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善导之凡夫入报土论及称名正因说

第一节 善导之事迹及著书zqc中华典藏网

善导大师是安徽泗州(一说临淄,即山东临淄)人,俗姓朱,生于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少年投密州明胜法师出家,诵《法华》《维摩经》。见西方 变相图,大受感动,很早发愿期生净土。具戒后,与妙开律师共研《观经》,探究《观经》深义,确认唯此观门方是了脱生死之法。唐贞观年中,二十余岁,往并州 (山西阳曲)玄中寺谒道绰,听讲《十六观经》《无量寿经》,尽承念佛往生之法门。后入长安,广度民众。抄写《阿弥陀经》数万卷,画极乐净土变相图竟达三百 幅,最初住终南山(陕西长安),如《续高僧传-第二十七》说“近有山僧善导者”,又宋王古《新修往生传》说“大师住终南山悟真寺”。悟真寺在终南山蓝田 县,系隋开皇年中,沙门净业所创建。又《续高僧传》说“大师时在光明寺(寺在长安地南怀远坊)说法”,知彼常来光明寺说法。又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 像龛记(《金石萃编?第七十三》所载)有检校僧西京宝际寺善道禅师之名。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并序(《金石萃编?第八十六》所载) 中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阇梨”之语。大卢舍那像龛系唐高宗敕令建造于洛阳(河南洛阳龙门)奉先寺,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四月兴工,上元二年(公元 675年)十二月竣工。此与善导大师年代相合,证知是同一人。彼晚年住长安实际寺,统理龙门奉先寺佛龛之营造。又义净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说, “有苾刍贞固者,往襄州(湖北襄阳)遇善导禅师,传受弥陀胜行”之记载。此一记事,确指善导大师无疑,因彼曾往襄州游化故。zqc中华典藏网

善导,护持戒品,秋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绝意名利,平生乞食,穿粗衣,甘恶食。律己以严,待人以宽。隆阐大法师碑序,以“慈树森疏,悲花照灼” 之语,钻仰大师之德风。又,彼有净土信念热切虔笃。唐道镜等之《念佛镜》中说,善导在西京寺内,与金刚法师论议念佛之胜劣。善导说:“若念佛往生果然真 实,堂内诸像皆当放光,若是虚诞,则使我直堕地狱。”说是誓时,堂内诸像果然悉皆放光。长安之道俗士女,受感化而归向净土者甚多。厌娑婆,欣净土,而图舍 身往生者,《续高僧传》说:“有人往光明寺拜谒善导,接受教诲后,坚决往生之信念,遂于寺前柳树上,舍身往生。”此是当时道宣大师,亲闻后所记录。《新修 往生传》说:“京华诸州,僧尼士女,至有投身高岭,或委命深泉,或自堕高枝,抑或焚身供养,略闻远近百余人。”此说未免有夸张之失;但是,却说明善导大师 当时感化力之伟大,令人仰敬不已!zqc中华典藏网

有关大师入寂之事,《续高僧传》及《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未有载明。可是宋戒珠之《净土往生传》卷中有说:“彼于光明寺前之柳树上,向西发愿,舍 身往生”。(《高僧选集》云:师登寺前柳树,向西愿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得生安养”。愿毕,于其树上,端身立化。) 又《新修往生传》及《佛祖统纪》有二善导之记传,一人同于戒珠《往生传》之舍身往生,未详明族姓及出生地;一人是临淄人,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2年) 三月十四日以六十九高龄示寂。如此有二善导之记传。另有宋本觉之《释氏通鉴-第八》等记载:善导入寂,系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但在隆阐大法师碑 序中说:善导大师曾于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为其弟子怀恽举行剃度仪式。根据这一说明,《新修往生传》说善导大师示寂于永隆二年是正确的。善导圆寂后, 其弟子怀恽于长安城南神禾原建造坟茔,并于塔侧筑伽蓝,栽植神木灵草,四事供养而不怠云。zqc中华典藏网

