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清代初中期净土之弘通

第一节 道霈、济能等之禅净双修evs中华典藏网

清太祖于明神宗万历之末年兴起于满州,历经太宗、世祖至圣祖,灭明而统一天下,王统持续。自1662年初,改号康熙以来,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 年),帝室虽信奉喇嘛教,但亦振兴儒教,并保护佛教。就中,如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均崇信佛教,有时亦参禅,后至高宗(乾隆)印刻 《大藏经》,又将之译成满州语,佛教呈现隆盛之景象。但嘉庆以后则渐趋衰运!特别是咸丰之初,洪秀全奉行基督教,于南京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破坏两广、 江浙等中南诸省佛寺祠庙,焚弃像教,佛教几被摧灭殆尽,后稍恢复迄至近代。evs中华典藏网

清代佛教受明代禅、教、律三学混融之思潮,禅净双修之风非常隆盛!同时台宗、律宗等之门人亦参禅而又归净,各派对立之气势几乎消失!就中念佛一门为 此等诸宗之归趣,广普行于僧俗之间。此中,禅家多奉行云栖一派之主张。参禅与念佛归一,信奉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禅净并行,期发明自性。今先列举禅僧 之兼修净土者,清初有道霈,建安(福建建瓯)人,字为霖,又号旅泊庵,幼习儒学,十八岁于宝善寺礼闻谷广印,问出离之道,后于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 年)依止永觉元贤,明年贤住鼓山(福建闽侯东),又随从贤四年。辞别后至杭州(浙江杭县),听《法华》《楞严》等经,后又谒密云于天童山(浙江鄞县东), 又于鼓山侍元贤遂大悟。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嗣法元贤,开堂于鼓山涌泉寺,一住十四年。康熙十年(公元1672年)让席石湖宁公,游历诸方,康 熙二十二年刊刻《华严经疏论纂要》一百二十卷。明年适年七十,再请还居鼓山,康熙二十六年著《禅海十珍》一卷,康熙三十四年著《法华经文句纂要》七卷,康 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八十八岁而寂。著述颇多,除以上列举以外,尚有《净土旨诀》《净业常课》《续净土生无生论》《西方发愿文注》各一卷,《语 录》二卷,《餐香录》二卷,《还山录》四卷,《法会录》一卷,《旅泊庵稿》四卷等。其中,《餐香录》《还山录》等中,有《普劝念佛放生文》《普劝念佛 文》,有关净土序、赞等十数篇。常言志在宗门,行在净土。求生西方,精修净业。《旅泊庵稿?第四》载其《发愿文》:“至于舍报之日,空慧不昧,佛境现前,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大圣众,亲承供养,亲闻妙法,入正定聚,具十神通,开三秘藏。然后称法界性,起法界用,不离安养而身遍十 方,在在处处赴众生感,愿为慈航,导归彼岸。”又《餐香录》卷下载有《五松图赞祝林印自居士八十初度序》说:“开莲社于寺之别院,每喜里中耆英入会,依翁 为其一。”得知彼于康熙之初,于鼓山之别院,结有莲社,专修净业。《净土旨诀》系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顷之作,从温陵龚岸斋居士请示修净业法语以 下,纂辑总有十六种之法语、序、赞等,《餐香录》等收载亦不少。主要绍述天如惟则之说,以信、愿、行为净土之资粮。又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唯一心念佛, 字字分明,句句相续,不昏不散,一句佛号,历历现前,自然成就念佛三昧。理念者,现前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因缘合成本无所有,了达当体性空;同时能念所 念,历历现前,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为空、假二观也。空假不二,法身现前为中道观也。与此观行相应,名之为理念。又出家、在家皆应期求明悟心性,而净土一 门是横出三界之胜方便,径路之修行法门,故不论事念理念,唯一心念一句佛号,以自己信、愿、行之修持力,及仗弥陀、观音、势至之慈悲摄受力,决定能够登彼 岸。evs中华典藏网

