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义湘、元晓、义寂等之净土论及十念说
第一节 新罗时代诸师之净土研究
在朝鲜,新罗时代,佛教非常兴隆。智明、圆光、昙育、明郎、圆胜、慈藏、义湘、圆测、遁伦等诸法师早就来中国学佛求法。学成后,大部份返国弘宣各人 所承传之佛法。顺憬、元晓、法位、玄一、义寂、憬兴、太贤等亦于本国详研经论而发表很多著作。又有阿离耶跋摩、慧业、玄太、玄格、慧轮等去印度求法。初唐 时代之朝鲜佛教,呈现着非常活跃之景象!因此,亦风行净土经典之研究,有关净土注疏及文献之保存,亦不在少数。
此中,慈藏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入唐,后来返国住青林寺,而任大国统。《东域传灯目录》载有彼著《阿弥陀经义记》一卷,今已失传。义湘是新 罗鸡林府人,二十九岁时,剃度于京师皇福寺。随后,发心来唐求法。唐永徽之初(公元650年),偕同元晓赴辽东,因元晓归乡,故仅义湘一人来华,参访终南 山至相寺之智俨,师事座下,听受华严教旨,为法藏之同学。咸享二年(公元671年)归国。创建浮石寺而住持之,又到处传教。圣德王元年,即唐长安二年(公 元703年)示寂。被尊称为海东华严初祖,门下鼎盛。其中,有悟真、智通、表训、真定、真藏、道融、良圆、相源、能仁、义寂等十师,称为十大德。高丽义天 之《新编诸宗教藏总录?第一》说:义湘著有《阿弥陀经义记》一卷,然而今亦失传。关于净土详细之说虽不明,然朝鲜《金石总览?卷上》所载之浮石寺圆融国师 碑记,“像殿内唯造阿弥陀佛像,无补处,亦不立影塔。弟子问之,相师(义湘)曰:师智俨云,一乘阿弥陀无入涅槃,以十方净土为体,无生灭相故。《华严?入 法界品》云:‘或见阿弥陀、观世音菩萨灌顶授记者,充诸法界补处补缺也。’佛不涅槃,无有缺时,故不立补处,不立影塔,此一乘深旨也。俨师以此传相师,相 师传法嗣,暨于国师。”则知彼是承智俨之说。以弥陀净土有一乘、三乘,而其位格有异。以华严别教一乘之阿弥陀佛,无有生灭,不入涅槃。以十方净土,为其自 体,依于此趣旨,宣布华严的道场,浮石寺的大殿内,唯安置一阿弥陀佛像为本尊,而不置观音、势至之补处。这就是以阿弥陀佛与毗卢遮那为同体,以极乐世界为 华严藏世界海所摄。
元晓,是新罗押梁郡人,姓薛氏。新罗真平王三十九年,也就是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出生。二十九岁于皇龙寺出家,受业,随后列游诸方,精研教 理。唐永徽之初,拟偕义湘入唐,抵辽东,因有所感而返国。住皇龙寺,注解诸经论,后与寡公主结婚,而生薛聪。自称卜姓居士云,年寿均不详。《游心安乐道》 等书中,引用菩提流志于唐神龙三年(公元707年)译的《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以及神龙二年至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之间译出的《大宝积经》。所以, 可以推知先天年间,元晓尚健在。他的著述颇多,有《无量寿经宗要》二卷、《阿弥陀经疏》《游心安乐道》《弥勒上生经宗要》各一卷、《大乘起信论疏》二卷 (以上现存)、《般舟三昧经略记》一卷等,凡数十部。其净土论等,亦承智俨之说。此事当于下文中叙说。
圆测亦是新罗人,入唐,受学于玄奘。住长安西明寺,著述《唯识论》等多种注疏。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以八十四高龄圆寂于洛阳。《东域 录》载,彼著有《阿弥陀经疏》一卷。遁伦,一作道伦,新罗兴轮寺沙门,来唐后,师事窥基。武周长安五年(西纪705年),著作《瑜伽论记》。又,据《义天 录传》,亦著有《阿弥陀经疏》一卷云。法位、玄一二师,亦是新罗人,石田茂作氏编的《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中,载有:法位之《无量寿经疏》二卷,新罗 玄一集之《无量寿经疏》二卷,以及《随愿往生经纪》一卷。《义天录》中另载有玄一之《阿弥陀经疏》一卷。二师史迹不明,然玄一的《无量寿经疏》今仍存上 卷,卷中引用法位、顺憬、令因、元晓、义积等之说。据此证知:玄一为此等诸师的后辈。
义寂,是义湘的门人,为十大德之一。著述甚多,《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中,记载《无量寿经疏》三卷。
憬兴,是新罗熊川郡人。唐开耀元年(公元681年),承新罗文武王的遗命为国师。住三郎寺,颇多著述。又撰有《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三卷(现存),《阿弥陀经略记》一卷。
