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禅僧之众修净土并居士归向西方

第一节 禅僧之众修净土oy2中华典藏网

禅有五家七宗,唐代以后分为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宗,至宋代由临济下更分出黄龙、杨岐二宗,总数为七宗。此中,法眼宗之祖法眼文益,其法 孙有永明延寿,大倡禅净双修之旨,前文中已说明。云门宗于五代顷,依云门文偃为主成一大派,此法系中愿生净土者辈出。即文偃之下,付法于香林澄远,智门光 祚,雪窦重显。重显是《碧岩集》之作者,住明州雪窦山(浙江奉化西),大振法化。其门人有天衣义怀。义怀之法嗣圆通法秀、慧林宗本、长芦应夫等,均作唯心 净土之说,精修净业。义怀,永嘉乐清(浙江乐清)人,师事重显有省悟,后住越州(浙江绍兴)天衣寺广布化导,亦密修净土,撰《劝修净土说》一篇,宋嘉祐五 年(公元1060年)七十二岁而寂。尝对众设问曰:若言舍禅取净,厌此欣彼,即存取舍之情,为众生之妄想也。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果然,修净土者当如何 行?众皆无答。彼自答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譬如雁过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此是唯心净土之意,求生决定生,然实无去来,明生 即无生之理也。宗本,常州无锡(江苏无锡)人,谒义怀契悟,后住杭州净慈寺大振道法,与元照为道交,照尝赠彼衣钵坐具。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汴京 (河南开封)慧林、智海二大刹成,被迎为慧林寺第一世。赐圆照禅师之号,后返苏州,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十二月,年八十岁而寂。平生密修净土,修禅 之时,心常在极乐世界而无二相。其门下有法云善本,姑苏守讷,守一法真等,皆受师之感化兼修净土。其中,守讷住宣城(安徽宣城)之广教寺,政和三年(公元 1113年)撰《唯心净土文》,祖述义怀之说。守一住杭州净慈寺,以七宝造弥陀佛像,扬杰为之撰其记。又有天台凤师于澄江(江苏江阴)建立净土道场,作其 记而赞说之,兼述有关净土之所见。oy2中华典藏网

又慈觉宗赜,长芦应夫之门人,即天衣义怀之法孙。彼于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在真州(江苏仪征)兴结社念佛,名之为莲华胜会,已如前述。撰有 《莲华胜会录序》,陈其所信。今略举其说:“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 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原要术,示开往生一门,所 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刹……娑婆世界秽恶充满,以是为可厌,极乐世 界黄金为地之净土,以是为可欣。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今现在为众生说法。娑婆国土,诸魔竞起,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 决无魔事。又娑婆邪声杂乱,女色妖淫;极乐水鸟树林,咸宣妙法,且无女人。如此修行缘具之世界,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然浅信之人, 不求净土,偏生疑谤,是大惑也。此土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之果报,岂直兰若之寂静!而不愿往生,其惑一 也。又今禅者,万里辛苦,远求知识,盖以发明大事,抉择生死。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不愿闻其说法,其惑二也。今禅徒不往少众道场,欲留广众丛林,既欲亲 近丛林而不慕极乐清净大海众之集会处,其惑三也。此土之人,长寿不过百岁,西方寿命无量,更无死苦,遂得不退直至菩提,然不求之,其四惑也。若生净土,得 住不退,再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然恋著娑婆,不愿生净土,继续流浪,此惑五也……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解脱之要门、修行之捷径,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 净土。前贤后圣,皆愿往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皆念弥陀,求生彼土。”此文极力劝奖净土。又依《新续高僧》四集第十二云:有襄阳(湖北襄阳)人雪巢法 一,初师事宗赜,未几,逢宗赜示寂,随后谒草堂清禅师,有所契悟,后住长芦,又迁天台山万年寺,某年,七十五岁寂。《龙舒净土文?第六》中记述,法一亦同 宗赜修净土。慧林宗本之法嗣长芦崇信之门,有慈受怀深,寿春(安徽寿县)人,宣和之初(公元1119年)住汴京慧林寺,生平以净土为怀,每对人说,修行之 捷径莫如求生净土。自建西方道场,集众念佛,又作劝念佛颂六首,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示寂。oy2中华典藏网

