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韦居安

    韦居安

    韦居安,号梅磵( jiàn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进士(《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作“景定间进士”)。八年,摄教历阳。景炎元年(1276),司纠三衢。其子奇,也能诗,工五言唐律,卒于咸淳六年,年二十五。居安著有《梅磵诗话》三卷,上卷多论北宋人诗,中、下卷多论南宋人诗,尤以江湖诗人为多,盖仿刘克庄《后村诗话》之例,引论兼及事与辞两方面,今传明嘉靖二十七年葛会钞本,《历代诗话续编》本最为通行。其自作诗多佚,《全宋诗》卷二六一○录存三首。《全宋词》第五册录其词一首。事迹见《梅磵诗话》卷下。今存,有《读画斋丛书》本。

  • 吴聿

    吴聿

    吴聿( yù ),宋代诗论家。生卒年均不详,吴聿,《文献通考》作“吴律”,误,字子书。楚东人。生平事迹不可考,约宋高宗绍兴中前后在世。善论诗,曾居都下,家有听雨轩。著有《观林诗话》2卷,多为考证,间述佚事,多称述苏黄。此书作于南宋初,所论至贺铸、汪藻、王宣而止。全书宗旨推崇苏、黄,以出人意外,而又不失自然之诗为高,《四库全书总目》谓此书“足资考证,在宋人诗话之中,亦可谓之佳本”(卷一九五)。是书今存一卷,有墨海金壶本、《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

  • 吴幵

    吴幵

    吴幵( jiān )(1067—1144)宋代文学家。字正仲。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曾慥的岳父。绍圣四年(1097),以澶州司理参军应宏词别试,考入次第。靖康初,为翰林学士承旨,与耿南仲力主割地之议,而误国事。宋徽宗、宋钦宗被俘以后,吴幵又颇助金人为虐,且“往来贼中,洋洋自得”(王明清《挥麈余话》卷2)。高宗初,为龙图阁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不久夺职,永州安置,再贬至南雄州居住。秦桧曾因吴幵推荐而得官,至秦桧执政,吴幵得以赦还,居于赣上。建炎后窜谪以死。吴幵虽人品为世人所诟病,但他颇有文才,所作《优古堂诗话》1卷,是宋人诗话中的重要著作。全书凡154条,大多论北宋人诗,间及唐人。此书的出现,使诗话之作别开生面。《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夺胎换骨,翻案出奇,作者非必尽无所本,实则无心暗合,亦多有之。必一字一句求其源出某某”。但此书作者所属,颇有疑问,一说为毛幵作,至今未有定论。吴幵又能作诗,他的诗作传于今天的虽极少,但从《宋诗纪事》等书中还可窥见一斑。著作有《吴内翰备急方》、《漫堂集》若干卷、《优古堂诗话》一卷传世。《宋史翼》卷四○有传。今录诗三首。

  • 吴可

    吴可

    吴可,字思道,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宋文学家。生卒年不详。祖籍瓯宁(今福建建瓯县),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宣和(1119—1125)末年,曾任职开封,官武节大夫。高宗高宗建炎(1127—1130)以后,转徙于楚、粤。至孝宗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间尚在世。他与王安中、赵令畤等有诗文酬答。李端叔称其诗略无斧凿痕,字字皆有来历。他的《藏海诗话》可反映其诗学观点。他推崇杜诗,主张“学诗当以杜为体,以苏、黄为用”,认为诗“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要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他的诗“大致清警,与谢逸、谢薖兄弟气格相近”。有《藏海居士集》二卷,为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藏海诗话》一卷,亦为辑本。事见《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