太贤,住南山茸长寺,唐开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依新罗景德王之命,讲《金光明经》于内殿。著作颇多,《义天录》中列举有《无量寿经古迹记》《观无量寿经古迹记》《阿弥陀经疏》《称赞净土经古迹记》各一卷。
由此,便知新罗时代净土经典之研究是相当兴盛的。可是,此等诸书,大多已佚逸无存矣。是以,仅就现存元晓等诸著,于下文中略予叙述。
第二节 元晓之净土论
元晓承智俨之说,将净土分别为四种,又同迦才等倡导“通报、化”之说。依其所著《游心安乐道》,以为弥陀净土于一乘、三乘所说的位格有所不同。如根 据一乘义,彼净土属华藏世界海所摄,十佛之土,而圆融不可说;若依三乘义,总成法性、实报、受用、变化的四土。这是承袭智俨的《华严孔目章往生义》之说。 其中元晓另就四土之阶降,相对以“因、果”“一向、不一向”“纯、杂”及“正定、非正定”等四重。依此说明净与不净有种种意义。第一“因果相对”,是将金 刚以下菩萨的住处和妙觉果满之佛的住处,予以对立,而议论净与不净。因金刚以下之菩萨住处,未全离苦谛的果患,名为果报土,而不叫做净土。反之佛的所居, 乃名净土,因是一切染患已灭的清净土之故。引证《仁王般若经》言,“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第二“一向、不一向相对”者,是将八地以上的菩萨 与八地以下的菩萨之住处,予以比对,而议论净、不净的。即八地以上菩萨的住处,一向出过三界,又具一向乐、一向净、一向无失、一向自在等四义,故名净土。 七地以下菩萨是一向未出过三界,或乘愿而出三界,却未具足一向四义。且出观时,生起报无记心,末那之四惑时有现行故,其住处不名为净土,此论证是引用梁译 《摄大乘论释》云“净土是八地以上之出世善法功能所生”。第三“纯杂相对”,是将地上菩萨的住处,与凡夫、二乘的住处,予以互对,而论净不净。即以纯菩萨 住处为净土,凡小杂居之所住处为不净。此依《瑜伽论》说:世界虽无量,然有净和不净二种。清净世界中,无那落迦、傍生、饿鬼,亦无欲界、色界、无色界,纯 菩萨众于中止住,故名清净世界。已入第三地的菩萨,是由愿力而于彼受生,没有异生及非异生的声闻、独觉;若异生菩萨,得生于彼土。第四“正定、非正定相 对”,是将正定聚之众生住处与非正定聚之众生住处相对,而议论净不净的。即以正定聚者所住世界为净土,以邪定及不定聚者所住世界为秽土。《无量寿经》曰: 国中人民,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又言: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即是说明正定聚众生的住处名为净土。盖此四对中,第一,因果相 对,是唯佛一人所居之土,名为净土。在四土中,相当于法性、实报(自受用)二土。其次,一向不一向,及纯杂二对,是均以地上菩萨所居之土,名为净土。所以 相当于他受用土。正定、非正定相对,是以凡夫、二乘之杂居处,名为净土。所以相当彼之变化土。是则元晓以《无量寿经》所说之净土,正是变化土;其中兼具自 性、实报等三土。可说是与迦才等相同,采取净土通于报化之说。正如《游心安乐道》说“今此经说无量寿国,就第四门说为净土。所以然者,为欲普容大小,兼引 凡圣,并生胜处,同趣大道故”,此乃显示其中旨趣。
又元晓关于九品往生人之阶位,以为:上品上生是十信之终心,上品中生是十信,十信以前是上品下生;四善根抉择分位是中品上生,三贤解脱分位是中品中 生,五停心以前之趣善凡夫,是中品下生。不但如此,即三乘圣人,地前三贤,以及二乘七方便,乃至方便道以前之四乘男女、龙鬼八部等,凡能发菩提心,专念阿 弥陀佛,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临命终时正念现前,皆得往生。又菩萨往生也有上中下。二乘往生也有上中下,凡夫往生亦有上中下。且各有九品,所以实在可以成 立无量差别。虽然如此,依照四十八愿及观经教旨,是以其中的凡夫为“正生”,以圣人为“兼生”。并且往生所感如正报庄严,受用依报净土,并不是众生自业之 所成办,而是唯仗如来之本愿力所成。此等倡说,大部分是承袭迦才所说而来。
第三节 元晓之生因说
元晓说净土生因,有“正因”与“助因”之差别,而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十念等为助因。以发菩提心为正因,是承昙鸾以来之说。元晓列举《无量寿经》三辈 中,皆有发菩提心为往生正因。又《阿弥陀经》“不可以少善根”说,是未发大菩提心者之修善,名为少善根,以是反显发菩提心为净土之正因。且《往生论》“大 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之语,也是显示弥陀净土由大乘发心之善根方始得生之意。依于此等理由而倡菩提心正因说。
