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遵式、智圆等之净土赞扬
第一节 遵式之事迹并著书
遵式是宝云义通的门人,与四明知礼为同门。彼是台州宁海(浙江宁海)人,初往东掖山,从义全出家,后于雍照元年(994年)至四明宝云寺,就义通学 天台教。通圆寂后,入天台山励精苦学。淳化二年(991年)二十八岁,住宝云寺,讲《法华》《维摩》等经。至道二年(996年)集道俗精修净土之业,作 《誓生西方记》。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归东掖山,于其西隅建精舍,造无量寿佛与众共修念佛三昧。后游化杭州(浙江杭县)。大中祥符八年(公元 1015年)转天竺寺,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为侍郎马亮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及《往生西方略传》。于后寺之东岭建日观庵,送想西方为往生之 业。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十月,年六十九岁示寂。其名闻于朝野,德化及于人畜,世称天竺忏主,又尊号为慈云尊者。其著作除上述外,尚有:《大乘止观 释要》四卷,《往生净土忏愿仪》《金光明三昧仪》《请观音消伏毒害三昧仪》各一卷,及《金园集》《天竺别集》各三卷(以上二部慧观重编)等。
遵式、知礼同倡本性弥陀、唯心净土之说,然多不涉论议,又不主张观法,专门教人确立往生之正信,从事礼忏念佛。彼著有《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立 决疑与行愿二门。《决疑门》中更分《疑师》《疑法》《疑自》三科,一扫疑虑,确立正信。其中,于《疑师》之下,师有邪外之师与正法之师二种。正法之师亦有 凡圣因果之别,今净土法门,以果佛释迦及十方诸佛为师。应当下信顺,服膺其之实语,毫不怀疑。其次《疑法(下)》:于佛法中,小乘是不了义,大乘是了义, 大乘中亦有了义与不了义,今净土即大乘了义中之了义之教。以小乘经藏中曾无一字赞劝往生他方净土也。又大乘教中,三乘通教说净佛国土,化缘毕还同二乘归于 永灭;大乘别教虽谈实理,不融因果,净土不是我心本具,即不免理外修成,唯独佛乘圆教,一念具足三千性相,刹那尽收十方净秽,一切圆成,因果顿足。如此方 知回神亿刹,实生自己心中,孕质九莲,不出刹那之际。故《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起信论》云:众生心即摄一切世间出 世间法,依此心显示摩诃衍义。《观经》云:诸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显示佛乘了义之极致。是知弥陀因位,观此理而大誓 普收;释迦果成,称此理而广舌深赞。净土之法为了义中之了义,宜应信受,决不因他之妨难而起迷惑,对净土发生怀疑也。此是遵式与知礼同倡唯心净土、本性弥 陀之说。而一般求往生者不必皆解此理,而用此观行。九品之中,上辈三品必须解行并兼,中下六品唯信净土,精持禁戒,行世仁慈,乃至十念相续,皆得往生。
其次,行愿门中开示日常实践方法,略分礼忏、十念、系缘、众福之四门。礼忏门中说,日日礼佛,忏悔业障。十念门中说“晨朝十念”之法,每日清晨面 西,正立合掌,连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为十念,但随气之长短,不限佛数,十气连续、令心不散为要。系缘门中,凡涉日常世务,常不忘佛,忆念 净土。众福门中,亦修三福等诸业。此上列举四种法门为遵式修持往生之行业。其中以礼忏、念佛为净土之要因,系念、修福二门可任意修之,而十念之法必不可 废!