善导之著书,现存者有六部十卷:即《观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略称《往生礼赞》),《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二卷(略称《法事 赞》),《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略称《般舟赞》),《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略称《观念法门》),《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 一卷。此中,《观经疏》一称《四帖疏》,分玄义、序分、定善、散善而成为四卷。玄义是解释《观经》经题并明教相,序分以下三卷解释经文。《往生礼赞偈》, 说明昼夜六时礼赞之仪则。《法事赞》说明《阿弥陀经》之转读行道之法。《般舟赞》,依《观经》等修般舟三昧之法则。《观念法门》是说明观佛、念佛两种三昧 之行相,即依《观经》说明观佛三昧之法;依《般舟三昧经》,说明念佛三昧之修法。古来因《观经疏》述净土之教相教义,所以称为解义分;《往生礼赞》以下四 部,说明行事之仪则,故称行仪分。又《依经说明五种增上缘义》,是依《无量寿经》等六经,说明五种增上缘义。古来将它放在《观念法门》之后,视为《观念法 门》之一部分,但此五种增上缘义,与观念法门不关联,且别题“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一卷”,应另成一书较妥当。又,在唐道镜之《念佛镜》中,说到西京善导阿 阇黎著有《念佛集》。又智证大师请来目录中有《大乘布萨法》一本,作者善导大师。此等诸撰述,今已失传矣。zqc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凡夫入报土论zqc中华典藏网

有关弥陀净土,自隋代以来,有种种不同的论说,前文已略述。但,要言之,大体不出三种思潮:一、说彼土为事净粗国土,为凡夫往生所居者,即慧远、 智、吉藏等所倡导者。二、说彼土是报土,凡夫无法往生其土,即摄论师所主张者。三、说彼土通于报、化二土,地上圣人生报土,凡夫二乘生化土,即迦才、道 世、元晓等所建立者。此是有关弥陀净土位格,当时之三种不同的看法。然而,三种看法中,谁也不承认凡夫往生报土之说。此等诸师皆认为净土是众生自业所感。 即慧远等,认为众生亦有净土,随众生各自有漏、无漏业而召感得粗妙之净土,随凡圣之阶位而所感之土,有高下之不同,是以随凡夫有漏业所感者,即事净(粗) 土。又,摄论师认定土之高、下,净、粗,是以所住人为标准。报土是地上菩萨之所居,则地前凡夫无法往生报土。如此,当时诸家皆否认一般凡夫能生报土,可 是,善导大师却毅然主张凡夫可生报土,有判断古今之气概,并充分发挥净土立教之本旨。盖善导认为弥陀是报身,其土为报土,并非依《摄大乘论》等所说,而是 根据《大乘同性经》,净土得道者为报身;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等,即依净土得道之佛。又《无量寿经》中说:法藏比丘,于因位中发四十八愿,若不生 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此即显示彼佛是酬因之报身,而以此为《大乘同性经》之佐证。即彼以西方净土,为佛因位中愿行所得。其中全然不含众生自业所感之 义。取罗什唯佛有净土,而众生全无之说。不认众生机见不同,拒通报、化等义,凡圣善恶同生报土。zqc中华典藏网

如斯善导提倡弥陀净土是报土,而反对当时一般教界之通论,认为罪恶凡夫,亦能生彼佛之报土,倡说所谓凡入报土论。倡其论据,是如来强大本愿力,为众 生入报土之增上缘。彼著《观经疏-第一》说:“问,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 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盖此说昙鸾、道绰既已倡导,到了善导时代,由于上述诸家,均不同意凡夫入报土之主张,而使净土法门本来度世利人之大用,全 部隐没。经过善导之极力提倡,仗托佛愿强缘之摄引,不但使诸家获得启信,同时亦激发修行净土之行者,欣求往生西方。此亦因隋代以来,末法思想之勃兴,时教 相应之启导;善导受时代思潮所启发,认为释尊所说八万法门,在为正法、像法时代众生断惑证真者说,而末法具缚障重之众生,证悟不易。《观经》等净土往生之 法门,乃为五浊恶世之凡夫特设之方便法门。当今末法众生,依此法修持,必可获得解脱,并广召四众信受。zqc中华典藏网

