土。常受用土有自受用、他受用二种,自受用土是大圆镜智净识所现,为自受用身之所 依止;他受用土是平等性智所变,为他受用身之所依止,地上菩萨受大法乐。变化土由成事智大悲愿力,为未登地菩萨、二乘及异生所变现,通于净秽,为三类化身 之依止。变化之净土,如弥陀佛国,秽土如释迦牟尼佛之娑婆世界。此大体依于新译家之说。盖《华严经》关涉到普贤行愿故,频说弥陀净土之往生。即《三曼陀跋 陀罗菩萨经》所说,相当于普贤十大愿,其中有回向文云:如三曼陀跋陀罗(Samantabhadra,即普贤)菩萨所行,以此功德令一切与某,不堕三途八 恶道中,皆须呵摩提(Sahāmati,即极乐)阿弥陀佛刹。《文殊师利发愿经》则具出十大愿,最后载有“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 国。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之偈。又旧译《华严经-第六十》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游行南方参诸善知识,最后至普贤菩萨之所,普 贤对善财说种种法,最后告曰:“若有众生闻我修习净佛刹,必得往生清净世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第四十》中详说普贤十大愿,最后云:“命终之时,一切 诸根悉皆败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珍宝伏藏等一切随散,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 弥陀佛、文殊、普贤、观自在、弥勒等诸菩萨,蒙佛授记。”由发起普贤十大愿,而往生弥陀净土,蒙佛授记,遂得成佛。即《华严入法界品》终以弥陀净土之往生 为其归结。澄观贞元新译《华严经疏-第十》说,不生华藏而愿生极乐略有四意:一有缘故,二欲使众生归凭情一故,三不离华藏故,四即本师故。宗密之《行愿品 疏钞-第六》解释说:一、弥陀愿重,偏接娑婆界人;二、但闻十方皆妙,彼此融通,初心忙忙,无所依托,故方便引之,使归凭之情专一;三、华藏世界横竖交 络,成世界网,故知阿弥陀佛国不离彼之华藏世界也;四、阿弥陀、观自在等皆表本师毗卢遮那之德,阿弥陀即不离本尊遮那。上说与荆溪湛然之说相类似,而稍不 易分辨。总之,透过普贤之行愿,华严家之间,流行着弥陀净土之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