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义通等之净土研究及知礼之约心观佛论

第一节 义通之净土研究k28中华典藏网

荆溪湛然之后五世,有高论清竦,其门下有螺溪义寂,慈光志因。志因门下出慈光晤恩,义寂门下出宝云义通、广教澄彧、石壁行靖等。其门叶之间,有更多 愿生西方净土者,盛行《天台观经疏》等之研究,发挥其深义。因此,宋初南地之净土教大为振兴!义通,高丽人,后晋天福年中来游中国,谒天台德韶,受禅要, 就义寂学一心三观,后遂留住四明(浙江鄞县西南)之传教院(漕使顾承徽特为义通而建)。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太宗诏赐宝云之寺额,乃被称为宝云尊 者。常对人说“我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净土”之语。端拱元年(988年)十月,六十二岁寂,传有《观经疏记》《光明玄赞释》等著作。k28中华典藏网

澄彧住吴山(江苏吴县),太平兴国八年注《天台十疑论》,僧统赞宁为其撰序。行靖,钱塘(浙江杭县)人,就延寿出家,从义寂学法,参德韶开知见,在 石壁从事讲说达五十年之久,尝作《观经记》一卷,释《天台观经疏》。义通门下有慈云遵式、四明知礼二哲。遵式住四明宝云寺,作《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 门》等,大力提倡净土。知礼住四明延庆寺大开讲席,撰《观经疏妙宗钞》倡约心观佛说,予当时教界一大波澜,其门叶繁茂,称山家正统派。宋代以后之天台学, 不外是祖述彼之教学而已。k28中华典藏网

又志因门人晤恩,姑苏常熟(江苏常熟)人,后晋天福中,从灵光皓端研习诸经,后就志因学《法华》《金光明》等经之玄旨,住钱塘慈光院撰《金光明玄义 发挥记》,兼亦敷扬净土。宋雍熙三年(986年)八月,一心念佛,感灵瑞现前而寂。其门人有慈光文备,奉先源清等。文备初依志因,后就晤恩学天台教,作 《四十八愿颂》《九品图》《十六观经科》等,雍熙二年十月,年六十岁而寂。源清与同门灵光洪敏共作难辞二十条,为助成晤恩《发挥记》之说者,其事迹不详, 尝撰《显要记》二卷,释《天台观经疏》,传到日本,但今已佚亡。其门下有梵天庆昭、弧山智圆,庆昭就观境真妄之论诤,与知礼笔战而著名于世。智圆亦为之助 势,彼求生西方,作《观经疏刊正记》《阿弥陀经疏》等,赞扬净土。以知礼为中心,四明一派称为山家,对贬晤恩以下,庆昭、智圆等之钱塘派,称为山外。k28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知礼之事迹k28中华典藏网

知礼,四明人,幼年出家,研习律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从义通学天台教观,至道元年(995年)住四明保恩院,企望复兴之,后赐延庆寺之额。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日僧寂昭(即参河守大江定基),赍来叡山源信之《问目二十七条》,知礼为之答释。又咸平年中,关涉晤恩解释天台智之《略本金光 明玄义》、广本《观心释》为后人之加笔之事,知礼与庆昭等人复往论难,前后达七年之久,称为山家、山外之论诤。此为彼一生中之大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1009年)二月于延庆寺始建念佛施戒会,尔后每年恒例修之。此会名为万人会,首先选定发起者二百十人,每一人劝募四十八人,各自每日唱佛名一千遍,将其 数记于日历上,每年二月十五日携日历到寺集会,且醵 出净财四十八文,若有死亡者持其姓名及日历到寺,聚会者一同念佛一千遍,为其人祈念灭罪往生。天禧元年(公元1019年)与异闻等十人,以三年为期,修法 华忏,期满,焚身供养《法华经》,以此誓生净土,但秘书监杨亿及遵式等力谏,遂改其意。后赐法智大师之徽号。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正月,六十九岁 寂,世称四明尊者,尊为中国天台中兴之祖。k28中华典藏网

