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宋代净土教之弘通
第一节 五代及宋初之情况
佛教迄至唐末五代时即渐趋衰微,因之净土信仰亦萎靡不振,有关此一时代文献极少。五代之末,南方江浙地方,钱弘淑继吴越国王之位,信奉佛教,复兴诸 寺,优遇天台德韶、螺溪义寂、永明延寿等诸位高僧,又遣使日本及高丽求取佛教典籍,且造八万四千之塔颁施诸国,此为著名之事实。当时以吴越国为中心,佛教 流行南方,宋代以后,此一地方亦为繁兴。延寿受钱弘淑之归向,住杭州永明寺主倡禅净双修,弘通念佛,前已述明。当时又有雍州人绍岩,尝与德韶共参文益,而 得心要,后且居钱唐(浙江杭县)湖心寺,立誓诵《法华》万部,求生安养。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其愿满,乃欲焚身供养弥陀,然为钱弘淑慰留之,后于 杭州宝塔寺建净土院居住,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七十三岁而寂。又有永嘉人鸿莒,初就业于长安宝兴寺,后游越地,每诵《观经》系想安养,既感祥异,默而 无言,病殁于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有扶风人志通,初游洛阳,受缚日囉三藏之瑜伽教,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入天台山,见智之净土仪式,欣 慕西方,因投身招手岩又得苏醒。后赴越州(浙江绍兴)法华山,天福七年见灵相而迁化。又有永兴人守真,游学东京圣寿寺,屡开灌顶道场、水陆道场,常于三更 轮结无量寿往生密印,于五更轮结文殊五髻神咒。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仲夏,正轮结时,自觉其身在无量寿国,明年仲冬而寂。此等诸事皆记载于宋《高僧 传》并《戒珠往生传》中。
又《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内,有“吴越国水心禅院住持主兴福资利大师赐紫道诜敬造撰”之记,由此可知此《传》是吴越国道诜之撰述。然此书序中记述 是沙门文谂、释子少康所编,故知非彼所作,而是五代之顷,道诜校订此书,且另加序文。又《山左金石志?第二》记载:蜀永平五年(公元915年)蜀种审能造 《观音菩萨龛记》,于中记述敬造阿弥陀佛,敬造观音菩萨云。《金石苑》记录: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刘安文铸造之阿弥陀佛造像记。又同书载:大蜀广 政二十六年(公元963年),岁次癸亥五月日付之《蜀报国院西方菩萨大龛记》,其中云:命良工镌刻西方之妙相。又《宣和画谱?第三》云:五代时,有朱繇、 曾仲元等,画无量寿佛像、兜率佛图等。
第二节 天台诸家之净土宣扬
宋代三百年间,一般说来,净土教颇为兴隆,特别是净土信仰渐渐深入民间。然净土多依附天台及禅宗等诸宗而流行,因此,其教旨形成台净融合,禅净双修 之一种思潮。看来不过是名符其实的“寓宗”而已。就中,天台一门之归向者尤多。天台法派中几乎皆是求生西方者。五代之末有宝云义通、慈光晤恩等,义通是螺 溪义寂之法嗣,住四明之宝云寺,其门下辈出,四明知礼、慈云遵式等。又晤恩是慈先志因之法嗣,住钱唐慈光院,鼓吹净土,其门下有慈光文备、奉先源清等,已 如前述。义通之门人有兴国有基,知礼之门人神照本如、广慈慧才、净觉仁岳,遵式之门人侍郎马亮等,均修净业。又本如之门人神悟处谦、楂庵有严、天台左仲, 遵式之法孙慧净思义、辩才元净等亦各求生西方。此中,元净是杭州于潜(浙江于潜)人,初游学遵式,后师事其门人祖韶,后住天竺寺弘扬法道,与东坡等为知 交。后退隐南山之龙井,焚指供佛,专修净土观,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九月,年八十一而寂。