  • 魏庆之

    魏庆之

    魏庆之,字醇甫,号菊庄,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生卒年不详,于宋理宗在位时在世。有才名,而不求科第。种菊千丛,日与诗友觞咏其中。游九功赋诗称其“种菊幽探计何早,想应苦吟被花恼”。与黄昇为挚友,闽帅楼秋房并以“泉石清士”目之。有《吟稿》,已佚。韦居安《寄魏菊庄庆之》有“再世陶元亮,三生魏仲先”、“每见君吟稿,予怀亦洒然”之句。所著《诗人玉屑》二十卷,淳祐四年黄昇为序,谓胜胡仔《渔隐丛话》,方回《诗人玉屑考》谓其编例不当,“每段立为品目,殊可憎厌”。《诗源辩体》卷三五谓其与《诗话总龟》相似,“类次旧说,实无己见”。而《百川书志》卷一八则称“诗话大成,莫高此《玉屑》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谓其“采摭既繁,菁华斯寓”。今存元刊本、明嘉靖六年洪都潜仙刻本、明钱塘胡文焕校刊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全宋诗》卷三一五四录其诗四首。事迹见黄昇《诗人玉屑序》、《梅诗话》卷中。

  • [元]王翰

    [元]王翰

    王翰(1333~1378),初名那木罕,字用文。先世本齐人,没入西夏,元初赐姓唐兀氏,从下江淮,以领兵千户镇庐州(今安徽合肥),遂为庐州人。翰十六岁袭爵,除庐州路侍中,改福州路侍中,升同知,又升理问官,综理永福、罗源二县。升江西福建行省郎中。陈友定任福建行省平章,留翰居幕府,表授潮州路总管,兼督循、梅、惠三州。明太祖朱元璋军攻闽,陈友定败亡,翰欲浮海抵交趾,未果,于永福之观猎山隐居十一年,着黄冠服,因生平酷爱石,自号友石山人。入明后,多次不受征召。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辟书再至,有司迫就道。翰以幼子托付友人吴海,自刎而死,年四十六。死前赋诗见志,有“一死了却君亲恩”之句,足见其对元室的忠诚。这种忠诚贯串其一生,也是其诗歌的主要内容。其诗篇什不多,而沉郁顿挫,感愤激烈,如《挽失漳州》、《挽柏佥院》、《送陈同佥》等。元亡之后,诗多凄苦之词,其《题画葵花》诗也有“怜渠自是无情物,犹解倾心向太阳”之句。庐陵陈仲述为其集作序,称其诗“皆心声之应,而非苟然炫葩组华者”。著有《友石山人遗稿》。《新元史》卷二三三有传。

  • 王逸

    王逸

    王逸(生卒年不详),东汉文学家,学者。字叔师,汉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汉安帝元初(114—119) 中,举上计吏,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博雅多览,读《楚辞》而伤愍屈原,著《楚辞章句》 行于世。


    以儒家思想为指归,强调“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推崇“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批评顺臣、佞臣“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难”,疾言是为“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全后汉文·楚辞章句叙》)。反对班固对屈原 “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的评价,高度颂扬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同上)。认为屈原《离骚》之作,乃依託五经以立义,“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同上),其内容“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全后汉文·离骚经》)。指出《离骚》艺术上的特点是“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并赋予 《离骚》中“香草、美人”等意象以特定的含义,“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託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同上),此说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


    其《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重视。今有中华书局点校本。另外作有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汉诗》一百二十三篇,多亡佚。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今存 《楚辞章句》 中。明人张溥辑有《王叔师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 吴淑

    吴淑

    吴淑(947——1002)北宋学者、辞赋家。字正仪。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早年受知于韩熙载、潘佑。举进士,补丹阳尉。后以校书郎直内史。宋军围建业,城中乏食,里有同宗,全家都死,存2女孩。吴淑收养如己生,为时人称道。归宋后,家颇窘。因近臣推荐,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参与编修《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历官太府寺丞、著作佐郎、秘阁校理、水部员外郎,兼起居舍人。预修《太宗实录》。再迁职方员外郎,建议各路转运使每10年各画本路图一幅上交职方,以便掌握天下险要。咸平五年去世。吴淑善笔札,又好篆籀。著《九弦琴五弦琴颂》、《事类赋》百篇,又取《说文》有字义者1800余条,撰《说文五义》3卷。又有集10卷,《江淮异人录》2卷,《秘阁闲谈》5卷。今存《事类赋》30卷、《江淮异人录》2卷,余多亡佚。

