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天台门叶之净土之赞扬及飞锡之三世佛通念佛及净土十疑论

第一节 天台门叶之净土之赞扬xbV中华典藏网

中国天台创祖智 曾说:彼之修持是四种三昧之一,般舟常行三昧法。又当临终之时,自唱无量寿经赞文,愿生西方净土。由此,其门叶中亦有净土之信奉者。智门人中,法喜、等 观、法俊等愿求净土,已如前文所述。又善导、慧日、法照等精修般舟三昧,亦必是受其深刻影响。荆溪湛然是智下六世法孙,称为天台中兴之祖,彼所著《止观辅 行传弘决?第二》之一,详释般舟常行三昧,于“常坐一行三昧”下云,此三昧亦专称弥陀一佛名字者,诸经所赞,多在弥陀故。《法华文句记第十下?释药王菩萨 本事品》指示极乐世界之往生,同居净土,固然种类多,而特别指示极乐者,教说多,宿缘厚,令求生者专注故。此指明诸经中多赞弥陀,彼佛与此世界众生宿缘深 厚。又彼著《授菩萨戒仪广愿章》中记载,愿以此功德共法界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弥陀佛前,听闻正法,悟无生忍,具大神通,游历十方。由此可知,湛然对弥陀净 土深有关切。《东域传灯目录》有《观经疏记》一卷,妙乐(湛然)作,想此是讹传。又湛然之同时有道遵,依宋《高僧传-第二十七》云,彼吴兴(浙江吴兴) 人,初研律学,后学天台法门,住苏州支硎 山(江苏吴县西南),发愿广写《法华经》,安置各道场。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依本州将军韦元甫等上表,敕江东之地十七所,设置法华道场,推举精进行 大德二十七人,常持《法华经》以报国主之恩。铸卢舍那像及多宝塔,又造弥陀像,修净土业,常讲《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四分钞文》等。兴元元年(公元 784年)七月,七十一岁示寂,其门下传有灵翰、法盛、道钦、灵源等人。《佛祖统纪?第十》中,以道遵系左溪玄朗之旁出。故知彼从玄郎受天台教,与湛然是 同门。xbV中华典藏网

又楚金,依《唐国师千福寺多宝塔院故法华楚金禅师碑》(《金石萃编?第一百四》所载)云:彼是京兆盩厔 人,七岁讽诵《法华》,十八岁讲《法华》之义,又书写彼经,与飞锡共学天台教观。天宝之初为国家于长安千福寺建多宝塔,安置法华道场,自诵法华六千余遍, 屡感灵瑞,又恒求生安养。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年六十二岁寂。xbV中华典藏网

又真福寺本《戒珠传》卷上记载有普明门人,灌顶之孙弟宝明,彼住天台山国清寺,究天台圆顿宗旨,修忏诵,专崇般舟三昧修行之法,九十日中常行道,步步声声念念唯称念弥陀,愿生极乐。感梦告,某年以六十岁寂。其他,诵法华求西方往生者亦不少。xbV中华典藏网

又假托智之名,伪作有关净土之书有《观经疏》《阿弥陀经疏》《净土十疑论》《五方便念佛门》等,已如前文所述。此中《观经疏》以下三书,日本最澄于 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表进将来台州录中有列其名,是唐贞元以前之制作。有关《观经疏》,法聪曾作记一卷,解释其文。法聪事迹不详,但依彼之《释观 经疏记》之内,附有天台行满自记云,彼与行满是同学。又云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六月,行满于禅林寺偶得此书。得知法聪是湛然门人,此书于元和初顷所 作,盖《观经疏》中之释义,多剽窃净影慧远《观经疏》。又最初之四净土等之说,完全是列举智之《金光明经疏》第一卷之文,无容怀疑,此书不是智之真撰。又 《阿弥陀经疏》亦被认为是后人之假托,恐是盛唐之顷,天台宗学人相继制作罢!xbV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飞锡之三世佛通念说xbV中华典藏网

飞锡之出生地不详,初学律仪,次与楚金研习天台一心三观之法。天宝初年游长安,多住终南山紫阁峰草堂寺,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以后,每年春秋于 长安千福寺法华道场修法华三昧。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唐不空译出《仁王般若经》,与良贲等十六人预其译场。随后为温国寺(实际寺改称)检校大 德。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检定四分律新旧两疏,十二月奉敕于兴唐、温国两寺,为国家转经行道,此事记述于《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中,寂年享寿 均不知。著书有《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无上深妙禅门传集法宝》一卷、《誓往生净土文》《念佛五更赞》等。此中《誓往生净土文》,智证大师《请来录》中 列有其名。又《念佛五更赞》在日本《高僧传要文抄?第三》中,有“遣唐使副石上宅嗣于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入唐,亲遇飞锡接受其书”之记载,但均已 不传。又《无上深妙禅门传集法宝》,想不是指《往生传》;宋王古之《新修往生传》卷下之内,刊载“往生净土传五卷,沙门飞锡”,可能是讹传,或许与彼之 《传集法宝》有些关系。xbV中华典藏网

