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上达

- 姓名:徐上达
- 别名:字伯达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徐上达,明篆刻家。生卒年不详。字伯达。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县)人。工篆刻。其美学思想,强调篆刻方法论的重要性和应用性,认为“有法者,有法法者。法之为法者,非将法,法者亦非,非则法何贵有?法之为法者,是将法,法者亦是,是则法何可无?”指出方法一旦离开应用,也失去其特性和价值。指出对于印章篆刻艺术的了解,在于搜求已有的方法论,又在印章的鉴赏中感受与领会其方法。提出“我恶知印,冥搜于法;我恶知法,默会以印。”突出方法论的普遍性而忽视审美个性:“初何有独智之可自为法也,亦因法知法,知法乃法尔脱自为法,方门张户设,人各一家,法安所法。”(《印法参同·自序前》)强调篆刻艺术可以反映某些审美规律:“篆刻小技,壮夫不为,而熟知阿堵中固自具神理之妙,犹自寓神理之窍,正不易为者也。”(《印法参同·自序后》)指出善篆刻者不以方法为规范,而天下篆刻艺术,又不可无方法,要求学习者借一以破三,从中自悟。认为篆刻之道,犹如建造房屋,先必须“会主人之意,酌地势之宜”,“耐性沉思”,“意匠经营,终当讨出天然巧处”。然后,“画图象,立间架”,并要求从外而观与从内而观相互配合,做到“上下相承,左右相对,参差有理,文质自如”,具有整体与个体的综合审美效果。又提出“裁酌成章,使自外护以至中居,安排各当,将弹丸之地亦见备无限精深,更不见寸收百纳,斯称妙合自然”(《印法参同·喻言类》)的观点,对校尺寸、定准绳、慎雕斫、稳结构、润色、更改整顿等方面,均从“精”、从“美”的角度,加以探索。注重传神美学:“人有千态,印有千文,吾安能逐一相见摹拟,其可领略者,神而已。”又说:“是故,有不法而法自应者,亦有依法而法反违者。”(《印法参同·摹古类》)又提出“典”、“正”、“雅”、“变”、“纯”、“动”、“健”、“古”、“化”、“神”等十个审美范畴,作为印章艺术创造方法的重要标准,指出“典者,有根据,非杜撰也。”“典而不正,虽典奚为?”“正而不雅,则矜持板执,未离俗气”,“雅而不变,则但知其一,莫知其它,亦终拘泥,而不足以语通方。”“变而不纯”,“有乱家数”。“纯而不动”,“有形无神”。“动而不健”,“特求其绳直而已”。“健而不古”,“圭角毕露”。“化而未神,犹可仿佛摹拟”(《印法参同·撮要类》)。从审美客观基础和个性特征、形与神、动与健、雅与变等审美范畴的关系,阐述篆刻艺术审美心理接受中的朴素辩证法因素。从情意、势态、边栏、格眼、空地、疆理、纵横、回文、阴阳文、满白文、栅子文等形式美中揭示方法论问题。又从自然、动静、巧拙、奇正、丰约、肥瘦、顺逆的创造关系中,提出诸如“动,言笔飘然飞动也;静,言笔肃然镇静也”(《印法参同·笔法论》)等众多美学命题,对于篆刻审美把握颇具意味。其美学观点反映了当时的篆刻艺术美学的逐渐成熟和系统化,具有较高理论价值。著有《印法参同》。
徐上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黄石公素书注释汇编
爱读中国历史的人,一开始都会被帝王将相们的文韬武略所吸引。台前幕后的经国大计,莽原沙场的刀光剑影,舞榭歌台的杯盘交错,孤城远镇的阴谋策划,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壮士悲歌,忠臣饮恨......无不让人或击节嘘唏,或扼腕长叹。然而,看得多了,慢慢就会发觉浩翰的史籍应该记载却有意无意遗漏忽略的人事委实不少。
明堂灸经
