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吴自牧
吴自牧,生卒年不详。南宋笔记作家。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约宋度宗咸淳中(1270)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不详。宋亡后,曾追忆钱塘盛况,作《梦梁录》20卷,仿照《东京梦华录》的体例,记载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风俗、物产、郊庙、宫殿、官署、坊市、人物、伎艺等。材料大部分是根据作者亲闻实见所得笔录,以及出自淳祐、咸淳两部《临安志》地方志,史料价值较高。尤其是瓦舍杂戏等记载的内容,为市民文艺研究者的重要佐证。与《武林旧事》详略互见,可相参证。其中艺文部分。有很多宝贵的民间曲艺资料,成书于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收录《四库总目》。作者在《自序》中说:“缅怀往事,殆犹梦也,故名《梦梁录》。”作者叙述场面宏大,详略适宜,很有分寸,条理清晰,语言晓畅简洁。参考书见周绪庚,马啸风《历代笔记选注》。
-
王克昌
王克昌,字燕及,号澹园,别号瀚渑,山东临淄县人。康熙二十六年 (1687)经魁,三十年 (1691)进士,三十八年 (1699) 授贵州贵定县知县。四十年(1701)调知永从县,四十四年(1705)任保德知州,在任六年,后升刑部江西司员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编修《保德州周志》任主修,监生殷梦高增订付梓。在任修北城三十余丈,东城楼一座。又建仓房五间,修州署谯楼、大堂、私宅住房,焕然一新。为政宽严并用,颂声载道。升山西保德州知州,转刑部员外郎、著有《澹园文稿》。
按《保德州志》为明弘治十八年知州周山仿成化本《山西通志》辑成,其后有万历二十九年和四十二年知州韩朝贡、胡楠递修本。周韩二本,均已失传,胡志详洽而多繁冗。康熙十二年(1673)知州张光岳曾为之芟削续补,然又过分简陋,且未刊行。王克昌任知州后,鉴于旧志不修已百余年,文残献阙,遂开局修志,聘殷梦高主纂,广为稽考,增其缺略,订其讹舛,历二月志成。
-
王又槐
王又槐(生卒年不详),字荫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乾隆中期法学家。著有《刑钱必览》、《政治集要》、《钱谷备要》和《洗冤录集注》等书,还参与修订了《大清律例纂集成》。《办案要略》取自《政治集要》,并被载入《清史稿·艺文志》。
-
吴楚材
吴楚材(1655~1719),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清,浙江山阴州山(今绍兴)人。幼受家教,勤奋好学。16岁时,患足疾,一病数年,仍手不释卷。疾愈,学问大进,在家设馆授徒。曾多次应考,但屡试不中。
族伯吴兴祚时任福建巡抚,楚材24岁时投奔门下,受到器重,除公案书记之外,为其子伴读。兴祚谓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后吴兴祚为两广总督,随之同往广州。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吴楚材与侄吴调侯共同编成《古文观止》一书,共12卷,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明末文章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收骈文。繁简适中,体例周密,选材得当,每篇末加简要评注,为旧时文学启蒙读本,流传甚广。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印刷后,流行于世。
康熙五十年(1711年),吴楚材又编成《纲鉴易知录》一书,共107卷,族叔存礼为之序,以为“法遵纲目,注集王、刘,烦简适宜,雅俗共赏”。为旧时初级历史课本,与《古文观止》同样广泛流行。
-
万民英
