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徐居正

    徐居正

    徐居正(1420~1488),朝鲜王朝世宗、成宗年间的学者、文学评论家、诗人。字刚中,号四佳亭。生于庆尚道大丘。一生历事六朝,侍经筵四十五年,主文衡二十六年,掌选二十三榜,官至赞成事,封达城君。在文学、天文、地理、医学等多个领域颇有造诣,学问、道德为世人所重。朝鲜成宗七年(1476)明使祁顺、张瑾出使朝鲜时,徐居正以能文充任远接使及馆伴,其文才深受明使赏识,祁顺评价他“如公之才,求之中朝,不过二三人耳”(《成宗实录》卷223)。徐居正对朝鲜文学的贡献一方面体现在他的汉诗创作上,代表作品有律诗《苦雨叹》《老牛叹》《东家叹》等;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他的撰著中。朝鲜王朝初年,他参修《经国大典》,受命与时贤同撰《东文选》《舆地胜览》等书,但这些作品大部分出于他一人之手。此外,他还留有重要历史著作《三国史节要》《东国通鉴》,稗说文学作品《笔苑杂记》《新撰东国舆地胜览》《太平闲话》《滑稽传》,以及文集《四佳集》。由他选编的《东文选》,收录了朝鲜新罗时代以来的诗文,使一些重要作家的作品得以流传下来,保存了古代文化遗产。《东文选》不仅是一部珍贵的朝鲜文学选集,也是今天世人了解高丽文学创作的重要文献。所著《东人诗话》是朝鲜15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评论集。《东人诗话》不仅评论了朝鲜的历代诗人及作品,对中国诗人杜甫、苏轼以及乐府诗也有所评述。他主张“诗当先气节,而后文藻”,认为好的诗文可以为国争光,反对模仿、复古和封建士大夫吟风弄月的倾向。

  • 信行

    信行

    信行(540~594)隋代僧。又称三阶禅师。为三阶教之祖。魏郡(河南安阳)人,俗姓王。少蕴悲怀,慧悟奇拔。出家后博涉群经,洁身自爱,备受尊敬,后蒙隋文帝招请,住于长安。主张释尊之时代为正法时代;其次,正受教法之时代为像法时代;即今(隋)正法、像法时代已过,正值佛教衰微之时,故经典与特定之佛皆无济于事,乃倡三阶新义,称第三阶佛教,解行颇异前人。又谓当世之人成就我见边见,或偏学一乘,或偏学三乘,或偏念弥陀,或偏念法华,爱此憎彼,非彼是此,故提倡‘普真普正宗’。即法不分大小,人不辨凡圣,普信普归,称为普法。因而舍弃具足戒,与民众同劳动、共修行,故产生一日一食之严格规律。因其人格高洁,教义简明,故信徒云集。至唐朝,其弟子信义设立一庶民金库,称无尽藏院,以利济民众。然于隋开皇二十年(600)至唐开元十三年(725 )间,此派系四度遭到禁令与压迫,安史乱后乃渐销歇。师于开皇十四年正月入寂,享年五十五。著有三阶位别集录三卷、对根起行杂录三十三卷、三阶佛法四卷等数十种,然以开皇二十年以后,三阶教遭禁遏,师所著三阶教典籍亦随之湮没,今仅存者为三阶佛法四卷一书,其余对根起行法等数书则仅余断片残篇。[六学僧传卷十三、开元释教录卷十八、三阶教の研究(矢吹庆辉)]

