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
  • 姓名:孔子
  • 别名:名丘,字仲尼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 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 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 民族族群: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是宋国贵族。父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母颜氏。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多能鄙事”。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15岁即“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不得志,返鲁。“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鲁定公九年(前501)见用于鲁,任中都宰,“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再行为大司寇。孔子任于鲁,齐人恐惧,以女乐馈于当政之君鲁定公,欲以怠堕鲁国之政,果然奏效,孔子感到政治抱负难以施展,便带领弟子开始了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生活。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归鲁,仍不被重用。晚年致力于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


孔子的一生,在宗教天命观上,敬重天命,但却怀疑鬼神。在哲学思想上,他的天道观包含着辩证法因素,他的人道观的主要特点是标仁智以统礼乐。在认识论上,他提出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认为前者高于后者,但他没有举出一个生而知之者,即便他自己,也“非生而知之”。所以他十分强调学而知之,认为不好学即有“六蔽”之患,他自己一生“好学不厌”,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非常崇尚中庸,称中庸为至德,要求君子在处事过程中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过犹不及。在伦理思想上,他强调“仁”,把它做为伦理思想之根本。此外他还提出忠、信、恕、孝、悌、恭、宽、敏、惠、义等道德规范,特别重视道德修养,提出关于修养方法和修养境界的理论。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为政以德”,主张君主集权,却又反对个人独裁与大臣专权。他称颂周制,但并不认为周制是永恒的、尽善尽美的,更非主张复古。在政治思想上,他崇尚“大同”。在教育思想上,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理想人才。他的教育内容涉及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美育教育、体育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等,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此外,他在法律、经济、军事、心理学、美学、逻辑学、史学等方面也都提出过极为深刻的见解。


孔子生前没有把他的思想著述成书,死后,弟子们搜集他生前的言行,编成《论语》,来传述他的思想。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思想从此便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孔子本人也不断地被封建统治阶级上尊号,成为“圣人”、“万世师表”等等,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儒家文化的奠基者和创造者,全世界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尊敬。

猜你喜欢的书

善终旅店

善终旅店

《善终旅店》原名《比利时短篇小说集》,为比利时近代短篇小说精选集,由我国现代文坛著名诗人戴望舒先生精心选译。本书主要选译比利时的著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用佛兰芒语写作的皮思、德林克、都散、倍凯尔曼、曷佛尔、蒂麦尔芒、克尼思等人,以及用法文写作的特各司德、梅特林克、维尔哈仑、德穆尔特、克安司、勒穆尼、海伦思等人的作品共20篇。每篇作品都堪称经典,抑或浓挚动人,抑或苍老简括,在平淡朴素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故事。

舌鉴辨正

舌鉴辨正

诊法著作。清梁玉瑜撰,陶保廉录。二卷。玉瑜有 《医学答问》 已著录。保廉侍亲宦游,足迹半中国,于新疆病心烦骨痛,求治于玉瑜。后深得其传,笔录成书于光绪二十年(1894)。卷上,列论白舌三十二条、黄舌二十五条、黑舌二十三条。卷下,列论灰舌十七条、红舌四十一条、霉酱舌三条、妊娠伤寒舌六条、蓝舌二条。凡百四十九条。每舌作总论,述其辨证大纲。每条均绘图,并叙其形象及具体辨证方法。书中旁参张登《伤寒舌鉴》、《薛氏医案》 诸书,条分缕析,言简意明,有证有方,图文并茂。对临证治疗及舌诊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三年兰州固本堂书局刊本,光绪三十一年云南高等学堂刊本,光绪三十二年石印本。

神农本草经疏

神农本草经疏

三十卷。明缪希雍撰。又名 《本草经疏》。缪氏医术精湛,对本草研究尤为精深。他以 《神农本草经》 为经,以《名医别录》为纬,历三十余载,撰成此书。此书目录编次悉依宋代《大观证类本草》,部分混杂者,为之补正。刊于天启五年 (1625)。其取名缪氏曾称 “本草出自神农,譬之五经,增补别录,譬诸注疏,故名。”此书分本草为十部,卷一至卷二为续序例上、下。续序例上对药之性味、主治、七方十剂、五脏苦欲补泻等作了论述。续序例下,分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淫、杂证、妇人、小儿、外科七门。卷三至卷三十,按《大观证类本草》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人、禽、兽、虫、鱼、果、米谷、菜等十部,共载药物一千四百余种。此书为缪氏对《神农本草经》的注释与阐发,以及一生药学经验之总结。缪氏在此书中对中药的作用,相互间作用的差异,每位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其应用禁忌,一一加以说明。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用药原则及药物的具体运用。此书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比较,李氏《本草纲目》以品种的齐全、部类的系属、采制的鉴定、功用的综述性等取胜,而此书则以述功寻验,明其所以然,条分缕析,发其隐微之旨为佳。是一部深刻而系统论述中药药性理论的巨著,对我国药物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使我国的本草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由研究药物的效用发展到重视中药药理的研究阶段。清代著名药学家吴仪洛云:“缪氏之《经疏》,不特著药性功能,且兼其优劣,其中多所发明。”缪氏自序称:“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足见此书宜于实用。有明天启五年(1625)绿君亭刊本、《四库全书》本、清光绪辛卯年(1891)池阳周氏校刊本。

仁端录

仁端录

十六卷。明徐谦(生卒年不详)撰。陈葵删定。又名《仁端录痘疹》。徐谦字仲光,号澄观,嘉兴 (今属浙江)人。陈葵字尽夫,武水(今属山东)人。此书专论痘病诸法。徐氏认为治痘应分明五脏所主及经络传变,观形察色,因证施治。关于痘疮之证,自古以来论说不详,唯董汲偶有涉及,然其书不传。而痘疹之病自元明以来为人之通病,而著方立论者自元明以后始详。其观点有以固元气为主者,认为元气既盛,自能驱除毒气;以攻毒气为主者,认为毒气既解,始可保元气无恙。于是治痘形成两家,攻、补异途,寒、温殊用,各执门户之见。此书认为不可偏执于攻或补之法,应灵活变通,审证施疗。于是推原本始,备载治验,持两家之平,而撰此书,后又经弟子陈葵删定。约成书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书中包括痘病总括、辨痘形色、分期调治、痘疹兼证、方药、药性、痘疹歌赋及杂说等。备明实用。有清初抄本,《四库全书》本及影印本。

尚论篇

尚论篇

伤寒著作。八卷。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清·喻昌撰。初刻于1648年。本书主要参考《伤寒论条辨》。但编次有所不同,内容有所补正。 喻氏遵方有执之论,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湿,夏秋伤于暑为主病之大纲;四序之中,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之中,以太阳为大纲;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细绎有关条文。其余《伤寒论》原文,则六经各自为篇。将合病、并病、坏病、疾病四类,附于三阳经末;将过经不解、差后劳复、阴阳易等附于三阴经末。全书提纲挈领,条理比较清楚。本书于1763年江西黎川陈氏重刊时并为四卷,而别刻喻昌《尚论后篇》四卷,论述温证、伤寒、真中风,小儿诸症以及太阳阳明方、阳明少阳方、三阴及各证方等,与《尚论篇》合为八卷。现存20多种清刻本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

简称《华严经要解》。佛教著述。宋建炎二年(1128)戒环集。一卷。简述《华严经》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1)“悬叙”,叙述《华严经》的根本宗旨,认为此经讲诸佛与众生的平等佛性、本真德用,全部经文都在于“发明当人自性故有之德”;(2)“释题”,解释《华严经》题目;(3)“科解”,介绍“十会四十品”的分段结构及内容。注释主要本于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并参考澄观的见解。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