又有行策、德峻、成注、实定、石雨、济能等,均挟禅而修净。行策,字截流,宜兴(江苏宜兴)人。其父全昌,与憨山德清有深交,清圆寂后,梦中见德清 来入室,遂生策。策二十三岁,往武林(杭州)理安寺,投磐山圆修之法嗣箬庵通问出家,孜孜参禅,遂彻法源。后与息庵瑛、钱唐樵石,共修法华三昧。康熙二 年,结庵于杭州法华山之西溪,号莲柝庵,专修净业。康熙九年住常熟虞山(江苏常熟西北)之普仁院,撰有《七日念佛之法门》《净土警语》,作《一心精进念佛 七期规式》,并作《势至圆通章解》一卷,提倡往生净土之要。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七月,五十五岁时示寂。《净土警语》中,从劝发真信以下,收录 凡十五种之法语。劝发真信等数篇中,说入莲社先发真实信心,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之理。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又依智旭之说,念佛有念自佛、念他佛、 念自他佛之三种。念自佛得生实报、寂光二土,念他佛及念自他佛,生同居土,能横超三界。德峻,字广闻,苏州(江苏吴县)人,于城中妙隐庵出家,遍参诸方, 承曹洞之禅旨,住杭州真寂寺。后卜居盘溪小灵隐,精修净业,造丈六弥陀像,重刻《净土或问》,导人念佛,又设放瑜伽焰口屡感灵应,乾隆二十八年(公元 1763年)八十五岁圆寂。成注,徐州铜山人,字杲彻。历参诸方,嗣法天童石吼彻公,乾隆十二年住苏州狮林寺。日日率众修净业,居士问法,即曰:娑婆苦, 何不从我去西方?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年七十三而寂。实定,松江上海(上海)人,字闻学,出家于天台万年寺,遍参诸方,发明心要,后住持天目山 (浙江临安西北)禅源寺,晚年住苏州文星阁提倡念佛法门,作《净土诗》一百八首。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归江阴(江苏江阴)香山寺,明年正月,六 十七岁示寂。石雨,事迹不详,《角虎集》卷下有湛然圆澄之法嗣佛日石雨方禅师,主张念佛有渐有顿,有顿中渐、渐中顿之说。evs中华典藏网

济能,山阴(浙江绍兴)人,号一壑子,十九岁出家,参圆澄于显圣寺,受戒于金粟密和尚,后至姑苏(苏州)北禅寺,谒汉月法藏而力参。当时三峰梵伊、 瑞光项目为两堂之首座,彼以亲炙深究,得入临济之堂奥。后遁迹庐山(江西九江西南)数年,又游历诸方,归隐姚江(浙江余姚)之云顶山。乾隆三十五年(公元 1770年)撰《角虎集》二卷,鼓吹禅净双修之要。寂年、享寿均不详。《角虎集》列举临济宗死心新禅师以下緇素十四人,曹洞宗真歇了禅师以下十六人,云门 宗本觉真禅师以下九人,法眼及沩仰宗永明寿禅师以下九人,古今尊宿庐山远祖以下十一人之语要,主要是纂辑有关禅家诸师之净土说。《角虎》之题名是取自永明 寿之“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之语,表明以禅净双修为其主旨。此书后来增补,收录有济能之小传及语要数篇。依其所述:“净土法门,看之似易,持之实难。 所以《阿弥陀经》称为难信之法。夫佛法深旨,令人借西方之弥陀,证本分之弥陀;借西方之净土,证本分之净土。证得本分净土弥陀,则西方亦是本分佛土。不特 西方是本分佛土,即东方秽土及一切众生亦本分净土、本分弥陀,乃至十方世界,无一微尘所非我本分佛土也。而这般妙用,总在一句弥陀上。此一法门,旨深意 远,非博学久造者,不能洞达耳。”又有关弥陀净土,特别指示西方者具有八义:一、以五色论之,西方为白色,无诸染圬,此洁白之象也;修净土者,以一句弥 陀,涤身口意三业,此净其因,因果相符也。二、以四季论之,东方为生长之地,春象也,西方为生熟之地,秋象也;犹如凡夫发心于东方,从念佛中往生,乃成熟 道果于西方耳。三、以五行论之,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水遇斧斤刳削,转顽木为陈梁;凡夫犹如顽木,肯一心系念西方佛号,俨然受斧斤雕琢,自能转凡成圣而道 德完备矣。四、以八卦论之,东方为震,震动象也,动则生诸苦恼,故娑婆世界,谓之苦海;西方为兑,兑,豫悦之象也,故西方名安养世界,又名极乐土也。五、 以二曜论之,日为阳,天象也,月为阴,地象也,此二者皆升于东,没于西;故人则宜勤修净业,求归西方,是即天地人三才,一贯之道。六、东方人与木相似,逢 春则抽芽发干,逢秋则叶落枝凋,此荣枯盛衰,犹如众生于娑婆苦中受生死成败得失之累;若西方则与金相似,金则历万劫而不坏,处垢秽而不变,入水火而不移, 以是故生西方者,称为极乐,超生死脱三界也。七、东方,有为之国也,衣食宫室、器用等,皆须人力营办,始得成就;若西方,无为之国也,思衣衣至,思食食 来,种种天然受用,不烦力作。八、东方,欲乐之乡也,凡居此者,皆贪五欲之乐,迷失本来面目;西方,性(本性)乐之乡也,生净土者,享称性之乐,照见五蕴 皆空。此外,列举修净土有信不笃、行不勇、愿不深等十种障碍,又劝人高声念佛,初心者,应记数念佛等。evs中华典藏网

