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
  • 姓名:孔子
  • 别名:名丘,字仲尼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 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 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 民族族群: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是宋国贵族。父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母颜氏。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多能鄙事”。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15岁即“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不得志,返鲁。“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鲁定公九年(前501)见用于鲁,任中都宰,“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再行为大司寇。孔子任于鲁,齐人恐惧,以女乐馈于当政之君鲁定公,欲以怠堕鲁国之政,果然奏效,孔子感到政治抱负难以施展,便带领弟子开始了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生活。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归鲁,仍不被重用。晚年致力于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


孔子的一生,在宗教天命观上,敬重天命,但却怀疑鬼神。在哲学思想上,他的天道观包含着辩证法因素,他的人道观的主要特点是标仁智以统礼乐。在认识论上,他提出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认为前者高于后者,但他没有举出一个生而知之者,即便他自己,也“非生而知之”。所以他十分强调学而知之,认为不好学即有“六蔽”之患,他自己一生“好学不厌”,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非常崇尚中庸,称中庸为至德,要求君子在处事过程中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过犹不及。在伦理思想上,他强调“仁”,把它做为伦理思想之根本。此外他还提出忠、信、恕、孝、悌、恭、宽、敏、惠、义等道德规范,特别重视道德修养,提出关于修养方法和修养境界的理论。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为政以德”,主张君主集权,却又反对个人独裁与大臣专权。他称颂周制,但并不认为周制是永恒的、尽善尽美的,更非主张复古。在政治思想上,他崇尚“大同”。在教育思想上,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理想人才。他的教育内容涉及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美育教育、体育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等,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此外,他在法律、经济、军事、心理学、美学、逻辑学、史学等方面也都提出过极为深刻的见解。


孔子生前没有把他的思想著述成书,死后,弟子们搜集他生前的言行,编成《论语》,来传述他的思想。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思想从此便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孔子本人也不断地被封建统治阶级上尊号,成为“圣人”、“万世师表”等等,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儒家文化的奠基者和创造者,全世界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尊敬。

猜你喜欢的书

出租

一九二○年五月十二号的下午,索米斯从自己住的武士桥旅馆里出来,打算上考克街附近一家画店看一批画展,顺便看看未来派的“未来”。他没有坐车。自从大战以来,只要有办法可想,他从来不坐马车。在他眼睛里,那些马车夫都是一群没有礼貌的家伙;不过现在战争已经结束,马车又有点供过于求起来,这班人遵照人性的习惯,又开始变得有点礼貌了。虽说如此,索米斯仍旧不痛快他们,心灵深处总把这些人和过去阴暗的记忆看成一个东西;而现在,就如他这个阶级所有的人一样,隐隐又把他们和革命看成一体了。大战期间,他曾经有一个时期相当焦急;和平后有一个时期焦急得还要厉害;这些经历都产生了一种顽强的心理后果。

曝书亭集[四库本]

八十卷。《附录》一卷。清朱彝尊撰。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称小长庐钓鱼师。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擅长诗、古文。词宗姜夔、张炎,风格清丽。为浙派词的创始者。所作咏物词和集句词,偏重形式。诗与王士祯齐名,称“南北两大宗”。作品清峭而好用僻典。有 《经义考》三百卷、《月下旧闻》 四十二卷及《曝书亭集》、《明诗综》、《词综》等。是集凡赋一卷,诗二十二卷,皆编年为次。始于顺治二年(1645),迄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凡六十五年之作。其纪年皆用《尔雅》岁阳岁阴之名,从古例。词七卷:有《江湖载酒集》、《茶烟閤体物集》、《蕃锦集》等杂文五十卷,分二十六体。附录《叶儿乐府》一卷,则所作小令。朱彝尊未入翰林时,尝编其行稿为《竹垞文类》。王士祯为作序,极称其永嘉诗中 “南亭”,“西射堂”,“孤屿”、“瞿溪”诸篇。然是时仅规模王、孟,未尽所长。至其中岁以还,则学问愈博,风骨愈壮。长篇险韵,出奇无穷。赵执信《谈龙录》论:“国朝之诗,以彝尊及王士祯为大家。王的才高,而朱的学博”,亦公论。暮年老笔纵横,天真烂漫,随意所造,颇乏翦裁。他的古文写作,根底也很深厚。题跋诸作,订讹辨异,考证源本,见出其作为经学家本事。诗以《风怀诗》为世所称,小诗如《上谷道中》也浑厚可读,有盛唐边塞诗气象。《水龙吟·谒张子房祠》一词,似有对明亡的遗恨寄托。作为浙派词领袖,他的词崇尚空灵,以清丽高秀见长。但过于追求形式,有时不免流于碎巧。《曝书亭集》初有康熙间刻本。后有乾隆间刻本。近代有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清康熙五十三年本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辑《四部备要》排印本,民国二十五年 (1936) 上海中华书局辑《四部备要》缩印本。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天启吴兴备志

