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玄奘、窥基及法相诸家之净土论
第一节 玄奘、窥基等事迹
在唐代,玄奘等由西域取回大批经论,所谓新译之开始,专门宣扬大乘瑜伽唯识学。净土教义多少亦受到影响。
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由印度回国,从事翻译《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诸唯识宗论典,后尊为法相宗之始祖。依《诸经要 集-第一》所说,彼弥陀净土属他受用土,他受用土在旧译经论中是七地以上菩萨所分证(得)。但在新论(即《瑜伽师地论》)中说三地菩萨即可得生,且下品凡 夫不得往生,若得往生者,此意即知是“别时意说”,故劝求生兜率。因印度之道俗皆作求生弥勒净土之业,且兜率同在欲界而易于修行,又大小乘师皆可通修此一 弥勒法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十》说,彼尝造俱胝(观音)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帧。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正月病卧,发愿上生兜率内院,嘱门人称念 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之记载。也许玄奘以往生西方为“别时意说”之法门,而以往生兜率为要期。其门人从窥基开始,至文备、神泰等亦均修持往生兜率之净业, 后来弥勒之崇拜遂成为法相家修行之共同信愿与规范。
窥基是长安人,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年十七出家成为玄奘弟子,随后入大慈恩寺研学五天竺语言。二十五岁参加译场,显庆四年(公元659 年),与神昉等担任《成唯识论》之翻译,常专心于著述。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十一月,年五十一岁,圆寂于大慈恩寺译经院。世人尊称为慈恩大师。传说, 在世时曾游五台山,夜感灵梦获得《弥勒上生经》,乃为之注解。又作弥勒像,日诵菩萨戒一遍,以求生兜率。其著作颇多,《法华经玄赞》十卷,《弥勒上生经 疏》二卷,《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瑜伽论略纂》十六卷,《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等,总共数十部,时称为“百部论主”。有关净土之著作,现传有《弥陀经 疏》一卷,《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西方要决释疑通规》一卷共为三部。又日本永超之《东域传灯目录》中,别列《阿弥陀经赞述》一卷。此中,《阿弥陀经 疏》内记载:“唐大中七年(公元853年),福州(福建闽侯)开元寺常契舍与日本圆珍者。”智证大师请来《目录》及圆行请来录中均列举为窥基法师之撰作。 然在《东域传灯目录》中列举《阿弥陀经疏》一卷,基撰。其下列出:“此疏文义,颇与慈恩师异,年来所疑也。此疏有两本,一本云赞述,共云基撰,真伪难定。 基撰下云口诀,定庆目录所载同之。”注云:“赞述者传法院本,疏者北院本也。”即指此书不似窥基之说,故疑其不是真撰。并且《赞述》是传法院本,此书是北 院本,不过是异本而已。盖本书提示四种净土之分类等,有异于彼《大乘法苑义林章》等之所说,不独以弥陀之净土直通报、化,并且其解释风格亦与窥基所作之书 不同。同时又不用其师玄奘新译之《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而就罗什旧译之《阿弥陀经》加以注解,证明此书非彼之真撰矣。又《阿弥陀经通赞疏》之书目,载录于 高丽义天之《诸宗教藏总录》等;此书文词拙劣,义旨肤浅,错解亦多,想实非窥基之撰述;该书被选入金藏中,或是出于朔北人之手,亦未可知。《西方要决释疑 通规》,初有日本延喜六年(公元906年)示寂之仁和寺济逻颇诧异其真伪,附有五种之疑难。其次延喜十四年所作之《东大寺平祚录》中,列其目为基述。但在 中国之典籍中几无记述此书之事,因此疑是日人所撰。此书中所举之释疑主要在对禅家,兼亦关涉三阶教及弥勒教。想是晚唐时代模仿《天台十疑论》,假窥基名之 伪作。假托智及窥基之伪书很多,由来此二大师在中国佛教界有大名声之故。此等诸事,均在《净土教之研究》一书中有所详论,于此从略。
第二节 窥基之净土论
