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南宋及金代之净土弘通
第一节 天台诸家之净土宣扬
宋建都汴京(河南开封),后称为北宋。五代之顷,北方辽起,渐次扩张势力。后于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女真举兵,陷辽之宁江州(吉林省扶 余县东南石头城子),国号为金。后又攻略上京(热河林东)、东京(辽宁辽阳),更进迫汴京,高宗南迁,定都杭州,称为临安府。凡九主,一百五十余年,称为 南宋。江浙地方,一向佛教隆盛,特别南宋以后,以此地为中心,教道繁荣,禅及天台教系之道俗之间净土往生之法门亦极盛行。就中,于天台一门之间,南屏梵 臻、广智尚贤等门叶出有多数之愿生西方者。即南屏下三世,车溪择卿之法嗣有竹庵可观,牧庵有朋,各皆修净业。其中,可观是华亭(江苏松江)人,初师事择 卿,又侍奉齐玉、横山,建炎之初,董理嘉禾之寿圣寺,后主北禅、延庆,晚年退位于当湖之竹庵,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九十一岁而寂。著《楞严补 注》等书。又尝作《劝修西方说》一篇,劝奖西方,以《六祖坛经》为后人之伪作,传于高丽焚毁此书。又择卿之同门慧觉齐玉之法嗣有假名如湛、清修法久。如 湛,永嘉(浙江丽水)人,初就择卿,次从齐玉究天台之教观,后往车溪寿圣寺,日诵《法华》一部,日课佛号二万声,晚年间居小庵,专修净业,南宋绍兴十年 (公元1140年)七月而寂。尝撰《净业记》四卷,释《天台观经疏》,笔削知礼之说,志磐贬之,评为堕山外之侣。法久之门下,有雪溪晞颜、慈室妙云、南湖 了宣等,均修净业。其中晞颜,四明(浙江鄞县)人,初就法久受观法,晚年住桃原厉氏庵,专志念佛十余年,庵匾曰“忆佛轩”,自作忆佛轩诗七首以述其志。了 宣,四明人,究三观十乘之旨,修法华忏法达二十七年,与善荣同志,互为相助,共结誓往生,说法每谆谆劝人求生安养,其教化力甚巨!又与择卿同门之普门如靖 之法嗣有圆通思梵,杭州临平人,就如靖学教观,后董理觉悟寺弘振法道,晚年退居西山归云庵,专事著述。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八月而寂。其著作《会宗 集》,商榷禅、教二宗之关系,宗晓之《乐邦遗稿》及庐山《莲宗宝鉴》等引载其二三说。依于此,彼排斥禅家之人以净土为钝根所设方便权说,并且说明念佛成就 众生本具佛性力,弥陀慈光摄取力,信心念佛功勋力,此三力相资,容易往生净土。又神照本如法嗣,桐江择瑛之门下有北关思净,钱塘(浙江钱塘)人,舍妻孥为 如来弟子,自号净土子,侍择瑛,受法华及净土之法门,常念弥陀,日课《观经》。大观之初,于郡城之北关,创妙行精舍,接待云水僧,供饭食三百万人。尤善画 佛,运笔每先于静室中念佛观想。一日,画丈六像,感见佛光,众皆瞻礼,由此悟入笔法之妙,人皆称为喻弥陀,“喻”即思净之俗姓。又尝凿西湖之北山作弥勒 像,后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而寂。
广智尚贤下,草堂处元之法孙有圆辩道琛,温州乐清(浙江乐清)人,师事息庵道渊,又依止圆照梵光,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应诏住资福院。尝精修 念佛三昧,悟唯心净土不二之旨,乃著《唯心净土说》一篇。绍兴十二年嗣梵光之后,迁延庆寺。每月二十三日修净土系念会,集道俗达万人之众。绍兴二十三年 (公元1153年)十二月寂。依其《唯心净土说》,凡十界四土皆不离我心,我心虽有妄念,然本来具足百界千如依正等一切之法。不唯我心,一一众生,一切诸 佛其心亦皆各各具足一切诸法,而互融互摄,参而不杂,虽离不分,一多自在,更无障碍,譬如彼帝释千珠宝网,一珠之中映现其他诸珠之影,同时其他诸珠亦皆各 各映现他珠之影。今我现前之一念心即千珠之一,弥陀佛土亦千珠中之一,如是一珠之中具足诸珠。举一则一切尽收,不离我心之外别有净土,另有弥陀,故说唯心 净土,本性弥陀。但说唯心,心有迷悟之别,亦即因与果有所不同。即弥陀果悟,我等因迷,起欣厌心求生净土,此所以唯心又称净土。《佛祖统纪?第十六》中 《道琛传》载:于临终时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此皆基于天台一念三千论,说心性本具也。又道琛门下有月堂惠询,初谒南湖澄照, 后历参诸方,又归投道琛。乾道五年住延庆寺,与行因共兴西归莲社,劝十八人精修念佛三昧,淳熙(公元1179年)十月书偈,念佛而寂。惠询之法嗣有石芝宗 晓,南湖善荣等。