万民英(1521~1603)字汝豪,号育吾。祖籍江夏。明永乐年间(1403~1424),其祖父迁居易州(今易县)城内。万民英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先后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山海关、山东佥事、福建兵备参议。当时,倭寇屡犯福建,他奉命驻守泉州,克尽职守,带领士卒英勇善战,屡战屡捷。一次,倭寇进犯,万民英檄文号召被倭寇胁迫的人反戈一击,杀倭寇以赎罪立功,倭寇闻迅后退。接着倭寇又集10万之众设防对垒。他分兵进攻,并亲率精锐连续击破20多个营垒,将倭寇击破于八尺岭,由此,威名大振。曾与倭寇作战的当地武装黄元舜等纷纷前来投诚,有上万人。他将抗命不降的首领江玺、李五斩首,不降回家的也有数万,从此平息了泉州的战乱。
万民英性情耿直,向朝廷上 书报告边关事宜,往往杳无音信。因直言得罪了权贵,以至被人诬陷,因此对国事心灰意冷,后因母丧扶灵枢回故里,从此在易县隐居30多年。督府张崛想推荐他,他写信阻止。他在家每年都设粥棚,救济贫苦百姓。在家建家庙,收弟子切磋学问,他教的弟子李时新等20多人,都各有建树。
其著述有《易经会解》、《三命会通》、《星学大成》、《兰台妙选》、《荫符经》、《相字心经》,这些著作刊印后都流传于世。另有《道德经解》、《宗教易简录》、《言志漫稿》、《菊花谱》等著作收藏于家。
-
吴兢
吴兢(670—749)唐史学家、文学家。字西斋。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少时就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周时,入史馆编国史,拜右拾遗。玄宗时,历任水部郎中、谏议大夫、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太子左庶子,封为长垣县男爵。开元十七年,以书事不当贬为荆州司马,后累迁台(浙江临海)、洪(江西南昌)、饶(江西鄱阳)、蕲(湖北蕲春东北)四州刺史,迁相州(河北临漳西南)长史、封襄垣县子爵,天宅初改官名为邺郡太守,后任恒王李瑱傅。吴兢为人耿直,直言敢谏,修史能秉笔直书。初与刘知几等撰《武后实录》,所述张昌宗诱说张说陷害魏元忠事,直书不讳,后张说为相,屡请更改,予以拒绝。吴兢修史四十余年,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撰有《齐史》十卷、《梁史》十卷、《陈史》五卷、《周史》十卷、《隋史》二十卷、《唐春秋》三十卷、《唐书备阙记》十卷、《太宗勋史》一卷、《贞观政要》十卷、《睿宗实录》五卷、《中宗实录》二十卷,与刘知几等续成《高宗天后实录》三十卷,重修《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纪传体国史《唐书》一百一十卷,为《旧唐书》提供了史料。现仅存《贞观政要》十卷。其书分类编辑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徵、房玄龄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及政治设施。其史书叙事简约,世称“良史”。所著尚有《乐府古题要解》,向为乐府诗研究者所重视,流传至今。另《全唐诗》收录其诗二首,《全唐文》收录其表疏十四篇。《旧唐书》均有传。
-
魏收
魏收(507年-572年)北朝魏齐间文学家、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少以文才显名,北魏末除太学博士,累迁散骑常侍,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北魏分裂,魏收仕东魏,仍修国史。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他有志撰成《魏书》,于天保二年奉诏,天保五年完成,纪、传一百一十卷,十志二十卷,总共一百三十卷。书中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以及前后二表一启,皆出自他一人之手。成书如此之快,主要是北魏有撰修国史和起居注的传统,魏收得以取资。由于魏收德望不足以服众,立传论事有掺杂个人情感之处,加之魏齐时代相接,北魏官吏的子孙为祖先争名,一时间群起而攻之,迫使魏收几次修改,并落了个“秽史”之名。其后直到唐代,总有人试图再撰魏史,取代《魏书》皆未如愿,这说明魏收对北魏史实的了解,他人无法企及,《魏书》的史料价值不可否定。就史学思想而言,魏收是重视“实录”的,《北史》本传称他“勒成魏籍,婉而有章,繁而不芜,志存实录”,是有事实根据的。其次,他著史颇具创新精神。在十志当中,他首创《释老志》,魏晋以来佛教盛行,对帝王平民都发生了很大影响,以往史书没有专门记载,魏收始创此志,弥补了这一缺憾。