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昌

- 姓名:王克昌
- 别名:字燕及,号澹园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山东临淄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克昌,字燕及,号澹园,别号瀚渑,山东临淄县人。康熙二十六年 (1687)经魁,三十年 (1691)进士,三十八年 (1699) 授贵州贵定县知县。四十年(1701)调知永从县,四十四年(1705)任保德知州,在任六年,后升刑部江西司员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编修《保德州周志》任主修,监生殷梦高增订付梓。在任修北城三十余丈,东城楼一座。又建仓房五间,修州署谯楼、大堂、私宅住房,焕然一新。为政宽严并用,颂声载道。升山西保德州知州,转刑部员外郎、著有《澹园文稿》。
按《保德州志》为明弘治十八年知州周山仿成化本《山西通志》辑成,其后有万历二十九年和四十二年知州韩朝贡、胡楠递修本。周韩二本,均已失传,胡志详洽而多繁冗。康熙十二年(1673)知州张光岳曾为之芟削续补,然又过分简陋,且未刊行。王克昌任知州后,鉴于旧志不修已百余年,文残献阙,遂开局修志,聘殷梦高主纂,广为稽考,增其缺略,订其讹舛,历二月志成。
王克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欲望与幸福
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苦恼和争斗的世界?叔本华提出两条途径:第一是艺术的解脱,艺术具有超越自我和物质利害的力量,而达到无意欲的境界。第二是寻求永恒的解脱,唯有从根本上否定意志,基督教和佛教的苦修生活,即是一种否定意志的状态。这是现实中的人永远达不到的境界。
至言总
至言总,原题「会稽禹穴道士范翛然撰。」据日本吉冈义丰考证,约成书于中晚唐。五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云笈七签》卷三十五亦摘录本书。书分五篇,分别汇辑道教修炼方术:卷一〈斋戒〉,言上清、灵宝、洞神、太一、旨教、涂炭六等斋法要旨及有关禁戒。 卷二〈养生〉,言静心修性、脏腑保养、服药神枕等摄生方术。 卷三〈禁忌〉,内载忧畏鬼神及饮食起居之禁忌。 卷四〈运气〉,内载诸家服气导引之法。 卷五〈补导〉,内载诸家按摩方法及赏善罚恶之功过格。全书广征博引,其内容多与《斋戒录》、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孙思邈《枕中记》等唐代道书类同。
道体论
原题「通玄先生述」。此通玄先生疑即五代道士张荐明。亦有人认为此书为唐代道士张果或司马承祯所作。宋《崇文总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但不题撰人姓名,现有《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书分为〈论老子道经〉、〈问道论〉、〈道体义〉三篇,皆自设问答,阐述「道体」之义。其思想观点及论证方法,与唐初道教重点哲学相能。作者具有无同异生化等不同角度,反复推论道德、道物、名实、空有、假实、无名与有名、虚寂与混成等哲学范畴之相对统关系。认为道是万物之本体,万物与道间中有异,二位一体,即一不二。书称:「物以道为体,道还以物为体」;「就物差而辨,道物常异;就体实而言,物即是道,道即是物。」道体非有非无,无始无终,妙绝形名而圆周万类;能包万物,能生万物,而包无所包,生无所生,非与万物相待者也。故道体与万物是一非,是一非二,能双非之,亦能双是之,而非之与是,皆不得道体。所谓无名亦不得体,有名亦不得体,有无亦不得体,无有无亦不得体。「不在四者,不离四者,乃可得耳」。但此所谓得者,亦竟无所得。「得无所得而不离四得矣。」此说显然吸收佛教中理派双是双非,离四句,绝自非而归无所得之辨证逻辑,书中最终以「兼忘二边,双泯有无」,为悟得道体之宗极玄旨。其说虽本于庄子之「坐忘」,亦有取于佛氏「双忘」之义,是为研究唐代道教哲学之重要资料。
白云仙人灵草歌
白云仙人灵草歌。未署撰人。一卷。底本出处:《 正统道藏》 洞神部众术类。序文缺。正文亦有缺佚。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歌为唐司马承祯撰。述草药五十四味,用于外丹术。
木皮散人鼓词
鼓词作品。清贾应宠作。有多种版本传世。主要有卢氏慎始斋精刻本《木皮词》、北平中华印书局铅印本《木皮鼓词》、昌平赵氏藏刘阶平编印本《木皮词》、光绪三十三年(1907)叶氏观古堂刊《双楳景闇丛书》本《木皮散人鼓词》、清末石印本《江湖鼓词》、宣统二年(1910)上海章福记石印本《绘图警世钟》、潍县和记印刷局铅印本《木皮子传》、自笑轩主人校订童友社石印本《木皮子传》、民国二年(1913)瞰地楼书社石印本《木皮子传》、嘉庆间传抄本《木皮子传》,文字内容多有不同。1982年齐鲁书社排印关德栋、周中明《贾凫西木皮词校注》,即以卢氏本为底本,校以上述其他各本而成。前为《历代史略鼓词》,凡开场致语、引子、正传、尾声四部分,后为《太师挚适齐全章》鼓词,附录传记、序跋及贾应宠所著《澹圃诗草》,为今传最佳本。
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纯梵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