窥基所著之《大乘法苑义林章 第七-末佛土章》中说:佛之身土有法性身土、自受用、他受用及变化身土四种差别——佛之自性身依法性土,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变化身 依变化土。而法性等三土唯净无秽,变化土通净及秽。今略述四土之性相:法性土能依之自性身,同以真如之理为体,约性与相不同之义而有身土,取觉相之义为自 性身,就法性之义名法性土。其体共具恒沙真理之功德。然此佛身土俱非色摄,亦非心心所摄。自受用土是佛四智中之大圆镜智相应无漏净识,由过去所修自利无漏 纯净佛土之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体具事相色法之功德,唯以无漏色蕴之色、香、味、触相应四尘,间断声尘为体性。《大乘阿毗达磨 杂集论-第六》云:复次有清净世界,非苦谛摄,非业、烦恼所生,由大愿和清净善根之增上所引生,不可思议,唯佛能觉知,即指此土之义。
他受用土是佛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所成熟,随于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亦以无漏色蕴之四尘、五尘而为体性,以十地菩 萨五蕴之身,以为体性。《法华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梵网经》言“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座,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 迦”,即他受用土。世亲菩萨《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皆指他受用土。但此土,佛所变者定唯无漏;菩萨变者,通有漏、无漏。
变化土是佛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有情五蕴及器世界四尘等,以为体性。如 弥勒土净,释迦土净。又释迦土中说《无垢称经》时,足未按前,现秽非净,足按以后,暂令见净。此土就佛所变唯是无漏,若就有情所变,则通有漏、无漏。
又窥基依《佛地经论》《成唯识论》等有四种净土分类,其中自受用土以佛大圆镜智与无漏第八识相应;他受用土为平等性智与无漏第七识相应;变化土为成 所作智与无漏前五识相应之所变;又法性土是识之实性,为真如法性。四土皆佛以最极自在之净识为体,说明离此识外,别无土可成立。
盖因净影慧远等说众生是自业所感之净土,有事净、相净等,差别安立。今窥基说净土以佛之净识所变,众生各随自分感召他受用土,认为众生各别有其净土。众生感彼土时,由于唯识所变之理,各皆在其自土上必然泛起相分境,佛之本质上唯是无漏,众生所感之土通于有漏、无漏。
《法苑义林章 佛土章》中说:诸佛慈悲,以自识上随菩萨所宜而现粗妙之土,菩萨随自善根、愿力,在自识上于佛所生净土相似显现。虽是自心各别所现,而同一处,形相相似, 即是其意,主要法性、自受用二土是佛自证所证之土;他受用土为地上菩萨所现,变化土为地前菩萨及凡夫所示现,属利他之土,众生各随其分,感召此利他佛土。
第三节 弥陀净土之判属
有关弥陀净土之属何土,窥基在《弥勒上生经疏》卷上说唯嘱报土。《义林章 佛土章》说唯报及通报、化二义。约唯报土说,彼净土以他受用土摄,十念往生是“别时意说”。彼《佛土章》《摄大乘论》等均说西方是他受用土。《阿弥陀经》 说得阿毗跋致不退之菩萨方得生故。非以少善根因缘而得生故。无著、天亲之《净土论》言:“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又《摄大乘论》说:“非唯由发愿,方 乃得生极乐世界,意在别时。”又《观经》云:阿弥陀佛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此皆显示弥陀身土唯他受用身土。且《观音受记经》言“阿弥陀佛灭度 后,观音菩萨次补当处”,亦证知属他受用。化身有八相成道之化仪,然该经未说观音先住何处,后来补处位,即直以此身而得补处成佛,此显明他受用,以大悲生 因成佛义,此皆证明唯报之义之论证。次举通报、化之说,彼净土属报土已如上文所说。通化土者,在《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云阿弥陀佛有父母等,又有王城等;又 《观经》九品生中,有阿罗汉、须陀洹等,故生彼者通三乘,其土通于报、化二土。但在《义林章 佛土章》中对此二说,取舍随意,未加评判。《弥勒上生经疏》唯说报土。又《义林章 第七》“三身义”说,阿弥陀佛是他受用身。《鼓音声王经》说有父母,而实无之,此不过依佛及菩萨之变化身土所说,故知彼唯取报身报土之义。