宗晓,四明人。初事师具庵强公,次谒云庵洪公,后为延庆首座,纂辑《乐邦文类》《法华显应录》《四明教行录》等。嘉定七年(公元1214 年)八月,六十四岁而寂。《乐邦文类》有五卷,系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刊行,类集有关西方净土古今之文献,分十四门,收有序、跋、记、传、偈、赞 等,凡二百二十余篇,其中佚文很多,良足珍贵!其自序中赞乾道中,南宋高宗大书“莲社”二字赐总管张抡,民靡其风,海内外宗古立社,念佛之声洋洋乎盈耳。 又念将来之世,人根暗钝,不能自求出离,唯生极乐,可以横截爱河,径超佛地。故于诸大乘经,殷勤劝往者不一,斯盖如来异妙方便,诊恤沉沦,父去留药之谓 耳。由此可见其之意旨矣。
又当时有草庵道因、比丘清润、慧光若讷、晦庵慧明等,皆修净业。其中道因,四明人,从明智中立受学,又入真歇清了、宏智正觉等之禅室,晚年住延庆 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四月,以七十八岁高龄而寂。尝见元照之《观经疏》批评知礼之约心观佛之说,作《辅正解》一卷而反破之,又撰《净土余说》 《念佛心要颂》等赞扬西方。《心要颂》序云:释迦说“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天台又言“实相为体”,凭此二说,以为心要,则十万亿刹如临明镜。倡自性弥陀之 说。其弟子有法因,住广寿寺三十年,亦归心西方,常修净业。若讷,嘉兴(浙江嘉兴)人,就证悟圆智受法,住上天竺寺。乾道二年,高宗幸驾该寺,赐钱二万, 扩展晋僧翊之故居,建十六观堂。敕翰林学士楼钥为之作记,其后亦于禁中建观堂。翌年四月,宣若讷,请五十僧修护国金光明三昧,赐慧光禅师之号,后绍熙二年 (公元1191年)以八十二岁寂。又南湖善荣从月堂慧询学教观,入观堂修长忏,雕造弥陀佛像,拈施众会,又画观音大士像颁与诸人。其弟子有默容海印,以其 高行为乡城之所归,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续集净业有验者之文献,撰《净土往生传》十二卷。又慧询下五世之法孙有大石志磐,夙通天台之教观,住四明 福泉寺,常慨佛祖传授之记述不备。宝祐六年(公元1257年)于东湖月波山起笔,至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撰《佛祖统纪》五十四卷。从佛传始叙述,西 土二十四祖,东土天台九祖以下诸师之列传,净土及诸宗立教之事迹,且详述秦以来有关中国佛教弘通之史实。其中有《净土立教志》三卷,删略海印之《净土往生 传》,以集录庐山慧远莲社结众、善导等之七祖,及高僧、高尼、居士之古今往生者之事迹,包括华严、法相、禅等诸宗,为诸宗立教志而不记传;于净土则别立 《净土立教志》,广集其史实,想来在宋代天台诸师多系求生净土者,而彼本人亦倾意于西方净土者也。但其记事均颇简略,法系及年代等亦多不详,甚为遗憾耳。 有关净土巨细之见解不明,然依其自记所说,主要是承传知礼之说,以约心观佛为至要。其中以观佛三昧为正观,称名及读诵大乘等为助行。虽有定散、智愚之别, 同赴无生,共入不退之地。
其他有景德法云、真教智仙,虚堂本空、朴庵清哲,并惟渥、仲明、冲益、晞湛、净观、如宝、显超、有开、太微、祖南,利先、师安、道生、若观、祖新等 人皆各求西方,修净业者。此中惟渥诵《阿弥陀经》达二十藏之多。冲益住钱唐净光寺血书《净土七经》,又刻西方三圣之像,若观居鸟镇嘉会(浙江吴兴),结十 万人念佛。祖新于四明福源寺创净土院,集道俗修系念会。又,元朝性澄之《阿弥陀经句解》《阿弥陀略解序》等中均记述古厓新师、三衢伦师曾注解《阿弥陀 经》,“新师”即是具城妙铦之门人古厓惠新,“伦师”想是指齐玉之法嗣慧照道伦。
第二节 禅僧及居士之愿生西方
南宋之初,有慈受怀深、真歇清了等禅僧密修净业,已如上述。此外有牧庵法忠、寂堂师元、化度智廉等。法忠,四明人,初习天台教,次谒佛眼清远有所契 悟,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为郑子隆兵乱横死,于南岳建弥陀塔,并撰其记,其中述皇觉之道有折摄二门,复述《天台十疑论》之意。师元号寂堂,华亭 (江苏松江)人,尝参密庵咸杰,戒律精严,笃行念佛三昧,创白莲寺于弁 山,劝人求生西方,教化遍于十州。智廉是天童为禅师之门下,居上虞化度寺,晚年专意西方,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观见阿弥陀,书“雁过长空,影沉寒 水,无灭无生,莲华国里”之遗偈,年八十二岁而寂。
