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

- 姓名:孔颖达
- 别名:字冲远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574年
- 逝世日期:648年
- 民族族群: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博士。唐太宗贞观初,封曲阜县易,转给事中。历任国子司业、太子右庶子,至国子祭酒,侍讲东宫。他曾参预魏徵撰《隋史》,修定五礼,主持撰定《五经正义》。贞观十八年(644),在凌烟阁画象。死后陪葬昭陵。
孔颖达是唐太宗依重的儒臣之一,为“贞观之治”的思想文化统治作出贡献,视为功臣。其主要业绩是主持编撰《易》、《书》、《诗》、《春秋左传》、《礼记》的《五经正义》,即今存《十三经注疏》中五经的疏。他与颜师古等整理总结历代注疏,选定注本,删取众说,再予疏通,称为“义训”,后定名“正义”,刊行天下,作为士子考试依据的官定标准注疏本,以贯彻统一思想。他的文化思想属于儒家传统,重视礼、乐、诗教的法则规范作用,强调“对扬圣范,垂训幼蒙”(《毛诗正义序》);突出为唐王朝统治服务,要求“光赞大猷,垂法后进”(《礼记正义序》)。因而他的诗论实际上是把西晋以后“缘情”说纳入传统。例如认为诗歌抒情特点是“情缘物动,物感情移”,便是综合“言志”与“缘情”的观念而来。而论人的哀乐感情,却采取儒家“声有哀乐”之说,认为“夫哀乐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因而“诗理之光,同乎开辟;诗迹所用,随运而移”;坚持儒家“乐与政通”的传统理论。他的文论则属于学术文章观点,主张“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其文简,其理约,寡而制众,变而能通”(《易正义序》);认为“古人言语,惟在达情,虽复时或取象,不必铲皆有意”,也不必“言必托数,经悉对文”(《尚书正义序》)。这些主张与唐初学风务实的要求是一致的。
清·刘寿曾《传雅堂文集·十三经注疏优劣考》记载,唐人之作正义,多取六朝义疏而没其名,然掩复之过与存古之功各不相蔽,其优劣当以所取注为断焉。唐人于《易》,弃马、郑、荀、虞诸家,而用王弼、韩康伯注。王、韩注《易》多参清言,故《易疏》亦多空语,非其考订之疏,乃原本之舛也。于《书》则兼用伪古文,弃马、郑古谊,而用梅赜《传》,亦失裁断,惟疏中于名物训诂尚详备耳。于《左氏传》则弃贾、服、郑、颖诸家,而用杜予《集解》,疏中凡杜氏不用旧注者,每驳杜氏而曲傅杜氏,亦其一蔽。此三疏皆出孔氏颖达手,《书疏》为上,《左氏疏》次之,《易疏》则最下也……《诗》用毛传、郑笺,亦孔氏疏之……惟于毛、郑之谊,分析多岐淆,而精密处致多。
猜你喜欢的书
笔论
一篇。书论。东汉蔡邕撰。此篇选自宋代陈思《书苑菁华》一书,主要论述书写者应有的精神状态。主张书写前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并对身法如何更好地表现字体要深加揣摩。其要有二:(1)主张作书之前要舒散,“任情恣性”,又要聚精会神,“如对至尊”,如是才书“无不善矣”。此说是蔡邕“禀乎人性”说的具体展开,既强调了书艺创作的超功利性的特点,又触及到了书法陶情写性的艺术功能,对后世“抒情”理论、“虚静”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2)认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要“纵横有可象”、“方得谓之书矣。”此说是蔡邕“肇乎自然”说的具体阐发,强调了书法艺术的状物、再现功能,开后世书论“观物取象”说之先风。然此说理解有纷歧,或以为是指书脉贯通,清代刘熙载《书概》:“昔人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故辨草者,尤以书脉为要焉。”或以为此说所述的“象”,根本就不是指事物的固定形状,而是一种运动的形式或动态的形式,因此,不可视为简单的摹仿论。今有《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本、《述古从钞》本、《藏修堂丛书》本、《翠琅玕馆丛书》本、《艺术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等刊本。
命理探源
《命理探源》是由袁树珊所著的八字命理的研究之作。作者袁树珊,是今江苏镇江人,他生活于晚清的光绪。到民国这一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和观念,特别是西方科学开始在中国大陆传播,许多传统的观念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挑战和怀疑,这其中也包括八字算命。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袁树珊开始了对命理的探源。袁树珊寻根溯源,考订几乎当时所有的命书,再在实践中检验八字方法的合理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本书的一个鲜明特色。作者认为,学习算命批八字一定要抱有济世救民的思想,要有“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精神境界。他说:“卜(算命)可决疑,医可疗疾,同为民生日用所必需。”因此,他要求,算命决不能以贪财为目的,更不能以算命骗人。
战国策校注[标点本]
又称《战国策鲍注补正》。训诂著作。元吴师道著。10卷。吴氏认为鲍彪虽然纠正了一些高诱的伪漏,但并不尽善。便用姚宏续注与彪注参校,又杂引各书加以考正;其篇第注文,仍按鲍氏原貌,只在各条下面用“补曰”、“正曰”加以增补、订正;书前列出刘向、曾巩所校33篇486章的次序,以存古本原貌。吴氏在《自序》中举出鲍注的大纰缪共19条,评论都很精到;书中随文驳正的,也很有条理。这是《战国策》的最佳注本。有《四库备要》本。
毛诗
《诗》学名词。《诗经》之古文学派。因其书为毛公所传,故称毛诗。《汉书·儒林传》说:“毛公,赵人,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自郑玄《诗谱》出,始称有大小毛公,《诗谱》说:“鲁人大毛公为《故训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三国时吴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谓大毛公为汉鲁国人毛亨,小毛公为汉赵国人毛苌。相传大小毛公之学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汉书·艺文志》著录《毛诗》二十九卷。《毛诗》以秦时小篆书写,故称古文诗。西汉时,《毛诗》未立学官。东汉学者马融、贾逵、郑玄等治《毛诗》,特别是《郑笺》之出,《毛诗》大行,三家诗遂渐废。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取《毛传》、《郑笺》而疏之,更为后世所尚。
永嘉集
全称《禅宗永嘉集》,又称《永嘉禅集》、《永嘉禅宗集》、《玄觉永嘉集》。唐代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靖辑。玄觉早年学天台,参拜六祖慧能后改入禅门。本书即以天台止观之旨解释禅宗之禅,揭示禅定的用意及修行历程。全书共分十篇:慕道志仪、戒憍奢意、净修三业、奢摩他颂、毗婆舍那颂、优毕叉颂、三乘渐次、理事不二、劝友人书、发愿文。前三门为序分,次五门为正宗分、后二门为流通分,卷首有魏靖序。此书为融合天台宗、禅宗的最早文献,颇受后世重视。收入《龙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大藏经》。注释书有宋行靖的《永嘉集注》二卷,明传灯的《永嘉禅宗集注》二卷、高丽僧己和的《永嘉集说谊》二卷。
阿差末菩萨经
七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大乘部无尽意菩萨经同本。梵语阿差末。此翻无尽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