  • 吴均

    吴均

    吴均(公元469-520年)南朝梁诗文作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浙江安吉)人。家世寒贱。吴均好学有俊才,沈约曾见他的作品,颇相称赏。梁武帝天监初年,柳恽官吴兴郡,召为主簿,每日引与赋诗。天监六年(507),建安王萧伟出任扬州郡,引兼记室,掌文翰。吴均精通史学,曾自撰《齐春秋》30卷上奏,梁武帝以为不合史实,怒而免其职。不久又召见他,命他撰《通史》。《通史》上起三皇,下迄南齐,撰成本纪、世家,列传未及完成而去世。他的其它著作还有范晔《后汉书注》90卷、《庙记》10卷、《十二州记》16卷、《钱塘先贤传》5卷、《续文释》5卷等等,以史学著作居多。


    吴均的诗文在当时很有影响。《梁书·吴均传》说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其诗多赠答送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有的诗模山范水,绘景细致,语言明畅,通过景物描绘渲染出主观情感,颇堪讽诵。他的“清拔有古气”体现在一些抒写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的诗篇当中。如乐府诗《行路难》、《胡无人行》、《从军行》等,饶有清新刚健之气。所以明人张溥说他“诗什累累,乐府尤高”(《吴朝请集题辞》)。再如《赠王桂阳》、《赠别新林》等,托体为喻,发抒牢骚,在在闪现出慷慨任气的风貌。他的这种诗风在齐梁间确属独树一帜。


    《梁书·吴均传》和《隋书·经籍志》均说吴均有文集2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吴朝请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

  • 王嘉

    王嘉

    王嘉,字子年,生卒年不详。陇西安阳人。东晋道士,貌不出众,但聪明伶利,滑稽好语笑。不食粮食,不穿好衣,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与数百名弟子凿崖穴居。后来天下动荡,王嘉只身来到前秦都城长安,隐居在终南山中。弟子打听到王嘉的去向后又不断跟来,王嘉为了清心养性,又转移至倒兽山。当时前秦皇帝苻坚自以为得天运,欲罗致天下名僧名道,屡次请王嘉出仕,王嘉都拒绝了。苻坚还常常遣使向他询问国家大政方针,王嘉以比喻对之,状如游戏。言未然之事,事过皆验。前秦灭亡后,后秦姚苌入长安,像苻坚一样地礼遇王嘉。后来因为回答姚氏问题不遂君意,被杀害。王嘉是十六国及东晋时代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身怀绝世之才,而不愿为乱世暴君服务,但总又逃脱不了受君王制约的命运。


    〔正 史〕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①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②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菴③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④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⑤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央也。人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愈高,而屋亦不大,履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⑥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⑦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晋书·艺术·王嘉传》卷九五


    〔注 释〕


    ①安阳:今属甘肃。②石季龙:即石虎,字季龙,石勒之侄,羯族。十六国时后赵君主,公元334-349年在位。③菴,即庵,小草屋。④当时鲜能晓之:当时少有晓之,人们都不知道。⑤坚将南征:前秦苻坚将要南征东晋。后来在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中大败。⑥姚苌(公元330—393年):字景茂,羌族。先为前秦将领,淝水之战后一年率羌人独立。不久擒杀苻坚,国号大秦,史称后秦。⑦苻登:前秦国君,公元386—394年在位。后为姚苌之子姚兴所败,兵溃被杀。

  • 王仁裕

    王仁裕

    王仁裕(公元879年—956年),字德辇,天水(今属甘肃)人。少不知书,以狗马弹射为乐。年二十五始就学,以文辞知名秦陇间。唐末为秦州节度判官。后入蜀事前蜀后主,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前蜀亡,又事后唐。后唐废帝之檄文、诏书、诰命,多其所撰。久之,以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士。后晋时,历司封、左司郎中、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等职。后晋出帝开运二年,迁左散骑常侍。后汉天福十二年,改授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承旨。乾祐元年,知礼部贡举,擢为户部尚书。三年,改兵部尚书。后周广顺元年,为太子少保。显德三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


