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怀感之弥陀净土论及念佛三昧说

第一节 怀感之事迹及其著书vJK中华典藏网

怀感是长安千福寺沙门。依《瑞应删传》说,彼志操强悍,励精苦学,解义入神,四方同好,竞集其门下。可是,其不信念佛得生安养之说,遂谒善导,而质 其所疑。依教进道场念佛三七日,未得证验,而自恨罪障深重,拟绝食而死。但被善导阻止,而劝以更勤精修。其后,念佛三年,忽然感见佛之玉毫,于是,证得念 佛三昧。临命终时,感佛之来迎,合掌向西而舍命云。依其著作所说,知其为法相宗学人,本来受业于何人不明。根据平昌孟铣之《释净土群疑论》序云:“怀感法 师,信力坚正,戒品精严。妒路之文,既弘宣而走誉;毗尼之旨,乃演畅以驰声。虽善说而不穷,恐有言之为累;累练神以息际,伫依定而保光;舍义学共遗踪,遂 诚求而取证。”此乃说明法师精通戒律而严守,并且舍义学而思练神,遂证得念佛三昧。考怀感这名称,或许最初师事东塔律宗之祖怀素门下亦未可知。武周天册万 岁元年(公元695年)所编之《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校经目僧,列有怀感之名,未知是否同一人。示寂年期、享寿多少均不详。vJK中华典藏网

所传著述,有《释净土群疑论》七卷。总分十二编,总标身土章以下,立一百十六章。自弥陀之身土,以至有关往生之行因等,广举疑难,而一一加以解说。 卷首所揭载的孟铣之《序》文说:怀感撰写未毕而身逝,由同门怀恽补述,而共成七卷。由此可知,是书系怀感殁后,由怀恽所完成。怀恽是善导的门人,赐谥号隆 阐大法师,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圆寂。所以证知怀感之迁化,及此书之撰述,均在其前。圆仁之《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中,有《阿弥陀经疏》一卷,为沙 门怀感述。《东域传灯目录》中,另列有《观无量寿经疏》,及《玄义》各二卷。此中《阿弥陀经疏》,《东域录》注:或人传云,此疏有延历寺前唐院,文与慈恩 疏同。前唐院是圆仁的塔所,所以,其书应是圆仁请来,而该书与称窥基之作、现存之《阿弥陀经疏》同一的话,则可知彼疏,是怀感之撰。有关《观经疏》,在 “群疑论第五”中,有“三藏法师释《了不了义经》有四种,已于《观经疏》中具述其义也”之语。日本道忠的《群疑论探要记?第十》说,彼《观经疏》云:感法 师于三福业,开为十三句,或者是论主所造之《观经疏》中述说此义?依据此,此书系怀感所撰述,但早已佚逸而不传。vJK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弥陀净土论vJK中华典藏网

