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子元之白莲宗及其余党之邪说

第一节 子元之事迹hZ6中华典藏网

子元,苏州平江昆山(江苏松江西北)人,姓茅,号万事休。幼丧父母,投吴郡延祥寺志通,诵《法华经》,十九岁出家,修习止观。又从姑苏(江苏吴县) 之净梵受天台教。一日闻鸦声而得悟,由此生起利他摄化之心。仿庐山白莲社之遗风,作莲宗晨朝忏仪,普劝人人念佛,受持五戒,自代法界众生礼忏,愿彼等众生 生西方净土。后于平江之淀山湖(江苏青浦西),建白莲忏堂,与众人共修净业。时有以其说为异端,而告之于官。南宋绍兴之初,年四十六岁,被放逐到江州(江 西九江),然仍不移所信,教化诸人,撰《西行集》。绍兴三年赦免,应诏入德寿殿,为高宗说净土之法要,赐“劝修净业莲宗导师慈照宗主”之号,并金襕 衣。有关放逐之年代,《佛祖统纪?第四十八》中系指高宗绍兴三年,然宗鉴之《释门正统?第四》指为绍兴之初,又元熙仲之《历朝释氏资鉴-第十一》中说: “绍兴三年正月诏下江州,召子元法师:朕尝观九江之奏,一僧名子元,习效白莲之净社,会集庐山之大缘,化七万之缁流,修十六之妙观,久无间断,未有不如所 愿而得往生。即今召赴德寿殿讲演净业大义,可赐褐蕃罗青界相金襕仙花袈裟一顶,金拔折罗环钩一副。”依于此说,以绍兴元年放逐于江州,同三年赦免,直入宫 中讲演净业大义。庐山《莲宗宝鉴-第四》慈照子元之传中,未说放逐及赦免之年月,唯记载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至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慈照宗主之 号,想来此或是误传绍兴三年之谒见。然《乐邦文类?第三》所载之高宗皇帝御书莲社记中云:乾道二年高宗(已退位)为两浙西路副都总管张抡书赠“莲社”二 字。《莲宗宝鉴-第四》远祖师事实下记载:乾道二年,追谥慧远等遍正觉圆悟大师之徽号。因此有可能高宗亦以同年召见莲社之导首子元。则彼谒见高宗应有两 回,而赐宗主号是乾道二年,再度召见之事也。hZ6中华典藏网

当子元谒见高宗之后,至钱塘(浙江杭县)西湖之昭庆寺,启建祝圣谢恩之佛事。后还平江劝化诸人,以普觉妙道四字为定名之宗,又撰《圆融四土三观选佛 图》《净土十门告诫》《佛念五声》《弥陀节要》《法华百心》《证道歌》等,宣扬宗风。其后某年三月二十三日,于铎城倪普建之家宅中与众辞别,奄然而寂。享 寿及死殁之年均不详。或许是在乾道二年。若放逐之年是绍兴元年,当时为四十六岁,则乾道二年当为八十一岁也。hZ6中华典藏网

子元后,继承其法者为小茅阇梨。《释门正统?第四》中记述云:后有小茅阇梨,复收余党,但其见解,不及子元。其后,在俗白衣之徒辗转传授,大酿流弊,为世之所弹斥。元成宗之顷,优昙普度出世,阐明子元之说,称为莲宗中兴之祖。hZ6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子元之圆融四土并信行愿具足说hZ6中华典藏网

子元之著书,未有流传。然普度之《庐山莲宗宝鉴》,乃依据其遗著,组成白莲宗之教旨,由此亦可见彼之主张。《莲宗宝鉴》总由十篇而成:第一念佛正 因,第二念佛正教,第三念佛正宗,第四念佛正派,第五念佛正信,第六念佛正行,第七念佛正愿,第八念佛往生正诀,第九念佛正报,第十念佛正论。此中,第四 念佛正派之下云:“我祖师(子元),欲令大地众生见本性弥陀,达唯心净土,普皆觉悟菩提之妙道,乃立‘普觉妙道’四字为定名之宗。”而普度自己解释此四字 之意义云:“等众生界名曰普,智达斯理名曰觉,德用无边名妙,千圣履践曰道。又普者即自心周遍十方之体也,觉者即自心智照不迷之用也,妙者即自心利物应机 之行也,道者即自心通达中正之理也。”初义,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普,觉悟此理为觉,利他度生之德用为妙,履践此成佛之法名为道;即自悟入本性弥陀之理, 亦教化众生觉悟此理,以期俱向佛道。后义是约自己心性说,自心周遍十方之体为普,智证不迷之用为觉,利物应机之行为妙,通达中正之理为道。而此四如人之一 身,因有头、目、手、足,始有其用,未尝有一而可分。恒沙诸佛之所证,历代祖师之所得,皆不外乎此。此道为十方往生者之所已学,未来修行者之所当学,强调 此四字标语之主旨。此依天台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特别是承传了四明知礼之即心观佛之意。hZ6中华典藏网