    仁裕喜为诗,与和凝皆以文章知名当时。其仕前蜀时,随后主东巡,与翰林学士李浩弼等人,一路酬答吟咏,无有虚日。曾作诗满万首,蜀人呼其为“诗窖子”。又通晓音律,能书。《宣和书谱》称其“翰墨虽无闻于时,观其送张禹偁诗,正书清劲,自成一家。”所著《开元天宝遗事》,乃蜀亡后其至镐京,采摭民言所成。其中多记宫中琐闻杂事,尤留意宫内外风俗习尚之记载。他如王公贵族淫靡之风,亦多涉及。故此书颇为后世戏剧小说家所重。所作甚多,除《西江集》百卷外,《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开元天宝遗事》二卷(《郡斋读书志》作四卷),又《入洛记》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乘辂集》五卷、《紫阁集》五卷、《紫泥集》一二卷、《紫泥后卷》四○卷、《诗集》一○卷。此外,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尚记有《国风总类》五○卷、《南行记》一卷。《十国春秋》又记有《王氏见闻录》、《玉堂闲话》等。除《开元天宝遗事》外,余皆佚。今存诗一五首及断句一联,《全唐诗》卷七三六编为一卷。《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四二又补诗一首,移正一首。此外,所著《玉堂闲话》、《王氏闻见录》部分条目尚散见于《太平广记》中。生平事迹见《旧五代史》卷一二八、《新五代史》卷五七、《十国春秋》卷四四本传。

  • 王辟之

    王辟之

    王辟之,北宋时期大臣。《宋史·艺文志》写作王关之,《东观集》、《文献通考》皆为王辟。字圣涂,宋青州(今山东淄博一带)人。约宋神宗元丰中(1082)前后在世。学识渊博雅正,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然后到各地做官。哲宗绍圣时退居到青州、渑水边。常与贤士大夫宴游。游宴时所闻之事都加以记录,久而得笔记三百余篇,辑成《渑水燕谈录》十卷(《文献通考》、《稗海》都有载,《知不足斋丛书》本中述录较为完整。)该书卷首有作者的自序,说回到渑(sheng绳)水旧居,与田夫樵叟闲燕而谈说,即取此意为其书名。书中叙述了北宋哲宗绍圣以前的轶闻、杂事,其中描写了文臣于富弼、韩琦、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田锡和武将曹彬、王德用等事迹,较有文采,同时又不失事实真相。如卷二中,说欧阳修出使辽时,辽主挑选有学问的贵臣陪宴,表示对欧的敬重,还有描写契丹很怕武将王德用,常叫王德用名来唬吓小儿。书中编次按帝德、谠论、名臣、知人、杂录、谈谑等分为17门,内容范围涉及较广泛。还记有官制、贡举、谈歌咏、书画等内容,史料丰富,很有参考价值。

  • 王明清

    王明清

    王明清(约1127—约1202),宋代笔记作家、诗论家。字仲言,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其父王铚,曾以毕生之力,撰辑《国朝史述》,对当时政府所编辑的《三朝国史》,多所匡正。明清少承耳濡目染家学,到弱冠时已能博识“本朝典故,前辈言行,”“在众座中偶举旧事,了了如在目前。”绍兴十年,方总角,侍亲居山阴。三十二年,以外舅方滋帅淮西,侍行至建康,见张孝祥。孝宗即位,得补官。乾道初,奉祠居山阴,撰《挥麈录》。淳熙四年,至临安,获登李焘之门。淳熙十二年,以朝请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绍熙三年,为杂买务杂买场提辖官。居临安七宝山,撰《挥麈后录》。四年,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五年,添差通判泰州,撰《挥廛第三录》。庆元年间寓居嘉禾(今浙江嘉兴),嘉泰初,为浙西参议官(楼钥《参议方君墓志铭》)。嘉泰时卒,终年不详,约在宁宗时。