居士之间求生净土,结社念佛者很多。其中尤以王衷、王以宁、凭楫、李济、张抡、吴克己、钟离松、王日休、李秉、钱象祖、咎定国、孙如珪、郑清之等为 著名。王衷是嘉禾(浙江嘉兴)人,居钱唐之孤山,政和年间以处士而受旌表。尝闻众僧诵《阿弥陀经》而感悟,乃专心净业,日课《阿弥陀经》七卷,念佛一万 声。又结莲社,不问道俗贵贱,皆可入社,作《劝修西方文》一篇,劝奖净土,文载于《乐邦遗稿》。王以宁,官至待制,晚年过雪峰谒真歇清了,闻“实际理地不 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豁然有所会得。其后听凭夫人往生之事,坚定求生西方之念,自称阿弥陀佛之弟子,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作《广平夫人往生 记》一篇以述其志。凭楫,字济川,蜀中遂宁(四川遂宁)人,仕官给事,参佛眼清远及大慧宗杲,并兼修净业,作《西方礼文》三卷、《弥陀忏仪》一卷,在乡郡 率道俗创净土系念会,又尝撰和渊明“归去来兮”,陈述欣慕西方之意,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殁。李济,号西归子,元代武林(浙江杭县)人。寓居苕 溪,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与沈璿 等共从证通师友立西资社,当时师友作西资社同誓文,士大夫参加者达一百余人。又彼尝拟诸咏史,作《称赞净土诸上善人》诗,凡五百余首,以读咏愿生西方者之 行业。方粢作序,表随喜之意。张抡为浙西副都总管,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于秀州之家宅中创立莲社,凿池植莲,日日率妻子称佛一万声。于春、秋二季, 集会信道者精修净业,翌年高宗皇帝赐书“莲社”二大字。吴克己,号铠庵居士,依宝积实师之教,悟入止观之旨,著《法华枢键》,回向极乐。又当印公法师刊行 遵式之《净土行愿法门》及《西方略传》时,尝为之作序曰:“不读《法华》,则无见明我心本具妙法;不生安养,则无以时而证我心本具妙法”。说《法华》《无 量寿》二经之不可分。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与实师共建莲社,请异工于两庑 图绘十界九品之图,一示万法唯心,一指西方之径路云。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七十五岁而终。钟离松,系钟离瑾之曾孙,乾道中,寓居苏州(江苏吴县), 加入宝积实师之莲社。作《宝积院莲社画壁记》,述图绘之由来。又王日休,龙舒(安徽舒城)人,撰《净土文》宣扬净土,前文已述。李秉,于绍兴之末,为内廷 官,壮年参净慈自得有省。既而归心净土,刻《龙舒净土文》以劝世持诵,亦参与其子元长于传法寺所结集之净业会,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六十一岁以卒。 钱象祖,字同伯,台州(浙江台县)人,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拜为左丞相,问道于此庵元公有省,随后归心净土。任官于金陵时,于乡州建接待寺十所,皆 命名为“净土极乐”,嘉定四年感祥瑞而殁。昝 定国,明州(浙江鄞县)人。为明州之学谕,常修净业,结西归社,嘉泰之初(公元1201年)于小江之慧光建净土院,每月之二十八日集僧俗,读诵《观经》及 佛号。又作《擘窠图》,劝人记数念佛,后于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而卒。孙如珪,富阳龙门(浙江富阳)人,其于应辰,犹子应祥皆习儒业,以图荣耀其宗 亲。后察父之志,结莲社,率同辈三十余人修净业。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吴克己作龙门莲社诗并序,记述此事。郑清之于理宗之时,入为丞相,封魏国公, 尝作《劝修净土文》一篇,劝进净土。依其说:“世人皆以净土不如禅、教、律,余却独以禅、教、律之法门不如净土。以圆顿为究竟固不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 意解者,未免有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固不如教,若非得鱼忘筌 ,因指见月者,未免有钻故纸之病;护善遮恶固不如律,若非身心清净,表里一如者,则不能免自缠缚之苦。