子元又根据天台之说,作圆融四土选佛图,说明净秽迷悟唯是一心作;且由心之深浅,所见之土有高下之别。《莲宗宝鉴-第二》,念佛正教下首先有圆融四 土总相图,其中区划凡圣同居、方便胜居、实报庄严、常寂光之四土,配合见思等三惑、凡圣等所居、一切智等三智、法报应三身、宗体用、法身等三德、愿行智位 四不退,表明四土、三身等之关系。即同居土配为具烦恼、凡圣居、有情见、胜劣应身、宗用体、三德迷、愿不退。方便土配以破见思惑、罗汉居、一切智、胜应 身、体用宗、解脱德、行不退。实报土配以破尘沙惑分破无明、菩萨居、道种智、圆满报身、用宗体、般若德、智不退。寂光土配以破三惑尽、果人居、一切种智、 清净法身、宗体用、法身德、位不退。其次有四土别相图,以同居土为不断烦恼凡夫,由信愿念佛而得生,此喻三光(日月星)具足,又比之荫序之出身。以方便土 是定性声闻人修偏空观,破见思惑所生之土,喻如星光,比之为边功之出身。以实报土是十住以上菩萨,圆修三观,破一分无明所生,喻如月光,比之为科选出身。 以寂光土为惑尽情亡之果人所居,喻如日光,比之为灌顶王子出身。均以图绘,各有其相。其次,东方释迦之土及西方弥陀之土均有此四土。就中西方之四土,弥陀 所居之寂光土为日光,诸大菩萨之所见实报土为月光,声闻之所见方便土为星光,初果及人天之所见同居土为荧光。又实报土是上三品人,克备三心所生。方便土是 中三品人,修八关等戒所生。同居土是下三品人,十念成就所生。更说观心之四土,别分有西方四土、恒沙四土、一心四土、圆融四土、目前四土(以上一具)、三 谛四土、相即四土、迷悟四土、人人四土、绝待四土(以上一具)之十种。一一皆作圆相图示之,各图皆题偈颂解说其意。hZ6中华典藏网

子元画出多种之四土图,其中有些并无多大意义。但其要旨,是在说明四土、三身唯心本具,由于心有深浅,所见之身土亦有高下之别。即西方四土中,弥陀 所居是寂光土,大菩萨所见是实报土,声闻所见是方便土,人天所见是同居土。故知此是采取所谓通报、化之义。盖子元强调如此之说,是因禅家之人说唯心净土, 不承认另有西方;教宗之人唯求西方,不了自性,皆属偏见,为令此二类之人反省,故出此意。《圆融四土选佛图序》(《莲宗宝鉴-第二》)云:只言净土,不知 净土高低;只说唯心,不知心之深浅。故见诸家相毁,各执一边。又云:教是佛眼,禅是佛心;心若无眼,心无所依;眼若无心,心无所见;心眼和合,方辨东西, 禅教和融,善知通塞。当知机有利钝,法有开遮,若定做一路收机,都成谤法。四门入郭,都在府前,四土收心,各登彼岸。此处处净土,念念弥陀,利根之人证此 理入实报土等,钝根之人信实有西方净土得生同居土。彼土三光具足,四土圆融,若得往生,直得不退,能至菩提。由机之利钝,各得开悟,不可互执一边,毁谤他 人。此为乞求一种禅净融合论。hZ6中华典藏网