盖当时玄奘门下并其他诸家,对弥陀身土之论说有很多不同之看法。其中,从玄奘到惠景、神泰、遁伦等均主张弥陀唯属报土。迦才、道世,并窥基、圆测、 元晓、怀感、憬兴、智周等皆主张通于报、化二土。遁伦之《瑜伽论记?第二十一(上)》,叙说三地得生净土,并解说各家不同之看法中,惠景说三地菩萨得定, 依定修观方得往生实报净土,故作是说。问:苦无异生菩萨及非异生二乘得生彼土者,何故菩萨教中说菩萨等意愿于彼皆得往生?答:为化懈怠众生,令集善根,故 密意说。神泰说:据实而言,初地、二地菩萨亦得生彼,今据净土无欲,三地以上离欲菩萨生于彼故。余处说若菩萨等及二乘、凡夫等得生者,是如来“别时意”, 作如是说。又遁伦自己说净土有三种:自受用,他受用,暂化土。弥陀净土属他受用土,异生凡夫十念念佛得生净土者,别时意故说生净土,异生不能即生。此等皆 明净土唯报土所摄。遁伦,新罗人,唐时来华随窥基学,《瑜伽论记?第一(下)》有今大周长安五年乙己之岁(公元705年)记载,知此书是同年之著作。此中 从惠景、神泰、窥基始,乃至元晓、顺憬、文备、灵隽、圆测、智首、道宣、地婆诃罗等之说,皆引用之。
又迦才等主张通报、化说,前文已述,圆测亦同此说,彼著《解深密经疏》说,弥陀有二种:一为地上菩萨所现,即他受用;二为地前异生,二乘所现,即变化身所摄。
又憬兴之《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举通报、化二土说:若发愿,若念佛,皆为往生弥陀报土之远因。若诸众生,起愿念佛即生化土。又彼国道(场)树 四百万里,即十二万由旬。然《观经》说佛身量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量和道树相等,《观经》身量约他受用说,《无量寿经》道树约化土说,两者并不相 违。
玄一之《无量寿经》卷上列举令因大师所说,彼亦同意憬兴所说《观经》之佛身是他受用身,《无量寿经》之道树约变化土所说。令因之事迹不明,大概与憬兴同一时代之人物。《东域传灯录》载明彼著有《无量寿疏》一卷,元晓及怀感主张净土通报、化之说,下章述明。
又智周之《成唯识论演秘?第七(末)》中说到化身净土诸问题,说有两种解释:一种说二乘、异生亦生净土,如《观经》等中所说。一种是根据《瑜伽》 《摄论》说生受用土,不说生化土。《瑜伽论》七十九说地前菩萨不得生净土,《摄论》说可生净土而是“别时意说”。而智周自己同意前说,《唯识论》第十卷 《同学抄?第四》说:智周在西方净土院内造弥陀、观音、势至等五十二菩萨像,心系西方,并得种种灵瑞。与彼法相诸师崇拜弥勒适巧相反,自信《观经》所说, 而求生西方。
窥基所作《阿弥陀经疏》前文中亦说弥陀通报、化之义。《观经》说佛身量之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约报身佛,《鼓音声经》之种姓父母等是指化身化土。《往生论》之二乘、女人不生是约报土说,《观经》之三辈九品往生,又《阿弥陀经》云有无边声闻弟子皆约化土说。
又“别时意说”有二意:一、彼佛净土增上乐处非少善根所得生,故《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国。二、众生多不修道,唯空发愿,名“别时意 说”。若六时念佛而三业清净,自持十善,念念才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故唯发愿,只是“别时意说”而已。盖《摄大乘论》等中诸佛之受用报土以具十八圆 净,为地上大菩萨众所住处,到无著时代净土观为最发达。根据此一观点,建议凡夫往生是“别时意说”。然而净土立教之本旨正如《无量寿经》等所说,说明凡圣 皆可往生报土,后代所说若绳之以原始的教旨,决定不是妥当的。
第四节 生因论
有关往生四种佛土之行因,窥基大师总摄为:善根、大愿,亦即无上菩提心为其生因。其中又可以分为正因缘、助因、助缘。在其《法苑义林章 佛土章》中说明正因缘,说到佛之法性土唯以二空无分别智为其因缘,证法性理,唯此智故。自受用土,唯以自利后得智为其因缘,证“事五蕴”唯此智故。他受用 土及变化土,唯以利他后得智为其因缘。约所化众生说,法性土,十地菩萨亦分证,以无分别智为其因缘,然而未圆满法性土。自受用土,唯佛境界,十地菩萨亦不 得生。他受用土,十地菩萨后得智为其正因缘,无分别智,加行智等为其助因。变化土,地前凡夫以加行智,二乘亦以后得智为正因缘。将明助因助缘,善根为助 因,大愿为助缘。(窥基《义林章 佛土章》云:随应理土,以事行及愿为缘助得;若事土者,以理行及愿为助缘生,有漏净土以无漏为助,无漏土以有漏为助。)《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六》说 “非业烦恼力所生,非业烦恼增长所起,唱大愿及清净善根为因而得生起”之引证。其中《维摩经》之八法、《佛地论》等胜出世间善根所起,皆是他受用土之生 因。又《维摩经》之发菩提心乃至依十善业道修行而生佛土者,通说有漏、无漏二因相资,生于他受用土,亦可通说生变化净土。《观经》所说十六观,及孝养父母 等、乃至十念等,皆为净土因者,据《摄大乘论》等说,若西方净土乃是他受用土,故是“别时意说”。十念往生唯是远生之因(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将 来得生净土)。若通报、化,即是化土之因。根据此,窥基以善根为因,大愿为缘,因缘具足,得生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