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中唐以后之教势并造像及变相

第一节 中唐以后之教势SCa中华典藏网

至中唐时代,经典之研究及有关净土之论议,几乎绝其踪迹,专规定实践修行之仪则,证明已正式进入实行期。此时期内,慧日、承远、法照等倡导般舟三昧 之法门;大行、道镜等专门鼓吹口称念佛;飞锡主张三世诸佛通念之说,均已如上述。一般以口称念佛法门之流行为最广泛。又修观佛、诵经者也不少。从地理上看 来,山西并州地方愿生西方者最多,长安、江浙地方次之,今先就江浙地方说明之。宋《高僧传-第二十四》等中云:丹丘(浙江宁海)之怀玉,持戒精严,一食长 坐,日课称名五万遍,诵《阿弥陀经》达三十万卷,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六月念佛中,忽感见西方圣众来临,佛光盈室,即说偈而往生。又同《传》第十五等 云:有吴兴(浙江吴兴)之济翰,研究律学,通晓法华,住吴郡(江苏吴县)东虎丘寺,主持戒坛。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入流水念佛道场,见净土之妙境,其 年六十八岁而寂。又有辩秀,天宝四年受戒于鉴真,习律于会稽(浙江绍兴)之昙一,住吴郡开元寺,弘扬所承;又常念净土,斥以西方之行为有相大乘之说,众所 宗仰,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六十七岁而寂。又吴郡之神皓,依钱塘(浙江杭县)怀一出家,后从会稽昙一研习律钞,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住开元寺讲 律,末年结西方法社,又诵《法华》达九千部,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七十五岁而寂。又睦州桐卢(浙江桐庐)之省躬,师事姑苏开元寺道恒学律,随后住扬州 (江苏江都)慧照寺,撰《顺正记》十卷;释《行事钞》。义天之《诸宗教藏总录?第一》中记载:彼又作《称赞净土经疏》二卷。省躬之年代不明,但在《山左金 石志?第十三》中,载山东长清灵岩寺之功德龛佛座题刻,有“贞元三年二月僧省躬”之题名,若是同一人,则彼于贞元之初,应尚健在。又宋《高僧传-第二十 七》说:苏州(江苏吴县)支硎山道遵造弥陀像,修净土业。《真福寺本戒珠传》卷中记述:有玄通,住扬州慧日道场,一日从游方沙门闻其佛本愿力之偈,后遂感 灵瑞而往生。SCa中华典藏网

少康,依宋《高僧传-第二十五》记述:缙云仙都山(浙江缙云东)人,十五岁于越州(浙江绍兴)嘉祥寺受戒。学律五夏后,往上元(江苏江宁)龙兴寺听 讲《华严》及《瑜伽》,贞元之初至洛阳白马寺,得善导《行西方化导文》而大喜,遂谒长安之善导影堂,感见善导之真身。后到睦郡,于城内乞食得钱,将钱布 施,诱掖小儿念佛。后于乌龙山(浙江建德)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众日夜行道唱赞,依处中之曲韵二十四契,称扬净土。每遇斋日,所化云集,三千余人,彼 登高座,令男女弟子等望其面门,即高声唱阿弥陀佛。每念一声,口中即出一佛,连诵十声,则出十佛,若连珠状。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十月,身放光明 而逝。随后建塔于州东台子岩,后天台德韶又重建塔,后人称为后善导。《佛祖统纪?第二十六》中列为莲社七祖中之第五祖。又传与沙门文谂共编集《往生西方净 土瑞应删传》一卷,载录慧远、昙鸾以下缁素男女四十八人往生事迹,为唐代唯一之往生传。书内有“吴越国水心禅院住持主兴福资利大师赐紫道诜敬造撰”。传为 五代之末,道诜校订此书,附序文而修成,序中记述本书系沙门文谂、释子少康集录,显然并非道诜编纂。书中有大行及僧藏二人之传记。戒珠之《净土往生传》卷 下,认为此二人均为僖宗乾符中(公元874—879年)之人。若依于此,则本书不能归于少康之作。大行已如前述,出世于贞元以前,故说乾符中是有误谬,而 僧藏之记事亦不足以信凭。又若僧藏实系少康灭后之人,应系道诜后来之追加!SCa中华典藏网