其门下有法鉴若愚,居霅川仙潭,建无量阁,于四季作法会, 劝道俗念佛达三十年。后于靖唐元年(公元1126年)临命终时,令大众为诵《观经》,书遗偈后遂寂。又祖韶之法孙法宝从雅,就海月慧辩受业,誓诵《法华 经》五藏(一藏是五千四十八卷),《弥陀经》十藏,《金刚经》四藏,每字三拜。诵经礼拜无有虚日,以求安养。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于钱塘建弥陀宝 阁,造阿弥陀大像并九品菩萨,集众修净业。《乐邦文类?第三》载,提刑杨杰之《造弥陀宝阁记》即记述此事。又神悟处谦门下有北禅净梵、桐江择瑛、净住思 照、一相宗利等,皆修净业。其中,择瑛撰《净土修证仪》宣扬净土。思照,钱塘人,初就从雅学,后参处谦有所省悟,血书《法华经》,读诵《观经》《弥陀 经》,建德云庵,刻三圣仪而供奉之。每月率众念佛,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而寂。宗利,会稽人,往姑苏(江苏吴县)依处谦。又就灵芝元照增受戒法,后 至新城碧沼寺修念佛三昧,又游天台雁荡天封寺,建净土道场,晚年归会稽,造无量寿阁。南宋建炎之末,于道味山结一相庵,专教化道俗。绍兴十四年(公元 1144年)九十而寂。
又知礼门人广慈慧才之法嗣有忏主法宗、龙泉覃异等。法宗,钱塘人,幼年师事慧才,依止观修大悲三昧九年,人乃称其为忏主,后建净土道场,刻西方三圣 像,燃五指供佛。每月集四十八人精修净业,名卿贤士多预其会者,后于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而寂。又知礼之法嗣,广智尚贤之门人有明智中立,超果惟湛 等。惟湛,义乌(浙江义乌)人,初谒本如,次学法于尚贤,住超果寺弘化。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三月,年六十五岁而寂。依元照之《惟湛法师行业记》 (《芝园集》卷上所收)云,彼雕弥陀佛像,造净土忏堂,自此天台之道,净土之教流于中吴,以此可知受其感化者不少。中立亦以净业劝诱人,其门下有定慧介 然,元丰之初,与慧观、仲章等专修净业,三年期满,燃三指,后于四明延庆寺之四隅建十六观堂,更燃三指报答佛恩。后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为金 兵所捕,遂殁。又净觉仁岳之门人有钱塘可久、超果灵照等。可久居明州(浙江鄞县东),常诵《法华》,愿生净土,时称“久法华”,元祐八年(公元1093 年)年八十一而迁化。寂后三日,来说净土之相云。灵照,初住吴山(山西安邑)解空寺,熙宁中,迁华亭(江苏松江)超果寺,每春开净业社集众念佛,后梦见三 圣之仪相,元祐五年而寂。又知礼之门人,南屏梵臻之法孙有慧觉齐玉、慧觉清月、精微彦伦、清辩蕴齐等人。齐玉,霅川人,受业于慈辩从谏,后住苕溪之宝藏 寺,每年岁末大兴净业社,后于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迁住上天竺寺,中夜,顶弥陀像行道念佛。尝制《四十八愿后序》,述明净土非权教所摄。建炎元年 (公元1127年)八月而寂。清月与齐玉同门,尝编《往生净土略传》。彦伦师事超果会贤,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主仙潭,撰《精微集》等,又作《念佛 修心术》一篇,论述净土生因,有定散二别:定是即心观佛,散是一心不乱,执持名号;又说修三种净业,定散、利钝皆净土之因,咸趣无生。
又有宗坦,潞州黎城(山西黎城)人,初师事道恭。稍长,访名师,驰名讲林。晚年于唐、邓、汝、颖诸州之间(河南南部及安徽西北部)讲《观经》劝人念 佛,后于唐州青台镇(河南唐县北),持名作观不怠,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五月感祥瑞,年七十六而寂。尝撰《观经甘露疏》四卷。后有义渊制《甘露疏 记》五卷,此系《净土指归集》卷下所记。义渊之事迹不详。此外,《佛祖统纪》等诸传,所述愿生西方者尚多,于此从略。