他还根据北魏特点,创立了《官氏志》,其中的“姓氏部”分别列举拓跋部和所属各部落、氏族原来的姓氏及所改的汉姓,基本上反映了拓跋部落的形成和许多部落、氏族间的离合过程。这都说明魏收对史书要反映社会的客观现象这一点,是有认识的。再次,书中虽有不少篇幅记载灾变、祥瑞之类内容,为现代学者所诟病,但因果报应之类不及以往史书那么多,如《天象志》只记天象变化(如彗见、日蚀等),至于天体星宫分野一概不记,便深得刘知几的赞赏, 《史通·书志篇》称其“凡所记录,多合事宜,寸有所长,贤于班、马远矣。”在史书如何服务现实政治方面,魏收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是他著史于北齐之时,而北齐由东魏禅位而来,他适应北齐统治者的需要,写北魏分裂的历史以东魏为正统,对东魏史事叙述详赡,不惜笔墨,对西魏着意贬斥,其军政大事或只字不提,或语焉不详。二是以浓墨重彩为高门大族树碑立传,对他们的谱系姻亲,不论亲疏详加胪列,竟有一传之中列举五、六十人者。当时人便对书中“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分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表示异议,魏收答以“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枝派”,可见魏收有意借史书为当时的门阀制度服务。在今日看来,后者或许有保存史料的效果,前者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
许止净
许止净(1879—1938),名业笏,江西彭泽人。清光绪甲辰翰林。住馆八年,后隐居。一九一七年,归心学佛,专志净土。于一九二二年,赴普陀朝礼大士,并谒印光大师求皈依,法名止净。始持长斋。发心编写‘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历史感应统记’、‘佛学救劫编’三书,次第完成流通,凡具正知见之缁素,皆叹其佛理高深,文学精粹。一九三六年,再求印公为授菩萨戒。止净虽博通经教,而全同愚夫愚妇,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逢僧必拜,见佛必礼。止净体弱多病。一九三八年五月,避难庐山牯岭黄龙寺,因疾奄卧。至闰七月,病势略瘥。九月初一日,招同居寺中之姚半僧至前,以后事相托。继则莞尔曰:‘今早梦见佛来,遍身璎珞,相好光明。向我道:我来看汝。我即礼拜。少顷梦醒。毋乃世尊慈悲,特来安慰我耶?若更得示现接引,令我带业往生,则大幸矣!’语已即合掌曰:‘西方再见!’自是不复出声,唯专心默念佛号。至初三早晨七时,安祥西归。通身冷透,头顶犹温。入龛时,遍身柔软如棉,俨若老僧入定状。面色光泽,逾于平时。正所谓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遗体留寺念佛七日,依法火化,骨灰留存黄龙寺。寿六十有三。生平佛学著作有《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历史感应统纪》、《佛学救劫篇》,并辅助印光大师编撰《四大名山志》。
-
薛福
薛福(1780年-1851年),字益庭,号瘦吟,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出生于江苏吴县,是清代医家薛雪之侄孙,兼具儒医风范与文学才华,吴江人李显若和王猷合编的《闻湖诗续抄》称其 “瘦吟治疾疏方,雄谈惊座” ,桐乡人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也赞他 “能诗精医理”。嘉庆末年,薛福前往王江泾悬壶济世,行医十余年,因医术未获广泛认可,境况不佳,后又移寓东禅寺及禾城行医。然而,又过去十余年,其生活境况愈发窘迫,最终于道光末年定居在王江泾镇西陶家浜,直至咸丰元年(1851年)冬月离世,享年七十一岁。在医学成就上,薛福习医时,叶天士的温热病学说盛行。他不仅深入钻研秦汉古典医籍,精读《内经》《难经》《伤寒论》,还探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等著作,尤其对治温理论与法则颇为认同。他结合江南地域特点,提出江南真伤寒少、温热病多的观点,主张对外感疾病用药要详察六淫感受,避免妄用辛热伤津之药,临证治疗以辛散、宣化为主,旨在拨动气机,使三焦通利,促使邪气分解。他撰写的《瘦吟医赘》成书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全书上下两卷,57页,两万余字,涵盖医论、临床治疗体会、有效验方等丰富内容,如治膨方、拔管方等,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
