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慧日、承远、法照等之般舟三昧修行及禅对净土论
第一节 慧日之禅对净土论
慧日,莱州(山东莱州)人,幼时见义净由印度返,心窃羡仰,期望自己亦能赴印。嗣圣十九年(公元702年)遂决意首途,由海路乘船,经昆仑、佛誓、 师子洲等,三年始达印度国境。巡拜圣迹,寻求梵本,访善知识,凡十三年。然后欲以陆路归国,跋涉雪岭胡乡之间。具尝辛酸,深厌阎浮,不知如何离苦得乐,焦 虑不知依何方法速得见佛。遍访学者,皆劝其往生净土。随后至健驮罗(Gandhara)国(迦毕试国之误),登王城之东北一大山上,断食祈请观音,忽蒙指 示往生西方,同时亦觉身体强健。乃取路岭东,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抵达长安。玄宗赐号慈愍三藏,后住洛阳罔极寺。又游化广州(广东省)等地,常修净土 之业。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六十九岁圆寂。宋《高僧传-第二十九》云:著有《往生净土集》。宋《遵式西方略传序》等记载有《净土慈悲集》三卷。《元照 芝园集》卷下云:元照于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之顷,翻刻《慈愍三藏文集》。此书久已失传,近时发现于朝鲜桐华寺,现今编入《大正藏经》中为残缺 本,仅有上卷,全题为《略诸经论念佛法门生净土集》,注称一名《慈悲集》。又法照之《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中,收录有慧日《般舟三昧赞》,及《五会念佛诵 经观行仪》中收有《愿生净土赞》《西方赞》。
慧日与善导同以西方净土一门为出离生死之捷径,故提倡称名念佛法门。上至尽形寿,下至十念,念佛必定往生净土。又特重视般舟三昧之行持,劝人以期见 佛。《往生净土集》云:“菩提道有八万四千,其中要妙而功易成,速得见佛,速出生死,速得禅定,速得解脱,速得神通,速得圣果,速得自在,速遍十方,供养 诸佛,现大神变,遍十方界,随形六界,救摄众生,有进无退,万行速圆,速成佛者,唯净土一门。”此主张以净土念佛为正宗之意,非常明显。又彼之般舟三昧赞 叹:“旷劫以来,流浪既久,六道轮回,具尝诸苦。今适受人身,喜值弥陀弘誓之召唤,应努力回心,归极乐家乡。”且赞弥陀之弘誓:“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 我,皆得往生。”不简贫穷富贵,不简下智高才,不简外道阐提人,不简长时修行、今日发心,不简多闻持净戒、破戒罪根深,但能回心多念佛,瓦砾变成金。不问 机之善恶,不论罪之轻重,唯能念佛者皆得往生。此说无异善导之主张。赞文中每半偈均有“般舟三昧乐,愿往生”,“专心念佛见弥陀,无量乐”之唱和语,与善 导之《法事赞》及《般舟赞》之行事一致。依之,慧日主要是承善导之说,而专重于实践。
《往生集》有三卷,初卷叙禅徒之异见,以教及理遮遣其非。第二卷广引圣教成立净土念佛之正宗。第三卷会释诸教古今之疑滞,校量诸行出离之迟疾。所谓 先摧邪难,后显正宗。然近代发现唯有上卷一卷,故其念佛正宗之成立,古今疑难之会释等均不得而知。今就其卷上,叙述当时禅徒所执之异见,以及慧日对彼等之 破斥。书中先列举禅徒之异见,彼等主张:“一切诸法,犹如龟毛,亦如兔角,本无有体,谁当生灭?无善可修,无恶可断……但令内心住于空中,知世虚妄,万法 都无……此即是佛,已证禅定,已断生死,不受后有……即此禅定是无为法,是可修法,是速疾法,是出离因,除此之外,悉皆虚妄。即如念佛诵经,求生净土,布 施,持戒,忍辱,精进乃至智慧,写经造像,建立塔庙,恭敬礼拜,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悉皆著相分别,动念即有所得,非解脱因,是生死因……是生死结,虽 复勤修,不免浪流。”又于其末段云:“有一类男女道俗,于彼净土,都不信有,但今心净,此间即是,何处别有净土。”亦依《维摩经》所说:“心净国土净。” 盖因初唐以后,所谓达摩禅勃兴,特别是慧能之南宗禅极为兴盛,专门主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因此,念佛诵经等是“著相有所得之法”。对净土宗采取嘲笑 之态度。举《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语云:“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想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 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 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 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 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到达?”