盖发菩提心是不求世间富乐及二乘之涅槃等,唯是一心愿得三身菩提,所谓“发四弘誓愿”也。凡起此四弘誓愿,有“随事而发心”“顺理发心”之别。随事发心,是基于俗谛之事相而发心:
一、烦恼无尽而悉愿断之;
二、善法无量而悉愿修之;
三、众生无边而悉愿度之。
此中,第一是如来断德正因,第二是如来智德正因,第三是如来恩德正因。此智、断、恩三德之总和就是无上菩提果。是以总括此三种发心而名为无上菩提 因。此发心虽为佛果菩提因,然亦为往生之正因。是以往生净土所谓华报,即结无上菩提果实之前,先开其华。既然无上菩提果实以菩提心为正因,那么,净土之华 报,也必以菩提心为正因。其次,顺理发心,是不如随事发心……随顺俗谛事相而发心,信解诸法如幻如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理而发广大心。虽不见烦恼 和善法之别,然不以为无可断的烦恼与无可修善法,悉愿断之,悉愿修之。又,虽如斯志愿断修,却不违于无愿三眜;虽愿度无边有情,而不存有能度、所度之别, 故能随顺空、无相三眜者,是名顺理发心。此中,元晓说:“随事发心,有可退转义;可是,顺理发心,是无退转的。后者的功德远胜于前者。”
其次,说到助因,是指《无量寿经》之三辈诸行,《观经》中之十六观,《往生论》中之五念门等。即以菩提心为往生之引业,以此等诸行为助因,为往生之 满业。助因中,元晓特就下辈的十念,试以详细解释,以此有“显了”“隐密”之二种十念。《无量寿经》之下辈十念含有此二种义。《观经》下下品之十念,只意 味着显了之十念而已。隐密的十念是指《弥勒发问经》。所谓的隐密十念说,即彼经之弥勒起问,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功德利益,若能十念相续 不断念彼佛者,即得往生,当云何念?佛言:非凡夫念,非不善念,非杂结使念,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乐国。次举十念:一、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 不毁其行;二、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意;三、发护法心,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四、于忍辱中生决定心;五、深心清净,不贪利养;六、发一切种 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七、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言说;八、于世谈话,不生味著心;九、近于觉意,深起种种善根因缘,远离散乱心;十、 正念观佛,除去诸想。显了的十念是指《观经》下品下生十念相续而说的。如《观经》言:若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 令念佛,至心不绝,具足十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则得罪灭往生。元晓论及《观经》之十念相续,引昙鸾的《略论安乐净土义》中所说“渡河着脱”之譬喻,念佛 名也好,念佛相也好,不杂余念,无间相续,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是将此解说为专念相续之意的。如此,元晓以为“十念”具有隐密、显了二种。 其中,《弥勒发问经》的“隐密十念”,彼经说非凡夫念,非杂使念,是地上圣者所起之念。而以此为上文之纯、杂相对,所谓纯净土的下辈之因。又《观经》的 “显了十念”是造恶凡夫所起之念,所以,以此为正定、非正定相对之正定聚净土下辈之因。而《观经》之十念,是唯限显了;《无量寿经》之十念,是通于显了、 隐密二种的。但是,在《游心安乐道》中,有人基于《弥勒发问经》之同本异译《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而说:彼之十念,不单是地上所修,十信三贤菩萨亦修此 念,为正定聚净土之因。未见任何批判,可见彼亦同意此说。总而言之,元晓提起《弥勒发问经》“十念”之问题,以此为纯净土之因,且主张《无量寿经》之“十 念”,含有隐密之义,是对摄论师以十念往生为“别时意”,而说“十念”有显了、隐密二种。说明“显了十念”是凡夫所起之念,对实报土说虽可成为别时意, 然,隐密之十念是圣人所发,即实报土之因,不应归属于别时意。可见当时诸家之间,对十念说的问题多所议论,与此别时意所说有相当的关联性。
第四节 法位、义寂、憬兴等之十念论