  • 谢庄

    谢庄

    谢庄(421年-466年),字希逸。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七岁能属文,及长,以美容仪为宋文帝所赏,尚宋文帝女。文帝元嘉十七年(440)或稍后,入仕为始兴王刘浚法曹行参军,转太子舍人,又入庐陵王绍府为谘议参军,随府至江州。元嘉二十六年秋,又至荆州为随王诞后军谘议,领记室。元嘉二十八年,返建康。孝武帝即位,为侍中。孝武帝孝建元年(454),授吏部尚书。孝建三年,以疾辞官。次年即大明元年,复起为都官尚书。大明二年,复授吏部尚书。大明五年,再为侍中,领前军将军。大明六年,又与王昙生分居吏部尚书,以任寒人张奇为公车令与孝武帝意见相左,免官。前废帝即位,以庄为金紫光禄大夫。寻前废帝发孝武帝宠妃殷氏墓,忆及谢庄诔文中“赞轨尧门”语,怒,下狱。明帝即位,庄乃得释,授中书令。明帝泰始二年(466),卒。谥宪子。庄多才艺,青年时期曾以木制《左传分国图》,可分可合。通音韵。兼善诗文。《诗品》置之于下品,以为“气候清雅,不逮于范(晔)、袁(淑),然兴属间长,良无促鄙”。其辞赋尤为当世所称,其《月赋》清空婉约,与谢惠连《雪赋》并称南朝小赋双璧。有集十九卷,佚。明人张溥辑有《谢光禄集》,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又纂集《赞集》五卷、《碑集》十卷、《诔集》十五卷,均佚。存诗及断句十七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主要事迹见《宋书》、《南史》本传。

  • 薛莹

    薛莹

    薛莹(?~282年),太子少傅薛综次子,交州牧薛珝弟弟。三国时沛郡竹邑(今安徽宿州北)人,字道言。初为吴秘府中书郎,迁选曹尚书、太子少傅。建衡三年(271),楼下都尉何定建议开凿圣谿以通江淮。遂奉孙皓之命,督万人往,因难于施工,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以何定被诛,牵连下狱。镇军大将军陆抗上疏求赦其罪,乃徙广州。得右国史华覈荐,召回任左国史,与覈共撰《吴书》,后迁光禄勋。为皓作书乞降于晋。吴亡。至洛阳,为散骑常侍。著书八篇,名《新议》,另撰有《后汉记》,均佚。

  • 邢宥

    邢宥

    邢宥[yòu](1416—1481),字克宽,号湄丘。他的祖先在南宋初期从汴梁(今开封市)迁来文昌县文教镇水吼村,六世祖宣仪,知文昌县,高伯祖梦璜知万安军,曾祖父在元代先后任琼山、文昌知县。邢宥生于明永乐十四年 (1416年)。少年时聪敏异常,“日记千言”,“初入乡校,读书作字,即与凡儿异。”14岁补邑庠弟子员,甚有声名,每次月试、季考都名列前茅。当时在文昌县学掌教的福建省曾兰先生 “异其不凡”,“独加器重”。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25岁风华正茂的邢宥参加乡试中式。正统十三年(1448年)登二甲进士,“观政刑部”。第二年,提升为四川道监察御史。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罪恶累累的太监王振,因挟帝亲征瓦剌兵败,致使皇上蒙尘而被抄家。“王振擅权七年,籍其家,得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馀株,他珍玩无算” ( 《明史王振传》)。当时有人控告王振的家人孙太安藏匿钱财,邢宥与锦衣卫官于信受命审处此案。经过多方细密查对,证实纯系假案。可是于信主张必须没收孙太安的家财,并且带有威胁的口吻说:“不然,祸立至。”邢宥理直气壮地说: “无其情而文致于法,是我杀之也。”经过邢宥实事求是的辩白,被诬告的20多人终于无罪释放。


    景泰二年 (1451年)冬,邢宥出巡福建。巡海官符文抓获犯禁入海的几十名民众,诬之为盗而判处死罪,枭首示众。临刑时,痛哭呼冤之声震天动地。可是,在场官吏都无动于衷,只有邢宥怀疑这是冤案,极力主张缓期执行。一个月以后,果然抓到真盗。邢宥又救了几十名民众的性命。


    景泰五年 (1454年)邢宥出巡辽东,发现沈阳军官中有多人偷盗官府储藏的物资。他考虑到沈阳三面受敌,如果对这些犯错误的军官都从严惩处,一旦敌人侵犯,则无人守城。因而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只罢黜为首的2名军官,罚其余的守城,城守得好,立功者不仅可以赎罪,还可以受奖。没有多久,敌人果然侵扰沈阳,这50多名受从宽处理的军官英勇杀敌,护城立功,使沈阳化险为夷。