又曹洞下丹霞子淳之法嗣有真歇清了,西蜀左绵人,赴沔汉,谒子淳省悟,后至真州长芦寺,为道和祖照(法云善本之法嗣)之侍者,后补其席位。绍兴七年 (公元1136年)受命住阿育王山(浙江鄞县东),后又移住径山,尝作《净土说》一篇,劝赞净土。又黄龙派祖慧南之法孙死心悟新,就晦堂祖心得悟,后住黄 龙(江西南昌宁州)接引学徒,与黄庭坚为知交,亦密修净业,曾作《劝修净土文》,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而寂。惟则之(《净土或问》中)引彼文云:参 禅人最好念佛,根机若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可见其精志。又杨岐 下圆悟克勤之法嗣大慧宗杲,尝作《龙舒净土文》之跋,其门人云水子光住福清寺,乾道中,作《明师胜地论》三卷,宣扬净土之法。《乐邦文类?第二》中载有独 醒居士林镐之跋文。其末,宗晓叙此书大要云:“婺之兰溪,释子光道号云水,少习台教,厥后南询,得法于大慧杲公,晚住莆田福清,作《依托明师胜地论》三卷 行于世。”即初卷是求明师,得胜地为堪依托。中国圣贤之所居,兜率陀天弥勒说法,西方净土弥陀阐化,此三处皆名胜地。中、下二卷,则专明西方法门云。oy2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杨杰等诸居士之归向西方oy2中华典藏网

宋代佛教普及于一般僧俗间,特别是禅,为知识阶层所玩习,随后禅净双修之风气流行于诸居士界。又莲社念佛之流行,公卿贵绅参加者不少,净土教广为社 会上下人士之所归信。其中,以居士为主者,有杨杰、王古、苏轼、江公望、陈瓘、王阗、王日休等诸人。杨杰,庐州无为(安徽无为)人,字次公,号无为子。元 祐中,为礼部员外郎,又任两浙提点刑狱,当时有杨提刑之称。参天衣义怀得悟,又宣扬弥陀之教观,撰作《天台十疑论序》《直指净土决疑集序》。晚年画丈六弥 陀像随身,专事净业。彼之《决疑集序》中说:“世有发三种不信心,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哉,我辈凡 夫不能生也。此自欺、自慢又自弃,甚可叹也。”“弥陀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水清而静,则月现全体,月非趣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 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弥陀光明常照,若我等众生,其心清净,一心欲见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佛与众生,感应道交。”《十疑论序》说: 本凡圣一体,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尘尘即极乐;净土是众生心中之净土,念念即弥陀。鼓吹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又诸经中,处处叮咛,劝说往生净土。且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生上品上生也”,倡导专心念佛为至要。oy2中华典藏网

又王古,东都人,字敏仲,官至礼部侍郎,世称王侍郎,又称为敏仲侍郎。与黄龙、翠岩、晦堂,杨岐请师结交,深契禅旨,又与杨杰共究净土之法,而归向 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著《新编古今往生净土宝珠集》四卷,又撰《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述禅净一致之旨,专修净业。《净土决疑集》今已不传。然 依杨杰之序文,博乘教典,该括古今,开释疑情,径超信地,则知是广涉猎诸圣典者。又有参军王仲回、朝散葛繁等人,与杨杰共修净业。苏轼,号东坡,参黄龙慧 南之法嗣东林常总,有所契悟,被称为戒禅师之后身。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依其妻王氏之遗言,画阿弥陀佛像,安置于金陵清凉寺,且自作其赞。又由于灵 芝元照之教诲,舍亡母程氏之遗物,命画匠胡锡画阿弥陀佛像,以追荐其冥福,并自作偈。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被谪至惠州(广东惠阳西),南行时携阿弥 陀佛一轴,人问其故,答曰:此是轼往生西方之公据。oy2中华典藏网

江公望,严州(浙江建德)钧台人,崇宁之初(公元1102年)为司谏。好禅,参诸大老,晚年专修净业,悟入念佛三昧,作《念佛方便文》一篇,刻石流 布。宣和之末(公元1125年)卒。依其所说,称念阿弥陀佛圣号,若出声不但气力消耗,齿舌相系,心念随动而分别识生,不得内观静止;若唯心念不作音声, 心机潜伏,沉浊昏住,易成废忘;今若不出声音,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心机发现,于肉团心现本性之弥陀,于五浊身游唯心之净土,久久以后,能成唯心 识观。若是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六根杳寂而诸识消落,法法全真,门门绝待而遂成真如实观。此为念佛三昧之巧方便也。oy2中华典藏网