法位之著作均已失传,所以不能详细述说,只能从玄一之《无量寿经记》,长西之《念佛本愿义》等见之。彼于四十八愿中,以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 之三愿,为生因之本愿。其中,第十八愿是九品中的上三品之人,第十九愿是中三品之人,第二十愿是下三品人之往生。而以第十八愿生因之“乃至十念”是指《弥 勒发问经》的十念而说。此十念是就慈悲护法等十法,一一各别地生起其念,名为“十法十念”。与元晓同样以此十念为非下品凡夫所能生起的念,即认为此十念是 上三品圣人的生因。又以《观经》之下下品所说“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是称名十念。即就一个名号念十次,所以名为“一法十念”,此为下品凡夫的生因。因何本 愿之十念是“十法十念”,而《观经》之十念是“一法十念”?《无量寿经》之第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除五逆等,则此人是上品之人,不作五逆等罪, 而能生起彼之“十法十念”故。《观经》说“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正指下品造逆之人,不堪修习“十法十念”,因此,其念必是“一法十念”矣。玄一是完全承 袭法位之说,自己并未有创说。盖此说是以《无量寿经》与《弥勒发问经》之十念完全相同,故与上述元晓所主张有所差异。元晓与法位,谁是先后,虽不详,可 是,元晓对此二种十念附以显了、隐密之名,并且,以《无量寿经》之十念相通于二种,是颇巧妙之说。所以,元晓或者将法位之说加以修正,也说不定。
义寂依净影之说,而将四十八愿大别为摄净土、摄法身、摄众生三类。以此配合《往生论》之二十九种庄严,由摄净土愿,而得国土庄严之十七种功德;由摄 法身愿,而得佛庄严八种功德;由摄众生愿,而得菩萨庄严四种功德。其中,以第十八愿名摄取至心欲生愿,以第十九愿名为摄取修德欲生愿,第二十愿名摄取闻名 欲生愿,而配合下、上、中三辈。就中以第十八愿为摄《观经》下品下生的专称十念之机愿。从此观点,将愿文之十念与《观经》之十念(也就是他将十念的念)解 释为时间的意思,把一称南无阿弥陀佛之时间称为一念。一念,并不意味多少刹那;如说一心见道,是指一事境,究竟成办。而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其一念中 自然具足《弥勒发问经》所谓的十念。如此经十次称念,名为十念。受戒时,如唱三归,则虽未别缘一一离杀生等事,然能得杀生等戒。现今也是,虽并未一一缘慈 心、悲心等,然专心称念佛名,则自能具足那十念。《观经》说具足十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指具足慈心等十念,而称念佛名;即是显示往生事业之成办究 竟。是以,依此法念佛,一称也好,多称也好,皆能往生。愿文十念,为十次重复称念佛名之意。若约竖说,是称念佛号十声相续;若约横说,则一一念中各皆具足 慈心等十念。但是,义寂以为《弥勒发问经》中的十念,非凡夫之念。此乃说明:这不是凡夫之事而已,并不是说凡夫不能生起这十念。又说:非不善及杂结使之 念,不过是意味着专心称念佛名时,不隔杂余念,所以不杂起不善等念。故下品凡夫亦得具足十念。这都是与元晓、法位等所不同的主张。
憬兴将愿文,大别为求佛身愿、求佛土愿、利益众生愿三大类,其中把第十八愿名为摄上品愿,第十九愿名为摄中品愿,第二十愿名为摄下品愿,这是同于法 位等之说,是反对义寂以第十八为下品之愿,则此愿文除去五逆,有违于《观经》下品不除五逆,是以第十八愿为上品愿。可是,以愿文之十念,同视于《弥勒发问 经》中之十念为不可。因为彼之慈心等十念,经云非是凡夫所发,所以,即使是上品人之凡夫,也没能起念。又,称名之十念虽是下品之行门,上辈之人修此是不违 于理的。如此上辈愿文之十念和观经下品之十念,同是十声称佛的意味。因此,以十念往生为别时意,三辈九品皆生化土而已。如法位、元晓等以愿文之十念,为慈 心等十念的话,则其十念中有成为报土因之义,使十念别时意之说破绽丛生。所以强调愿文的十念,唯是称名十念,与慈心等毫无关系。如此有关《弥勒发问经》之 十念,环绕于摄论师之十念别时意说,诸家之间生起种种议论。进而,就《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唯除五逆与《观经》之造逆往生之不同,产生诸种会释。憬兴之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载有十余家,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第三》文中,亦列举总有十五家的会通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