    英宗天顺四年 (1460年),44岁的邢宥被提升为浙江台州知府 (今浙江省临海县一带)。台州的民事案件虽然很多,但邢宥都不厌其烦,细致地一一缘情据理,加以断处,使得民众人人信服。邢宥居台4年。回京时,有人诬告 “台民争持金帛数百里外赆”邢宥,致使被降为晋江 (在福建,明代为泉州府治所县城)县令。赴任还没有3个月,遇救,“宪宗复其职,改知苏州 (见《明史》本传)。当时的苏州“田赋甲天下,丁役杂办视他郡倍蓰焉”,因此有“妄民揽纳秋赋,置之法,得其赃万,以堤沙河,甓官道。”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苏州大水,“民饥,不待奏辄发米20万斛以赈”,救了40余万灾民。同官对邢宥这种专擅的作法深表忧虑。但邢宥颇不以为然,毅然说道:“民命危在旦夕,如果等待呈报批准才开仓救济,那就来不及了。专擅之罪,我一个人负担。”邢宥急民之所急与办事果断、勇于负责的作风,不仅深为民众所赞颂,还得到宪宗的 “赐勅褒奖”。邢宥治理苏州,“一本情理,不出奇,不立苛,惟省役均赋,节浮费,以便民为主。不期月,政化民洽,歌颂之声,播闻远近”。丘浚 (《湄丘邢公墓志铭》)。因为邢宥“素廉介,及治苏,严而不苛”,所以被宋杰“荐于朝”,提升为浙江布政司左参政。成化二年(1466年) 秋天,又被提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南畿,总督兵民财赋,兼理浙江嘉湖杭三府粮储。邢宥在任期间,经常“询吏治,察民隐,奖廉能,黜贪懦,杜奸宄,抑豪右,事无微巨,靡不悉心。”此外还“开丹河,筑奔牛闸,省兑运冗费,民以为便。”据《明史》记载,邢宥罢黜不称职的属吏共170余人。同年冬季,邢宥兼理两浙盐政,“法罪伪造”。


    成化五年 (1469年),53岁的钦差大臣邢宥,巡抚江浙两省,“凡一应军务,民情利病,官吏黜陟,悉所从宜处置,免其先奏。”


    成化六年 (1470年),邢宥上京议事,恳求归休,不准,再乞求,才准。时年54岁。邢宥为什么这么早就致仕归隐于文昌呢? 周洪谟在《送都宪邢公致仕序》 中引用邢宥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吾当全晚节,岂俟人驱逐。”邢宥归休文昌县水吼村后,在东昆港北湄山丘上盖了一间“湄丘草亭”,以读书写作自娱,因此自号“湄丘道人”。他一生好读书,虽晚年还手不释卷,“足迹未尝至城市。”著有《湄丘集》10卷,今存2卷。邢宥“诗文虽少作,然作必有意趣,不为无益之语,字画亦遒美有法” (丘浚评语)。


    宪宗成化17年 (1481年) 5月20日邢宥逝世。临终时对长子顼说:“吾居官无余藏,汝母之服未除而有斯疾,必不起。我死丧礼宜从俭,汝能勤俭以保门第,吾目瞑矣。”言讫而终。邢宥病逝后的第二年,宪宗命礼部备牲仪,翰林院撰文,遣官谕祭。葬之于铜斗山之阳。

  • 徐庸

    徐庸

    徐庸,明代诗人。字用理。吴郡(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正统十三年(1448)曾与杜琼等8人集诗社。景泰元年(1450)他曾辑录高启全部遗诗为《高太史大全集》凡18卷,刊刻行世。他还辑有《湖海耆英集》12卷。他的诗作散见于《列朝诗集》等总集中。杨循吉评论说:“用理本富家,以诗著。其吟咏大抵长于香奁,亦膏梁之余习也。”(转引自《列朝诗集小传》)。如《君马黄》:“君马黄,我马赤。君马紫丝缰,我马黄金勒。两马弛骋长安陌,相逢宛若曾相识。公子王孙天上客,玉鞭指点分南北。善和坊里多青楼,不知今夜谁家笛。”《晴竹》、《题刘阮天台图》、《新弦曲》等诗都有近似的情调。

