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上达

- 姓名:徐上达
- 别名:字伯达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徐上达,明篆刻家。生卒年不详。字伯达。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县)人。工篆刻。其美学思想,强调篆刻方法论的重要性和应用性,认为“有法者,有法法者。法之为法者,非将法,法者亦非,非则法何贵有?法之为法者,是将法,法者亦是,是则法何可无?”指出方法一旦离开应用,也失去其特性和价值。指出对于印章篆刻艺术的了解,在于搜求已有的方法论,又在印章的鉴赏中感受与领会其方法。提出“我恶知印,冥搜于法;我恶知法,默会以印。”突出方法论的普遍性而忽视审美个性:“初何有独智之可自为法也,亦因法知法,知法乃法尔脱自为法,方门张户设,人各一家,法安所法。”(《印法参同·自序前》)强调篆刻艺术可以反映某些审美规律:“篆刻小技,壮夫不为,而熟知阿堵中固自具神理之妙,犹自寓神理之窍,正不易为者也。”(《印法参同·自序后》)指出善篆刻者不以方法为规范,而天下篆刻艺术,又不可无方法,要求学习者借一以破三,从中自悟。认为篆刻之道,犹如建造房屋,先必须“会主人之意,酌地势之宜”,“耐性沉思”,“意匠经营,终当讨出天然巧处”。然后,“画图象,立间架”,并要求从外而观与从内而观相互配合,做到“上下相承,左右相对,参差有理,文质自如”,具有整体与个体的综合审美效果。又提出“裁酌成章,使自外护以至中居,安排各当,将弹丸之地亦见备无限精深,更不见寸收百纳,斯称妙合自然”(《印法参同·喻言类》)的观点,对校尺寸、定准绳、慎雕斫、稳结构、润色、更改整顿等方面,均从“精”、从“美”的角度,加以探索。注重传神美学:“人有千态,印有千文,吾安能逐一相见摹拟,其可领略者,神而已。”又说:“是故,有不法而法自应者,亦有依法而法反违者。”(《印法参同·摹古类》)又提出“典”、“正”、“雅”、“变”、“纯”、“动”、“健”、“古”、“化”、“神”等十个审美范畴,作为印章艺术创造方法的重要标准,指出“典者,有根据,非杜撰也。”“典而不正,虽典奚为?”“正而不雅,则矜持板执,未离俗气”,“雅而不变,则但知其一,莫知其它,亦终拘泥,而不足以语通方。”“变而不纯”,“有乱家数”。“纯而不动”,“有形无神”。“动而不健”,“特求其绳直而已”。“健而不古”,“圭角毕露”。“化而未神,犹可仿佛摹拟”(《印法参同·撮要类》)。从审美客观基础和个性特征、形与神、动与健、雅与变等审美范畴的关系,阐述篆刻艺术审美心理接受中的朴素辩证法因素。从情意、势态、边栏、格眼、空地、疆理、纵横、回文、阴阳文、满白文、栅子文等形式美中揭示方法论问题。又从自然、动静、巧拙、奇正、丰约、肥瘦、顺逆的创造关系中,提出诸如“动,言笔飘然飞动也;静,言笔肃然镇静也”(《印法参同·笔法论》)等众多美学命题,对于篆刻审美把握颇具意味。其美学观点反映了当时的篆刻艺术美学的逐渐成熟和系统化,具有较高理论价值。著有《印法参同》。
徐上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滹南遗老集
一作《滹南集》。文集。金王若虚撰。四十五卷。若虚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进士,历官左司谏、延州刺史,入为翰林直学士。金亡,微服归里,不复为官,自称滹南遗老。著有《慵夫集》等。死后六年(1248)由藁城令董彦明编辑此集,含《五经》辨惑二卷,《论语》辨惑五卷,《孟子》辨惑一卷,《史记》辨惑十一卷,诸史辨惑二卷,《新唐书》辨三卷,君事实辨二卷,臣事实辨三卷,议论辨惑一卷,著述辨惑一卷,杂辨一卷,谬误杂辨一卷,文辨四卷,诗话三卷,杂文五卷。凡所读书都有自己见解,发现问题一一予以辨证,五经四书、史籍文论均有辨惑与质疑。其中文辨宗苏轼而于韩愈等人间有指谪,诗话尊杜甫而贬黄庭坚诸家。观点虽不无偏颇,但金元间文学巨子当以若虚学识居首。文辨多讲修辞、写作方法等,颇切实用。论文崇尚真实、自然,强调文章风格及其体式,有的见解十分有益。对前人批评有的放矢,不虚美,不苛责,不避圣人、尊者,堪为后人师法。有《四部丛刊》、《畿辅丛书》、《九金人集》本。
文字论