    明清以史学知名,父兄并称博学(赵不谫《挥麈录跋》),王禹锡《挥麈后录跋》称其“雅健之文,著述之体,诚有所自来”。《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博物洽闻,兼娴掌故,故随笔记录,皆有裨见闻”(卷一四一)。所著《挥麈前录》四卷、《后录》十一卷、《第三录》三卷、《馀话》二卷,有宋龙山堂刻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汲古阁影宋抄本、1961年中华书局校点本,《玉照新志》五卷,有《学津讨原》本、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投辖录》一卷,有《四库全书》本、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全宋诗》卷二三三八录其诗一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五三七九。事迹见《挥麈录》跋、《玉照新志》卷四、《至元嘉禾志》卷一三、《宋史翼》卷二九。

  • 吴处厚

    吴处厚

    吴处厚,宋代文学家。字伯固。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皇祐五年(1053)中进士及第,授汀州司理参军。以上书言事获用,为将作丞。蔡确曾跟他学赋,元丰中,蔡确为相,吴处厚请求援引未遂。王珪推荐他为大理丞,遂助王珪排蔡确。王珪为山陵使,又召他掌奏笺。蔡确代使,出知通利军,又徙知汉阳军。元祐二年(1087),蔡确出知安州,吴处厚得其《车盖亭》诗,乃笺释上之,谓有讥谤切害,使之获罪南贬。擢知卫州,卒。吴处厚工吟咏,《题王正叔㶏景亭》、《自诸暨抵剡》等诗,“绰有唐人意格”(《四库全书总目》)。如《九江琵琶亭》诗:“夜泊浔阳宿酒楼,琵琶亭畔荻花秋。云沉鸟没事已往,月白风清江自流。”追怀白居易《琵琶行》遗踪,既不着痕迹,而又意蕴深厚。


    著有《青箱杂记》10卷,主要记述北宋杂事,其中有不少谈诗论文的重要资料。如卷3说:“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又诗云:‘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即此也。”卷8说:“文章纯古不害其为邪,文章艳丽亦不害其为正。然世或见人文章铺陈仁义道德便谓之正人君子,及花草月露便谓之邪人,兹亦不尽也。”所论博洽精当,足资参考。

  • 文莹

    文莹

    文莹,北宋笔记作家和诗人。俗姓不详,字道温,北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出家为僧,晚年定居在荆州的金銮寺。宋仁宗嘉祐中(1060)前后在世,善作诗,与苏舜钦为诗友,由苏介绍到滁州拜见欧阳修。又曾游于北宋大臣丁谓门下,喜欢藏书,虽出家但留心当世之事。著作有《湘山野录》三卷,《续录》一卷,内容多记五代至北宋的朝野杂事;还有《玉壶清话》,又一名《玉壶野史》,十卷,记五代和宋初的逸事,并记载了一部分宋代诗人的诗文,作者自称收集了宋初至神宗熙宁间文集数千卷,以及搜辑神道碑、墓志、行状、实录等所记载的事迹及诗论文字,而编成此书。书中有关诗论部分,由清代曹溶摘录出,辑成单行本。题名《玉壶诗话》,收入《学海类编》中。以上各书均载《四库总目》。又有《渚宫集》三卷,录于《文献通考》。

  • 尉迟偓

    尉迟偓

    尉迟偓(生卒年里不详),五代南唐时人。官给事中,预修国史。著有《中朝故事》二卷,记唐末懿宗、僖宗、昭宗、哀帝四朝故事。因南唐国主李昪自以为出太宗之後,承唐统绪,故称唐为中朝。书名之由来本此。上卷多载君臣事迹及朝廷制度,下卷则杂录神异怪幻之事。所记《新唐书》、《资治通鉴》曾予采录,但亦有事出传闻,不尽可信。有八千卷楼旧藏影宋抄本、《四库全书》本、《广四十家小说》本及《历代小史》本等。另有一卷本。

