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元代之教势

第一节 明本梵琦之兼修净土9e9中华典藏网

元是蒙古族,兴起于太祖成吉思汗,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建国,称大蒙古国,定都和林。后经太宗、定宗、宪宗、庆宗至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 元,灭宋统一天下,迁都燕京。至顺宗末年(公元1367年),君临中原。帝室奉喇嘛教,但亦保护佛教,造寺,兴建种种佛事,而禅、天台及净土等仍旧盛行于 江浙地方。依《元史?第三十》记载: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泰定帝于禁中从帝师受无量寿佛戒。《释氏稽古略续集-第一》载:至正十三年(公元 1353年),顺宗自制宫漏,柜上设有西方三圣殿。则西藏传来之净土信仰,当时宫中亦存在矣。9e9中华典藏网

在南方,受宋代以来之思潮,禅僧中兼修净士等亦不少。其中,中峰明本、天如惟则、楚石梵琦等最为著名。明本,钱唐(浙江钱唐)人,元至元二十三年 (公元1286年)入天目山(浙江临安)师子院师事高峰原妙,后传其心印。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领导师子院,后由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至治 三年(公元1323年)六十一岁而寂。有《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明本禅师杂录》三卷。主倡禅是净土之禅,净是禅之净土,尝作《怀净土诗》一百八 首、《劝念阿弥陀佛偈》及《怀净土》十首,均载于《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中。《怀净土诗》中有云:“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 峰开五叶莲。”又《劝念阿弥陀佛偈》中云“捷径法门唯有念佛,一代宗师个个念佛,古今名贤人人念佛,我今有缘得遇念佛,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口常念佛心常敬 佛”等。由此可见其心志矣。其门下有天如惟则,作《净土或问》一卷,倡导禅净合一。又有天童坦之法嗣孚中怀信,奉化(浙江奉化)人,从坦有所省悟,泰定三 年(公元1326年)出世明州观音寺,后住金陵龙翔寺。时明兵迫来,师毅勇不离去。后明太祖改龙翔为天界寺,某年以七十八岁而寂。平生密修净土,曾于中秋 之夕,说二偈开示净业之人,偈载于《角虎集》。楚石梵琦,明州象山(浙江象山)人,就西湖天宁永祚寺讷翁谟剃发,后谒元叟行端于径山而大悟,天历元年(公 元1328年)升住永祚寺,后转凤山报国寺,嘉兴本觉寺等。至正十九年(公元1350年)退隐永祚寺。于寺之西侧构居称“西斋”,专修净业,明洪武三年 (公元1370年)七十五岁示寂。撰《西斋净土诗》三卷,又有《语录》二十卷。《净土诗》今编入《净土十要》第八卷内,上卷有《怀净土诗》七十七首;中卷 列《名净土诗》一百八首;下卷收《十六现》二十二首、《化生赞》八首、《析善导和尚念佛偈》八首,《怀净土百韵诗》《娑婆苦渔家傲》十六首,《西方乐渔家 傲》十六首。《怀净土诗序》云:“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神通光明,华池宝座,琼楼玉宇皆我自心发之,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昔天衣怀禅师亲见明觉, 尽佛祖不传之妙,常修净土。”又其中之一首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免鸡皮鹤发侵。鼎内香烟初未散,空中法驾已遥临,尘 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其他皆系恳切劝修净土之诗。又元叟行端之法嗣,性原慧明门下有无旨可授,临海(浙江临海)人,至元中,出世安圣院,历住 隆恩、龙华,后建休庵,日修念佛三昧,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六十九岁而寂。当时又有晦堂彰公,于天目西庵创西资会,每月集会禅侣,准百丈荼毗之规, 修三时系念佛事。当时元叟行端、中竺一溪、天如惟则等各皆赠言赞之,此事为《惟则禅师语录》中所载。9e9中华典藏网

又云峰妙高之法嗣有断云智彻,西蜀人,元统三年(公元1335年)二十六岁受戒,持斋,专心念佛。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就云峰出家受学,后著 《禅宗决疑集》一卷。《净土晨钟?第二》中载彼撰有《净土据要》,今已不存。袾宏之《禅关策进》及济能之《角虎集》卷下,有彼之语要,云“念佛一声或三五 七声,默默返问:这一声,佛从何处起。又问:这念佛者是什么人?乃至心花灿发,梦眼豁开,目前总是故家乡,本性弥陀常独露”等语,想来多分是彼书中之语。 此所谓参究念佛之说,《禅宗决疑》中,或参无字,或参本来面目,或参究念佛。依之可知,智彻主要倡导参究念佛之法门。9e9中华典藏网