又依修多罗立《往生正信偈》(《天竺別集》卷中所收)云:“住大乘者清净心,十念念彼无量寿,临终梦佛定往生,《大宝积经》如是说。五逆地狱众火 现,值善知识发猛心,十念称佛即往生,十六观经如是说。若有欢喜信乐心,下至十念即往生,若不尔者不成佛,四十八愿如是说。”可见极重视十念称名之法门。 又《往生西方略传序》(《天竺别集》卷中所收)中说念佛得十种现益:一者昼夜常为一切诸天大力神将守护;二者常为二十五菩萨及一切诸菩萨常随守护;三者常 为诸佛护念及阿弥陀佛之光明摄受;四者一切恶鬼罗刹不能害,一切毒蛇毒药不能中;五者不受一切水火冤贼、横死、枉死;六者所作罪障悉灭,所杀冤命皆蒙解 脱;七者夜梦正直,时见阿弥陀佛;八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所作吉利;九者常为世间人民恭敬;十者命终之时正念欢喜,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往生净土,尽 未来际受胜妙乐。此上亦可见彼之信念矣。
又遵式《往生正信偈》中破禅徒等之谬见云:彼等谓一切法本不生灭,平等空寂,不用强劝舍此求彼,若求西方是为取舍,有乖平等之理,则舍彼执此,亦是 乖理。又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即堕断灭之见。《金刚般若经》云: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群 生”,即诫此等之断灭见。或曰: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何用离心外求他方净土?此是不善知心土之义,局吾人之心于方寸之内,而见西方远在域外。若了一念心遍一 尘,亦遍十万亿刹,咫步之间岂在心外。世人若谈空理即拨无因果,谈自心即不信外在诸法,此是谤法,亦谤自心,故须痛斥也。
第二节 智圆及仁岳等事迹并著书
智圆,杭州钱唐(浙江杭县)人,幼时于当地龙兴寺剃染。后学周、孔之书,以文立身,然偶得病,仰慕佛法,于奉先寺源清处受天台三观之法。三年后,源 清示寂,乃离群索居,钻研经论。后助庆昭抗论知礼,为此,被称为山外派。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为欲养疾,屏居孤山之玛瑙院,后专事著述。乾兴 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四十七岁而寂。著《文殊般若经疏》二卷,《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等,凡二十余部。其中,《阿弥陀经疏》一卷,《阿弥陀经疏 西资钞》一卷,《十六观经疏刊正记》二卷,均系有关净土之书。今唯传《阿弥陀经疏》,此疏系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十一月之作,又于同月续撰《阿弥陀 经疏西资钞》,此是彼临终前三月之作。《疏》初立五重玄义,谓阿弥陀经以信愿业净为宗致,引经文“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及“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 号,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为证。判此经于五时中当第三生酥之方等教,唯说散善,被于人天及四教之初心。而《观经》说属定业,被于圆机,故有优劣之不同。彼 释此经“少善不生”之义,谓少善是等间发愿、散乱称名,多善是执持名号、要期日限。又《乐邦文类?第四》所引之《西资钞》一文说:十方空界悉我自心,心净 则十万非遥,心垢则目睫犹远。同《第二》之《西方净土赞》云:达十方太虚,悉我心现……而况达欣厌而无欣厌,了好恶而无好恶,知取舍而无取舍,以求生西 方。可知彼亦倡导唯心净土之说。