又陈瓘,字莹中,号了翁,南剑(福建南平)人,官至正言,后被谪至四明(浙江鄞县西南)。乃受明智中立之天台教旨,晚年专意西方,大观元年(公元 1107年),作《延庆寺净土院记》,又撰《天台十疑论后序》《宝城易记录序》等。政和六年(公元1124年)而卒。当时又有晁说之,官至待制,自号老法 华,初从中立受教,后私淑元照,当作《净土略因》一篇,依天台之教旨述净土之相,且弹斥禅徒疑而不信、信而狂且愚。王阗,字无功,明州慈溪(浙江慈溪) 人,晚年专修念佛三昧,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而卒。尝作《净土自信录》《叙述十问答》,往生之业中有正观与助行:默照本心为正观,备修万善为 助行,若并修此二,则达众生本具之四土;唯修愿等之事善者生凡圣同居,故净土正为究理之菩萨所登境界,亦兼摄回向渐修之悠悠众生。破斥禅家之徒“唯信究理 之说、反疑净土往生”之愚昧也。oy2中华典藏网

王日休,庐州龙舒(安徽舒城)人,字虚中,号龙舒居士,壮年为国学进士,著《六经训传》数十万言。后有所感,舍儒业专修西方净业。南宋绍兴三十年 (公元1160年)请观音加佑,校辑《无量寿经》之四译,新作经为二卷五十六分。后又撰《龙舒净土文》十卷(今十二卷,后之二卷系后人追补),记述净土之 法要并古今往生人之行迹。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正月而卒。彼之《净土文》至明清时代屡经重刊,多为识者所依用。今略述其要旨。净土之说,不唯有关死 后之事,生前日常之间亦大有用。故其以净土为心,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既皆为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之人敬之,神祐之,福禄可 增,寿命可永,即生前大益。此等之事不异于儒教,但儒教唯说世间之法,反之净土并教以世间、出世间之法,宜应信奉之。又世人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凡贫 富、贵贱、苦乐、寿夭,皆前生所为之不同,决非偶然。世人归之于天命,天岂私于人?唯不过因果之理之所主宰也。既知现世之果酬前生之因,不得不信由今生之 因感后世之果,若能信此理,即对净土之惑亦自解消矣。oy2中华典藏网

又禅家之人固执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必求生净土之说,须知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若论其理,心净土净,诚为唯心净土。然若论迹,实有极乐世界之存在。 佛曾叮咛,详说净土之相;又说人人皆可成佛,自性弥陀之说亦不虚妄。譬如良材,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华丽佛像。虽说唯心净土,我心不常无贪、无痴,岂能 猝然实现其净土?又所谓自性弥陀者,弥陀福力强,能变地狱为莲华,我等宿业深重,常恐堕地狱,岂得猝然成为弥陀。其说高尚而不适切,误人亦多,宜应脚踏实 地,持诵修行。并举说诸位高僧之事迹而诫饬之。又重十念之行,每日早晨合掌,向西顶礼,十声称佛,且称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一切菩萨声闻 诸上善人各十声。又劝持斋戒,特诫不杀,以不食肉为大善。若有疾病、不免食三种净肉,教以祈祷为此等所食众生念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 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四十九遍,求彼等往生极乐。此戒杀念佛之说大大影响当时之佛教界,成为明代以后居士佛教之规范。彼虽然如此劝人称名念佛,但以观 佛功德胜过口念,观想佛之真身,能得上品上生之往生。此是受一般思潮之影响所致耳。oy2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 往生传之纂辑oy2中华典藏网

