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
  • 姓名:孔子
  • 别名:名丘,字仲尼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 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 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 民族族群: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是宋国贵族。父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母颜氏。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多能鄙事”。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15岁即“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不得志,返鲁。“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鲁定公九年(前501)见用于鲁,任中都宰,“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再行为大司寇。孔子任于鲁,齐人恐惧,以女乐馈于当政之君鲁定公,欲以怠堕鲁国之政,果然奏效,孔子感到政治抱负难以施展,便带领弟子开始了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生活。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归鲁,仍不被重用。晚年致力于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


孔子的一生,在宗教天命观上,敬重天命,但却怀疑鬼神。在哲学思想上,他的天道观包含着辩证法因素,他的人道观的主要特点是标仁智以统礼乐。在认识论上,他提出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认为前者高于后者,但他没有举出一个生而知之者,即便他自己,也“非生而知之”。所以他十分强调学而知之,认为不好学即有“六蔽”之患,他自己一生“好学不厌”,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非常崇尚中庸,称中庸为至德,要求君子在处事过程中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过犹不及。在伦理思想上,他强调“仁”,把它做为伦理思想之根本。此外他还提出忠、信、恕、孝、悌、恭、宽、敏、惠、义等道德规范,特别重视道德修养,提出关于修养方法和修养境界的理论。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为政以德”,主张君主集权,却又反对个人独裁与大臣专权。他称颂周制,但并不认为周制是永恒的、尽善尽美的,更非主张复古。在政治思想上,他崇尚“大同”。在教育思想上,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理想人才。他的教育内容涉及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美育教育、体育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等,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此外,他在法律、经济、军事、心理学、美学、逻辑学、史学等方面也都提出过极为深刻的见解。


孔子生前没有把他的思想著述成书,死后,弟子们搜集他生前的言行,编成《论语》,来传述他的思想。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思想从此便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孔子本人也不断地被封建统治阶级上尊号,成为“圣人”、“万世师表”等等,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儒家文化的奠基者和创造者,全世界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尊敬。

猜你喜欢的书

死于威尼斯

死于威尼斯

《死于威尼斯》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于1911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德国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他恋上一个少年,又因为某种机缘滞留威尼斯。此时威尼斯开始流行霍乱,而政府则封锁了消息。作家迷恋少年,长时间地追逐使他精疲力尽,同时他又吃了过于成熟而几近腐烂的草莓,染上霍乱,死于当地。 托马斯·曼用主人公的死亡来提醒所有的艺术家: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将遭遇致命的危险。

白华楼藏稿

白华楼藏稿

诗文别集。明茅坤著。三十四卷。计分《藏稿》十一卷、《续稿》十五卷、《吟稿》八卷。前二种为文集,后一种为诗集。其文刻意摹仿司马迁、欧阳修,喜跌宕激射。“秦汉之文有窠臼,自李梦阳始;唐宋之文亦有窠臼,则自坤始”(《四库全书总目》)。成就逊于唐顺之、归有光。

富克锦舆地略

富克锦舆地略

边疆地理著作。清祁巂藻纂。一卷。巂藻字春圃,号实甫,山西寿阳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礼部尚书致仕, 著《䜱䜪亭集》。其父为清代著名地理历史学家祁韵士,故巂藻于舆地之学亦有著述,此志即其一。记富克锦屯镇与卡伦等,凡相去里数、驻兵、未垦荒土地皆有叙述。共计屯镇十余处,较《吉林通志》记载翔实。为第一部专记黑龙江富锦及其周围地区屯镇、卡伦志书。反映道光、咸丰之际该地屯镇与卡伦驻兵情况。于清末黑龙江、吉林地方史的研究,可起拾遗补阙作用。无刻本,手稿存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室,有1985年黑龙江出版社点校排印本。

装潢志译注

装潢志译注

论述装裱技艺的著作。 明周嘉胄撰。周嘉胄,字江 左。扬州(今属江苏)人,主要生活于万历 年间。著有《香乘》一书,采摭极博。 《装潢志》论述装裱书画和碑帖的各 种技术、格式,是作者数十年实践的总结, 所论极为精审。此书虽与画论、画理、画 法无关,但诚如作者所说:“装潢非人,随 手捐弃,良可痛惋。故装潢优劣,实名迹 存亡系焉。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 故应予重视。 《装潢志》先论审视气色,以决定书画 付装前的处理,继论洗、揭、补的方法、技 巧。再论衬边、小托、补全、瓖攒、幅式、覆 背、上下壁、安轴、上杆、上贴、贴签、囊函 等法。对于形式不同的手卷、册叶、碑帖、 墨纸,和质地不同的纸、绫、绢等的装裱技 艺,都详明授法。甚至涉及染古绢托纸、 治画粉变黑、手制装碑帖册叶之硬壳和治 糊、用糊、制轴等法,对于气候、表房、题后 亦有详细论述。作者还仿《辍耕录》所列 画之十三科,列表背十三科,皆为重要心 得。 曾收入《画论丛刊》,又有《美术丛书》 本。

吴子白话译文

吴子白话译文

中国战国时期吴起著。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先后在鲁、魏、楚国任职,以敢于改革、善于用兵著称。本书相传是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论兵言论的辑录,传世本仅存6篇,分上下两卷,是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古代军事理论名作。本书以“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为核心,对于战争目的、作战指导,尤其是治军问题作了较深刻的论述。作者明确提出整军经武的目的是“图国家”,认为引起战争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的争名逐利,或国家内乱饥荒。要避免战争就必须外治武备、内修文德,组织精锐的军队,使之明礼知耻,亲近人民,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战争的政治性质。作者还提出了根据不同敌情采取不同打法的“因形用权”作战指导思想。强调分析敌情、民性、经济状况和地理位置,从而在总体上把握一国的强弱特性,根据不同特性分别采取分之、恐之、激之、劳之等方式去战胜敌人。在治军方面,他提出“明法审令”“以治为胜”的原则,强调把严格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训练方法上要使“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及至三军,做到人人相教,既要懂得作战原则,还要熟习各种战法和阵法。此为吴子白话译文。

四无所畏经

四无所畏经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佛在给孤独园向诸比丘阐说如来成就之四无畏,并说佛于八大众中了无怖畏。又巴利本中部第十二大师子吼经(M.12 Maha^si^hana^da sutta,汉译身毛喜竖经卷上)中之一节,内容与本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