-
萧玉春
萧玉春(1829—1878),字璧卿,湖南蓝山人,同治年间江西永新知县,地方治理与文化保护的代表人物。萧玉春出身科举,同治元年(1862)中举,四年(1865)考取进士,后历任江西安义、万年、永新、湖口、宜丰等地知县,三度出任乡试同考官。其政绩尤以同治十一年(1872)任永新知县期间最为卓著,政务方面,他整顿地方治安,针对龙田村浮桥讹诈、市集滋事等问题,制定规条,以教惩并施平息乱象;文教领域,主持修纂《永新县志》(1874年成书),分十门二十六卷,补录兵革、人物等史料并详注文献来源,其《天文志》被《江西省志》采录,该志后于2018年校点再版;此外,他撰写《秀水书院记》、为地方文献《禾川书》作序,推动当地教育与文化传承。萧玉春博学多才,精通史地、天文、历算及医术,曾校订《蓝山县志》并撰《蓝山县志笔记》。其家族亦受荣荫,光绪元年(1875)父封中宪大夫,母诰封恭人,叔父赠朝议大夫。光绪四年(1878),萧玉春卒于宜丰知县任上,年仅五十岁。此外,萧玉春著有《读书随笔》《读史随笔》《醉红录》等作品。
-
许文雨
许文雨(1902—1957),一作许文玉,原名许孝轩,字维周,浙江奉化人。中国著名的文艺批评理论学家 。教育经历上,20 世纪 20 年代,许文雨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并顺利毕业,此后还留校担任讲师。职业发展过程中,他先后在暨南大学、之江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任职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爆发前,他还在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进行过教学工作 。他与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是小学同窗 ,同时是史学家范文澜的得意门生,并且还曾担任过蒋经国的老师 。1948 年前后,沙孟海邀请许文雨为蒋介石整修蒋氏家谱,然而许文雨因不愿卷入当时的时局,选择了推脱 。之后前往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其家属也随之在青岛定居 。建国后,他在郑州大学中文系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但在 “文化大革命” 期间,不幸遭受批斗,最终离世 。在学术成就上,许文雨著有《诗品释》《人间词话讲疏》《文论讲疏》《唐诗综论》《唐诗集解》《汉魏六朝诗集解》等。他对《诗品》的研究深入透彻,当时无人能及。在《唐诗集解》中,他将唐诗别出心裁地分为齐梁派、李白派、王维派、杜甫派、韩愈派、白居易派、词华派七派。这种划分并非依据时代先后,而是着重以艺术水准和发展走向为依据,以成就极高的诗人作为派别标识,其他诗人相应归入,使各流派特点清晰明了 。其《人间词话讲疏》于 1937 年初次出版,是首部对《人间词话》全书进行系统梳理讲解的专著,对王国维论词的观点多有阐释与发挥,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 。
-
薛古愚
薛古愚,字将仕,宋代医家,生卒不详,擅长女科。《女科万金方》一书旧题为薛古愚撰。论女科调经及胎产诸证。书引“东垣曰”,似有后人掺杂内容或伪作。
-
许起
许起,清代医家。字仁甫,又字壬瓠,号吟坞,自号江左老瓠。元和(今江苏苏州)人。贡生。工诗古文,善书法。少从同里顾惺游,得医学真传。尝避兵于沪上,得遇道州何绍基指授,书法益进。年七十六岁卒。因感于医家治霍乱不辨寒热,辄投以附桂等辛温香燥之药,遂缕述前代医家论说,详辨霍乱之寒热,使明霍乱之原由,并列 《伤寒论》、《肘后方》、《千金方》,以及朱丹溪、王孟英等诸家霍乱方治,撰成 《霍乱燃犀说》2卷,今存 《珍本医书集成》本。
-
小坂元佑