又元末有恕中无愠,临海(浙江临海)人,往径山,就元叟行端剃度,后历参灵岩芝,一元灵等,受日本之请,以老病辞之,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而寂。密修净土,传有净土诗偈等。9e9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惟则之唯心净土论9e9中华典藏网

惟则号天如,吉安永新(江西吉安庐陵)人,依附中峰明本,契悟禅旨,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住苏州师子林弘扬法道,撰《楞严会解》等。又作《净 土或问》一卷,倡导禅净双修,兼明唯心净土。某年以六十九岁示寂。另有《天如惟则禅师语录》九卷。《净土或问》中指斥禅家之弊端——或外人问曰:“当今禅 者,但患大事不明;大事既明,当不避生死,广度众生。今悟达之士,求生净土,厌苦趋乐,非吾志所愿也。”答曰:“见卵求夜,何太早计耶?汝将谓一悟之后, 习漏永除,便不退转耶?……纵有悟处深远,见地高明,行解相应,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足,居此浊恶之世,教化刚强之众生,此亦先圣之所未许。如未完不固 之舟,济多人于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反之往生极乐净土,忍力易成,又亲蒙佛授记,得去来无碍,再来娑婆,教化众生。故古来上根之人皆急愿往生。”即 《楞伽经》中记云:龙树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又,《起信论》中马鸣有求往生之愿,《净土论》中天亲亦表发愿往生之意。不仅如此也,东土如庐山慧远,天 台、贤首诸宗尊者,亦皆求生净土。“今之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摩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则笑曰:彼学愚夫愚妇之所为,何鄙哉!’此 非鄙愚夫愚妇,乃鄙龙树、马鸣等也。”此上皆为痛击禅者不敏之论证。又与天台及禅家诸师同作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净土即唯心,心外无土;唯心即净土, 土外无心。而此之一心,具同居、方便、实报、寂光之四土。四土之中,同居、方便二土为应土,应佛所居;实报是亦应亦报之土,报佛所居;寂光是非应非报之 土,为法身之所居。此等三身四土悉由机感,十方微尘国土唯吾心中之土;三世恒沙诸佛,唯吾心中之佛也。知此,则知无一土不依吾心而建立,无一佛不由吾性而 发现。故十万亿外之极乐亦唯心之净土,极乐国中之教主亦本性之弥陀也。不但如此,又此一心具含十界,身土融通,重重无碍;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生佛互 现,念念交参,一一尘中有一切刹,一一心中有一切心。而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无碍。知此,不唯西方极乐世界,诸刹诸尘亦皆唯心之极乐,一尘一佛悉 皆本性之弥陀也。如此,惟则以净秽融通,故娑婆亦具四土,于此土其心清净,则此土亦随之清净,然此方是凡夫惑业所感,即净而秽。因此界秽业难除,且退缘 多、不能进修,故虽知净秽融通、尘尘极乐之理,而又不得不求生西方净土也。同居净土有多种,其中以极乐境胜缘胜,诸经之中偏重赞劝。又十方诸佛之中,唯独 推奖弥陀,此具有誓愿深重、娑婆有缘、化道相关之三种理由。誓愿深重者,弥陀于因位发大愿云:其有众生,愿生我国,或闻我名,修诸善本,称我名号,乃至十 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觉。既生我国,若有退转,不决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觉。娑婆有缘者:弥陀特于娑婆众生缘深,无论僧俗男女,贵贱贫富,皆信向弥陀。且 当来经道灭尽之后,唯此经尚留世百岁之说,皆可证实此事。化道相关者:释迦、弥陀二佛之化道相互关联之谓。释迦出世秽土,以秽、以苦、以短命折伏众生,俾 知所厌;弥陀现在净土,以净、以乐、以延寿摄受众生,俾知所欣。此以折、摄二门度化众生之意,劝励专归弥陀,专求西方。9e9中华典藏网