此亦是当时禅徒们所倡导之主张,其旨趣与今《往生净土集》所列举者吻合。唐吕温所撰《南岳大师远公塔铭记并序》所 载,慧日曾游化广州。广州是当时慧能门下宣扬禅风据地,谅彼是为视察其实际情况而去。总之,慧日对禅家偏见极力排击,广引诸经之文,又例举多种理由,勉力 启(悟其)蒙。就中对一切诸法犹如龟毛兔角,有为虚妄之法,修万行不免流浪之说,认为全为外道之宗旨。佛陀明敕弟子,修六度万行之妙因,得证菩提涅槃之 果。此修行是依他缘生之法。故应知凡夫发菩提心,行菩提行,纵然是有漏修习,也非同龟毛兔角之妄法。且圣教所说之正定,乃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昏沉掉 举,持心平等,若有睡眠覆障,即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又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不废舍万行,与圣教合,是佛所印可之禅定,此批难禅者墮于空见、废舍 万行之偏见,奠定了后代延寿等禅净双修的基础。
又宋《元照芝园集》卷下《论慈愍三藏文集》书云:律是佛所制,教是佛所说,禅是佛所示,此三皆出于佛,学佛不可滞于一端。即威仪轨度,持犯开遮皆是 律,不学自然不能明;权实偏圆,观行因果皆是教,不学自然不能辨;识心为本,忘筌离相皆是禅,不学自然不能悟。然古今学者有党宗之弊,谓了心见性何假修 行,以放荡为通方,嗤持守为执相,残毁正教,翳罔来蒙;《慈愍三藏文集》于是乎作。彼之《往生净土集》批难禅家之无视于斋戒,力说求生净土要在持戒,断酒 肉五辛。慧日不但主张禅净双修,亦说禅、教、律并行。《法然选择本愿念佛集》记载:中国净土教有庐山慧远大师,慈愍三藏及道绰、善导三家之别。慧日慈愍入 印度而传净土教,另倡禅净双修之说,故认为是净土一大流派。
第二节 南岳承远之事迹
承远是汊州绵竹县(四川绵竹)人,最初师事成都唐公,追随其学。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二十四岁,出蜀至荆州(湖北江陵)玉泉寺,依兰若惠 真剃度,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湖南衡山西南),从通相受具足戒,更于其座下学经、律。闻慧日离京至广州,远来谒彼乞教。彼教以不可超然独善,依《无量寿 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群生。从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归衡山,于山之西南,建立精舍,号弥陀台,仅安置经像,粗食弊衣,精苦修 道,于是发得三昧,常感圣境现前。当时法照在庐山,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恶衣僧侍于佛侧,问是何人?佛说是南岳承远。乃直往衡山面谒承远,悲喜流涕而 受其教。远近道俗亦闻其见,于是大建堂宇,又造经藏,赐弥陀寺之额。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七月承远告别诸弟子,高年九十一岁而寂。吕温之《南岳大现 远公塔铭记并序》(《吕衡州文集-第六》)、柳子厚之《南岳弥陀和尚碑》(《柳河东文集-第六》)均记传其德行。
此中,承远初事师之成都唐公(《吕衡州文集》作康禅师,康是唐之误),为资州(四川资中)智诜之弟子,名处寂,俗姓唐,故称唐公。盖智诜,依《历代 法宝记》云,是五祖弘忍之门人,与慧能、神秀等为同门。于弘忍处得悟,后归资州德纯寺弘振法道,作《虚融观》三卷等。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应则 天武后之召,入长安,后又回德纯寺。长安二年(公元703年),九十四岁示寂。又唐宗密之《圆觉经略疏-第四》,举弘忍门下十人,列出资州智诜之名。又宗 密之《圆觉经大疏钞》,列举禅宗之旁出七家,智诜是第二家。又处寂,绵州浮城县人,随智诜受学,后从诜入长安。不久回资州德纯寺弘扬佛道,开元二十年(公 元732年)六十八岁(宋《高僧传-第二十》说开元二十二年,八十七岁)示寂。柳子厚之《弥陀和尚碑》记载:始学成都唐公,次资州诜公。此文中说,承远始 学法于处寂,次学法于智诜。然智诜于承远未出生前之长安二年已圆寂,随其修学是不可能之事。故吕温之《塔铭》说,“初事蜀郡康禅师,禅师学于资州诜公”, 此方为正解之说。如此,承远亦本受智诜之禅,次至荆州玉泉寺,从兰若和尚惠真学律及天台。入衡山后,更究三乘经教,辨明四分之律,犹尚未尽,遂远赴广州, 谒慧日受净土之法。后来专修念佛三昧,名其居处为般舟道场,教导四众。吕温之《塔铭》记载:前后受法弟子千有余人,就中以比丘惠诠、智明、道侦、超然等, 皆入室之秀。可知其感化之大。《佛祖统纪?第二十七》中称彼为莲社七祖中之第三祖。