《观经疏-第一》论证《观经》是为对治未来世众生为烦恼贼所害而说的。且打破慧远等,判九品往生人之阶位,上上品是七地以来之顺忍菩萨,上中品是四 地以来之信忍菩萨,上下品是种性以上至初地以来之伏忍菩萨,乃至下三品是大乘始学之人等说。以为净土教,不是专为那些圣人所施设的,其理由:因地上菩萨, 既登不退位,虽住生死苦海,然没有生死染惑之忧虞。如鹅鸭游水,无溺水之虞。如来岂特为此等圣人立本愿拔济?如来大悲,特别是为一般苦难者,亦为溺水急待 救济之人,岸上之人何需救济?我等现为流转凡夫,溺于生死大海,如来怜愍而发大悲愿,而设净土法门而救度之。《观经》九品,皆对凡夫往生而说,与圣人全无 关系。这是善导所说净土往生,为今时末法众生,所特设方便法门。弥陀之本愿,以救济我等凡夫为目的,所以,弥陀如来建立之报土,我等众生当然得生无疑。善 导基于佛陀立教之本旨,痛斥诸说之谬见!zqc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 往生净土之生因zqc中华典藏网

凡夫往生报土,是由如来之本愿力,才有往生之可能,可是,并非无条件而得乘其本愿。善导将净土往生法,分別说安心、起行及作业之实践法,具至诚、深 心、回向发愿心三心,为安心法;起身口意三业之行,为是起行;遵守四修之法,名为作业。今先述明起行之意义。起行即起身口意三业,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口业 则称扬赞叹彼佛及一切圣众之身相光明,及净土之庄严光明等。意业则忆念观察彼佛及圣众身相光明,及净土之庄严光明等。此与《往生论》中五念门之礼拜、赞 叹、观察三门相同。又《观经疏-第四》说:往生之行有正行、杂行二种。正行中又分五种:除前说礼拜、赞叹、观察三种之外,另加读诵、称名二种。读诵《观 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称阿弥陀佛之名号,皆属口业之事。又此五种中,善导更分正业、助业二种。称名为正业,读诵、礼拜、赞叹、观察四种为助业。 《观经疏-第四》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管时节久暂,念念不舍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是助业。”此称名之行,在《无量寿经》第 十八愿誓中,是生净土主要条件,故称正业。余四不在本愿中,故为助业。盖有关《无量寿经》之十念愿文,从昙鸾开始,乃至元晓、法位、义寂等诸大师,皆有种 种倡说。今善导解说为十声称佛之义,以称名为弥陀本愿生西之因行,顺彼佛愿故。于《往生礼赞》中,释彼愿文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 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观经疏-第四》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名号。”此一教旨,后代日人法然,依此绍 述,而更加选择之义,发挥愿文之意。但善导分别正业、助业,五种正行中称名为正业,余四为助业,此正、助合修为起行之原则。在《观经疏-第四》中说:“若 修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往生礼赞》云:“专称彼佛名号,专念、专想、专礼、专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而不杂余业。”《法事赞》 有专称名号,兼诵弥陀经典,三因五念,毕命为期,正助四修刹那无间。《观念法门》说:欲生净土,唯须持戒念佛,诵《弥陀经》。每日诵十五遍,二年得一万 遍;日诵三十遍,一年得一万遍。每日念佛一万遍,亦须礼赞净土庄严。又《五种增上缘义》中说:造阿弥陀佛像,而称扬礼拜,以香花供养,日夜观想莫绝。皆说 明其趣旨。不但如此,亦劝人修般舟三昧见佛之法门,在《般舟赞》《观念法门》及《法事赞》等,常举般舟三昧之修行法,而说明专心念佛即可见佛。据此,则所 谓称名念佛、主要以见佛为期。特别在《般舟赞》之首,释般舟说:“般舟,此名常行道”,谅是基于天台《摩诃止观》常行三昧之说,将般舟三昧解为常行道之 义,则转经行道之《法事赞》、般舟三昧行道之《般舟赞》,皆是依般舟三昧之教旨而说明。若然,则善导的称名是全指专念见佛。zqc中华典藏网