如此,子元是依于机之利钝,所见净土有四土之别,因此,诸人所修之行亦不一样。上上根智之辈,直下顿悟如来之最上乘境界,知自己本性即弥陀,然而这 样之人,万人之中难得一人。世人皆悠悠凡夫,宜信西方净土,一心念佛,渐次进修。净土往生之法,应具有信行愿三资粮。即起正信,修正行,以正愿导其行。此 中,首先正信,深信佛说,谓弥陀发弘誓,启极乐之玄途,释迦指西方,示韦提以妙域,诸佛舒舌相,同赞往生之法,余经灭尽,独此经留世,故应深信大悲利生之 法门,断其疑根。其次正行,为往生之行业。人之力量有大小,智亦有深浅,其行业亦不一样。上根之人参究坐禅,中根之人观想持念,下根之人十念成就,如此皆 以愿力摄持,得以往生。除专念弥陀,尚应兼修布施、持戒及供养三宝等诸福。何以故?若不持戒,具有毁犯之过;若不布施,悭贪之业增上;若不供养三宝,我慢 之心更甚;若不恭敬诸人,成轻人之罪,此等罪过为净土往生之障害。不但如此,亦行施食、放生,力断食肉,去恶就善。《莲宗宝鉴-第四》中记载:彼劝人归依 三宝,持五戒,念佛五声以证持戒,以期世人净五根,得五力,出五浊。劝以归依三宝,受持五戒,其中念佛五声以证五戒之说,多分得之于法照五会念佛说之暗 示。念一戒念一声佛,乃至有五戒而有五念。若然,则可说是一种新创法门。《佛祖统纪?第四十八》云:佛念五声何关于十念。指出与十念往生说之矛盾。其次正 愿,是愿生西方见阿弥陀佛,子元之莲宗晨朝忏仪中出有四愿:愿我不退菩提心,愿我决定生安养,愿我速见弥陀佛,愿我尽生无别念。劝发四弘誓愿,特别倡导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即令一切人于自性中自度一切妄念之众生,于自性中断除一切烦恼,于自性中修学一切 法门,于自性中信自有佛,常愿成佛菩提。此是子元新的方法。彼又强调行愿具足之重要,行由愿兴,愿以导行,此二必定相扶,其具阙有四句分别:“有行无愿其 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行无愿空住阎浮,有行有愿直入无为。”此恐承袭善导之愿行相扶论而来。又重临终正念,若于临终之时,起疑惑失正念,不感佛之 来迎,不得往生。《净土十门告诫》中有临终三疑、临终四关之说,诫深信佛经,不起疑虑之心,断娑婆恋著之情执,一心求生净土。hZ6中华典藏网

盖子元如此认定西方净土,教人厌娑婆、欣净土,是对钝根之人诱引之方便,实净土不存于唯心之外,弥陀是我等之自性。临终见佛者,净土往生者,皆不外 自心之显现。《莲宗宝鉴-第七》所载之慈照宗主示《念佛人发愿偈并序》云:“临终见佛,即非外来,尽是唯心显现。犹如种子在地,逢春发生;岂是外来?皆从 地出也。今之修行亦尔,念佛信愿纳在八识心地,临终发现净土弥陀,即非外来,皆从自心出也。”此即彼之主张。hZ6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 白莲宗徒之邪说与白莲教匪hZ6中华典藏网

《庐山莲宗宝鉴》所记载白莲宗义之要项,已如上述,其中亦有子元之新义,特别是彼之四土说,其中之拟议处亦不少,然大体是依天台家之说,不应当做邪 说而大加批难。不过彼生前已被认为异端而处为放逐。其死后约七十年,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宗鉴所撰之《释门正统》,将其宗编入于斥伪宗之 内。又志磐于度宗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撰《佛祖统纪?第五十四》中,将末尼火袄及白云宗均摄属于事魔邪党之部。其下记载云:“白莲、白云,处处有习 之者。大抵不事荤酒,故易于裕足。而不杀物命,故近于为善。愚民无知皆乐趋之,故其党不劝自盛。甚至第宅姬妾为魔女所诱,入其众中,以修忏念佛为名,而实 通奸秽,有识士夫宜加禁止云。”又《佛祖统纪?第四十八》“绍兴三年”条中说:“劝诸男女同修净业,自称白莲导师,坐受众拜。谨葱乳、不杀、不饮酒,号白 莲菜。受其邪教者谓之传道,与之通淫者谓之佛法。相见傲僧慢人无所不至。愚夫愚妇转诳诱,聚落田里皆乐其妄。”由此可知,子元行动或亦有不纯之处,不然, 彼没后不久,其余党之间,不会酿成如此淫秽之弊。hZ6中华典藏网