怀感根据《佛地经论》等,而主张佛之身土,有法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等四种。其中有关弥陀净土之配属,列举有唯报、唯化、通报化三义,而详论其 趣旨。初就唯报(身土)义说:根据《观经》“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阿弥陀经》“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无有众苦,唯受诸乐”,以西方净土 为他受用土,即是举示摄论及法相家之说。次唯化(身土)之义,是依据《观经》等说:凡夫皆往生彼净土,而以彼土为变化土。如《瑜伽论》第二十一卷上所说 者,是相当于此的。至于通报、化(身土)之义,是以地前之人生彼,而见变化土,地上人则见他受用土。土虽同一处,却随各自心而所见有异。相当于迦才等说。 此三说中,通报、化之义,凡夫、圣人均能往生彼净土,与其他经论之说,并不相违。唯说到唯报、唯化二义,就有所疑难。先就唯化之义说,变化土是地前凡夫之 生处,所以地上圣人则不得生。可是,经上说地上圣人亦生彼净土,此即是一难题。怀感对此释疑说:下不能见胜妙土,但是,上能见下。所以地上菩萨为接引地前 凡夫,亦生于下之变化土的。又,地上菩萨生于变化土的不是实身,皆是化身,是以别无妨害云。其次,就唯报土之义说,他受用土,是地上菩萨的生处,所以地前 凡夫是不得生的。可是经上说:地前凡夫及二乘等皆得生他受用土。关于此,怀感认为地前凡夫等能生他受用土,是靠阿弥陀佛殊胜本愿增上缘力故。藉此提倡他力 本愿论。即地前菩萨、声闻及凡夫,未证遍满真如,未断人法二执,识心粗劣,其所变的净土,不同于地上诸大菩萨微妙智心所变微妙受用土,可是靠阿弥陀佛殊胜 本愿增上缘力,而使他们能得见其受用土微妙广大清净庄严。《佛地经论》等说:初地以上生于他受用土,地前菩萨生于变化土,是不谈他力别愿之胜缘,只就自力 说明的。例如《俱舍论》说:肉眼唯见障内之色,不看障外之色;只见欲界,不见色界;唯是离中知,而非合中知。可是,《法华经》说:以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 内外弥楼山等,乃至阿迦尼吒天之色。(这岂不是肉眼所见障外等色,及见色界诸天色?)根据此说,便知平常法相中不可能之事,依靠其他殊胜别缘,仍有可能。 又,《观经》第九观说:阿弥陀佛真金色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八万四千相好。这是指他受用身说,非地前之人所能观见。然下文说:靠彼如来宿愿之 力,如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乘宿愿力,则凡夫也得观见受用身,亦能生于受用土。所以怀感认为仗阿弥陀佛的殊胜本愿力为增上缘,地前凡夫亦得生他受用报土。vJK中华典藏网

盖怀感主要依唯识教旨,以净土为凡圣各自内心所变,所以虽乘佛愿力可生他受用土,然凡夫之受用是不免有漏的。因此,应为三界摄。换言之,如来所变之 土,因佛心无漏,所以土亦无漏。可是凡夫未获无漏,其心是有漏,所以不能生无漏土。即以彼如来无漏土为本质,而生于自心变现土,所以其土是有漏的,虽是说 有漏,然因是托如来无漏土而变现,所以极相似佛无漏土,自然无众恶过患。如此凡夫所生之土,是有漏,有漏即三界,所以,应该被三界所摄矣。怀感对于此认 为:若未离欲界之欲,以欲界生得善,或方便善读诵大乘经典,修三福行及十六观等,以此善根生于净土者心所变现,即欲界摄。如果已离欲,而得色界心,修十六 观,生于净者心所变现,即色界摄。《无量寿经》中说彼国虽无须弥山,而有四天王及忉利天。又见彼国从地以上,乃至净居天微妙严净自然之物,证明彼国净土宝 地之上是欲界,虚空中是欲、色界之诸天。无色界众生,无实色身可生净土,净土是众宝庄严,所以非无色界摄。要之西方净土,就佛所变而言,是无漏他受用土; 就凡夫自心所变而言是有漏之土,即应该是欲、色二界所摄。虽说有漏,却仗托如来所变之无漏清净土,而发现的,所以极像无漏,而不像三界的有漏相状。若以凡 夫自业之力,不过是只能变秽土而已。可是因乘如来本愿力,能够感见好像无漏之净土。此中,认为是佛的本愿力,而以凡夫可入报土。这一点,大体上是同于善导 所说的。然善导以为凡夫能够直接生于如来净土,而怀感依据唯识所变之理,分别有如来所变与凡夫所变。凡夫虽能生彼土,却不能见如来之无漏清净土的这一点, 与善导有大大的不同。古来以善导之说,是约劝化门为主的;怀感之说,是约解义门的。上述三义中,怀感似采取唯报之义,可是,其心之有漏无漏,而所变之土, 有所不同之说,究为不外乎通报、化的想法。vJK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 口称念佛与三昧发得vJK中华典藏网

