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大行之事迹与道镜等《念佛镜》及《西方要决》
第一节 大行之宗崇念佛
根据《瑞应删传》及宋《高僧传-第二十四》等云:大行是齐州(山东历城)人,曾入泰山,以草为衣,采木为食,专修法华普贤忏法,三年内感普贤真身之 显现。后来深感身之无常,虑来世之受生而入经藏,一心念愿,任手取经,偶得《阿弥陀经》,乃日夜读诵,至三七日半夜,发得三昧,忽见琉璃大地,又见阿弥陀 佛及无数化佛。其后广以念佛劝化道俗。时帝王闻其德望,召入禁中,发问法要,敕赐常精进菩萨,封为开国公。后经一年而迁化。有关其年代,戒珠之《净土往生 传》卷下说是唐僖宗时代(公元874—889年)之人。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入泰山。然澄观于贞元八、九年顷,作《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第八十五》中, 出有高齐大行和尚名,并揭示其所说,可证彼是贞元以前之人。即《演义钞》中引大行宗崇念佛,有四字教诏,谓“信忆”二字不离心,“称敬”二字不离身口。往 生净土要须有信,信千即千生,信万即万生;信佛之名字不离心口,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名,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暂住阎浮之 法。此为大行所作宗崇念佛书中所说,以信、忆、称、敬四字作为标语,教化道俗。又道镜、善道共集之《念佛镜》中举出大行之记载说:彼念佛法门,不问道俗贵 贱,唯具信为要,依《阿弥陀经》说念佛,不取相貌,心唯信佛,口唯称佛,身唯敬佛,不作杂善与恶,唯专心,至死相续不断。且心信佛,以佛得他心通故能得 知;口称佛,佛得天耳通故得闻;身敬佛,佛得天眼通故得见。又不至心念佛,即为谤佛,因谤佛遂亦谤法,不免堕落地狱。且不念佛唯读经,如同读药方不服药一 样,故应由读经而从事念佛之服药。常劝诫三阶宗之人、崇拜弥勒之人、坐禅之人等归向念佛。根据以上所说,可知大行出世于中唐时代,于山东地方大弘念佛法 门。盖彼之信忆称敬四字,为净土修行之标语,唯劝人口称,不观相好,且念佛之服药重于读经,比法照等修诵经观行看来,其主张更为彻底!
第二节 道镜等之《念佛镜》
《念佛镜》一卷,全名《求生西方净土念佛镜》,系道镜、善道同集。此二人事迹不明,但多分是大行门人,或者是法孙辈。《真福寺本戒珠传》卷中,列举 相州(河南安阳)日光寺道镜之传。镜葺茅为庵,取花暖身,专修念佛三昧,更想画阿弥陀佛像十万亿,深虑一生之中不得满愿,乃造板画,昼夜不休烧香印刷之。 印有一万亿张时,香烟中见如幻化佛;至五万亿张时,粗见佛之色相;六万亿张以后,身相颇明;八万亿张以后,化佛微笑语言;达十万亿张时,化佛告曰:汝往生 之业已成就,不久当生我国。道镜乃问佛:散心念佛得往生否?佛答:必得往生。后经六年遂迁化。年代等未列明,此道镜或是《念佛镜》作者。若然,彼必定是一 位热忱之弥陀信仰者。
又同《戒珠传》卷中列有泗州(安徽泗县)善丰传云:彼少年出家,听道禅师讲《观经》,专修白毫观,元和十三年(818年)感白光而寂。此中说道禅 师,或许指善道。若然善道与道镜,出生于贞元、元和之顷。又此书内有“清宁九稔,岁次己亥,孟秋月,蓂 生一叶记”等识语,此是记本书出版年月。清宁是契丹道宗年号,己亥(公元1059年)当其五年,九稔是五年误写。依此可知,原是契丹刊行本而传于日本。
本书中立有劝进念佛,自力他力,念佛得益,释众疑惑等十一门,鼓吹念佛之功德。今就其主要教旨叙述之。第一劝进念佛中专论信仰之必要。念佛必定要起 信心,一一列举其信条,即:信念佛定生净土;信念佛定灭诸罪;信念佛定得佛证;信念佛定得佛护;信念佛临命终时,佛自来迎;信念佛生净土,定得三十二相, 定住不退转,定得自在快乐庄严,定得不死之地;又与诸菩萨一向为伴侣,更不离佛,华台化生,不堕三途地狱。又劝人深信,犹如深栽果树,树根深故,风吹不 动。深信坚固犹如金刚,能到西方成等正觉,强调确立信心之重要。
关于往生之行业,举《往生论》之五念门及《往生礼赞》之四修法。又以《观经》之三心为上品上生,以《阿弥陀》之一日乃至七日念佛是上品往生,《观 经》及《无量寿经》之一念乃至十念是下品下生之往生业。意谓念数多少,功德亦有多少,依此往生品位有异。品位虽有异,但同生净土,位居不退,直至无上菩 提。
第二自力、他力门:佛陀所说教法有自力、他力二门。其中,唯念佛一门是为他力,其余皆为自力之法。凡自力之法,从初发心修道,经一大阿僧祇劫始到初 地,又经一大阿僧祇劫到八地菩萨。他力不同,疾则一日,迟则七日,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乘佛本愿力故,即能与八地菩萨同等。《阿弥陀经》云“众生生者, 皆是阿毗跋致”,此“阿毗跋致”即指八地之不退。引用水陆二道之譬喻,说明自他二力之差别。念佛法门,由阿弥陀佛本愿力故,用功极少,早证菩提。
第三念佛得益门:广明念佛之利益。其中举出西京善导阇梨《念佛集》之说灭重罪障益、光明摄受益、大师护念益,乃至还归本国得陀罗尼等二十三种利益。 其次,有大行和尚所说十种利益:一佛力、二易作、三功德最多、四自他极喜、五速得见佛、六得不退、七定生极乐、八更不离佛、九寿命长远、十与圣无异。最后 又自说:灭除诸罪,所有疾患,念佛总除,乃至住不退转等三十种之利益。