仁岳,霅川(浙江吴兴南)人,初学律于钱塘之择悟,后师事知礼受天台教,日夜精励,究其蕴奥,及至山家、山外之论诤渐剧时,扶助知礼对抗山外之徒。 后逢疾病,宴坐静室,恍如梦觉,悟从来所学之非,撰《三身寿量》,解破《妙宗钞》之说。遂离知礼会下投遵式之门,后受请董理昭庆寺。又住石壁、灵芝、永嘉 等处,晚年还霅川,居祥符寺,专事净业。燃三指供佛,持律精严,为朝野之所归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三月,七十三岁而寂。著书甚多,有《阿弥陀经 疏指归记》二卷等,今皆不传。《乐邦文类?第四》中收录彼所撰之《义学编论席解纷》一篇,破斥当时禅家之人轻净土为权渐之方便。今略述其要旨。有谓:息心 达本为正修行,唐法喜及昙伦临终拒生净土,寂然迁化正如泥洹之绝境。如求极乐,存欣厌取舍之情,执有著相,此不过教门权渐之方便。答曰:若有法是权,不单 是极乐,即泥洹亦皆是权。故《般若经》云:若有法胜过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故欣泥洹,厌极乐,如逃峰赴壑,俱不免于害也。又若谓不取极乐,不著泥洹,则 灭后无生,何殊外道断灭之见。又有人说:十方世界皆我身,何必定生西方极乐。若尔则便同圣人普现色像,未得谓得之大妄语罪也。《十疑论》云:愚人闻生作生 解,闻无生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之理。以上所说,为力劝往生净土之要。
又知礼之门人广智尚贤,与仁岳就约心观佛之义亦有诤论。其法嗣有扶宗继忠,忠之门人有神智从义。从义,温州平阳(浙江平阳)人,精通天台教观,作三 大部补注等,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正月示寂,年五十岁。其论异于知礼之说,与仁岳共称为后山外派,被贬斥为异端,然此是宗派之偏见。尝作《往生记》 四卷释《天台观经疏》,又依《乐邦文类?第二》所载之《阿弥陀经新疏序》说,晚年亦作有《阿弥陀经新疏》二卷,精解其文义,但二书今已不传。
第三节 本如及门叶之净土赞扬
本如,四明句章(浙江鄞县南)人,投知礼学天台教观,参与山家、山外之论诤。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遵式迁住天竺寺,为其继嗣,董理东掖 山承天寺,弘扬佛法三十年,宣讲《法华》《涅槃》《观无量寿经》等诸经。于后寺之西南隅建一宇,与丞相章郇公等结白莲社勤修念佛,皇祐三年(公元1051 年)五月,年七十而寂。其门下有神悟处谦,楂庵有严等。有严住台州赤城崇善寺,著《玄签备检》等诸书,常求西方,笃修净业。撰有《净土修因或对》《净土魔 佛或对》等,又作《十六观颂》《怀安养故乡诗》等。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四月,豫制临行自饯一篇,感祥瑞而命终。彼之《净土修因或对》(《乐邦 文类?第四》所收),论净土修因非是一种。世云修净土必修无生妙观,不然无可生之理,此则执一门而塞多门。《安乐集》云:生净土者有二种,一有相心,二无 相心,著相欣乐为有相,理观相应为无相。上根之人住无相心,修无生妙观;中下钝根,愚迷障重,住有相心亦得往生。如来施化,方便有多门:定善、散善,佛 力、法力。定善者修心妙观;散善者声声相续修十念;佛力者,承佛之大悲愿力,而得往生;法力者,诵灌顶神咒,加持沙土,散亡者尸上,即得往生。如科试之 法,其科目非一科,况复此外,更有奏阴。净土修因亦非一门,不以无生妙观一法而律群机也。此是对破当时天台一门所流行之妙观修因说。
处谦之门下有北禅净梵,桐江择瑛,净住思照等,皆修净业。其中,择瑛,桐江人,幼年至杭州,师事寿宁院之处邦。熙宁年中谒处谦,学天台教,住祥符寺 大张讲席,为缁儒敷扬上乘。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三月临命终时,命众诵《弥陀经》,年五十五岁而寂。尝作《净土修证仪》一篇,又倡横、竖二出之说, 提倡他力专修之法。横、竖二出者,说自力、他力之义,即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万行,经各各地位,次第出离生死名为竖出;念佛生净土,顿 出离三界生死,名为横出。又约譬喻说明其义,由自己才学而得及第,及靠自己功勋历任转官为竖出;不问学业有无,靠祖父之功荫祐,又不拘历任之浅深,由国王 之殊恩而转官,为横出。更依善导之专、杂二修之说,于横出之中分定、散二善——散漫修善根,回向净土名散善;身专礼阿弥陀佛不杂余礼,口专称阿弥陀佛不称 余号,意专想阿弥陀佛不修余观,名为定善。定善专修之人,十修即十生,百修即百生;散善杂修之人百中或有一二,千中或有三五得生者。且见世人,一日礼阿弥 陀佛三千拜,或一日称念名号十万声,或昼夜习坐专想阿弥陀佛,皆有感应,故西方行人必依定善专修之法。此横竖二出之说,为后来日本亲鸾所依用。又择瑛尝作 《往生净土十愿文》,劝西方行者应发十愿:一、愿我永离三恶道;二、速断贪瞋疾;三、常闻佛法僧;四、勤修戒定慧;五、恒随诸佛学;六、不退菩提心;七、 速见阿弥陀;八、决定生安养;九、分身遍尘刹;十、广度诸众生。此或许摹拟普贤十大愿而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