所著颇多:《金光明经文句记》六卷,《观音玄疏记》四卷,《十不二门指要钞》二卷,凡二十余部。其中关系净土者,有《观经疏妙宗钞》六卷及《观经融 心解》一卷。就中,《妙宗钞》详释《天台观经疏》,系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撰述,为彼晚年之著作。盖《天台观经疏》,如前论述,非智之真撰,为盛唐 时代好事者之拟托,然以义通为始,行靖、源清等均深信之为其作经释。今知礼亦为之详释,根据其文旨,倡导约心观佛之新说,使伪书复活,视其章句为金科玉 律,令人有发笑之感!不过,其论释专用天台之说,有显智所欲言而未言者之概,这不能不说是伪书之功劳也。k28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 知礼之约心观佛论k28中华典藏网

知礼以《观经》所说之十六观法是圆教不思议之妙观。即观弥陀之依、正之境,托之以显众生本具之心性,提倡约心观佛之说。依《妙宗钞》说:“所谓众生 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起信论》云:“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 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知,果佛圆明之体,即凡夫本具性德。应知一切圣教所说行法,皆为显此觉体。如彼摩诃止观四种三昧,其观法有异,但总在以念佛 显其觉体。今此《观经》之观法并四种三昧中之般舟三昧,专观弥陀之依正二报,与直就五阴观之一行三昧方法有异,但为显发众生心本具之觉体之点上则是同一。 何以故?我等心性周遍法界,无法不造,无法不具。是故极乐之依报国土、宝树宝地,弥陀之正报三十二相等,亦皆我心本具,我心所造,总不出心外。今观彼依正 二报,即托彼境,观我心性;观彼之依正,而现其境,即我之心性由彼观熏发,不外显现其所具之本佛本土耳。k28中华典藏网

知礼于《天台观经疏妙宗钞》中解释《观经》第八观之“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之文 说明“感应道交”“解入相应”二义。约“感应道交”义说:报佛法性身,应众生心净而现其身,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之义。佛为能应,众 生能感,释佛与众生为别体。约“解入相应”义说:佛身是法界身,无所不遍,今想彼佛而得观解,契合佛体,即是入心想中之义。显众生之体即佛体,依之观想弥 陀,而应佛现于我心想中,是为“感应道交”义。此应佛之现起,了我心性之明,照知彼佛身全是我心性所具之本佛,此为“解入相应”。依感应之义而成立托他佛 之义,依解入之义而成立唯心观。此为彼所谓约心观佛之主张。元朝之怀则更依此之趣旨解说净土境观佛观要门:感应道交,是为观佛,解入相应,心外无佛,是谓 妙观。解入相应是即心,感应道交是观佛,此名为即心观佛,阐明知礼之意趣。k28中华典藏网

盖知礼唯专约观佛之依正,于观佛之时,必先照其心,明了此依正之境不离我心。《法华玄义》谓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初心者难行。虽“心佛众生,三无 差别”,而观心易,直观佛则非易。今《观经》之观佛不单是观佛,有约心观佛之意,故纵谓观佛却是不难。此一主张,知礼门人净觉仁岳与广智尚贤二人尝起诤 论。仁岳以约心观佛,为“摄佛归心”之义,将佛全然摄归我心而观,名为观佛。尚贤则以为“摄心归佛”之义,将心全然摄归于佛而观之,名为观佛。互相诤论而 请示于知礼,知礼说两者皆非,非摄佛归心,亦非摄心归佛,乃约心观佛。又怀则之《净土境观要门》批评两者之说:仁岳之摄佛归心,送想西方,而所观之弥陀是 在此土。境、观有差异,不得生彼之净土也。不但如此,亦有滥直观于心之嫌。尚贤之摄心归佛,亦同直观佛,与宗心观之义相违。又如仁岳所见,必先了万法唯 心,而后方可观心,如尚贤所见,必先了万法唯佛,然后方可观佛。二师之说主要是直观心、直观佛,均无约心观佛之义,故为知礼之所否认。由此察知,知礼对约 心观佛之主张也。k28中华典藏网