第三节 律及华严一派之净土钻仰
律及华严二宗于宋代不大兴盛,故此等诸派之间钻仰净土之事实较少。先说律宗,最著名者,即灵芝元照。元照于元祐之顷,住西湖崇福寺,挟南山律而修净 业,宣扬戒、净二门之风,在上文中已述及。其门人有智交、慧亨、用钦、行诜、思敏、道言等,皆修净业。其中智交嗣元照之戒脉,称为律祖。慧亨号清照,就元 照习律,后住武林(浙江杭县之古称)之延寿寺,精修净业六十年,每对人必教以念佛。建宝阁安置三圣像,尝制《化导念佛颂》三首,宣义胡闉 等受其教亦求生西方云。用钦,住钱唐七宝院,随元照学律,闻元照“生弘毗尼,死生安养,能事斯毕”之说,大受感悟而归心净土,日课佛号三万声,不退其志。 尝撰《白莲记》四卷,释元照之《观经疏》;作《超玄记》一卷,注元照之《弥陀经疏》。又戒度,号拙庵,住四明龙山修净业,尝制《正观记》三卷解释元照之 《观经疏》,又作《闻持记》一卷(石鼓法久续记)注《阿弥陀经疏》,出《无量寿佛赞注》一卷,解说元照之《无量寿佛赞》。时有草庵道因,见元照之《观经 疏》中有排击知礼之约心观佛说,作《辅正解》一卷而破责之,戒度更撰《观经扶新论》一卷反驳之,大力复张元照之说。又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作《追 和渊明归去来辞》一篇,后遂示寂。时又有宗宴著《琼林记》,道心著《正择记》一卷,皆释元照之《观经疏》。此等诸师想系均属元照之门叶。此中,智交门下有 惟一,一下有法政,政下有石鼓法久、如庵了宏。日本俊艿于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入宋,翌年于四明景福寺访了宏,受戒、净二门之教法。后有日本净 业,更于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入宋,就学了宏门人铁翁守一,亦传其法。又有日本真照于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入宋,就法久之门人上翁妙莲,妙莲 之门人石林行居传受戒脉。归日后,于京都泉涌寺、戒光寺等弘传之。
华严宗至宋代有长水子璿,五台承迁,晋水净源等人,各宣扬其所承之教旨。于中,子璿,杭州钱塘人,听灵光洪敏讲《楞严》,后究《华严》之奥旨,住长 水(河南洛宁西),讲《华严》《圆觉》《观经》等。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七十五岁寂。其著《起信论疏笔削记?第二十》解释《起信论》中《修行信心 分》之文,引《观经》说九品往生之相,又比较十方净土与西方净土,西方以十念为生因故说因易,又佛之愿力为增上缘,故说缘强胜,以因缘均超余方,故偏指西 方。又《芝园集》卷上云:湖州(浙江吴兴)八圣寺惟鉴,具戒后,从子璿及仲希学华严,又参问禅理于安吉罗汉长老,后结社修净业,元祐五年(公元1090 年)而寂云。其次,南宋之初,有圆澄义和,深通华严教观,住临安(浙江杭县)慧因院,弘扬佛法,晚年退住平江(江苏吴县)能仁寺。乾道元年(公元1165 年)撰《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一卷,倡导华严圆融念佛法门。此书亦已失传,依《乐邦文类?第二》收录之自序云:“遍搜净土传录与诸论赞,未尝有华严圆融念 佛法门。盖巴歌和众,雪曲应稀,无足道者。呜呼!不思议法门,散乎大经与疏记之中,无闻于世,离此别求,何异北辕而之楚耶!于是备录法门,著为一编,使见 闻者不动步而归净土。安俟阶梯,非思量而证弥陀。”由此,可知其作文之意趣矣。
第四节 结社念佛之流行