门人惠诠、智明之事迹不明,但嗣彼法系者有日悟、法照二人。日悟,被称为南岳般舟和尚,依《柳河东文集-第七》所载之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云:彼出生 于零陵(湖南零陵),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十三岁出家,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依衡山大律师受具足戒,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以后,每年度化受 戒者一千人,达三十七次。又师事承远受般舟三昧之法,入道场精修七日达一百二十次。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六十九岁时示寂,其有弟子景秀继承师道。承 远、日悟二人,不图著作,故未见彼等有何学说,但信受慧日之教旨,坚持戒行,专修般舟三昧,根据上文传记可知也。
第三节 法照之事迹及五会念佛之始行
法照之事迹多不详,《五会略法事仪赞》说彼是梁汉沙门,真福寺本《戒珠传》载其是南梁人。初由东吴来庐山,慕慧远之芳躅,结西方道场,专修禅观。一 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侍于佛侧而大惊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登南岳衡山,师事承远,受净土法,后始修五会念佛之行。即《净土五会念佛 诵经观行仪》卷中,彼自记述:“永泰二年四月十五日,于南岳弥陀台,广发弘愿……尽此一形,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场……至第二七日夜,由阿弥陀佛授以 五会念佛之法。”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南岳云峰,偶于钵中感见五台山。四年夏,于衡州(湖南衡山)湖东寺,一夏入般舟道场,亦感见五台山。八月与同 道数人辞别南岳,翌年四月遂上山西五台山,感见文殊、普贤二菩萨授以念佛往生之法门。十二月于华严寺之华严院入念佛道场,绝食发誓往生净土。一夜受梵僧劝 请,具记其灵异。遂于所感之处建大圣竹林寺,为念佛三昧道场,日夜勤修精进。后至太原(山西太原)弘通五会念佛。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于太原龙兴寺著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随后又入五台山。大历十二年九月于东台感见文殊之真身。后赴长安,住章敬寺净土院(大历元年建,有四十八院)宣扬五会念 佛法门。又被迎住禁中,宫中诸人亦皆修其法门。当时又撰《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记述其仪则,敕号为国师。寂年、享寿等均不详。然在圆仁《入唐求法顺 礼行记?第三》记载,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五月仁到五台山竹林寺,巡礼寺舍,有般舟道场,法照和尚曾于此堂修念佛三昧,谥号大悟和尚,迁化以来近二 年,今造影像安置于堂内。此中,若依迁化以来二年计算,法照入寂必在开成三年顷,但恐无此长寿,“近二年”之说,从文章看来不确,想是二字之下脱少“十” 字之误,若然,彼应是示寂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顷。有关其门人,宋《高僧传-第二十一》列举有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等人。又《瑞应删 传》记载尼悟性之事,悟性洛阳人,于衡州遇照阇梨,发愿念佛万遍,大历六年,入五台山,忽染疾,年二十四岁殁,故知彼亦受业于法照。
其著作传世者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略法事仪赞》列名于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故知此书过去 已传到日本。然《观行仪》中下二卷是近代发现于敦煌,已收入于《大正藏经》中。二书中记述法事之仪则,其中,初是法照自己著作,并收录隋彦琮之《净土礼 赞》,善导之《西方礼赞文》《西方赞》,慧日《般舟三昧赞》《厌此娑婆愿生净土赞》《西方赞》,神英之《叹散花供养赞》,灵振这《极乐欣厌赞》,惟休之 《随心叹西方赞》,净遐之《观经十六观赞》及《阿弥陀经赞》等。此中神英恐是指宋《高僧传-第二十一》所说五台山法华院神英。彼初参荷泽神会,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入五台山,建法华院,说法弘教。灵振、惟休、净遐等事迹不明,但净遐之《阿弥陀经赞》,由圆仁传到日本。慈觉大师在《唐送进灵》中列有其 名。又于圆仁之《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中载有《五台山大圣竹林寺释法照得见台山境界记》一卷,此是记述法照之灵感,称为《大圣竹林寺记》,但今已不传。