《往生传》于唐代已有编纂,现存有唐文谂、少康共集之《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一卷。又唐道镜等《念佛镜》中记述:有律师西京善导阇梨、怀感法师、 大行和上,及僧法会等数百余人,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等,其下云“如是品类不可具说,如《往生传》”,此传虽指《瑞应传》,唯《瑞应传》只举僧俗四十八人, 不合有数百人之语,或另有《往生传》亦未可知。及至宋代,净土信仰流行,常有《往生传》纂辑,几有十部之多。最初有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遵式为侍郎 马亮编述之《往生西方略传》,其序文收录于《天竺别集》卷中。本文今已不传。后于治平之初(公元1064年),飞山戒珠编有《净土往生传》三卷,集录西晋 僧显以下,至宋代晤恩共七十五人之事迹。其自序中云:历考梁、隋而下,慧皎、道宣诸师所撰传记十有二家,洎大宋通慧大师之新传,且得显等七十五人……外有 鸿业、慧明等六十二人,未尝瞩其往生之胜相,故未载之。其他,别有题桑门戒珠集之《往生净土传》三卷,今名古屋市真福寺藏有其古写本。集录上卷释惠进以下 四十人,中卷释法照以下四十人,下卷葛济之以下三十六人之事迹。又在其序中云:释子迦才之《净土论》中现得二十人,沙门文谂《瑞应传》之内果所念者五十 人,其余未书者,不知有多少千万也。所记异相往生人,录为三卷,名为《往生净土传》。此书于平安朝末期以后流行日本,其中记事,为今昔《物语》、法然之汉 语《灯录》,住信之《私聚百因缘集》等所援引。飞山戒珠不可能集录两种往生传,显然此书为别人之撰述。关于此,冢本善隆氏指出此书所载之常敏等数人事迹与 辽非浊之《三宝感应要略录》记事相合,可见此书是参照彼录。又非浊另作有《随愿往生集》二十卷,可能更由彼集拔抄其他诸人传记,纂辑为三卷,想是日人之杰 作。依《新续高僧传》四集第三说:非浊,范阳(河北涿县)人,辽重熙十八年(公元1049年)被授为上京管内部僧录,为燕京管内左街僧录,住燕京奉福寺, 道宗清宁九年(公元1063年)示寂。若《往生传》是拔抄彼之《随愿往生集》等,则其编辑应在清宁九年,即宋嘉祐八年以后之事。但《随愿往生集》今已不 传,不知是否载有上记诸人之记传;设若有载录,而拔抄其书者,果是日人否?难以确定之。不过当时辽国流行弥陀信仰确是事实。道镜、善道并集之《念佛镜》中 说:辽清宁五年奉圣州(河北涿鹿)彰义寺法广详勘。辽文第二所载之静安寺碑铭有“远侔东土则震阳,设绘者□药师如来,近侔西方则兑位,表形者□弥陀善逝” 之语。静安寺位于大宁故城南之十家儿村。辽清宁八年起工,咸雍八年(公元1072年)落成。当时寺内有彩画东方药师、西方弥陀。后于元丰七年(公元 1084年),礼部侍郎王古,撰《新编古今往生净土宝珠集》四卷,补充飞山戒珠之缺,总共集录一百零九人往生之事迹。此书今仅存初卷一册,载有东晋慧远以 下正传三十八人,附见十八人之传记。冠有元丰七年八月之自序,其文与载于《乐邦文类?第二》之《宝珠集》同一。然另有王古撰《新修往生传》三卷,为法然之 《选择集》、镰仓时代之诸书所引用,今存有上、下二卷,上卷有慧远以下正传二十五人,附见十五人,下卷唐承远以下正传三十一人,附见八人。且卷首亦载有元 丰七年八月王古之自序,“该罗别录,增续新闻,得一百十五人”之记述。有关此两传之异同,大村西崖氏指出二者之记事几乎同一。最初王古作《宝珠集》四卷, 收一百零九人,后更增六人,改题名为《新修往生传》,且制别序,刊于卷首。同样附有元丰七年之日期,是为追溯《宝珠集》制作之年月;《新修传》之改修,实 应在七年以后之事。盖此二传若均为王古之作,则当作如此之解说。又日本觉瑜之《京师善导和尚类聚传》,及长西之《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中,载有天台沙门 清月之《往生净土略传》一卷。清月恐是指慈辩从谏之法嗣慧觉清月,此书今已不传,制作之年月不详。又《佛祖统纪?第四十七》“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 1155年)之条中云:其年钱塘陆师寿续集往生净土者为八卷,名《宝珠集》。同第四十八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之条中,有四明沙门海印(南湖善荣 之门人)删修陆师寿之《宝珠集》,续集净业有验者,名为《净土往生传》,共十二卷。后来志磬更刪此等诸传为三卷,题名《净土立教志》,编于《佛祖统纪》之 中。依于上文可知,至宋代时,纂辑《往生传》次第之概况矣。oy2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