又说净土往生之行法有观想、忆念、众行之三种。其中观想依于《观经》之“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说,知生佛无别体,观弥陀以显自己本性,此全同于知 礼所说之约心观佛。忆念者,或缘相好,或持名号,此有事、理之别。理念者:所念之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梦所见,悉自心起;又了知能念之心无心,心佛两 亡(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常契中道。事念者:非如顺理而念,唯心缘佛之相好,或持名号。又依净觉仁岳之说,《阿弥陀经》之一心不乱亦 有理事之别。就念佛之心,达四性不生,名理一心;若用心存念,念念无间,名事一心也。又引真歇清了之说:事一心,人皆可行,由持名号,心不乱故;理之一 心,但将阿弥陀佛四字,二六时中直下念去,了知能念之心,本不有念,不无念,不亦有亦无念,不非有非无念,所念之佛亦同能念之心,绝诸有无。次众行者:指 出华严之十大愿,宝积之十心,观经之三福,大经之发菩提心,及诸经所明之诵经、持咒、建塔、造像、礼拜、赞颂、斋戒、烧香、散华、悬绘幡盖等诸行,以信愿 回向之力,资助此等诸行,期求往生。然净土因行有种种不同,随其所感之果,亦有九品之异。或生化土见佛之应身,或生报土见佛之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 经劫方证小果。主要根据天台、贤首等之说,倡导唯心净土之旨,又承永明延寿之说,鼓吹禅净双修。此名净土禅,又名禅净土,以期指示当代僧俗之所趋。盖此亦 系承担起其师明本之教化欤!9e9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 天台诸师之归净9e9中华典藏网

天台一家中,有湛堂性澄、玉冈蒙润、虎溪怀则等。性澄,越州会稽(浙江会稽)人,入佛果寺,就石门袾律师出家,袾寂后,为云梦允泽之法嗣。至大元年 (公元1308年)承其后,住南天竺演福寺。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召入燕京,寓清塔寺校正大藏,后赐佛海大师之号。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迁上 天竺寺,晚年笃志净业,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以七十八岁而寂。有《阿弥陀经句解》一卷、《金刚经集注》等著。《阿弥陀经句解》系根据天台之教旨解释 经之文义,其中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为正行,三福等为助行,一心不乱中立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别。合掌向西方,遥想彼佛之身相光明,一心专注以求免脱生死, 声声相续,念念不移,不为尘缘扰乱,名为事一心不乱。体达能念之心本无自性,所念之佛当体空寂,声相亦空。所称、能称既绝思议,皆不可得,名为“即空”; 虽“即空”而感应道交,任运显益,名为“妙假”;由此心性是毗卢体,非能所,非形相,非不形相,名为“即中”。如是三谛绝待,思义泯亡,名为理一心不乱。 又解释“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之语,闻即闻慧;执即执受在心,即是思慧;持即任持不忘之义,即是修慧,于一心上显圆三慧。而四教中,前三教之人称名唯得 事一心,故属散善;圆教之人称名,不独事理俱得,亦显事理不二,故属定善。此系承仁岳以来之说,后来袾宏、智旭等亦准用此说。9e9中华典藏网

性澄之门人有天岩弘济、绝宗善继、耶溪允若等,亦均修净业。其中弘济,会稽(浙江绍兴)人,历住显慈、集庆、圆通诸寺,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 年)八十六岁寂。善继,诸暨(浙江诸暨)人,初随大山道恢学天台教,次侍性澄,董理荐福、能仁诸寺,至正十七年,七十二岁迁化。允若,若耶(浙江绍兴) 人。初亦师事道恢,后依性澄。泰定中,住杭州兴化寺,与天岸弘济、我庵无、玉廷罕三师道望对峙,称为钱唐四依。后退居越州(浙江绍兴)云门寺,至正十九年 为军士所刺,世寿八十。又其法系有瞽庵显示、东溟慧日等。显示,初谒弘济,后见佛眼。精究天台教观,董理崇恩、深福等寺,专志西方,屡感灵验,明洪武四年 而寂。慧日,台州赤诚(浙江省天台县北)人,初听柏子庭之讲,后至钱唐上天竺寺谒竹屋元净,净圆寂后,依性澄,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出世荐福寺。后 迁上天竺寺。明洪武二年,召谒太祖,禀命主天界寺,后归上竺,日修弥陀忏,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八十九岁以寂。玉冈蒙润,海盐(浙江海盐)人,就 古源永清受天台教,性澄住杭州演福寺时,推选为首座,后董理演福寺。又退居龙井之白莲庵,一夏之间,修常行三昧达七回之多。又以七七日为期,屡修法华、金 光明、大悲、净土等诸忏法,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六十八岁寂。其门下有大用必才,初谒性澄,次亲炙蒙润,究山家之教观,住演福寺修净业,至正十九年 (公元1359年)六十八岁而寂。当时又有宗周子文、方岩怀则。子文是四明象山(浙江象山)人,从北溪德闻习天台教,住宝云寺从事讲说,临终时讲《观 经》,回向发愿而迁化。怀则为海翁时学之门人,其事迹不明,见号兴教大师虎溪沙门,兴教是所赐之徽号,想是住庐山虎溪(江西九江南庐山)。著《净土境观要 门》《天台传心印记》各一卷。《净土境观要门》是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作,主要是祖述知礼约心观佛之说。今略述其要旨。彼《观经》云:若欲至心生西 方,先当观一丈六像在水池上;如先所说(即第九观)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是则八万相好乃是十信位人方得见之,非是凡夫初心所观境界;即初心者令观 彼佛之丈六之身,身有三十二相,不可遍观,须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三十二相自然显现;欲观此相,应须先了万法唯心,一切唯识,即极乐之依报,宝树宝 地,弥陀圣众之正报之身等,皆是我心本具,皆是我心所造,不从他得,不向外求。鼓吹约心观佛之法。彼又约心观佛之语中云:观之一字,是能观之观;心佛二 字,是所观之境。所观之境详细拣判有真妄、内外之别,而今观心、观佛皆属妄境,主张体达即此妄境即真,名为圆顿妙观。但观心观佛之中,以妄心观心、观佛, 是知礼以来所强调者。然而,观佛是果人,此即真境,不是妄境。不过初心行者外境未亡以来,见有他佛,无非是妄,其佛无异心,外之阴界入故,故此境亦得名为 妄境。总之,此说应系彼之新说无疑。9e9中华典藏网