法照、楚金、飞锡等于长安弘宣念佛法门,已如前述。其中,如法照之五会念佛,一时盛行于帝都。圆仁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第三》,开成六年(公元 841年)二月条中:敕章敬寺镜霜法师于诸寺传阿弥陀佛净土之念佛教,二十三日起至二十五日,于此资圣寺传念佛教。又巡诸寺,每寺三日,每月巡礼不绝云。 章敬寺是法照留锡作《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之处,可见其所谓念佛教即五会念佛。又圆仁之《入唐新求圣教目录》载:有章敬寺弘素撰《念佛赞》一卷。宋王古之 《新修往生传》卷下说:长安李知遥善五会念佛,众推为师范。由此可知,当时法照一派之念佛盛行于长安。又依《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中说:夏州朔方县 (陕西横山西)之潜真,参与不空之译场,为大兴善寺翻经讲论大德,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撰《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疏》三卷等。经玄宗以下四朝,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五月临命终时,枕手称念弥陀,七十一岁而寂。又《真福寺戒珠传》卷上记述:临海县(浙江临海)弘猛,少念观自在菩萨,得感应,归 不空为其门人,闻于娑婆号观自在,于极乐名无量寿佛,身毛为竖,乃礼师,归海安寺,昼夜礼忏,念观自在,祈愿往生,感见灵梦,某年五十三岁而寂。又知玄, 依宋《高僧传-第六》说:彼生于眉州洪雅(四川洪雅),具戒于净众寺辩贞,次往荆、襄入长安资圣寺,学唯识论,又研习外典,为缁素之所崇仰。时武宗信道 教,有破佛之意。会昌五年(公元845午)依敕与道士赵归真等对论于麟德殿,随后佛教遭破毁而归蜀。宣宗复兴佛教之后,出任三教之首座,奏请重兴天下之废 寺,后往彭州(四川彭县)丹景山,常要期往生西方净土。广明二年(公元881年)二月蒙往生之灵告,七月遂以七十三岁而寂。著有《无量寿经疏》二卷,《胜 鬘经疏》四卷,《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礼忏文》六卷等。又圆仁之《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中另录出《大报无迁论》等数部。其门人有僧彻,住长安大安国寺, 作有知玄著书之各种注疏,就中撰有《无量寿经疏》有关之法灯二卷,其他著述甚多,但此等诸书今皆不传。宋延寿之《万善同归集-第二》中举出《安国钞》所说 极乐净土之二十四乐,有栏楯遮防,宝网罗空,乃至声闻发心之二十四种。因僧彻住大安国寺,或因之将彼《无量寿经疏义灯》称为《安国钞》,若然,则此二十四 乐为彼唯一之遗文矣。SCa中华典藏网

以并州(山西太原)为中心,山西一带地方,初唐以来净土信仰盛行,如前所述。中唐以后,其信仰仍流行。如《瑞应删传》中之僧衍、惟岸等之外,尚有汾 州(山西汾阳)僧藏(《戒珠净土往生传》中说是僖宗乾符中人),并州开化寺沙弥,代州(山西代县)房翥 ,并州温文靖之妻等归向净土之事。辽非浊之《三宝感应要略录》中记述有:并州张元寿,晋阳(山西太原)道如、并州道如、僧感、常敏、道俊等,各修造像、诵 经等净业,求生西方。又《真福寺本戒珠传》中记载有:晋阳道生,并州常敏、道宗、僧升,蒲州(山西永济)善谌,晋阳惠,蒲州明度,雁门(山西代县)智缘, 晋阳道如,并州道妙、观操,代州僧弼,并州行衍、妙安尼、妙运尼,蒲州安忍尼,并州尊忍尼、法智尼、僧彻尼,太原僧庆尼,并州僧琼尼,太原净圭尼,代州海 惠尼,汾阳居士遗均等,皆同信弥陀,欣求净土也。且道訚 、道憓 在汾水石壁玄中寺,晶在并州净土寺,玄运在并州安乐寺,常旻 赴并州净土堂,各皆虔修净业云。此等诸人年代多不明,可能是初唐时代之人物。总之,依此可知,山西一带地方,净土教是非常兴隆的。SCa中华典藏网