《莲宗宝鉴-第十?念佛正论篇》,列举所谓白莲宗之邪说邪行,一一加以破斥。其中有西方弥陀说,真如本性说,辩真妄身心,辩明三宝,辩见闻觉知,破 妄说灾福,辩明空见,辩一合相,辩明双修,辩明三车,辩明三关,辩明大小二乘,辩明不生不灭,辩明无漏果,辩明赵州茶,辩明教外别传,辩关闭诸恶趣门开示 涅槃正路,辩明四生,破妄立十号等诸项目。今就其主要说明之:彼等作有《真宗妙义经》之伪经,以道教之所谓“精气神”配“佛法僧”三宝。精是佛宝,气是法 宝,神是僧宝。教人般精运气,却不恭敬真正三宝。又倡六门见性之说,以人之肉身为佛体,此身有三十六关七十二信,这边肉动有某人来,那里疼痛有某事发生, 吉凶祸福皆能事先预知。或搜鬼窍,或称弥勒下生,或谓诸天附体,或于烛光之上见鬼神,或就香烟中能判断吉凶,鼓吹种种迷信。妄解佛教中万法皆空之说,饮酒 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又附会《金刚般若经》之一合相说为夫妇之一合相。妄解《福慧双修》之说为男女行淫之事。《般若心经》不生不灭之语,谓无 嗣名不生,不断欲心为不灭。又妄解《法华经》之诸漏已尽之说,人身中有七宝不得弃之,善于收拾成就舍利,能证无漏。不弃眼眵 鼻涕,尽量吃了名修无漏。又另说秘精为无漏,广行淫秽,甚至有吞饮小便,名为赵州吃茶之辈,此岂非惊人之邪信邪行?清周克复之《净土晨钟?第九》中题名为 了邪之妄,更广泛列举白莲教徒之妄解妄信。hZ6中华典藏网

盖白莲宗主要流行于民间,最初各皆持五戒念佛,特重不杀戒,不食酒肉,专事洁斋,称彼等为白莲菜(菜与斋相通)。又本来是俗人之结社,此宗之导首亦 有妻子,且彼等大多是务农之人,避免昼间,常于夜间集合,自然助长男女淫猥之弊矣。《大元通制条格?第二十九》载有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五月之白 莲宗禁断诏书曰:“白莲道人名宗的人盖着寺,多聚着男子妇人,夜聚明散。佯修善事,扇惑人众。”又《莲宗宝鉴-第十》记述:“妖精鬼怪,夜聚晓散。”即指 此一事实。不但如此,当时道教迷信弥漫乡城,种种理趣附会人体,称为丹田养气之术,专门教人猥亵之法。白莲教自然受其影响很多,又进而以其法妄合佛教之 说,以至于相率邪行!hZ6中华典藏网

如此无知之民众滔滔信受邪说,陷溺于邪行,同信相寄,形成集团,后又煽动徒众相继作乱,为此亦屡被禁断。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三月, 江西都昌县之贼杜万一等号白莲会作乱,乃诏禁断白莲会等之名目,并一切左道乱世之术,又烧弃道藏经。想此是白莲教匪之始,亦为禁遏莲宗最初之事耳!其次, 武宗至大元年五月再禁白莲宗,毁其祠宇,令其徒众还隶民籍。其后,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2年)依普度之奏请而允复教。至顺宗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 年),祖父以来即为白莲宗徒之乐城韩山童,号说天下大乱,弥勒下生,煽动河南、江淮之愚民起乱,颖州之刘福通亦相应,谣言韩山童当主中国。后福通陷河南诸 州县,拥童山之子韩林儿为皇帝,其势一时猖獗之极。后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河南之赵景隆,明神宗万历年中,蓟州(河北古蓟)之王森,熹宗天 启二年(公元1622年),王森之徒徐鸿儒等,亦皆作乱,及至清仁宗之时始绝其迹。其徒皆着红巾,故称红军,又名红巾贼,又因烧香拜弥勒,亦称香军。白莲 教匪呼号弥勒下生,烧香拜弥勒,此为由来彼宗导首以弥勒自任之故也。如此莲社念佛之遗风,因感染迷信而弊端丛生,后又转为教匪,酿成国家之累,在佛教史 上,实为少见之事例!hZ6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