针灸著作。旧题西方子撰。八卷。系参照《铜人经》、《千金方·明堂三人图》、《外台秘要》诸书编辑而成。约成书于北宋年间。主要论述全身腧穴的灸法主治。以图为题,分别载列正人头面、胸膺、腹肚、手足图,伏人头、手足图,侧人头颈、胁、手、足图等。详叙经脉走行、腧穴分布,并说明取穴法、灸法、禁忌以及主治病证。共载腧穴三百五十二个。腧穴收载较全,论述条分缕析,简明扼要。且腧穴名下多有注解,佐以图示,是一部较早灸法专书。因王焘曾力言误针之害,故《四库提要》曰:“此书言灸不言针,盖犹焘意也。”收载资料颇多,保存了部分已佚古籍内容。有元熊氏卫生堂刻本,光绪十年(1884)钱塘丁氏据山西平阳府本校刊本附校勘记一卷。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吉冈义丰《道教と佛教第二》将之视为唐代道经。元始天尊述二十四诫,劝人于诸斋日奉守。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一卷。底本出处:《 正统道藏》 洞神部表奏类。辑于明。实际应是两种,即《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和《大明御制天尊词曲》。前者包括醮坛赞咏乐章、玄天上帝乐章和洪恩灵济真君乐章,后者只有玄天上帝词曲。一部分乐章有工尺谱,词曲无工尺谱。
知堂文集
周作人著,1933年天马书店出版。1981年上海书店将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之一影印发行。此书系周作人的自选集,收作者早期散文小品、诗歌、文学评论等44篇,书中附作者自序。关于“知堂”,作者在文集开篇即言:“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荀子曰,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此言甚妙,以名吾堂”。“吾堂后起,或当作新四知堂耳。虽然,孔荀二君生于周季,不新矣,且知亦不必以四限之,因截取其半,名曰知堂尔”。周作人早期散文有政论、随笔、杂感、记叙、游记、速写、书信、序跋以及文艺短论、读书札记等。在运用散文体式上,“小品散文”是其运用得最为自如的一种。其往往在即兴的形式中暗寓讥刺,文笔以平和冲淡为特色,造成幽雅淡远的意境。他在内容上着意表现返归自然,顺乎天性,自由率性而适度的生活情趣,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表现与隐蔽,倾泻与控制,放与收,丰腴与清涩,奇警与平淡……之间的微妙的平衡。由于20年代后期,周作人逐步由“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战士变成一个消极避世的隐士,不敢正视残酷的斗争现实,躲进书斋,因而其作品不免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近年来周作人散文的艺术价值逐渐为人们注意并加以重视,国内不断出版其作品及有关研究文章。岳麓书社出版的《知堂书话》、《知堂外文集》、《知堂序跋》、《苦茶随笔》、《风雨谈》、《苦竹杂记》等相继引起学者文人的重视。钟叔河在《知堂书话》序中称周作人文章为“上乘”。鲁迅在答斯诺问时,把周作人放在“最优秀的杂文作家”的首列。
新平妖传
全名《墨憨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章回小说。明罗贯中编著,冯梦龙增补。四十回。书成于明泰昌元年。系依据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改编而成。除文字改动外,加了二十回,把每个人物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白猿被罚往白云洞守护天书。圣姑乃左黜的母亲,带领左黜和女儿媚儿往西京求法,梦中得知媚儿前身为张宗昌,应与武则天转世的王则结为夫妻,二十八年后在贝州发迹。泗州迎晖寺主持于水中得一蛋,蛋中出小儿,为蛋子和尚。蛋僧长大去白云洞偷来天书。圣姑知此天书为“如意册”,按此册共同练法,三年练成。媚儿因混入宫中惑太子,为关圣所斩,其灵入绘像中,开封府富翁胡浩得此画像,夜会画上仙女,其妻见而焚之,遂生女胡永儿。以下叙王则故事,亦略有增饰变动。存天许斋评点本,题“宋东原罗贯中编”,“明陇西张无咎校”,有张无咎序。墨憨斋批点金阊嘉会堂重刻本,题“明东吴龙子犹补”。清旭雪斋批点怀德堂本等。孙楷第认为系冯梦龙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