今于其中就其主要者叙述二三。常敏如前所说,初唐时欲去天竺,至末罗瑜国,与船共沉没。道俊初专修念净三昧,常敏劝其书写《般若经》,不肯,然即夜 感灵梦,遂抄写《般若经》蒙佛来迎。僧感以读诵《观经》及《阿弥陀经》为业,后梦自生两翼,左翼感得《观经》,右翼感得《阿弥陀经》,随后于一千日中,每 日诵四十八卷,而得上品往生!又玄运于并州安乐寺得阿弥陀变像,遂负之而入太白山,感放光而往生。僧升从道禅师受《观经》,以池中莲花供养佛,作花座观。 善谌初信三阶佛法,后见《观经》归向净土,自诵《观经》三万遍,又为众讲《观经》达一百遍,著《疏》一卷释其文义。元和末年(公元820年)八月寂,年五 十一岁。又有观操,初修禅业,后废禅修念佛法门,昼夜观阿弥陀三字,自撰《字释》二卷而述其义,包括横竖,以为其观门。即横依《本业璎珞经》作空、假、中 三观,阿为从假入空,弥为从空入假,陀为观中道第一义观。又竖依《华严经》,阿是初住无生位,陀是妙觉究竟位,弥是中间四十位。若三观修成,则具足四十二 位之功德,因圆果满。观操之年代不明,但彼所说与日本觉运等之主张以弥陀名号配释三谛大体一致,因此,二者之间不无关系。SCa中华典藏网

四川地方为承远、法照等之出生地,且宣什、无相等于彼地倡导一种念佛禅,前文已述。又依《瑞应删传》、宋《高僧传-第二十四》记述:成都之雄俊,善 讲说,无戒行,大历年中闷绝入冥府,抗辩阎王之诃责,后遂生西方云。《真福寺本戒珠传》卷中说有:茂州(四川茂县)人道赞,昼夜诵龙树之十二礼文,赞礼阿 弥陀佛。年六十八时,于后夜感见龙树之来现。又知玄,生于蜀地,后住彭州宣扬净土教。又河南及山东地方,《瑞应删传》说有齐州(山东历城)大行之三昧发 得。《戒珠传》列有相州(河南安阳)惠猛之舍身往生,相州日光寺道境之弥陀像印施,陕州(河南陕县)法瑾之观像往生,齐州道譓 之诵经往生,淄州(山东淄州)惠镜之造偈往生等事迹。其他地方,宋《高僧传-第十六》有:襄阳人辩才于至德之初年,奉敕住朔方(陕西横山西)之龙兴寺,大 历十三年感灵瑞往生净土。同《僧传》第二十六有:博陵人自觉,于大历中,在镇州(河北正定)大悲寺铸造观音像,高四十九尺,于坛前诵念时,感见弥陀三尊之 灵相。《戒珠传》卷上记有营州(热河朝阳)僧念之往生净土云。此外有荆州(湖北江陵)法性寺惟恭,湘州(湖南长沙)惠鲜,泗州(安徽泗县)善丰,宗州(云 南镇南)信惠等亦皆归信净土。SCa中华典藏网

又居士之间,求生净土者,《瑞应删传》中有:居士元子才于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在润州(江苏镇江)观音寺发心,每日称名一万遍。又观察使韦文晋 建西方道场,发愿念佛,后于正念中命终。又有柳子厚、白居易、穆员等对净土法门深有关心之史实。就中,柳子厚撰有《南岳承远及日悟之碑铭》《永州龙兴寺修 净土院记》等。又尝作《东海若》一篇,斥禅徒之偏见而赞劝西方。其论奇绝,其文秀绝,为学者所喜读诵。后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苏轼刻之于石,安置 于净住院无量寿佛堂中。石芝宗晓并编入乐邦文类中,称赞此篇诚为文类之冠!又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撰《绣阿弥陀佛赞》《画西方帧记》等诸篇,宣扬西方。特 别在《画西方帧记》中记云:当衰莫之岁,中风痹之疾,乃舍俸钱三万,命工人杜宗敬画西方世界一铺,高九尺,宽一丈三尺。又于七十二岁时,自作阿弥陀偈,表 白要期往生西方之意。其他,《真福寺本戒珠传》等记传优婆塞、优婆夷之往生净土者亦颇多!SCa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造像、净土变相及石经SCa中华典藏网