  • 薛据

    薛据

    薛据(生卒年不详),南宋辑佚学家。字叔容,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其父薛疑之为杨时弟子,因家学渊源,有志于学。淳祐间,台省交荐,赐出身,官至浙东提举常平。撰《天保采薇末议》2卷,又采诸子百家、稗官纬纪之书,辑成《孔子集语》20卷,摭拾古今辅相经略开济之业迹,为《宅揆成鉴》22卷。景定元年(1260),刘克庄等上之于朝,诏付秘书省。

  • 玄一

    玄一

    玄一,唐代僧。籍贯不详,或谓系新罗人。精通法相学,以著述为事。著有无量寿经记二卷、观无量寿经记一卷、法华经疏八卷、阿弥陀经疏一卷、涅槃经料简二卷、瑜伽论疏十七卷、中边论料简一卷、梵网经疏三卷、唯识枢要私记一卷等,多散佚不传。仅存无量寿经记上卷,收入卍续藏第三十二册中。书中处处引用窥基、元晓、法位等师之教说,由此推知师应出于上记诸师之后,其余事迹与生卒年均不详。[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东域传灯目录、诸宗章疏录卷二、莲门类聚经籍录卷上]

  • 晓柔

    晓柔

    晓柔(1827-1886),俗姓杨,字广和,法号卍莲,平阳北港凤巢人。七岁离家外出就学于师,九岁又入学,一年后失学。此后牧牛、砍柴,“驰逐于梨场瓜圃之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二十,在玉苍山法云寺剃度出家。道光二十七年(1847)在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咸丰四年(1854),从某寺永智禅师参悟“破本分”;六年(1856)夏,又从国清莲禅师参悟“破重关”。同治四(1865)冬,在宁波阿育王寺修舍利殿毕,忽然彻悟:“佛法遍一切处,了不可得,只在寻常日用而已。”始知此前“破本分”、“破重关”,其实都未得要旨。曾以鄞江妙叶大师所作《真妄心境图》为彻证大事之缘,于光绪元年(1875)刊所著《净土证心集》时,将该图选入集中。


    晓柔曾从永嘉寂光寺宇坚法师处得到古德一松和尚遗稿《法华讲录》。后来虽然到处游历,但都随身携带。光绪二年(1876),在会稽(今绍兴)传灯寺思修其稿,穷思究竟,直至十二昼夜时,忽然梦见白光遍照,似乎听到“得意无心为本”,六字显著于前,醒来时顿觉身心畅快。于是对《法华讲录》删繁订错,补足其义,并列入《法华经》正文,又以讲录分疏于下,改名《法华演义》(又名《妙法莲花经演义》)刊行。


    晓柔一生涉足江、浙、闽一带,讲经三十余期。光绪十年(1884),晓柔在上海龙华寺开讲天台宗的宗经《法华经》,是近代在上海地区最早弘传天台思想的法师。当时前往听讲的人很多,近代高僧谛闲(1858-1932)也是其中之一。《中国天台宗通史》一书记载:谛闲法师曾向晓柔问学,颇得奖掖。而后光绪十二年(1886),谛闲法师被授为传持天台教观四十三世祖,一生讲经说法四十馀年,岁无虚日。晓柔晚年常住瑞安常宁寺。光绪十二年,在瑞安常宁寺示微疾,七日不食。侍者问:“大师生何处?”回答说:“西方净土。”十二月初三日,端坐而逝。世寿六十岁,僧腊四十年。

  • 行满

    行满

    行满,唐代僧。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二十岁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习律五年。大历三年(768),住浮槎寺,时湛然于荆溪讲天台章疏,师即往从之。湛然示寂后,师住天台山佛陇寺,传持法门。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来华,尝就师受天台教典。著有涅槃经疏私记十二卷、涅槃经音义一卷、六即义一卷、学天台宗法门大意一卷、行满和上印信、行满和尚施与物目录等。