一卷。书论。唐代张怀瓘撰。为作者《书断》写成后,与寅吏部侍郎苏晋、兵部员外王翰二人,欲作《书断》后序,相与讨论的记录。首论“文”、“字”、“书”三者的特点及其功用;次论书之鉴赏;又次为自评,谓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终乃怀瓘作书赋成,遇褚思光、万希庄、包融等共读书赋,相与激赏之情状。其价值在于: (1) 提出“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这在书法美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是作者论书的纲领,所谓“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先其天性,后其习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等说法以及书论中的“写意说”、“神、妙、能”的品评说等均是这一纲领的逻辑展开。另一方面,它是前代神采论的提升。从王僧虔“色彩”“形质”相兼到虞世南的“假笔转心,妙在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再到“惟观神彩,不见字形”,其传承递升之迹昭然可见。它不仅蕴含着书艺本质乃是同形向神的升进,而且也预示着一个古典书风转向写意书风的时代的来临。(2) 谓“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这和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有相通之处,它表明在当时传统派的书法理论中,虽尚有属守以二王为典范的观念,但同时也出现了主张不师古人之法,要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和造化融为一体的倾向。这种观念对后世书论、山水画理论颇有影响。(3) 提出“书之深意”,也是书学史上第一次从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把书法和其他艺术进行区分的重要尝试。文载《法书要录》、《书苑菁华》本、《美术丛书》本、《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广艺舟双楫
又名《书镜》,日本版称《六朝书道论》。清康有为撰。这是晚清碑学在理论上的一个总结,全书虽然是在包世臣《艺舟双楫》的基础上推而广之,但康氏通过自己大量收集评骘汉魏六朝碑刻的经验,于前人之说颇多匡正,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新见,遂写成这部六万余字的论书名著。凡二十七篇。一、原书,二、尊碑,三、购碑,四、体变,五、分变,六、说分,七、东汉,八、传卫,九、宝南,十、备魏,十一、取隋,十二、卑唐,十三、体系,十四、导源,十五、十家,十六、十六宗,十七、碑品,十八、碑评,十九、余论,二十、执笔,二十一、缀法,二十二、学叙,二十三、述学,二十四、榜书,二十五、行草,二十六、干禄,二十七、论书绝句。有南海康氏万木草堂刊本、《万有文库第二集》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崔尔平校注本。
宋五家诗钞
宋代诗歌总集。今人朱自清选注。所选五家为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此书原名《宋诗钞略》,本是朱自清讲授宋诗时所用的课本,所选诗作皆出自《宋诗钞》。初未加注释,故未收入朱氏全集。后由选注者手抄为5卷,题为《宛陵诗钞》、《欧阳文忠诗钞》、《临川诗钞》、《东坡诗钞》、《山谷诗钞》。作者名下首列诗人小传,其次列历代诗话中与作者有关的资料,然后列诗,每首诗后加注释。其注多引原始材料,浅近字义与读音,用夹注的方式,随诗而列。书成之后,并未印行,直至1981年才正式出版,合编一集,改名《宋五家诗钞》。书中选梅尧臣诗21首,欧阳修诗16首,王安石诗31首,苏轼35首,黄庭坚33首,共136首。此书列为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之四,与《十四家诗钞》接续而下。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
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
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一卷,清续法辑。
内藏百宝经
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文殊师利问佛沤和俱舍罗(译言善巧方便)所入之事。佛答以随世间之习俗而入,示现种种之事。其实佛无种种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