初唐时代常有阿弥陀佛像及极乐净土变相图之制作,前文记述已明。中唐以后关于此类文献,多已失传,此不独弥陀像,一般佛像等亦同样失传。查其事由, 因禅僧及三阶教徒等不拜佛像,亦由于尊胜陀罗尼与经幢之造立等之流行,一般说来佛教全盛期已过,渐趋颓势。特别是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断行破佛, 毁坏佛寺,令僧尼还俗以来,唐代佛教顿显衰微。今就阿弥陀佛造像说,《中国美术史?雕塑篇》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有李元福妻巩之阿弥陀石像,天宝 五年比丘崔元等之阿弥陀佛像(罗振玉拓本),天宝十一年李英等之阿弥陀三尊像,乾元元年(公元760年)田伏宝及李思太息日新之阿弥陀像一尊。《山左金石 志?第三》有:天宝十一年有阿弥陀造像铜碑。同书《第十三》有:乾元二年历城东南佛峪之弥陀像。又《全唐文?第四百二十九》中有于邵之《阿弥陀石像赞并 序》。同书《第四百六十五》中有权德与之《绣阿弥陀佛赞》并序。同书《第六百七十七》中有白居易之《绣阿弥陀佛赞并序》。同书《第七百八十三》中有穆员之 《绣西方阿弥陀佛赞并序》《绣西方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记》。就僧传中所见,宋《高僧传-第二十七》:苏州支硎山(江苏吴县)道遵于大历中,铸庐舍那等像,又 造弥陀像,为生净土之行业。《真福寺本寺珠传》卷上云:淄州人惠镜,住悟真寺,造释迦、弥陀二像,年六十七时,梦伴随释迦像,至西方面阿弥陀佛,十三年后 遂生净土。同卷下云:汾阳居土遗均,一老翁造等身之无量寿像,因贫不能彩色,见而援助之,长庆四年(公元824年)闷绝入冥府,蒙阎王之称赞云。又同卷 中,有相州日光寺道镜刻印板,烧香,画印十万亿枚阿弥陀佛像,遍施道俗。SCa中华典藏网

有关净土之变相,《全唐文?第五百十九》中有梁肃之《绣西方像赞并序》,同书《第六百七十六》中有白居易之《画西方帧记》,同第六百七十七中有白居 易《绣西方帧赞并序》,同书《第七百四十六》中载有卢子骏之《彭城公写经画西方像记》。又《戒珠传》卷上载:同州(陕西大荔)人玄运,至并州安乐,见寺中 阿弥陀变像之彩绘奇妙,忽生敬心,向寺僧请之,入太白山结一宇,日夜观想,感放光之瑞相。近代于敦煌千佛洞发现很多净土变,其中有些系唐代之作,然年代、 作者均不明。盖此等净土变多依《观经》所说,而绘画净土依、正二报。此事可由日本当麻寺所藏之净土曼陀罗,并敦煌出土之净土变推定出来。不过,白居易之 《画西方帧记》云“按阿弥陀、无量寿二经,画西方世界一部”,则是依《阿弥陀经》等画出。SCa中华典藏网

又依日本惠什之《图像抄?第二》,有二种密教曼荼罗:一是仪轨中所说,中央有阿弥陀,周匝八叶,安有八大菩萨,即观自在、慈氏、虚空藏、普贤、金刚 手、文殊、除盖障、地藏,此为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所说。二是惠运僧都请来之九品曼荼罗,中台有八叶开敷莲华,花台上安上品上生之阿弥陀佛,周匝八 叶安八品之阿弥陀。内院四隅有法利因语。第二院为十二光佛、四摄、外四供。第三院有二十四菩萨,即一方六菩萨,合为二十四尊,然加内院之法菩萨(即观自 在)成二十五菩萨。由此可知金刚智、不空等传密教去中国以来,已有密教式阿弥陀曼荼罗流行于唐代。就中,惠运于承和五年(公元838年)与圆仁等来中国, 于长安青龙寺就义真受密教,留学中国有十年。若果然由彼请来阿弥陀九品曼荼罗,则彼之图样应是密家根据《观经》之说,新设之图案。又圆仁之《入唐新求圣教 目录》中记载:彼请回坛龛西方净土一盒。依大村西崖氏说,坛龛是石龛内,精刻净土之相,为枕本尊之类。SCa中华典藏网

又石经于很早时代已流行,特别以房山之石经最著名。其后亦从事《阿弥陀经》等之石刻。《金石录目录?第七》记述:天宝十一年有哥舒翰等之《阿弥陀 经》,同书第八云:建中三年有比丘道秀等之《观无量寿经》,同书第九有贞元八年沙门法昭之《无量寿经》造刻之事。又白居易之《苏州重元寺法华院石壁经碑》 (《全唐文?第六百七十八》所载)中记述,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冬,清晃等于重元寺镌刻《法华》《维摩》《阿弥陀》等八部经,亦可证为净土教传播之迹 印耳。SCa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