又有了根者,其事迹不详。系磬山圆修之裔孙,住秀水县(浙江嘉兴)觉海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撰《阿弥陀经直解正行》一卷,主要以信愿行三,为得一心不乱之助说,其他有超城、闻言、明悟、道彻、了庵、法真、际会等,均为康熙、乾隆年间兼修净业者。evs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寂光、实贤等之鼓吹净土evs中华典藏网

天台一门受明代以来之余势,到了清代欣求往生净土者很多。又华严、律宗中亦有不少愿生西方者。《净土全书》《净土圣贤录》等载清代初年中有如会、道 枢、崇文、具宗、寂光、读体、续法、万缘、胜慈、成时、海润、指南、本冲等人,皆求生西方。此中,寂光称为三昧律师,广陵爪渚(江苏江都)人,初习贤首之 教观,受戒于古心如馨,专究律宗。见庐山东林寺之废圮而复兴之,建立戒规,精修净业,僧俗来集者很多,莲社一时颇盛。后又至金陵重兴宝华山(江苏句容), 为律宗道场,建梵宇二十余处,顺治二年(公元1646年),六十六岁寂。读体是其法嗣,字见月,生于云南白鹿郡,年长不欲作官,就云龙山亮如剃染。至润 州,从寂光受具足戒,自此穷研诸律,后受寂光咐嘱住持宝华山。修般舟三昧,不坐,不卧,不倚,九十日中昼夜壁立,不懈其行。缁素翕然归依,又乞授戒者,数 千人以上。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年七十九示寂。撰有《毗尼止持会集》十六卷等著作。又有道枢、具宗、成时等,均为习学天台之教观者,属所谓天台 系。其中,成时为智旭之门人,康熙七年印行《净土十要》,又自撰《观经初心三昧门》及《阿弥陀经行愿仪》,前文已述。evs中华典藏网

又有常摄,其事迹不明,但在日本《续藏经》中,收有《觉明妙行菩萨说》,署名菩萨戒弟子常摄集之,收载《西方确指》一卷。此书依彭绍升《序》说:明 末之时,吴城无朽、常摄等八人,日请乩仙,以谈其术。后有一仙来,劝众念佛,众皆从之,彼仙告曰:我从极乐国来,名觉明妙行菩萨,令彼等舍邪归正。常摄又 依菩萨之教,往三昧律师处,剃发受戒。后常摄集录彼菩萨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五月至清顺冶四年(公元1647年)十月,前后二十四会所说,题 名“西方确指”。又朗西金锷之《后序》中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刊行本书,主要是在劝人持经、持咒、明心地等,别无新说。亦假托之书也。又续法, 仁和(浙江杭县)亭溪人,字柏亭,别号灌顶。十六岁时,就杭州慈云寺明源剃发,精研《华严》《法华》《楞严》《梵网》《圆觉》《般若》《起信》等诸经论。 就中,以华严为其宗,住慈云寺大振宗风。著述颇多,有《华严别行经圆谈疏钞记》十二卷,《贤首五教仪》六卷等,五十余部以上。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 四月圆寂,寿八十八岁。平生慕庐山之遗风,又私淑云栖而修净业,著有《观经直指疏》二卷,《阿弥陀经略注》一卷,《势至圆通章疏钞》二卷,《念佛异征记》 《乐邦净土咏》《西贤归戒仪》各一卷等。又当时日本黄檗独湛撰有《大和当麻曼茶罗缘起说》,赠与中国,印刻流通,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彼作序而 赞扬之。《观经直指疏》中,教起因缘以下总标十章。其中,宗趣通局下,叙述佛教中之随相法执、唯识法相、真空无相、藏心缘起、真性寂灭、法界圆融六宗。 《观经》当第四藏心缘起。又所被机宜之下,说净土是以信、愿、行三为资粮。在《阿弥陀经略注》中亦立十门,德云比丘之念佛属华严宗,势至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属无性宗,《法华?药王品》之往生安乐刹属法性宗。其门人有严光,亦笃信西方,刻印其略注。evs中华典藏网