  • 希迪

    希迪

    希迪,宋代僧。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于杭州一带宏法,号‘武林沙门’。系可堂师会之弟子、善熹之同门。与道亭、观复、师会并称为宋代华严四大家。师会对观复所撰之五教章折薪记,有所责难。师会与善熹曾作‘五教章复古记’三卷,阐释华严圆顿之旨,师亦作‘评复古记’一卷,书中之主张皆依准于师会之说。宁宗嘉泰元年(1201),师作‘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忠实注解师会之华严同教一乘策,并驳斥宗豫、观复之说。嘉定十一年(1218),作华严五教章集成记六卷(今仅余卷一),广搜清凉澄观、圭峰宗密、可堂师会等人之精义。

  • 雪庵从瑾

    雪庵从瑾

    雪庵从瑾(1117—1200),临济宗第十四世,师嗣心闻昙贲。永嘉楠溪人,俗姓郑。礼普安子回禅师得度,初谒心闻昙贲禅师于瑞岩寺,留侍三年。入闽见佛智于西禅。淳熙十三年(1186)应请住天童,十六年(1189)移住雪窦寺。每住不过三年,自谓“古人戒宿桑下,畏留情也”。任满退居鹿园庵不复出世。庆元六年(1200)七月二十三日索浴更衣,书偈投笔而逝,窆全身于心闻塔之右。世寿84,法腊70。法嗣虚庵怀敞,日本临济宗祖师。遗有《雪庵瑾颂古集》入藏。

  • 瞎堂慧远

    瞎堂慧远

    瞎堂慧远(1103—1176)为南宋时期佛教禅宗临济宗的代表人物之一。禅师姓彭氏,名慧远,眉山人,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十六日巳时建生。禅师父亲名宁,母亲宋氏,其家“先世儒业”。禅师十三岁时(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其兄出家为僧。禅师问其兄出家“欲何为乎?”其兄曰:“求解脱耳。”禅师曰:“然则,我亦可为也。愿与兄偕。”这一愿望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禅师遂于当地的药师院出家。


    瞎堂慧远禅师出家后,药师院僧宗辩“问质所疑,辩察其异,语之曰:吾不用你侍奉也。其往参丛林,度有成而归,吾犹未老也”。于是禅师离开药师院往成都大慈寺,习经论学四年。他大致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1)离开大慈寺后,“乃游诸方,叩请甚众”。然后返回峨嵋山,往灵岩寺依止绍徽禅师(黄龙慧南禅师四世孙、浮山真禅师法嗣)习禅二年。


    禅师听说五祖法演门下“三佛”之首的圆悟克勤禅师住持成都昭觉寺,声名卓著,便去拜谒,由此成为圆悟克勤禅师的法嗣。有一天,圆悟禅师普说,师豁然有得,仆于众中,掖起之,乃曰:“吾梦觉矣。”“至暮,与圆悟问答无滞。圆悟大喜,以偈赠师,有‘奋铁舌转关捩’之语,众目为‘铁舌远’。自此机锋峻发,率常屈其上首”。


    瞎堂慧远禅师依止圆悟克勤禅师十余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眉州太守延请禅师居象耳山,不赴。这一年,圆悟克勤禅师示寂,瞎堂慧远禅师叹曰:“哲人云亡,继之者谁乎?”乃扁舟下峡南游,时年约三十三岁。


    瞎堂慧远禅师初抵淮南,住龙蟠山寿圣寺(滁州龙蟠山寿圣禅院)。一年后,迁琅邪山之开化寺,旋又移婺之普济寺、衢之定业寺,后至衢州光孝寺。瞎堂慧远禅师在这几所寺院住持时间近二十年,且均留下了开示语录收录在《瞎堂慧远禅师广录》(以下简称《广录》)中。当时圆悟克勤禅师最得意的传衣法嗣大慧宗杲禅师被谪梅州,有传师偈颂往者。宗杲禅师骇曰:老师暮年有子如此也!因以书寄法衣。及至宗杲禅师归来,与慧远禅师相遇甚欢,极口称誉之,自是人益归重。