小坂元佑(?–1815),名营升,号牛渊,是江户医学馆的前身躋寿馆的作为百日教育时的经穴学讲师,现在可以看到的著作有《俞穴捷径》(1793年序刊)、《经穴籑要》(1810年序),《十四经全图》(1812年序刊),《针灸必用》(1816年序),《针灸备要》(书写年份不详)。代表性著作《经穴籑要》与原南阳《经穴汇解》并列为江户时期的针灸书。关于小坂的来历和学统,到现在为止很少被讨论,不过,他的活动和著作江户后期作为公共教育的经穴学,即了解针灸学的实际情况是很重要的。
-
玄默
玄默,一作元默。字中象,静海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初复官,历迁太常卿。六年春,以佥都御史巡抚河南。流贼由均州犯河内,默率左良玉、汤九州、李卑、邓玘兵待境上,复率九州乘雪夜薄吴城贼营,大破之。嵩、雒以北名城数十,贼避勿敢攻。奇瑜既失李自成于车箱峡,默自汝州移驻卢氏,檄良玉、九州各陈兵守要害,得稍宁者数月。当是时,贼势张,良玉等承督师檄,守备尚固。默率诸将斩获良多,贼多趋秦、楚境。已,分为三,自颍州犯凤阳皇陵,中州所在告急。八年夏默因病归里,八年卒。”
-
许浚
许浚(1546~1615)朝鲜王朝时期名医。字清源,号龟岩。生于京畿道阳川。宣祖时考入内医院,凭借高超的内科医术在王室诊疗中屡建功名。1592年壬辰倭乱之际,以御医身份护从王侧,直至复国。1604年受赐护圣功臣,1606年加封阳平君。后因台谏反对被撤销职位。1608年宣祖逝世,被增以医疗疏忽之罪,予以罢职。一生历经朝鲜宣祖及光海君两朝,任医官39年,死后被追封为辅国崇禄大夫。著有医书《东医宝鉴》《疫神方》《新纂瘟方》《谚解救急方》《谚解痘疮集要》《谚解胎产集要》《脉诀集成》《纂图方论脉诀集成》 等。所谓“谚解”,就是用朝鲜语(而非汉语的文言文)写就。其医书中最著名的当属《东医宝鉴》,该书为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医书。1596年许浚受王命着手编纂此书,光海君二年(1610)此书得以出版。该书主要记述描写了朝鲜半岛出产的药材,所以对于朝鲜人来讲,其内容比明朝的《本草纲目》更为实用,堪称朝鲜半岛的“本草纲目”。除此以外,在明朝医学不断衰落的当时,该书还更新了很多医学观点。《东医宝鉴》不仅极大影响了朝鲜韩方医学的发展,18世纪在日本和清朝著述刊行后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现已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被韩国指定为国宝,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
许兰雪轩
许兰雪轩(1563~1589)朝鲜王朝中期诗人。原名楚姬,号兰雪轩,又号景樊。生于文化氛围比较宽松的两班贵族家庭,父亲许晔和哥哥许筬、许篈是当时文坛知名之士,弟弟许筠是著名小说家。自幼聪慧多才,8岁作汉诗《广寒殿玉楼上梁文》,传达了想摆脱身为儿童和女性的诸多枷锁,前往仙界的想法,受时人称道,被传为神童。得益于父亲的通达,自幼和弟兄一起接受教育。在哥哥许篈的引荐下,跟随当时蜚声文坛的诗人李达学习诗文。
15岁嫁于南人名门家庭出身的金诚立,开启了一段不幸福的婚后生活。夫家思想保守,受过良好教育,有着非凡才华的许兰雪轩不但得到婆婆的理解,还经常受到虐待;固执又不知变通的丈夫也对其敬而远之,经常以科举考试为由,流连在外。与此同时,许兰雪轩的父亲许晔和最喜欢她照顾她的哥哥许篈相继离世,家世逐渐衰落。后来,她的两个孩子又相继因病夭折,自己又流产。各种忧伤愁苦折磨着孤独郁郁不得志的许兰雪轩,她的健康也渐渐受到了影响。悲伤之余她写诗预言了自己的死亡——“碧海浸瑶海,靑鸾倚彩鸾。芙蓉三九朵,红堕月霜寒。”一语成谶,她于27岁时离世。许兰雪轩离世后,金诚立和南阳洪氏再婚,不久后战死于壬辰倭乱。
许兰雪轩临终之前,让人把她所有的诗作都烧毁,传说中足有满满一屋子的作品全都付之一炬。但其弟弟许筠感慨于姐姐的非凡才华,觉得被烧毁的诗作过于可惜,所以将姐姐留在娘家的诗作,以及他平时心中暗记的作品整理成《兰雪轩集》出版。生活的坎坷以及不能接受自己才华的社会和家庭造就了许兰雪轩抑郁、伤感的气质。她的诗多写别离、相思、怀旧,处处透露着凄苦的心情。也不乏有感慨社会现实中种种问题的诗文。其诗文中出现的筑城役夫和练兵习武的边防将士形象,描述的贫苦农民悲惨遭遇,以及表达的对统治阶级无能抵御外敌的忧虑,都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贫女吟》中写贫苦的少女,寒冬深夜,两手冻得僵直,还在为别人做嫁衣裳,表达了她心中的不平。还有的诗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此外,还有一些诗篇吟咏了男女爱情和山水景物。作为朝鲜时代的天才女诗人,她的才华也得到了朝鲜后期士大夫们的认可。