其次,实贤,字思齐,号省庵,常熟(江苏常熟)人,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十五岁出家,兼通世典,又能诗善书。既而母丧,至普仁寺,见僧 仆地,悟世之无常。二十四岁时受具足戒于昭庆寺,后从渠成听讲《法华》,于绍昙受唯识、楞严、止观诸部,传智旭下四世之天台正宗。康熙五十三年,参灵鹫和 尚于崇福寺,授以念佛是谁公案有所契悟。后在真寂寺日阅三藏,夕课弥陀佛名,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后又于杭州隆兴寺及诸处讲经律,每年于佛涅槃会 宣讲《遗教》《弥陀》二经。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建凤山梵天寺,乃结净社,制规约,互相策励,屏绝诸缘,专修净业,人皆称为永明再来。雍正十一年预 知死期,掩关,昼夜唱佛号十万声,翌年四月,以四十九岁圆寂。位次继于云栖袾宏,为莲宗之笫十一祖。有《省庵禅师语录》二卷,《西方发愿文注》(注袾宏之 (《发愿文》)一卷,《东海若解》(释柳子厚之《东海若》)等著。《语录》中收有《劝发菩提心文》《涅槃会发愿文》,劝修净土诗一百八首,铭赞诗偈等凡五 十余篇。其中,《劝发菩提心文》中叙说发菩提心,有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死生苦、尊重己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为念正 法得久住之十种因缘。又《涅槃会发愿文》中,彼于佛前,自发四十八誓愿,第一愿过去父母亲缘等承三宝力速离恶趣,乃至成佛;以下,自断贪瞋等烦恼。代众生 受苦,速证念佛三昧,往生净土悟无生忍,还来此土化度一切众生,乃至众生未尽,我不先成佛道等愿。其信念之炽烈,于此可见。又净业堂规约,每日课程,十时 念佛,九时作观,一时礼拜,且规定黑、白半月诵菩萨戒本。所谓“行在梵网,志在西方”,遵守云栖之持戒念佛之法门。时又有明宏、明德等人。明宏号梅芳,杭 州人,于绍兴(浙江绍兴)河桥之弥陀庵剃发,次习天台之教观,坐禅苦行,后在天台万年寺阅藏,因而失明,从此一心念佛。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当实 贤于梵天寺起念佛七期时,被招入社,期毕遂寂。明德,海宁(浙江海宁)人,于梵天寺出家,实贤于梵天寺设净业堂之时,彼在病床常念佛,及至病笃,乞贤开 示。雍正七年,于正念中而寂。evs中华典藏网

至建隆年中,有文海、实圆、广志、佛安、恒一、慧端等。文海名福聚,义乌(浙江义乌)人,至金陵宝华山具戒,精研律部,承珍辉实咏之后,董理宝华山 第七世之席。雍正十二年召入北京,主大法源寺。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辞还宝华,率众昼夜念佛。乾隆四年,以八十岁高龄示寂。实圆,松江(江苏松江) 人,往宝华山受具足戒。后至金山(江苏丹徒),修般舟三昧满一百日,乾隆二十五年住常州(江苏武进)天宁寺,于念佛堂励修净业,乾隆二十八年寂。又有淮安 府(江苏淮安)闻思寺巨洪、嘉兴(浙江嘉兴)普明寺回尘等,均教人以念佛往生之法门。evs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 居士之归向净土evs中华典藏网