有关往生之行因,怀感认为有事理、定散、有相、无相之种种差别。随根之利钝,学之浅深而修其法,特别着重念佛三昧法,此为最主要之修行法。念佛三 昧,为《华严》《涅槃》等诸大乘经中所广为宣说盛赞其殊胜功德。《华首经》则名“一相三昧”,《文殊般若经》则名“一行三昧”,《观佛三昧经》名为“观佛 三昧”,《大集贤护经》名为“思惟诸佛现前三昧”,《华严》《涅槃》等经则名“念佛三昧”。然此三昧有有相、无相之别。无相念佛三昧,是谓以无所得心,而 修无相观,念阿弥陀佛的真实法身,是根机深厚之学者所修。此观行若成,则断二障,能见佛之真如法身。有相念佛三昧,是谓以有所得心,而观佛的清净色身、殊 胜相好、恒沙万德等,而至诚称念。此观行,是机浅之学者所修,此行若成,即能见佛之报、化二身。《群疑论》第七卷说:欲得无相念佛三昧,应念法身佛;欲得 有相念佛三昧,须念报化身佛。并引证《华严》《贤护》《观佛》三昧及《观经》等诸经说:观佛之色身,名为念佛三昧。《引贤护经-第一》所说:念如来已,次 第得空三昧。而空三昧,是指法身观。这就是说明应先修色身观,后修法身观。vJK中华典藏网

又怀感以为念佛有定散之不同。定念佛是甚深之修法,而从凡夫以至十地之终,悉皆修此。又引《华严经》善财童子到功德云比丘之处,请示修菩萨法时,比 丘唯教以修念佛三昧之法,来证明深位菩萨亦皆修此法门。散念佛者,谓以散心称念佛名,于行住坐卧、一切时处皆可修之,而不妨碍日常事务;乃至临终时,修之 亦能成就其行。《观经》的下品三生说:由于唯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净土;又说:摄取念佛众生不舍。《无量寿经》三辈中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得生于彼国。又 四十八愿中别发一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觉。《般舟三昧经》记载,阿弥陀佛于定中答行者之问说:欲生我国,当念我名,而不休息。《鼓音声王陀罗 尼经》说:十日十夜,念阿弥陀佛,则得生于佛国。《华严经》中说:念佛三昧必定见佛,命终之后生于佛前。又,《占察经》说:如欲往生十方佛国,当念彼国佛 之名号,即得往生。以上,皆示以由称名念佛之法,得往生净土。往生之行门,实在很多,然在诸经中,劝修余行之文很少,劝修念佛之文甚多。这不一定是遮止修 行其余的种种妙行,而是,诸经多劝念佛之行,不但一切时处均可修,乃至临命终时,亦能修之。因为极为利便,所以今亦教人修行其法,此是强调念佛修行之重要 性。又,《群疑论-第四》中,列举《菩萨处胎经》第二卷说:懈慢、执心不牢固者,则生于懈慢国。以此会通善导《往生礼赞》所说的专修、杂修说:杂修诸行的 人,因为执心不牢固,所以生懈慢国,而万中无一往生极乐国土;反之,专修之人,执心牢固,定生极乐而千无一失。力说依由四修之法,三业不杂,废除其余一切 诸愿诸行,而唯愿唯修西方一行。可知彼以专修一行,为往生之要谛。vJK中华典藏网

又,散心念佛,是不问其念佛次数多少、时节长短,唯能行者,皆得往生。然在《无量寿经》中,劝人尽形寿之念佛,《阿弥陀经》是说一日乃至七日之念 佛,《观经》是以一念佛尚得往生。所说不一定,这是约根机之上、中、下而行有不同。即《无量寿经》之尽形寿念佛,是约长寿早发心念佛的人,说上品上生之 业;《阿弥陀经》的七日念佛是约不久将死者,说中品中生之业;《观经》之一念乃至十念,是约临终极促者,说下品下生之业。又往生以后,华开之迟速、悟道之 早晚,亦皆由于此等行因之不同而自然有异。但于此中,作五逆、谤法之罪者,必定要具足十念;若一声乃至九声、未满十声者,不得往生,倡导所谓“缺一不生” 说。《群疑论》第三卷,列举逆谤除取的问题;《观经》取逆,所以说具足十念;《寿经》除逆,故说乃至十念。即显示不造逆者,不论念多少均能生于净土;如是 造逆者,必定满十声方可得生。vJK中华典藏网

