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亮

西山亮
  • 姓名:西山亮
  • 俗姓: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梓州郪县(今四川三台)人
  • 出生日期:1153
  • 逝世日期:1242
  • 民族族群:

西山亮(1153~1242),号西山,俗姓税,梓州郪县(今四川三台)人。嗜佛经,礼本县文才院僧普明为师。受具毕,往成都大圣善寺,择三学名流北面师事之。后往毗陵华藏,参礼涂毒策,策器之,与之偕移径山,多依堂中第一座遯庵宗演决所疑。宗演开法藏,亮与之偕。后出世建康府清真寺。晚住庆元府小灵隠寺。理宗淳祐二年卒,年九十。为南岳下十七世,遯庵宗演禅师法嗣。有宋觉心等编《西山亮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本《语录》及所附居简撰《塔铭》。今录诗二十八首。

西山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如蕤集

如蕤集

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5月初版。列入“创作文库”。内收《如蕤》、《三个女性》、《上城里来的人》、《生》、《早上——一堆土一个兵》、《泥涂》、《即日》、《白日》、《黄昏》、《黑夜》、《秋》等短篇小说11篇。其中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是《如蕤》、《三个女性》、《上城里来的人》、《早上——一堆土一个兵》等篇。《如蕤》(最初题名《女人》,刊于1933年8月25日至9月12日《申报·自由谈》)描写超凡脱俗的美貌少女如蕤为了追求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的伴侣而奋斗的故事。如蕤出生于高级官僚家庭,但她厌恶充满污浊和罪恶的上流社会,“厌倦那些成为公式的男子,与成为公式的爱情”,于是毅然独自出走。后来,她在一次海难中得到一个朴实、勇敢的少年的救助,并对他一见钟情。由于两人社会地位的悬殊以及他对上层贵族的刻骨痛恨,她的爱情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她终于以自己少女的热情和爱感化了这个骄傲的男子时,她却又悄然离去。作品歌颂如蕤在昏暗的上流社会里不甘沉沦,力图超拔泥淖,洁身自好,追求充实人生的高尚情怀。《三个女性》(初载《新社会》半月刊第5卷条3至第6号)塑造了蒲静、仪青、黑凤等3位天真无瑕的少女形象,表现了少女青春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上城里来的人》(初载1928年8月17日上海《中央日报·红与黑》)描写国民党军队在山村抢劫财物、奸淫妇女的罪恶行径,展示了农民在兵匪骚扰下被迫背井离乡,流落城市的悲惨景象,揭露了官、兵、匪相互勾结,欺压人民罪行。《早上——一堆土一个兵》(初载《东方杂志》第30卷第9号)叙述一个老兵在抗日战场坚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英勇故事,歌颂中华儿女可杀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精神,同时也讽刺了某些国民党官员无意抗战,“搬了宝贝向南边跑”的丑恶行经。

脉理求真

脉理求真

诊法著作。清黄宫绣撰。三卷。宫绣字锦芳,宜黄 (今属江西) 人。宫绣另有《本草求真》 已著录。黄氏博采 《内经》、《难经》、《脉经》 及李时珍、李士材、张景岳等诸家脉说,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撰成此书。卷一论述三十种脉象及主病。卷二为《新增四言脉要》,据《诊家正眼》所载“四言脉要”增删而成。卷三收汪昂所撰 《十二经脉歌》、《奇经八脉歌》。末载《新增脉要简易便知》,对脉法有概括总结。虽主论脉诊,但不忽视望、闻、问之法,认为:“若仅以脉为诊,而致以寒为热,以热为寒,以表为里,以里为表,颠倒错乱,未有不伤人性命者矣。”强调四诊合参,符合临床实际。有清文奎堂刻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鸣鹤余音

鸣鹤余音

鸣鹤余音,元朝仙游山全真道道士彭致中编集,约成书于至正七年(1347)。九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前有元代学者虞集序文,叙述此书编集始末。正文中广泛采集唐、宋、金、元道士所撰诗词歌赋及杂文,总计约四百七十篇。入选作者约四十人,其中多为全真道道士。如祖师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马丹阳、丘长春、郝太古、宋披云、冯尊师等。另有朗然子、虚靖天师、徐神翁、白玉蟾等宋代道士诗词,以及宋仁宗、辛天君、八仙等帝王仙真之诗。虞集词十二首亦编入书中。所收诗词歌赋,皆阐述全真教旨,或感叹人生无常,世间如火坑,劝人出家修道;或抒写避世出尘,逍遥林泉之闲情逸趣;或剖析玄理,发明心性,咏述修心悟性之旨要,而尤以阐发内丹之作品最多。书末有数篇宣扬玄风教规之杂文。

寂寞烟花梦一朵

寂寞烟花梦一朵

《陆小曼传:寂寞烟花梦一朵》共分为六章,三十个小节,约十五万字。以时间为序,以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为关节点,叙写了一代名媛陆小曼从出生到去世的人生传奇故事。一身愁病,一江清泪,昼夜长流。

史记疑问

史记疑问

三卷。清邵泰衢撰。《史记》成书后,班固议其宗旨,刘知几议其体例,而邵泰衢引异议一一论断。如说《高祖本纪》里,解纵罪人,坦然回沛,与情理不合;李陵得里言杀匈奴万余人,太夸大了,等等。《疑问》参审勘察,比较准确。《史记疑问》原来本与《檀弓疑问》合编,而今《檀弓疑问》编入经部。《史记疑问》属史,编入史部。有钞本、康熙刊本。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La&ndotabvk&amacronvat&amacronra-s&umacrontra,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为本经三译中之最古者。楞伽者,山名,阿跋多罗者,入之义,佛入此山说法,故名入,新译云入楞伽经者是也。宝字乃译人添加,因楞伽宝表经义之无上宝也。或言阿者,无也,跋多罗者,上也,阿跋多罗宝即无上宝也。华严疏钞六十二曰:‘经题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之言无,跋多罗云上,宝即此方之言。’楞伽心玄义曰:‘阿伐哆陀罗,此云下入。以梵语中下入上入悉有别名,唯从上下入,别有此名,如入菩萨等。解四卷者翻为无上,此甚讹也。勘诸梵本及十卷中,都无宝字,十卷中翻为入者当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