至清代,居士之归向净土更多,有《居士传》《净土圣贤录》《圣贤录续编》《西舫汇征》等书辑载多种事迹。其中,迄乾隆末年,著书宣扬净土者,有周克 复、张公纬、俞行敏、周梦颜、章攀桂、彭绍升、彭希涑等人。周克复其事迹不详,号同善道人,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编《金刚般若持验》等,后感佛 法中最简捷而一贯者,不过净土一门,翌年撰述《净土晨钟》十卷。此书分原始、启信、劝修、念佛法门、功行法门、策进、饬终、正辩、了俗、持验十篇,援引 《龙舒净土文》《莲宗宝鉴》、云栖之《阿弥陀经疏钞及遗稿》等。主要依信愿行之说,首先启信劝修,其次净土法门以念佛为宗,并修其余诸善行,列述十声念 佛,十气十念等法。并行孝养父母,慈心不杀等诸善。更说策进行业,以期临终正念。于净土正辩下,指斥禅家轻忽净土之弊。最后之净土持验中,记传庐山慧远以 来至明末之缁素往生者之事迹。此为承传云栖之遗风者。evs中华典藏网

张公纬,无锡(江苏无锡)人,字次民,又号息庐居士。明亡,睹文庙而哭。年及五十余,奉云栖之教,日日课佛名,兼观佛像而见灵相,以戒杀为第一义。 某年,七十三岁而卒。传著有《净土剩言》四卷。俞行敏,其事迹不详。字惠公甫,又号宝莲道人,深得赞同《龙舒净土文》,总括其要旨为净土之定式,更采取谐 经及永明、普度、云栖等说,于康熙三年编述《净土全书》二卷。下卷中集录慧远以下至清初,僧俗往生者之略历。evs中华典藏网

周梦颜,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江苏昆山)人,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尝觉众生所造之无量罪业,以淫、杀居半数,故著《戒杀书》,诫 杀生食肉,题名《万善先资集》。且于二十四岁时发愿,至寿终誓不杀害一小鱼虾。又著《戒淫书》说断淫之要,大有警世之功。常修西方净业,作《西归直指》四 卷,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八十四岁而终。《西归直指》是由《净土纲要》《疑问指南》《启信杂说》《往生事略》四篇而成。引述净土诸经、《十疑论》 《净土或问》诸书,决疑启信,又记传缁素往生人,不过供给一般通俗者之阅读耳。章攀桂,号宝严居士,仕官三十年,常归心西方,定课念佛,乾隆五十四年(公 元1789年)与投子世惺游浮山华严寺,见《龙舒净土文》大有感悟,仍请彼节烦补缺,编成《莲宗集要》六卷,依云栖之说,以信愿行三为净土之资粮云。evs中华典藏网

彭绍升,苏州长洲人,法名际清,字允初,一名尺木,又号二林居士,年十六岁为诸生。后母亡又遭父丧,建念佛道场,回向西方,从此专心佛教。喜好方 山、永明之书,推崇云栖、憨山为净土之前导。年二十九岁断肉食,次于实定受菩萨戒,尔后不近妇人,自称知归子,作誓文护持终身戒品,必愿往生安养。后闭门 苏州文星阁,修一行三昧,闭关作诗十首以述其志。请画工绘极乐世界图,自题其偈赞。著《一乘决疑论》,通儒释之妨难,出《华严念佛三昧论》,解禅净之诤。 撰《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观经约论》《阿弥陀经约论》各一卷、《念佛警策》二卷、《居士传》五十六卷、《善女人传》等,鼓吹净土法门。又重订吴门诸信 士编集之《西方公据》。其他:创佛寺,刊教典,闻近取堂;哀穷乏,置润族田,赈济贫族,设恤厘会济孀居,立放生会,保全物命,皆作发愿文回向净土。屏居 苏、杭之僧舍十余年,日课净业。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年五十七岁以卒,实为清代居士中之规范也。所著书中,《无量寿经起信论》,以《无量寿经》 为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首先明其教体、教相及归趣。教体之下列举自他不二、性相不二、因果不二、生佛不二之四义,依此四义可得究弥陀及净土之 法源。教相之下开信门、愿门、念门、行门之四门,说明如来以此四门按引众生。归趣之下,由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我等应起无信之信、无愿之愿、无念 之念、无行之行,主要基于华严之教旨而立论。其次举经之本文加以略释。然就其本文,彼及自杂糅《平等觉经》以下五种译本别成一本。此事宋龙舒、王日休曾就 《宝积经》以外之四译试以糅合,名为《大阿弥陀经》。彼以龙舒之经文理未精,更就五译加以审定,去其繁复,新成一本,加以注释而流通之。后来同治十二年 (公元1873年)邵阳魏源亦企以糅合此经,题名《摩诃阿弥陀经》。此一经典相次予以添削、合糅,被人信奉,纵令是一部分人,不能不说是颇为奇特之现象。 《阿弥陀经约论》并《观经约论》是略论各经之要旨。其中,《阿弥陀经约论》中说,此经以一心为宗,持名为行,信愿为导,不退为程,阿耨菩提为究竟。依云栖 等之说,信愿行为往生之要谛,又《念佛警策》是纂辑净土诸经及天台、善导、永明、普度、天如、云栖、憨山、智旭等法语,以警策自他。《重订西方公据》,上 卷列举净业正因,净课仪式等,下卷亦列举善导、永明、云栖、智旭等语要,又记述实定以下数师之往生事迹。其他,又有《二林唱和诗》《观河集》《测海集》等 诗文集流传于世。evs中华典藏网