第四节 十六妙观说与九品往生k28中华典藏网

知礼更就《观经》第八观之“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语详加解释,说明《观经》所说之十六观是圆教不思议妙观之意。是心作佛,从观之一边说,显性德自 然,无别佛有。是心是佛,从本具之一边说,显非唯修行因缘而成佛。即心是佛而心作佛,故能全性成修,即心作佛而心是佛,故能全修即性。如此作、是,思议俱 绝。以此作、是,显空、假、中三观。若破若立皆为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为是,中道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三谛俱立,名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 也;全作而是,则于三谛俱非破非立,名一中一切中也。即中之空假为作,能破三惑立三法,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为是,全惑即智,全 障即德。而得此心是应佛,此心是果佛,如此作、是,一心中修者,名不思议三观。《观经》十六观均基于此之趣旨而说圆教之妙观。k28中华典藏网

知礼十六观法,悉以圆教三观照三谛一境,因之所观弥陀为三身一体之佛,又其观成就能通感四土。盖天台判弥陀为应身,极乐为凡圣同居土。然知礼以弥陀 应身,即三身而一身,又极乐之凡圣同居,横具方便、实报、寂光三土。若修十六妙观,未破见思通惑,生凡圣同居土;已脱见思之粗垢,生方便有余土;别圆之人 破一分无明,证中道生实报土,破四十二品无明,生上品之寂光土。又此中,生同居土及方便土,唯见应身;生实报及寂光土可见法身、报身也。k28中华典藏网

知礼又依《天台观经疏》之说,判九品往生人之阶位:上品三人是习种以上之三贤菩萨,中品三人是外凡十信以下,下品三人是今时悠悠凡夫。九品皆约大乘 判其阶位。盖彼以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净土之因,一切恶若能忏悔亦净土之因,善有种种差别,修之亦有深浅,故善中有九品之别。又恶亦种种不同,忏悔功力亦有强 弱,恶中亦有九品之别。故上上品善通下下品,下下品善通上上品。任随修何品之行,若至三贤位,皆上三品,若至十信位,皆中三品,若全未伏惑,皆下三品,经 中且约增胜而说也。k28中华典藏网

又将十六观一一别观,亦论九品之别:即以妙观想落日,此想成当下下品;次三观结冰,其想成,当下中品;转想琉璃,粗见彼地,可当下上品;若得三昧见 彼宝地及宝树、宝池,登五品弟子位之初位,即当中下品;又总见依报,为五品弟子位中心,即当中中品;第七华座观成,为五品弟子位后心,即中上品。此之中辈 三人虽成三昧,能伏五住之惑,然未断见惑,分别事识犹存,未可即观胜妙佛身。故至第八观教修圆教三观,其中先观宝像,像想现前,见思惑俱尽,登圆教第七信 位,即当上下品;分别事识既尽,全依业识,可观弥陀、观音、势至之真法身,及普观成就,在第八、第九信位,即当上中品。既已洞见法界光明,十方佛事,后又 修杂观及三辈观成,当第十信位,即于此位,内外尘沙任运除尽,随机而佛应,九品行业之差别等,观取明了,此当上上品位。此约十六观一一改观,通判九品阶 位,全系知礼之新说。k28中华典藏网

要之,知礼之约心观佛之说,以《天台摩诃止观》为立脚,而解释《观经》之观门。《观经》之观是观佛固不待言,然彼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文,成 彼圆教不思议之妙观,依观佛而在显众生本具之真佛。不直观心故不同于天台之一心三观,不直观佛故不同于善导之观佛三昧,而今并取此二者,以天台立场,试作 台、净之融合。灵芝元照排斥此说,以观心、观佛为别观,但台门诸师概信顺此一主张。后来如日本灵空光谦名之为“即心念佛”,一时流布于道俗间。k28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