    绍兴二十四年(1154),瞎堂慧远禅师在侍郎曾开的延请下,过南岳,住持南台寺。在赴南岳南台寺时,受到已经道著于湖湘间的龙王琏禅师与方广行禅师质难,慧远禅师随机开答,辞旨深奥,议论超诣,诸人都甘心环拜座下。


    绍兴二十七年(1157),慧远禅师五十五岁,离开南台,迁往台州护国寺。此后师又分别在隆兴元年(1163)和乾道元年(1165)再移驻天台山国清寺及台州浮山鸿福寺。天台山号称佛国仙山,在佛教史上有四大丛林,分别为国清、万年、护国及太平,瞎堂慧远禅师即住持了其中的二所。


    瞎堂慧远禅师于乾道三年至五年(1167—1169)之间驻锡于苏州虎丘寺,禅师正是在该寺开堂说法“接物无倦”而“道益显著”,其声望渐为士大夫及朝廷所知晓,而“名达阙下”。而后,瞎堂慧远禅师便奉诏住皋亭山崇先寺,不久,与主事者不合,退居杭州凤凰山麓的迎照庵。然而坐席未暖,禅师便又应诏住持杭州灵隐寺。


    乾道六年(1170)十月,禅师开堂于灵隐,直至淳熙三年(1176)示寂为止,他均住持灵隐寺。在灵隐寺期间,瞎堂慧远禅师曾八次受到宋孝宗的召见,其中一次为乾道八年(1172)正月二十八日宋孝宗“车驾幸灵隐”入寺与佛海瞎堂禅师谈禅,另外七次则为召佛海瞎堂禅师入宫谈禅,并赐号“佛海禅师”,召见的详细情形及交谈内容均记录于《广录》卷第二及卷第四。

  • 西山亮

    西山亮

    西山亮(1153~1242),号西山,俗姓税,梓州郪县(今四川三台)人。嗜佛经,礼本县文才院僧普明为师。受具毕,往成都大圣善寺,择三学名流北面师事之。后往毗陵华藏,参礼涂毒策,策器之,与之偕移径山,多依堂中第一座遯庵宗演决所疑。宗演开法藏,亮与之偕。后出世建康府清真寺。晚住庆元府小灵隠寺。理宗淳祐二年卒,年九十。为南岳下十七世,遯庵宗演禅师法嗣。有宋觉心等编《西山亮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本《语录》及所附居简撰《塔铭》。今录诗二十八首。

  • 偃溪广闻

    偃溪广闻

    偃溪广闻(1189~1663)南宋僧。禅宗南岳门下第十八世。福州(福建)侯官县人,俗姓林。号偃溪。十八岁,随光孝寺智隆和尚剃度。后从径山浙翁如琰修学,由‘赵州洗钵话’得悟。绍定元年(1228),初于庆元府(浙江)净慈寺弘法。复住于同府之香山智度寺、万寿寺。淳祐五年(1245)敕住雪窦资圣寺,其后历住阿育王山广利寺、临安之净慈寺等。宝祐二年(1254)住灵隐寺,赐号佛智禅师。景定四年示寂,世寿七十五,法腊五十八。著有偃溪和尚语录二卷。[续传灯录卷三十五、五灯全书卷五十三、揞黑豆集卷一]

  • 西岩了慧

    西岩了慧

    西岩了慧(1198~1262)宋代临济宗僧。四川蓬州(蓬安)人,俗姓罗。号西岩。从玉掌山安国寺僧祖灯出家,十九岁剃发,于成都习性宗之经论。先后谒昭觉寺坏庵照、径山浙翁如琰、高原祖泉、无准师范等,后于师范处大悟,为知藏第二座。景定三年示寂,世寿六十五。门人修义等为编语录二卷,物初大观为撰行状。[增续传灯录卷四、续灯存稿卷四、五灯严统卷二十一]