法照以念佛三昧为无上深妙之禅门,极力弹指禅徒“不拜佛,不立文字,以音声语言是执相,自舍万善诸行而住于空见”;提倡五会念佛法门,依此成立三 昧。即《略法事仪赞》序云:“念佛三昧是真无上深妙禅门。弥陀法王四十八愿,以名号为佛事。又《华严经》说,一切诸佛无上菩提,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而生。 《法华》《维摩》等经亦说以音声、语言作佛事。不但如此,古来诸师皆以声名句文为诸经之教体。然当今学者斥佛之像容为有相,贬佛之经教为文字,唯说无色舍 真色,唯论无声厌梵声。此是墮于邪见,良可悲矣!《金刚般舟经》说,六度万行一切善法,无非佛因,吾等信此诚谛之真语,必依此修行一切善法。又念则无念, 不二之门,声即无声,是第一义;终日念佛恒顺真性,终日愿生常惬妙理。若能如此发心,成佛不难!故《观经》说:若人念佛,当知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大 势至是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又《观佛三昧经》中佛对父王,唯劝念佛,亦即此义。若离念求无念,离生求无生,离相好求法身,离文字求解脱,是住断灭 见,谤佛毁经,成破法之恶业,墮无间地狱。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之母,诸三昧之王,此即诸佛共所印定,又名如来禅。此破禅家偏见,实传承于慧日之说。
盖法照所谓念佛三昧,依心念口称发得三昧。其趣旨无异于善导、怀感等之口称三昧。但彼制定五会念佛之仪则,合五音之曲调,以教唱佛名,以警策自他之 信心,而成就三昧,即其新的念佛方法。五会念佛: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平声上声缓念,第三会非急非缓,第四会渐急念,均唱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第五会即转 急念,只唱阿弥陀佛四字。又《略法事仪赞》云:“第一会时平声入,第二极妙演法音,第三盘旋如奏乐,第四要期用力吟,第五高声唯速念。”由此可知,最初第 一会平声缓念,引声唱六字名号,次第而高声急念,至第五会,更加高声,唯速念阿弥陀佛四字。分五会之用意,根据于《无量寿经》卷上“清风时发出五种音声, 微妙宫商自然相和”之文。《略法事仪赞》中云:“修此法者,即于此生能离五浊烦恼,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 能速成就五分法身。”
盖五会念佛实系法照之创意,然当时五祖弘忍门下流行一种引声念佛,想来多分是受其影响。即《历代法宝记》云:唐公处寂之法嗣,成都净众寺金和尚无相 (南岳承远之同门),每年十二月、正月,为四众严设道场,高座说法,先引声念佛,尽一口气,念绝声停,然后说:无忆,无念,莫忘。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 忘是慧。此三句话即总持门。又宗密之《圆觉经大疏钞-第三》下,亦记述无相开示此三句语之用心:不追忆已过之境为无忆,不念虑未来荣枯等事为无念,常与此 智相应,不昏错为莫忘。此为五祖法曾孙无相以念佛之法接待学人。又《圆觉经大疏钞-第三》下:五祖门下之宣什,倡南山念佛门禅宗一派,礼忏等仪式如金和尚 门下。正授法时,先说法门道理,修行意趣,然后一字念佛,初由引声念,后渐渐没声,由微声乃至无声,送佛至意,意念犹粗,又送至心,念念存想,佛恒在心 中,遂至无想。此亦依引声念佛之法以遂达无想。由此可知,五祖门下早已流行一种引声念佛。今法照之五会念佛中之高声急念之法,想是从怀感厉声念佛而来。由 缓次第至急,经过五会,与彼南山念佛禅由有声至无声正相反。其缓急之次第,想是彼法相反之转用罢。法照以念佛三昧为无上深妙禅门,彼之《叹西方净土五会妙 音赞》云:第五震动天魔散,能令念者入深禅。显示如南山念佛禅消极的方法难以入无想,而积极地用出浑身之力,以高声急念,可速得三昧定。意以念佛三昧为真 正无上深妙禅门。
又日本圆仁当时传去五台山念佛三昧,仁寿元年(公元851年)于比叡山开始修习,此是有名史实。安然之《金刚界大法对受记?第六》中云:昔斯那国之 法道(一名法顺)和尚现身往极乐国,亲闻水鸟、树木、念佛之声,以传斯那。慈觉大师入五台山学其音曲,以传叡山。此有长短二声合杀五声。又《前唐院资财实 录》记载,中有象牙笛一管,大师于五台山大圣竹林寺一夏九旬之间,以此笛吹极乐世界水鸟、树木所唱七五三等妙曲,此曲是五台山法道和尚诣极乐世界所传来。 依此可知,当时五台山亦流行引声阿弥陀经讽诵之法。但此中所谓法道和尚,事迹不详,或“法照”之讹传;不然,想是其门人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