又怀感虽然劝修散心念佛法,但是主要是为浅学钝根人而说的。利根心静者,应依专念法见佛为期,充分提倡三昧发得之要义。即《群疑论-第七》中说:欲 修三昧者,而发三昧,居在暗室,闭诸光隙,绝诸视听,心舍诸缘,厉声念佛,如斯修行,易得念佛三昧。如世人思难事时,若是乱想,则难以解决;若能独居一 室,闭目绝视,则其心自能静止,而生知见。今亦独坐暗室,而绝诸视听,且厉声念佛,防心驰散,则得一心不乱,终至三昧遂成。《观经》说“至心令声不绝” 者,因苦恼所逼,念想难成,所以,令声不绝,而称念佛名,便得至心。又,《大集月藏经》说: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大念是谓大声称佛,小念是谓小声称 佛。现今,观诸修学者,大声念佛者,三昧易成,小声称佛者,其心驰散,而三昧难成。此乃行者自己所体验,非外人所能知晓。但是,虽说发得三昧,初学者所得 之三昧,大多不过是闻思相应之定心。《群疑论-第三》说,十六观与念佛三昧有浅有深。所谓深,即依止四静虑未至中间禅,于修慧中修十六观及念佛三昧者。所 谓浅,是依欲界闻思慧心而摄念作意,修十六观行以及念佛三昧。《观经》说: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所谓粗 见,是指欲界闻思心之所见。了了分明,是指色界修慧心之所见。据此,怀感以为三昧,有“闻思慧相应的定心”与“修慧相应的定心”之差别。其中,初学者所得 之三昧,多不过是闻思相应之定。总之,怀感如此重视念佛三昧,教人要期见佛,可谓是近受善导的指示,远承庐山慧远及天台智等之说。而此思想后来更由承远、 法照等竭力鼓吹之。vJK中华典藏网

又关于九品往生人之阶位,怀感于《群疑论》第六卷记述有二家之说。第一家是以九品皆为十信菩萨,其中,上三品人是谓住十信不退本位人;中三品人是指 退大乘心而发小乘意,退大乘之行,而修小乘业之人;下三品人是退大乘心,而起生死心,退大乘业而造生死罪者。第二家是以发大菩提心而修菩萨行者为上三品; 发小菩提心而修声闻行者,为中三品;不发大小二乘心,不修大小二乘业,唯起生死心,而造生死罪者为下三品。此中后说谅是指九品皆凡夫之意,想是举善导之 说。又前说在彼论之问答说:“上品中生人,是十信之五心以前也。十信第六心,名不退心。生经七日而得彼第六不退心。”谅系怀感自己之说。怀感又叙述得无生 法忍位有诸说:《仁王般若经》以为无生法忍,在于七、八、九地;诸论以为无生法在于初地,或在忍位;《菩萨本业璎珞经》则以为无生法忍是在十住位;《华严 经》是以无生法忍在十信位;《占察经》则说:无生法忍在十信前凡夫位。此中依闻慧得忍,是在于十信前;依生胜解,是在于十信后;依思慧,则在十住后;依修 慧,是四善根之暖位后;依证得是在初地;依相续是在八地。如此诸经论所说均基于不同事由。是以,净影的阶位论,也是不无道理。而彼或依据《华严经》十信得 忍位说,以为上品人生彼国,而得十信之第六不退心,名为得无生法忍。总而言之,怀感依由善导之教,而归净土。以为往生之要,在于念佛三昧,且自证三昧而感 见圣境,亦劝人发得三昧,于后代日本尊崇彼为净土五祖中的四祖。可是,彼本宗于法相唯识,所以专基于其教旨而解决诸问题。一方面认为由佛之愿力,凡夫可能 入报土;另一方面以其所见的净土为有漏三界所摄。判九品为十信位之人,不全是凡夫;又过于着重三昧发得,且以称名为心念助成之方便;另外以为往生极乐者也 必须经由“中有身”,又将《观经》等时劫,均约为极乐之时劫解释等等,皆不同于善导等之说。vJK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