今日现存,唯《念佛三昧宝王论》一部,此论提倡三世佛通念之说,不独要念过去及现在已成之佛,对未来当成之佛之一切众生,亦应作同等想,方契心佛不 二之旨。如此之行,即名为无上深妙禅门。此中先念未来佛,依《法华经》不轻菩萨品之说,如不轻菩萨对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生轻慢之心,悉为未来 当成之佛,而恭敬礼拜,我等亦对一切众生同等生起佛想,应该尊重恭敬。虽即嬖 女、群盗,不可轻视;持戒、破戒,但生佛想。现在处于地狱,当来必发大志,誓成正觉,佛对彼等授以成佛之记。凡心存有二种分别,种种妄念必生。以诸佛是至 尊,以众生是至卑,心既存有高下之别,则有至尊恭敬,至卑轻慢之分别心,因此不但造种种罪恶,三昧亦不能成就。故应修不轻法门,深信一切众生皆当成佛,生 平等想。其次,念现在佛,是念西方现在之弥陀佛,飞锡以《十住毗婆沙论》之所谓易行道,为念现在佛说之根据。若依此法修一念、十念皆得往生,且劝人高声念 佛,声若不厉,飘然不定,如牵木石,重而不进,洪音一发,轻举得进;厉声念佛心不驰散,速能成就三昧。此说无疑是承自怀感之厉声念佛说。同时亦可见系导源 于法照之五会念佛法。又飞锡说念弥陀一佛即通念三世诸佛,以弥陀是无量寿佛,三世诸佛亦皆是无量寿佛,念现在弥陀,亦同念三世之弥陀,同生十方之极乐。其 次,念过去佛者,所念过去已成之佛与能念之我等众生,因果相同。即《观佛三昧经》中说:所念之佛,如已出胎之狮子王,能念之人如在胎中之狮子王,虽因果有 异,但威神相继。又依《大法鼓经》云:若闻释迦牟尼佛之名,及闻信方广比丘之名,能令身中三毒之箭声下跳出。释迦佛即过去佛,是果;比丘即方广人,是因, 灭罪相同。虽说凡圣因果有异,均皆是佛,故自成三世通念之法门。主要三世佛通念之说,是由般舟三昧与法华不轻行两者结合而来,即期将法华与念佛融合一致。 《宝王论》卷上云:法非佛不悟,故念佛三昧生;佛非法不明,故法华三昧起。念佛、法华同名佛慧。佛慧既同,则不轻般舟无上深妙禅门于兹成立。因而显示此一 高深意趣。盖彼摄取不轻之法门,主要是彼学法华,受三阶教之影响无疑。又无上深妙禅门已如前述,亦是法照所倡导,但谁是主倡者不明。法照仅对般舟三昧名深 妙之禅门,而飞锡融合了法华之不轻行,想系就法照之说,再加以润色吧!xbV中华典藏网

又飞锡亦有“禅反净土”之驳论。于此世念他方佛,生他方世界,执著有为虚伪之相,不合无为真实之旨。但一切有为即是无为,一切内外即非内外,于有不 是实有,于无不是实无。有为是虚,舍之而道业不成,无为是实,取之则智慧不朗。所以经中说:厌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乐著无为功德亦为魔业。又经中说:是心 是佛,是心作佛。何用远念他方之弥陀,遥求西方之极乐?此亦为大谬见。正由念佛,彼佛即由心想生,而名是心是佛。若不念佛,不名是心是佛。《般舟三昧经》 云“起想即痴,无想即涅槃”,但此是约《观空三昧经》之深义说,非以恶取空为无想。《楞伽》《密严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不起空见如芥子;诫住空见,拨 无因果,诽谤念佛堕阿鼻狱。妄想应除,真想不废。如水能覆舟,亦能载舟。迷是众生,悟是佛,皆是想所作。即想有真妄,不可徒执无想而斥真想,极力弹斥禅家 之偏见,此亦系发扬慧日之思想xbV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净土十疑论》之说意xbV中华典藏网

《净土十疑论》在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法聪《释观经疏记》等中均引用其文,又柳子厚之《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柳河东文集-第二十八》)中 记载,净土院之墙隅书有此论。依此可知本书于天宝、大历之顷已流行于世,究系何人之作不明。最澄之《台州录》中未出作者之名,延历寺玄日之《天台宗章疏》 说是湛然述。湛然是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以七十二岁示寂,年代大致相当,然另外无文献可证明,又从其论旨看来不像是彼所撰述,实无容怀疑。xbV中华典藏网

本书列举十种有关净土往生之疑难,然后一一加以解说,其中亦载有禅家反净土之谤难。今于其中列述主要之二、三点。第一疑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 度我等众生,只应愿生三界,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答曰:菩萨有得无生忍、未得无生忍二种:既得无生忍者,生三界恶 世中能救苦众生;但未得无生忍及初发心者,无有忍力,不能救度众生。如不知游泳者,救溺水之人,而共同溺死;羽翼未成之雏鸟,不能远飞。初发心者应先期生 净土得无生忍,而后回入生死,度脱众生。xbV中华典藏网

第二疑中,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岂不乖理?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即佛土净,此云何通?答曰:若舍此求彼, 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是舍彼执此,此亦乖理。《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 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徒难他人求生净土。此等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 也。以上此二问答,主要对禅徒之偏见加以反驳,其笔法类似慧日所说。xbV中华典藏网

第五疑问:具缚凡夫,未断烦恼,如何能生出过三界之净土?答曰:有自力、他力二道之分别。若依自力,凡夫不得生彼净土,但乘阿弥陀佛之大悲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xbV中华典藏网

第六疑问:具缚凡夫,生彼国如何即得不退?答曰:有五种理由。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二者蒙佛光常照,三者水、鸟、树林皆说法,四者诸菩萨以为良友,五者彼国人民寿命永劫,依于此等事由,能得无生忍也。xbV中华典藏网

第十疑问: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答曰:应生起厌离行和欣愿行,观此身及此世界不净而厌离,同时亦观彼净土之庄严等而欣求。并且 发三种随顺菩提门之心,常修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皆回向众生共愿往生,倡导菩提心正因说。又本论中,屡引昙鸾《往生论注》。又分别难易二 道,自他二力,鼓吹弥陀大悲愿力,其作者想是昙鸾、道绰等之法流也。xbV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