  • 雪岩祖钦

    雪岩祖钦

    雪岩祖钦(?~1287),宋代僧,属临济宗杨岐派分支破庵派。婺州(浙江)人。号雪岩,世称雪岩祖钦禅师。五岁时为沙弥,十六岁得度,先后参谒双林寺短篷远、妙峰之善、净慈寺灭翁文礼。复至径山参无准师范禅师,后嗣其法。宝祐元年(1153),出住潭州龙兴寺,历住湘西道林寺、浙江南明佛日禅寺、仙居护圣禅寺、光孝禅寺、江西仰山禅寺,凡六大寺。帝赐紫衣,名震一时。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示寂,世寿七十余。著有雪岩和尚语录四卷。[五灯会元续略卷五、五灯全书卷四十九、续释氏稽古略卷一]

  • 徐上达

    徐上达

    徐上达,明篆刻家。生卒年不详。字伯达。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县)人。工篆刻。其美学思想,强调篆刻方法论的重要性和应用性,认为“有法者,有法法者。法之为法者,非将法,法者亦非,非则法何贵有?法之为法者,是将法,法者亦是,是则法何可无?”指出方法一旦离开应用,也失去其特性和价值。指出对于印章篆刻艺术的了解,在于搜求已有的方法论,又在印章的鉴赏中感受与领会其方法。提出“我恶知印,冥搜于法;我恶知法,默会以印。”突出方法论的普遍性而忽视审美个性:“初何有独智之可自为法也,亦因法知法,知法乃法尔脱自为法,方门张户设,人各一家,法安所法。”(《印法参同·自序前》)强调篆刻艺术可以反映某些审美规律:“篆刻小技,壮夫不为,而熟知阿堵中固自具神理之妙,犹自寓神理之窍,正不易为者也。”(《印法参同·自序后》)指出善篆刻者不以方法为规范,而天下篆刻艺术,又不可无方法,要求学习者借一以破三,从中自悟。认为篆刻之道,犹如建造房屋,先必须“会主人之意,酌地势之宜”,“耐性沉思”,“意匠经营,终当讨出天然巧处”。然后,“画图象,立间架”,并要求从外而观与从内而观相互配合,做到“上下相承,左右相对,参差有理,文质自如”,具有整体与个体的综合审美效果。又提出“裁酌成章,使自外护以至中居,安排各当,将弹丸之地亦见备无限精深,更不见寸收百纳,斯称妙合自然”(《印法参同·喻言类》)的观点,对校尺寸、定准绳、慎雕斫、稳结构、润色、更改整顿等方面,均从“精”、从“美”的角度,加以探索。注重传神美学:“人有千态,印有千文,吾安能逐一相见摹拟,其可领略者,神而已。”又说:“是故,有不法而法自应者,亦有依法而法反违者。”(《印法参同·摹古类》)又提出“典”、“正”、“雅”、“变”、“纯”、“动”、“健”、“古”、“化”、“神”等十个审美范畴,作为印章艺术创造方法的重要标准,指出“典者,有根据,非杜撰也。”“典而不正,虽典奚为?”“正而不雅,则矜持板执,未离俗气”,“雅而不变,则但知其一,莫知其它,亦终拘泥,而不足以语通方。”“变而不纯”,“有乱家数”。“纯而不动”,“有形无神”。“动而不健”,“特求其绳直而已”。“健而不古”,“圭角毕露”。“化而未神,犹可仿佛摹拟”(《印法参同·撮要类》)。从审美客观基础和个性特征、形与神、动与健、雅与变等审美范畴的关系,阐述篆刻艺术审美心理接受中的朴素辩证法因素。从情意、势态、边栏、格眼、空地、疆理、纵横、回文、阴阳文、满白文、栅子文等形式美中揭示方法论问题。又从自然、动静、巧拙、奇正、丰约、肥瘦、顺逆的创造关系中,提出诸如“动,言笔飘然飞动也;静,言笔肃然镇静也”(《印法参同·笔法论》)等众多美学命题,对于篆刻审美把握颇具意味。其美学观点反映了当时的篆刻艺术美学的逐渐成熟和系统化,具有较高理论价值。著有《印法参同》。