  • 王谠

    王谠

    王谠,生卒年不详。大约宋徽宗大观末(1110)前后在世。宋代作家。字正甫。长安(陕西西安)人。是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的五代孙,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王凯的孙子,凤翔府都监王彭之子。宰相吕大防之婿。吕大防在宋哲宗元祐间拜相,除王谠为东京排岸司,后改为国子监丞,又改少府监丞等职。元祐之后,出任邠州通判。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北宋后期。他与苏轼及其门人关系很密切。苏轼喜欢阅读并撰写笔记小说,对他影响很大。王谠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作了《唐语林》1书。《唐语林》是综采唐代50多种笔记小说中的材料编成的。此书仿《世说新语》体例,分门别类,加以记述,并把原来的《世说新语》的36门扩充到52门。全书内容精粹纯正,所采录各则,多与唐代政治、历史、文学等逸事有关,这些材料对研究唐代政治史与文学史等,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此书在明初已逐渐失传,《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并加以增补,后来刊印多据此本。但此书次序凌乱,且未注出处,不便检查。周勋初《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对原书重加整理,方便了检阅。

  • 王铚

    王铚

    王铚,生卒年月不详。北宋、南宋之际史学家、笔记作家。字性之,汝阴(今安徽阜阳)人,王昭素之后。王明清之父。自称汝阴遗老,人称雪溪先生,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前后在世。南渡后,寓居剡中。绍兴初,累官右承事郎,守太府丞、权枢密院编修官,纂集太宗以来兵制。书成,四年三月赐名《枢庭备检》。罢为提举台州崇道观。以七朝国史帝纪志传,益以宰执、宗室世系表,编为《宗室公卿百官年表》。九年,以《元祐八年补录》及《七朝史》上之,进右宣议郎。后所修书为秦桧所阻,不克成。进右宣教郎,充湖南安抚使参议官。十三年,献《太玄经解义》。晚年避居剡溪山中,以吟咏自娱。


    铚擅长属文,诗格近温、李。其古体长篇如《寄题真州扃岫寺》、《次韵国香诗》、《追和斜川诗》诸篇,有感而发,气势畅达,近体诗如《春近》、《寒食》、《晓发石牛》等也写景工致,颇有精神(《蚕尾集》卷九、《宋诗精华录》卷三)。喜论文章,著有《四六话》,序署宣和四年作,是最早的四六话论著。其内容以评宋表启文为主,间及唐。其论四六技法,颇有见地,指出了唐宋四六的区别。关于用典,他主张“取古今传记佳语作四六”。至用语方面,主张“一字不肯妄下,必求警策以过人”,“用旧意为新语”,均不难看出江西派诗论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谓:“终宋之世,惟以隶事切合为工,组织繁碎,而文格日卑,皆铚等之论导之也。”他一生著述甚富,有《神宗兵制》、《七朝国史》、《哲宗皇帝元祐八年补录》、《太玄经义解》、《国老谈苑》等,均已佚。今存《四六话》,有《说郛》本,不分卷,《百川学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皆为二卷。《雪溪集》八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后世流传本仅五卷,今存《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抄本、清光绪三十年李盛铎钞本。此外《默记》一卷、《补侍儿小名录》一卷及《两汉纪》亦有传本。《全宋诗》卷一九○五至一九一○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三九九二收其文一卷。事迹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一八五、《宋史翼》卷二七。

  • 王钦臣

    王钦臣

    王钦臣,北宋藏书家、校勘学家。字仲至,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王洙子。以父荫入官,文彦博荐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历陕西转运副使,元祐初,为工部员外郎,进太仆少卿,迁秘书少监。改集贤殿修撰、出知和州,徙饶州,提举太平观。徽宗立,复待制,知成德军。卒年六十七。钦臣家藏书数万卷,手自校正。博学善为文,尤工诗,其《宿华岳观》诗有“凌空老树云垂叶,压屋梨花雪照人”句,传入宫禁,神宗皇帝称赏(吕颐浩《跋王仲至诗》)。著有诗十卷(同上书),《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又著录其有《广讽味集》五卷,今不存。《全宋诗》卷七四七录其诗十三首。《全宋文》卷一五八○收其文六篇。事迹见《宋史》卷二九四《王洙传》附传。