禅、教、律之所归,在戒定慧。然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 慧者,唯有净土一门。何者?正当念佛之时,口诵心念,无诸恶作,即是戒;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即是定;念即无念,心华湛然即是慧。故除万虑,一意西方者,不 施棒喝。而悟圆顿之机,不阅大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而能得大自在。净土之法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截,不问缁素,皆得奉行。虽如化愚俗浅近之说,而实为成 佛道之捷径。”为尽理力劝净土之说。
其他,又有陆子元、阎邦荣、颜丙、凭于振等,皆各修净业。其中,颜丙号如如,曾撰《劝修净业文》云。
第三节 金代之净土信仰
金亡辽,初建都上京,至世宗迁都燕,百十余年,君临北中国,佛教之流行不盛,有关净土文献之记载亦不多。依《新续高僧传》四集第四十二说:蓟州(河 北蓟县)人祖朗,于燕京大圣安寺出家,金世宗大定年中(公元1164—1189年),董理崇寿、香林诸寺,真祐之间(公元1213—1217年)赐圆通大 师之号。日课佛名数万声,年七十四岁临终,偈云:“浮云散尽月升空,极乐光中常自在。”又《五灯严统?第十四》叙万松行秀之事迹云:彼河内(河南沁阳) 人,出家于邢州净土寺,次至磁州(河北磁县)大明寺,谒青原下雪岩满有所契悟,后归净土寺,构建万松轩而自居,随后住燕京万寿寺。金明昌四年(公元 1193年)依章宗之命,说法于禁廷,赐锦僧伽衣。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迁大都之栖隐寺,晚转燕京报恩寺,八十一岁而寂。《角虎集》卷上云:彼恒修 净土之法门,编《祖灯录》六十二卷,又撰净土书若干种,断念佛之疑,劝人深信弥陀,作乐土之游云。又同书原文记载万安广恩之事迹。广恩,俗姓贾氏,于荆镇 法云寺祝发,就古冀晖公受具足戒,且承其心印。随后退临城山(河北临城),绝食,诵持大悲章句,屡示灵异,人皆称其为贾菩萨。建净土道场,作白莲花会,一 以庐山慧远为规范,又燕京万寿寺开资戒大会,万法行秀请师登坛说戒云。依此明了,当时北地亦有莲社念佛之流行也。
又金卫王之时,有极乐居士王子成,作《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十卷,制定有关弥陀道场礼念之作法仪则。王子成之事迹不明,而在参军武骑尉李纯甫(讳之 纯,号屏山居士)所撰本书之序所载云,“近读极乐居士结集西方净土忏文法门,乃学佛者之捷径。属予赞叹,故亦以真实语识之。崇庆二年中春望日序”,则知彼 是金卫王时代之人,崇庆元年(公元1212年)顷,所编集此书。此书中立有归依西方三宝、决疑生信、引教比证、往生传录、极乐庄严、礼忏罪障、发菩提心、 发愿往生、求生行门、总为礼佛、自庆、普皆回向、嘱累流通之十三章,每一章下述明礼念释迦、弥陀、弥勒及过去现在等诸佛之法。又援引《无量寿经》《无量寿 决定光明王如来经》等,《起信论》《往生礼赞》《十疑论》《阿弥陀经通赞》《念佛镜》《龙舒净土文》《往生传》等书,及今已佚传之王古之《决疑集》《寂照 集》《白莲集》、宗坦之《甘露疏》、义渊之《甘露疏记》《弥陀经教直诀略》等,各皆阐明其义旨。其中,求生行门说明净土往生之行法,引善导之《往生礼赞》 (本书误为《天亲论》),举五念门及四修之法,又解说四修下引用宗坦之《甘露疏》,恭敬修中,有敬有缘之圣主、有缘之像教、有缘之师友、同学之人及三宝之 五种。又无余修、无间修之下各以期毕命为期,誓不中止,此即“常时修”之谓,故未别说“长时修”。却于第四加一“回向修”,为自己免于生死,所作之善法回 向佛果,为自利之回向;教化众生,尽未来际,为利他回向。又发菩提心下,求生净土,应发大菩提心,举《阿弥陀经》之执持名号、《维摩经》之八法,说往生之 胜行首应念佛,且述此念佛之一行,具足《起信论》所谓直心、深心、大慧心之三心。即参照诸家之说,而别成一格也。
又当时西夏有智广,为甘泉师子峰诱生寺之沙门,于西夏桓宗天庆七年(公元1200年),撰《密咒圆因往生集》一卷,其中列举《阿弥陀佛根本咒》《同 心咒》《一字咒》以及《无量寿王如来一百八名陀罗尼》等,并引证《无量寿念诵仪轨》《般若理趣释》等,说明诵持之功德,并述灭五逆之重罪等得超生于极乐净土。此是阐明有关密教往生净土之法门,此种著书在中国从未多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