浙江地方志。明董斯张纂,三十二卷。斯张字遐周,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监生,著《广博物志》等书。是编天启四年(1624)告成。记事止天启初年,约二十三万字。分帝胄、宫闱、封爵、宦师、人物、建置、岩壑、田赋、水利、选举、战守、赈恤、祥孽、书画、方物等二十六征,采摭极富。载历代书画家三十余人,录历代田赋、兴修水利设施等有很高参考价值。匡籍共订正《南史》、《太平御览》、《浙江通志》、《万姓统谱》等四十五种,明以前著作错误一百四十余则,是珍贵的校勘学资料。每“征”内容皆录自古籍,载其原文,下标出处,足资考据,是一部具有类书特点的地方志,为后世学者推重。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董朝柱抄残本,另有《四库全书》、《吴兴丛书》本。

妇女双名记

一卷。明李肇亨撰。李肇亨字会泰,嘉兴(今属浙江)人。本书所录古今妇女双名共六十七人。书中自序谓王元美《弇卅卮言》、张睿父《琅琊代醉编》、陈无功《析醉漫录》中皆有所载,而彼此未备,暇日偶有所睹,即随手录出,又兼三书考其出处云。

柳氏传

唐代传奇小说。又称《章台柳传》。1卷。许尧佐撰。《太平广记》卷485采入。故事梗概是说名列“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韩翊,得友人李生所赠宠姬柳氏。2人感情极好。“安史之乱”中,2人失散。韩翊在节度使侯希逸帐下任书记,柳氏剪发寄居寺庙。乱平后,韩翊派人寻找柳氏,并以练囊盛麩金,题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见诗啼泣,并有答诗,但不久柳氏就被恃功邀宠的蕃将沙吒利劫去。韩翊在一次酒宴上神情沮丧,座中有虞侯许俊答应相助,不一会儿就以智谋劫回柳氏。侯希逸也奏明皇上,遂以柳氏归韩翊。这个爱情故事是当时真人真事,早已广为流传。《本事诗》“感情第一”中也载有此事,是孟棨据目击者赵唯的口述所记。与本篇比较,《本事诗》所载此事的文字有差异,无篇末感慨,却多出韩翊复得柳氏以后的轶事。其情节后来被引为典故,改写成戏本。明代《玉合记》、《练囊记》、《章台柳》等都是演此故事的传奇剧。本篇被收入《绿窗女史》、《五朝小说》、《唐人说荟》、《龙威秘书》、《丛书集成初编》、《旧小说》等丛书,题《章台柳传》。《虞初志》、《唐宋传奇集》、《唐人小说》中所收入的本篇,题名为《柳氏传》。

孏窟词

孏[lǎn]窟词,宋词别集。1卷。侯寘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将其编入词曲类。其他传世版本,尚有明毛氏汲古阁刊《宋名家词》本,并曾收入《四部备要》等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指出:“(侯)寘为晁氏之甥,犹有元祐旧家风流余韵,故交游皆胜流,词亦婉约娴雅,无酒楼歌馆簪舄狼籍之态。虽名不甚著,而在南宋著家之中,要不能不推为作者。”侯寘存词近百首,应酬祝寿之作语多重复,是其一病;但记游咏怀之作却以写景工致,感情真切见长。小词如〔渔家傲〕 (本是潇湘渔艇客)、〔阮郎归〕《和邢公昭》等,都写得清爽可诵,韵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