结社念佛是仿效庐山白莲社之芳躅,结合同道设念佛会,精修净业之谓。唐代间,善导、承远、法照,及少康等于般若道场外又设净土道场,与大众共同念 佛,虽未传结众之事实,亦可说是一种莲社念佛。又唐贞元年中,神皓于吴郡东寺,发起西方法社,专修净业,如前所述。迄至宋代净土信仰渐渐深入民间,结社念 佛,公卿贵绅多有参加,并且在南方江浙地方特别盛行。于当时,最初启建结社念佛者是省常。彼钱塘人,宋太宗淳化年中(990~994年)住西湖之昭庆院, 以栴檀刻阿弥陀佛像,刺身血写《华严净行品》,以王文正公且为社首,集公卿伯牧百二十三人专修净业,名之为净行社。尔后三十余年训化道俗,天禧四年(公元 1020年)正月,年六十二岁而寂。孤山智圆为其作《行业记》,并撰《钱唐白莲社主碑文》,后尊称为中国莲宗第七祖。至道二年(996年)遵式于四明宝云 寺结合缁素修念佛法门。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5年),知礼于四明延庆寺发起念佛施戒会,每年循例举行。祥符八年,遵式之法嗣本如董理东掖山承天寺,于 后寺之西南隅构建一宇,与丞相章郇公等诸贤共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六、七年间遂成巨刹。仁宗钦其道德,为赐白莲寺额。又当时有慧才之门人法宗,于钱塘建净土 道场,每月集四十八人修净业,名卿贤士多预其会。仁岳之门人灵照于熙宁年中,住华亭之超果寺,元丰以后,开净业社,每年春首为期七日念佛,参加其会者常达 二万人。子璿门人惟鉴,住湖州八圣寺,以栴檀造西方三圣像,募请一万人结社,大众共同修净业。又依《佛祖统纪》笫五十三云:汾州人文彦博,历仕仁、英、 神、哲四朝,前后五十余年,官至太师,尝兼译经润文史,封为潞国公。仁宗时,于京师与净严禅师建净土会,结僧俗十万人念佛云。
宗赜,河北洛水人,少习儒业,二十九岁就真州(江苏仪征)长芦寺法秀落发受具,后见应夫有所契悟,尝蒙赐慈觉禅师之号。元祐年中住长芦寺,元祐四年 (公元1089年)十月发起莲华胜会,劝道俗称念佛号,每日由百声至千声万声而记其数;回向发愿,愿生净土。又作《莲华胜会录》,书结众之名,自作序。讲 说念佛三昧之要义,且撰《念佛回向发愿文》《念佛防退方便文》,并撰《劝念佛颂》《西方净土颂》等,激励道俗。依据《莲华胜会录》序说,元祐四年冬,彼于 梦中见一乌巾白衣男子要求加入胜会,问其名,答曰普慧,乃为之记于胜会录。又要求其家兄亦加入之,问其名是谁?答曰普贤。言毕,遂隐而不见。梦醒后,知普 贤、普慧是《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之二大菩萨也。感贤圣之幽赞,故书于《胜会录》之首云。其寂年、享寿均不详,始著有《禅苑清规》等。元照之《芝园集》卷 下载有《长芦赜禅师文集序》一篇,称彼为大乘师。又《乐邦文类》卷三中尊为莲社继祖五大法师之一。
宣和年中齐玉住苕溪宝藏寺,每年岁末兴净业社。择瑛门人思净住钱唐北关,集众万人结净土会。时又有思照、宗利等,处处启建净土道场。南宋之初,子元 于平江淀山湖造白莲忏堂,集众念佛,后来称其派白莲宗。又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道琛每月二十三日共道俗一万人,于南湖开净土系念会。隆兴元 年(公元1163年),证通师友与沈濬等一百余人于西湖共兴西资社,并且作誓文。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总管张抡于秀州(浙江嘉兴)之家宅结莲社, 会众念佛。明年,高宗皇帝赐书“莲社”二字。彼乃撰《御书莲社记》记述其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钟离松及吴克己与苏州(江苏吴县)宝积寺实法师商 榷,于该寺创莲社。且于寺之墙壁画十法界及九品之相。其他如王衷,凭楫、昝定国及孙应辰、孙应祥等,亦皆发起莲社,各修净业。依此可知,在宋代以江浙为中 心,结社念佛非常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