其次,安心法,即《观经》中所说之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之三种心。此中,善导以至诚心为真实心之义。不用虚假不实心,以真实心,起身口意三业之 行。《观经疏-第四》释至诚心说,“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 不名真实业也”,乃至“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问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是也。这是说明虚伪作善,不可往生的。谅是由《维摩经》之真心对谄曲之说而 来。深心即深信之心,有二种不同:一为信根机,二为信法。第一信根机者,信知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流转三界,无缘出离。第二信法,有就人立信和就行立 信二种。就“人”立信者,决定深信弥陀、释迦,以及诸佛所说。即深信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为极乐本师;释迦佛为说《观经》赞叹弥陀净土之娑婆教 主;深信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就行立信者,决定深信往生之修行法,即上文所说,读诵等五种行门,深信为往生净土之方法。《往生礼赞》释深 心说:“深心即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烦恼具足之凡夫,善根浅薄,所以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 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依此,就“人”立信,是信弥陀本弘誓愿,为其眼目。就“行”立信,是信十声一声定得往生为主要。然而,信“根机”是为进入信 “法”之最初方便。zqc中华典藏网

回向发愿心,是将所作一切善根,皆悉回向,发愿往生之心。《观经疏-第四》云:以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名回向发愿心。又 言:回向者,生彼国后,仍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此中,前者为往相回向,后者为还相回向,是依昙鸾回向义而说的。zqc中华典藏网

盖三心之说,是《观经》上上品所载之文,净影大师称为修心往生,为上三品人所起之心。又迦才认为同于《起信论》中之直心等,唯上上品人所发。可是, 现今善导扩大为通九品之安心,亦为定善人不可不具有者。总具此三心,为往生之正因,若缺一心,即无从往生。善导详细解释三心之义,且为广通定心、散心诸根 机的安心,谅是渊源于昙鸾之说。此中,深心,不拘于《维摩经》等具足诸功德善行之义,而解释为深信,似是得启示于昙鸾三不三信说而来。即今信根机、信人、 信法等皆决定深信。彼三信是一般求愿往生者不可或缺的;此亦承其意而通于九品辈诸根机者。又,回向有“往相”与“还相”二种,当然是承传于昙鸾的。且昙鸾 将回向名为无上菩提心,为往生净土之正因。善导承其意而主张三心为往生之正因,但亦使用“菩提心”一词,如《观经疏-第一》说: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不过善导讲菩提心,不外是回向心之义。彼不多说菩提心,但以三心具足,缺一不生而劝人。善导又以回向发愿心,与五念门中之作愿、回向二门同义。善导重视此 心,举为通定散诸根机之安心法。要之,善导认为《观经》之三心最为重要,是受启导于昙鸾之说。而深信之内容,有信机与信法、就人与就行之别,明白开示往生 要信之条目;依此经说区别安心、起行,取五念门之礼拜等三门为起行门;摄作愿、回向二门于安心门;设定心行具足之方轨,此皆为善导之创见。zqc中华典藏网

最后,作业,是依恭敬、无余、无间、长时四种修法,去策进日常之实践。其中恭敬修,是有关礼拜方面,即礼佛要以恭敬殷重之态度。无余修即规定专修之 法,称名专念弥陀名号,观察、忆念、礼拜、赞叹时,亦专门礼念弥陀,及净土圣众,而不可杂修。无间修,即心行相续之规定,三业修行,乃至回向发愿,无有间 断,恒时相续。长时修即心行不退之规定,一生为期,心行相续,誓不中止。盖此四种修行说,原来出于《摄大乘论-第八》,菩萨三无数劫中,依此四法而修;善 导转用为愿生净土行者之仪则。zqc中华典藏网

善导认为,净土法门为末世浊恶凡夫我等大众,所施设法门,如来见我等大众具足烦恼,日日造恶,沉溺生死大海,而不忍默然;起大悲愿,建立七宝庄严之 净土,泛以誓愿船而接引之。我等依此法门,定可出离生死,获得解脱!善导大师,乃深切自信,而传播如此纶音,而发挥凡夫可入报土之高论。信机、信法之深信 观念,由此而生。不同净影等诸大师,只依净土经典之文义而作解说,对其法门并未作客观的探究;唯有善导大师为自己出离解脱之问题,认真加以检讨,著疏之中 充满热烈信念与深切体验。《瑞应删传》说:“佛法东行以来,未有如禅师之盛德!”《西方略传》尊善导为“弥陀之化身”。《新修往生传》等别载化身善导与人 间善导。此皆说明善导大师之感化众生,不同寻常!zqc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