又第十释众疑惑门中列出念佛对三阶门,念佛对弥勒门,念佛对坐禅门,念佛对讲说门,念佛对戒律门,念佛对六度门,共有六门,讨论念佛与三阶宗等之优劣异同。
首先在念佛对三阶门中说:三阶宗斥佛像等是泥龛,多不恭敬。唯四生(胎卵湿化)众生是真佛,故应恭敬之,又主张佛像是泥龛,供养衣食,不吃不用。一 切牛驴是真佛,食来则吃。答释曰:念佛法门对佛像之形像及经卷必须恭敬,诸经皆说瞻敬佛之功德。且给衣于昆虫,彼等亦不能穿着。又四生众生若果是真佛,应 安置彼等于胜妙之处,然自身既在好房舍,而佛在下恶处,岂成平等?又一年中杀害彼命无数,杀真佛之罪深重,如何得除?又三阶宗依十轮经门念地藏菩萨之功 德,答曰:念阿弥陀佛之功德胜过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因地藏是法臣,阿弥陀佛觉满果圆为法王,念一大劫之地藏菩萨,不如念一声阿弥陀佛。另外尚举二三问题 痛击三阶人之偏见。
盖三阶教系隋代信行首倡。即佛灭后,住法时期有正法、像法、末法三阶之差别。其中正法、像法时之众生均具持戒、正见。若破戒、不破正见,依一乘、三 乘别真别正之法皆得解脱。但第三阶之末法众生,戒、见俱破。所谓生盲、无目之众生,必依普真普正之普法修行。若修一乘、三乘之别法,礼诵一佛、一经,于法 上生憎爱之心,成诽谤正法之大罪,难免堕落地狱!故末法今世之众生对任何法不加取舍选择,普尽归依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特别要对当来佛一切众生作佛 想,同诸佛平等尊重供养,如此,彼之一派以为专门读诵法华等一经,愿求阿弥陀一佛一土为堕狱之业,屡谤诸宗,为隋代以来之异端,屡经政府禁断。怀感之《释 净土群疑论》等亦加以破斥,然民间尚流行其信仰,是故大行、道镜等亦更加责难!
其次念佛对弥勒门中,比较兜率与极乐之优劣,说明极乐胜兜率百千万倍,又经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弥勒当来下生,如此长远年月之后等待弥勒下生成 佛,一日七日念佛,往生弥陀净土,早证道果。又念佛对坐禅门中,禅者主倡以见自己心性,修无生观,然无生即无相,无相即空,如空中不得造屋,其观不易成 就。念佛法门反之,事理双修;如地上造屋,容易成功。又看心功德少,念佛功德胜彼百千万倍。即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得八十亿劫之微妙功德。看心 能除几许之罪?能得几许功德?又念佛往生,长生不死,出过三界,直至成佛。若但成就无生观,生到长寿天,八万大劫之后,还堕恶道。耽著无生观误了将来!念 阿弥陀佛往生净土是为贤明。又念佛对讲说门中说:念佛胜于读经、讲经功德。念佛对戒律门中说:念佛胜过持戒功德。念佛对六度门中说:念佛胜过六波罗蜜功 德。且此等诸门之一切功德皆包含在念佛之一种法门中,极力赞扬念佛之功德。此书主要受大行之说,又参照怀感《群疑论》及《天台十疑论》等,鼓吹念佛一行之 专修。
第三节《西方要决》之说意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现行本题名为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此书如前所述,非窥基之真撰,恐承上文所说《念佛镜》之后,晚唐时代之伪作。本书总立十四 章,举出诸经论中所有诸种疑难,一一为之会通。其体裁类似《天台十疑论》,又与《念佛镜》之释众疑惑门之论旨相通者不少。第一章中引述《金刚般若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今观佛相好,念佛名号,以色声求佛,岂非行邪道?答曰:佛有三身,法佛无形,不应以身求,如《金刚般若经》所 说。《阿弥陀经》等念佛名,观相好,求生净土是约化佛说,各有道理,决无矛盾相违处。第二章中问曰:佛藏经说“心外见佛,皆是魔眷,非佛弟子”,今念佛 名,观佛相好,求生佛国,岂非魔眷属?!第三章问:《无量寿经》说“此界一日一夜修道,胜余佛土百年”,而舍娑婆,生净土,于彼国修道,岂非舍胜取劣?又 第五章中问曰:诸部大乘经中说无生之理,劝人修道学慧,今厌娑婆,生西方,是反无生理,助长生患。答中一一加以会释。可见是补遗《天台十疑论》及《念佛 镜》中驳禅对念佛论之趣旨。第七章比较兜率与西方之优劣列举十种不同。此与《十疑论》第七疑及《念佛镜》念佛对弥勒门同一趣旨。第八章说不退有位不退、行 不退、念不退、处不退四种,凡夫往生所得不退,是处不退,批正《念佛镜》中以《阿弥陀经》之阿毗跋致是八地之不退。又第十一章列举三阶行之五种小疑,可见 是补充《念佛镜》中之念佛对三阶门之说。第十四章中说修行方法,举出往生礼赞四修法。特别在恭敬修下说到恭敬有缘之像教及住持三宝,亦在破斥三阶宗徒以佛 像为泥龛等轻视心理。其他,会通“二乘种不生”及“别时意”之难,均承《天台十疑论》等之意旨。要之,此书补充《十疑论》及《念佛镜》之说,对当时禅家、 三阶教及弥勒教等大加破难,企求净土法门之光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