彭希涑为彭绍升之从子,字乐园,又号兰台,年二十六岁为诸生。后因病发心诵《华严经》,日课佛名,求生净土,尝作《回向诗》十首以述其志。绍升重补 云栖之《往生集》时,与其妻顾氏专心从事编纂,因之,完成《净土圣贤录》九卷。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十月,年仅三十三而卒。《圣贤录》中分净土 教主、阐教圣众、比丘、比丘尼、人王、王臣、居士、杂流、女人及物类之十科,自印度《无量寿经》以下诸经论,中国梁、唐、宋、明高僧传等,涉猎百数十部 书。集录印度以降,至清乾隆年间约五百名往生人之事迹,集净土往生传之大成,为世人之所重视。evs中华典藏网

其他在清初又有祁净迢、袁列星、皇甫士坊、罗允枚、沈中旭、杨广文、顾天瑞、姜见龙、沈炳、王恭、吴如庵、俞有光、苏起凤、陆士铨、马荣祖等,均信 仰西方而修净土之业。此中,祁净迢,越州(浙江绍兴)人,字季超,又号西遁居士,参三宜禅师得印可,每以净土之一法为末后之句。晨夕念佛愿求西方,建净 社,撰缘起,又作净土偈。以禅者轻视净土为偏见,论净土为速脱生死之妙法。袁列星,昆山人,字垣三,又号西溪居士,曾谒白嵩老人而大悟,提倡一乘,兼扬净 土。见当时之诸同辈爱好仙术,或慕枯禅,多不信净土,特别加以晓喻之。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六十二岁以卒。皇甫士坊,钱唐人,字子仪,少读 《龙舒净土文》深有省悟,又与实贤为方外之交,平生笃修净业,尝作《净土诗》百余首,又作《净土十二时颂》。罗允枚,太仓(江苏古太仓)人,号胜莲居士, 初参檗岩老人,后回心净土,康熙四十年卧病,危笃之际,忽闻空中之声,顿感快愈,乃结念佛社三、四处,大振莲风,从此州人多修净业。康熙五十六年(公元 1717年)顷,年七十一,嘱周梦颜撰《西归直指》,是年六月见书成遂卒。陆士铨,元和(江苏吴县)人,号近堂,初在玉坛为友祈疾而感灵验,因之发心礼 忏,诣天宁庵受菩萨戒。后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春天,寂根菩萨降玉坛,宣扬净土法门,彼受持先后十一会之说,退而持名修观,又诵《法华经》, 乾隆五十二年而殁。当时彭绍升亦至寂根菩萨处,试以种种之问答。此为《重订西方公据》卷下所记述。则故此寂根菩萨应是前述吴城之觉明妙行菩萨,均属世俗诳 惑之所行也。又有瑞璋者,其事迹不详,号秋波堂,以《西舫汇征》二卷之著述传世。此书为往生传,内分尊宿瑞化、高尼净因、居尘卓行、在闺清操、发悔领超、 含识俱往之六科,记述至乾隆末年往生诸行者之事迹。evs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