  • 吴亮

    吴亮

    吴亮,字明卿,元代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忍经》卷首冯寅序,称吴亮精于经术史事,至元三十年(1293)解海运元幕之任,恬淡自居,于纂述 《历代帝王世系》之暇,思其平生行事克己唯一“忍”字,因会集古今群书中格言大训,以成此书。所采虽然都是常见之书,但集中一起,对于了解古代有关 “忍”之思想.颇为有益。书中所述 “忍”言、“忍”事间有可取,但亦夹杂消极、无奈之思想情绪。可为研究古人思想者参考。今有 《武林往哲遗箸》本。

  • 王楙

    王楙

    王楙(1151年-1213年),字勉夫,号野客,原籍福州(今属福建),徙居吴县(今江苏苏州)。生于绍兴二十一年,王大成子。少失父,事母以孝闻。清澹寡欲,刻苦嗜书,为人宽厚,乡里称为善人君子。有志功名而蹭蹬不偶,榜所居曰“分定斋”。弱冠能文,为范成大推誉,薛向聘教其子薛绍彭六年。后为张门客逾三十年。归居著述,时称“讲书君”。工诗词,习掌故,治学严谨,经传记著辨析精核。杜门著书,有《野客丛书》三十卷,《巢睫稿笔》五十卷(已佚)。尝以文谒范成大,一见击节推誉。嘉定六年卒,年六十三。葬于今苏州横山桃花坞。《野客丛书》考证经史,多记文人逸事,陈造跋谓其议论纯正,稽考精确。存词一首,收入《全宋词》第三册。《全宋诗》卷二六六九录其诗一首。文收入《全宋文》卷六五二一。事迹见郭绍彭《宋王勉夫圹铭》(《吴都文粹续集》卷四○)。

  • 王孝通

    王孝通

    王孝通,中国唐代数学家、天文学家。限于史籍,他的籍贯、身世和生卒年代均未能详考。出身平民,少小学算,曾在隋朝任下级官吏,唐初为历算博士,后升任太史丞,精通天文历法。在数学方面,他通过研究《九章算术》和祖冲之父子的《缀术》等书,认为其中的体积算法尚有疏漏,因而“更作新术”,写成《缉古算经》一书,并且在进呈给朝廷的表文中十分自信地说:“请访能算之人考论得失, 如有排其一字, 臣欲谢以千金。” 唐显庆元年(656)这部著作被列为国子监算学馆“十部算经”之一,因而改称《缉古算经》, 并流传至今。


    王孝通的数学成就,集中地反映在他的名著《缉古算术》之中,这部著作成书年代不详,也称《缉古算经》.从他的《上辑古算术表》可以看出,这部著作是在他晚年时,总结多年“钻寻秘奥”而得以撰成的,其上表时间大约在626年之后.所以,《缉古算经》编撰工作在此之前,成书可能在626年之后.现存《缉古算经》1卷,共20题.内容包括天文历算、土木工程以及勾股计算等问题.每道题都有答案,有解题步骤,还有自注.其中关于多面体体积计算公式和高次方程(尤其是三次方程)数值解法的成就最为显著.《缉古算经》中关于“堤积”计算是典型的多面体体积计算问题,而且相当复杂.不仅有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计算体积和长、宽、高的尺寸问题,还有由已知某一部分体积返求其长、宽、高的尺寸问题.他提出了所谓“求堤积都术”,就是堤积的一般公式,这在当时堪称一绝.他在《上辑古算术表》中得意地写道:“臣昼思夜想,临书浩叹,恐一旦瞑目,将来莫睹,遂于本地之余,续狭斜之法,凡二十术,名曰辑古,请访能算之人,考论得失,如有排其一字,臣欲谢以千金.”可见,堤积问题是《缉古算经》精粹之作.《缉古算经》中的大部分问题,包括上述堤积问题都要用高次方程(主要是三次方程)来求解,这在当时是较为高深的数学理论.王孝通依据实际问题建立起高次方程,在没有符号代数的情况下,他在每一条有关高次方程的术文之下都用自注说明方程各项系数的来历.他相当于列出了28个形如
    x3+px2+qx=r (p>0,q≥0, r>0)
    的三次方程28个,在当时,由于没有通用的代数符号,也没有设立未知数列方程的一般方法, 列出一个高次方程是十分困难的。王孝通借助几何关系说明了每个方程各项系数的计算过程, 表现出高超的几何变换技巧, 同时对每个方程都给出了一个满足原题目要求的正根,书中没有记载求根过程,其方法应是由《九章算术》的开立方程序推广而来的。书中还给出一个体积公式,用以计算具有一对平行面的任何六面体,这是几何计算中的一个精彩结果。书中正确而熟练地运用了相似勾股形对应边的比例及一些恒等变换, 实际运用了许多多项式的乘法公式。