第四节 普度等之净土宣扬9e9中华典藏网

普度,丹阳(江苏镇江丹阳)人,夙入庐山东林寺剃度,次谒龙华之宝山慧禅师,接受其禅旨,历参诸方,后住东林修念佛三昧。时有慈照子元一派白莲宗徒 混入种种邪行,慨其弊害甚多,于成宗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撰《庐山莲宗宝鉴》十卷,发挥其宗本义,兼亦指斥邪说。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莲宗 遭禁,乃于同年十月刻印其书表进,至仁宗之朝,上表乞求复教。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敕许彼书颁行各省,复兴白莲宗教。时彼被命为白莲教主,又赐虎溪 尊者之号。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而寂,世又称为优昙宗主。《莲宗宝鉴》由《念佛正因》等十篇而成,专门祖述子元之说,前文已述及。时又有妙文、丽水 盘谷、云屋善住、古庭善学等。妙文,蔚州(察哈尔蔚县)人,二十一岁至燕京,于大德明学圆顿教,四十八岁住蓟州(河北蓟县)云泉寺,大弘圆宗,年逾八十专 修念佛三昧,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示寂,世称妙文讲主。盘谷,海盐(浙江海盐)人。至元中,游历五台,峨嵋(四川省峨嵋县西南)等名山,足迹半天 下,诗名满世间。受高丽番王之请,讲《华严》大意于杭州慧因寺,后于松郡建精舍,精修净业,某年七十余岁而寂。善住,苏州(江苏吴县)人,学《华严》于卧 佛,又通华梵,能文善书,为士大夫之所崇敬,晚年掩关,昼夜六时,念佛、诵经、礼拜、忏悔。尝著《安养传》及《谷响集》。吴子才,吴子章兄弟亦受其教而念 佛。吴县之修净土,以师为最著名。善学,投宝觉简公,习华严之宗旨,后还东林行华严忏法,修净土五悔,以求生安养,后主阳山之大慈寺,明洪武三年(公元 1370年)六十四岁而寂。时又有会堂自缘,临海(浙江临海)人,谒日溪泳公咨决心要,后见道路之艰险。发心建游行者休息所,首先修营妙泉寺,次创圆通 阁、华严宝阁,又造弥陀阁,形拟十六观相,以启人净土之正因,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五十九岁而寂。又根据《天如惟则禅师语录?第六》所载之《铜佛赞 颂序》,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钱塘照庵炬菩萨大会缁素于宝石山作四十八日佛事,供养弥陀三尊铜像。初劝四十八人,念佛千声,各施铜钱一枚,四十八 人更各劝四十八人,亦各转化,遂积四百八十万钱,以铸冶丈六之像,于山中营建大殿而供养之。照庵炬菩萨之事迹不明,然此一善举对净土之宣扬有莫大贡献。此 外有别宗、悦可,居士陈君璋等,据传均修净业云。9e9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