  • 玄逸

    玄逸

    释玄逸,姓窦氏。即玄宗神武皇帝从外父也。繁柯懿叶莫我与京。昆友侄弟多升朝列。或以靡丽自持。或以官荣相抗。逸乃风神秀朗萧洒拔俗。悟色空之迹到真寂之场。糠秕膏粱ㄠ么轩冕。既而形厕缁伍学追上流。秘藏香龛披阅通理。一日喟然兴叹曰。去圣日远编简倒错。或止存夏五。或滥在鲁鱼。加以笔札偷行。校雠丧句。若犍度失其夹叶。犹礼记脱错后先。日见乖讹迷而不复。有一于此。彝伦攸[敲-高+睪]。遂据古今所撰目录。及勘诸经。披文已浩于几案。积卷仍溢于堂宇。字舛者详义而纶之。品差者赜理而纲之。星霜累迁功业克着。非夫心断金石志坚冰蘖者。曷登此哉。既综结其科目。谅条而不紊也。都为三十卷。号释教广品历章焉。考其大小乘经律论并东西土贤圣集共一千八十部。以蒲州共城二邑纸书。校知多少缚定品次。俾后世无闷焉。其章颇成伦要。备预不虞。古之善制。有乐陵尹灵琛为序。逸后不知所终。[《宋高僧传》卷第五]

  • 玄应

    玄应

    玄应,唐代僧。籍贯、年寿不详。博闻强记,深谙音韵文字训诂之学。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自西域归来,成立译场,师亦参与译经之业。贞观末年,奉敕撰成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世称玄应音义。后世研习音义者,莫不以之为范准。此外,其着作尚有摄大乘论疏十卷、辩中边论疏、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大般若经音义三卷等。[续高僧传卷八、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慧苑音义序、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八]

  • 鲜演

    鲜演

    鲜演(1048-1118),辽道宗(1055~1100 在位)时代之华严学者。着有华严经谈玄决择六卷,该书系节录澄观所著华严经疏卷首玄谈部分之精要,并融入澄观之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之要旨,复以其见解加以诠释之。

  • 性空行臻

    性空行臻

    性空行臻(1608~1678年)代州人,俗姓边,崑山选佛场僧人。生平履历不详。

  • 许鼐和

    许鼐和

    许鼐和(1835—1910),字羹梅,一字鼎翁,号霁楼,别署小蓬莱馆主,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善绘事,尤喜艺兰。所绘兰花逸笔点染,笔意超旷,落笔清劲。幼承庭训,后继父业,艺兰绘兰。一生不求仕途,好集古董,收藏金石文词极多。嗜兰成癖,每遇珍稀兰蕙,必着意描绘其形态,同时题咏诗文,将平生心得搜集成册,著《兰蕙同心录》。

  • 茆溪行森

    茆溪行森

    茆溪行森(1614~1677)明末清初临济宗僧。博罗(广东)人,俗姓黎。世称茆溪行森禅师。其母梦白光入怀而妊,既诞,眉宇俊秀。七岁,弃家从宗宝独公削发出家,参学于云门雪峤圆信,复参谒玉林通琇于大雄,得嗣其法,随侍多年。清代顺治十七年(1660),蒙圣恩召入内廷,师力辞封号,上遂赐呼‘慈翁’,既归,隐于浙江杭州龙溪庵,开法弘化,帝下诏改龙溪为圆照寺,恩宠殊隆。康熙十六年示寂于吴山华严寺,世寿六十四。雍正十一年(1733),追谥‘明道正觉禅师’。师生平言行收入御选语录卷十一。有茆溪森禅师语录一卷行世。

  • 许家惺

    许家惺

    许家惺(1873-1925),字警叔,别号默斋、东雷,浙江上虞人,举人出身。父许传霈、母高性饰,高性饰为高学治的三女儿,亦即高保康、高保徵之妹,弟许啸天。曾任《时务报》《中外日报》《沪报》《时事报》《大同报》《华英合文报》等撰述。先后发表有《中国救亡策》等多篇时评、政论文章。译有《植物学教科书》《矿物学教科书》《生理学教科书》《动物学教科书》等。家族后人辑有《许东雷诗存》。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