许兰雪轩的作品很早就传来中国。1598年明人吴子鱼随军东援朝鲜,从许筠处得其诗200多篇。1606年,许筠在朱之蕃出使朝鲜之际将《兰雪轩诗集》予以馈赠。朱之蕃看后颇为惊叹,遂将《兰雪轩集》带回明朝,附上明朝使臣梁有年的序文刊行,引起当时文人的轰动。沈德潜认为她的一些作品“风格意度俱好”。进入18世纪,许兰雪轩的诗又经东来进行贸易的日本人传到了日本,在日本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是,也有人发现许兰雪轩的部分诗文疑似参考了中国唐诗。无论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个女诗人能留下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才能还是毋庸置疑的。
-
竺仙梵仙
竺仙梵仙(1292~1348)元代临济宗僧。明州(浙江)象山人,俗姓徐。字竺仙(仙)。号来来禅子、寂胜幢、思归叟。八岁,入吴兴(浙江)资福院,为别源流之侍童。十八岁,依灵山之瑞云隐受具足戒。未久,乃游访诸名刹,并参谒晦机元熙、云外云岫、元叟行端、中峰明本等师,后成为古林清茂之法嗣。天历二年(1329),随径山之明极楚俊东渡日本,受到北条高时、足利尊氏之崇信。翌年,至镰仓,任建长寺之第一座,其后,历住净妙寺、净智寺。建武二年(1335),成为无量寺之开山第一祖。历应四年(1341),住于京都之南禅寺,朝廷遂将该寺之寺格升为天下第一。复转住楞伽院、真如寺、建长寺等。正平三年示寂,世寿五十七,法腊三十九。嗣法者有大年法延、椿庭海寿等,该法系称为竺仙派(又作古林派,梅林门徒),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师著有竺仙和尚语录、天柱集、来来禅子歌、来来禅子东渡集、古林和尚行实等各一卷。[本朝高僧传卷二十七、延宝传灯录卷五、扶桑五山记卷二、卷三、卷五]
-
雪江宗深
雪江宗深(1408~1486),室町时代的临济宗僧人。摄津生,俗姓源氏,谥号佛日真照禅师。最初在京都建仁寺的五叶庵师从文瑛禅师,之后离开五山,在尾张犬山的瑞泉寺参拜日峰宗舜,并参禅日峰的弟子义天玄诏,继承了该法。住在妙心寺塔头养源院,在义天寂后细川胜元的归依下成为龙安寺的住持,1462年(宽正3)奉敕入大德寺,但按照义天的例子,3天就退了。应仁之乱时,逃到丹波八木的龙兴寺进行学生的指导,乱后致力于妙心寺的复兴,77年(文明9)后从土御门天皇那里得到了妙心寺复兴的旨意。他善于经营寺院,在细川胜元父子的庇护下,出色地复兴了因应仁之乱而烧毁的妙心寺。另外,培养了景川宗隆(1425-1500)、悟溪宗顿(1416-1500)、特芳禅杰(1419-1506)、东阳英朝(1428-1504)所谓的四杰,奠定了妙心寺派飞跃的基础。在妙心寺发展的基础建设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晚年患中风,以世寿79示寂。遗骨安置在1480年雪江创建的妙心寺塔头衡梅院。
-
徐献忠
徐献忠(1469年-1545年),明代诗文作家。字伯臣。华亭(上海松江)人。嘉靖三年(1524)以文自记在瑁湖所构太玄亭。嘉靖四年中举,再试不第,授奉化知县。嘉靖二十三年,因傲抗上司沈恺,被挤去职。乐吴兴山水,遂徙居其地。嘉靖二十六年,曾游宜兴土洞,作《秋日阳羡舟中》诗。嘉靖三十九年,刊刻所辑《吴兴掌故集》17卷。嘉靖四十三年,刊刻所著《长谷集》15卷。病卒于吴兴。他善赋,曾作《白莲》、《羽扇》、《芦汀》、《灵泉》诸赋,皆为时人所诵。尤其是他所作的《布赋》,述说妇女织作之苦、官吏征敛的残酷。他亦能诗。诗风开爽清逸,如“林密交加树,山迷去经云”,“回暮牛羊下,时同麋鹿群”,“门临绝壁高于鸟,竹引泉流曲似蛇”,“别浦烟光分蟹含,隔林晴日上鱼梁”等。他亦善文,文多小品。他著述甚丰,还著有《乐府原》15卷,辑《六朝声偶集》、《百家唐诗》100卷,《山房九笈》、《水品》2卷等。生平事略见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九《徐献忠墓志铭》、《明史》卷二八七、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一四、《国朝征献录》卷八五等。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