    《缉古算经》的巨大价值在于: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系统地研究三次方程的著作。在中国,虽然祖冲之曾研究过二、三次方程,但其著作已经失传。古希腊数学家曾用几何方法求解过三次方程x3=2a3,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发展了三次方程的几何解法, 但都不能真正解决一般三次方程的正根计算问题。欧洲人直到13世纪初才由斐波那契给出了一个特殊三次方程的数值解, 已在王孝通之后600年了, 因此,王孝通对三次方程的研究是世界数学史上的辉煌成就, 在中国数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56年唐代国子监内设数学科,搜集数学典籍时就包括《缉古算经》,直到宋代这部书仍为必修教本。1081—1085年间,出版《算经十书》时,也收了《缉古算经》.后来,此书外传到日本等亚洲国家。

  • 王灼

    王灼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遂宁(今属四川)人。南宋戏曲学家。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元丰三年(1081)。绍兴中尝为幕僚。博学多闻,娴于音律。 绍兴十五年冬,居成都碧鸡坊妙胜院,常与友人饮宴听歌,归家则录所闻见,并考历代习俗,追思平时论说,于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至十九年(1149年),寓居于四川成都碧鸡坊妙胜院撰写《碧鸡漫志》。是书探究词曲源流名义,记述宋代词人故实,品评宋人词作,对苏轼、贺铸、周邦彦之作大加称赏,对北宋单调纤弱词 风颇为不满,是宋代重要的词论专著。也能词,多为赠别、唱酬之作, 词风艳丽明快。如《清平乐》词赠卢 姓歌妓,用卢、王姓氏典故,用事奇 巧(《莲子居词话》卷三)。著有《颐堂先生文集》五十九卷、《碧鸡漫志》 五卷、长短句一卷、祭文一卷(《读书附志》卷下),《糖霜谱》。今存《颐堂 先生文集》五卷,有宋乾道刊本(《四 部丛刊》三编影印);《碧鸡漫志》五卷,有明抄本、《知不足斋丛书》本; 《颐堂词》一卷,有《彊村丛书》本。 《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二十一首。 《全宋诗》卷二○六五至二○六九录 其诗五卷。《全宋文》卷四二二七收 其文一卷。事迹见王灼《碧鸡漫志 序》、《宋诗纪事》卷四四。

  • 闻龙

    闻龙

    闻龙(1551-1631),明代学者。字隐鳞,一字仲连,晚号飞遁翁。四明 (今浙江余姚)人。进士。闻氏系郸县望族。善诗,崇祯时举贤良方正,坚辞不就。据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收藏的民国十一年(1922)《郸西石马塘闻氏家乘》记载,闻龙系郸西闻氏天官房四房十一世后裔,谱名闻继龙,因闻氏十一世才开始起用排行,分别为继、世、守、成,家谱系闻龙身后编修,闻龙、闻继龙实际同属一人,其他事迹、著作也完全一致。生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七月初五,卒于崇祯四年(1631年)三月廿八,寿81岁。撰有《茶笺》,记述茶的采摘、炒焙、收藏诸法,并记家乡山泉、品啜及老友茶事。

  • 卫汛

    卫汛

    卫汛,东汉医家。一作卫沈、卫沉、著名医家张仲景的弟子,河东(今属山西)人。精医术,有才识,名著当时。据史书载,卫汛著有《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及《小儿颅囟方》等,均佚。其《小儿颅囟方》尚存有若干条文于《永乐大典》,已有人辑出并刊行。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