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文晟
文晟,清医家。生卒年月不详,字叔来。江西萍乡人。精岐黄之术,尤致力于医学普及与医书校刊。摘取各科证治及方药,编为通俗读本。有《六种新编》丛书,包括《内科摘录》四卷、《外科摘录》两卷(附“急救便方”)、《慈幼便览》一卷(附“痘疹摘录”)、《增订达生编》(附《妇科杂症》)、《偏方补遗》、《药性摘录》一卷(附“常用药物、食物”)等六种。另曾校补《补注洗冤录集证》等。
-
吴昆
吴昆(1551—约1620),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又号参黄子。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初攻儒学,家中所藏方书颇多,因举子业不第而改习医业,15岁时开始攻医,历时18载,而精于医术。平时对医经颇多钻研,崇尚古圣人之医术,认为当时的医家,贱工占十分之八九,称得上高明的良工则十分之一而己,自己则“惟经论是搜,不敢自是”。对《内经》深有研究,其 《素向》注,为后人所推崇,影响很大。对脉诊也较重视,反对所谓太素脉。曾游历于江、浙、安徽等地,求师访友,在宣城一带行医,很有名声。著有《医方考》、《脉语》、《吴注黄帝素问》、《药纂》、《针方六集》、《十三科证治》等书。
山人,余族父也,世为歙澄塘人。幼英异,不伍丸儿。稍长业进士,为文章,藻思横发,顾数奇弗偶,大父元昌翁,父文韬翁,俱修德而隐者。家多方书,山人遂进铅椠,事岐黄术,尝曰:《素问》、《灵枢》,医之典坟也;《难经》、《甲乙》,医之庸孟也;张、王、刘、李,医之濂洛关闽也。日夕取诸家言遍读之,不数稔术精而售,初游宛陵,后泝长江,历姑孰,抵和阳,所至声名籍籍,活人无论数计。每诊疾,佥曰易平;山人曰:此在死例。佥曰艰痊,山人曰:此可生也。卒不逾山人所云,故人咸谓山人殆非人,必从长桑公得者。山人治病,不胶陈迹,人以禁方授之,拒弗受,曰:以古方治今病,虽出入而通其权,不然,是以结绳治季世也,去治远矣。所著《脉语》、《十三科证治》、《参黄论》、《砭焫考》、《医方考》、《药纂》诸书,将次第行于世。山人讳昆,字山甫,鹤皋其别号也。人以山人洞参黄帝之奥,又号山人为参黄子。余家由澄塘折居传桂里,故视山人为族父云。
明·吴昆《医方考·附录》(《中国医籍考》卷四)
余幼慕是术,窃有悯焉,敬业之余,每以《素》、《难》、《灵枢》、《脉经》、《甲乙》,及长沙、河间、东垣、丹溪之书,间阅之。越十年,以举子业不售,里中长老谓余曰:古人不得志时,多为医以济世,子盍事医乎,奚拘一经为也。余于是投举子笔,专岐黄业,乃就邑中午亭余老师而养正焉。居三年,与师论疾,咸当师心,师勉余友天下士。嗣是由三吴循江浙,历荆襄抵燕赵,就有道者,师事之焉。或示余以天人贯通之道,或示余以医儒合一之理,或示余以圣贤之奥旨,或祕余以家世之心传。其间讲求脉理,出入岐黄者,未常乏人,然童而习之,白首不达者,又不可以枚举而数计矣……于是以孤陋之闻,集成《语录》二篇,以告同志。
明·吴昆《脉语·自序》
-
王馥原
王馥原,生卒年月不详,清医家。名清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习儒,后读袁了凡《立命篇》,始感悟而习医,求“以医事亲,以医立身”。悬壶乡邑,精于脉诊,察舌、论证精细,就诊者众。所得医资,多施济邻里。于研习医经之外,又深究王叔和、李士材、汪昂、叶天士、张路玉诸家医著,尤加意于女科之搜遗补阙。尝将二十余年之心得,编成《医方简义》六卷(1883年)。论四诊、经络、运气及外感、内伤、妇科胎产等证治。其论中风,谓“治风之法,必由血气之偏胜求之,不可概以风药投之”。因其学验俱富,有“越中圣手”之誉。弟子甚众,潘心如乃其高足。
-
王泰林
王泰林(1798-1862)清医学家。字旭高,行五故小名五官,晚号退思居士。无锡(今属江苏)人。少业儒,后改习医。从舅高锦亭学医,精研医经奥旨,旁及疡科诸书,尽得其传。初业外科,后专力于内科,审证用药甚精。以贫病者多实证与重病,故应诊时常先贫后富。撰有《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临证医案》四卷、《环溪草堂医案》三卷(收入柳宝诒所编《柳选四家医案》)。尝谓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故有治肝三十法之论,以肝气、肝风、肝火三者条分缕析,详其治法。又其论治脾胃诸法,亦颇周详。其时温病学说盛行,乃博览诸家论著,归纳温病治法。所著《医学刍言》(原名《医门要诀》)详载风温、湿温、温热诸证辨证、选药法,兼及内、妇科杂证。著述甚丰,后世将其《退思集类方歌注》(与《伤寒一百十三方歌诀》多有相同处)、《医方证治汇编歌括》(或疑即其家谱所记《医方歌诀串解》、《选方约注》)、《医方歌括》、《医方歌诀》、《薛氏湿热论歌诀》,连同《西溪书屋夜话录》,合刊为《王旭高医书六种》。又有《退思集首集》(即《运气证治歌诀》)、《外科证治秘要》、《温疫论歌诀》、《温疫明辨歌诀》、《十药神书歌诀》等多种。门生甚众,弟子方仁渊辑有《王旭高医案》。
-
王璆
王璆,南宋官吏。字孟玉,号是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博雅有才艺,好医学。先为淮南幕官,淳熙十六年(1189年)奉檄和州(今安徽和县)。庆元三年(1197年)官汉阳守。生长于名家,所藏良方甚多。历十九年,著成《是斋百一选方》二十卷(或作二十八卷、三十卷,1196年)。
-
王贶
王贶[kuàng],宋代医家。生卒年不详。字子亨,本土人。为南京宋毅叔婿,毅叔既以医名擅南北,贶,初传其学,未精。薄游京师,会盐法更变,有大贾睹揭示,失惊吐舌,不能复入,经旬,食不下咽,尪羸日甚,国医不能疗。其家忧惧,榜于市曰:有治之者,当以千金为谢。贶利其所售之厚,姑往应其求。既见贾之状,忽发笑不能制,其家人怪而诘之,贶谬为大言曰:“所笑者,辇毂之大,乃无人治此疾耳”。语主人曰:“试取《针经》来”。贶谩检之,偶有穴与其疾似者,贶曰:“尔家当勒状与我,万一不能活,则勿尤我,当为若针之,可立效”。主病者不得已从之,贶急针舌底,抽针之际,其人若委顿状,顷刻舌遂伸缩如平时矣。其家大喜,如约谢之,又为之延誉,自是翕然名动京师。贶既小康,始得尽心《肘后》之书,卒有闻于世。后以医得幸,宣和中为朝议大夫。著《全生指迷论》一书,医者多用之。
-
王子接
王子接,生卒年月不详,清医学家。字晋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习儒之余,究心医术,深思力学,所治多效。经二十年勤求古训,撰成《脉色本草伤寒杂病》。年逾五十,其术益精,深悔从前急于著书,遂焚所著。潜心于医经、本草,深得仲景医书之奥旨。自康熙五十七年至雍正九年(1718—1731),常与名医*魏荔彤探讨医理。现有《绛雪园古方选注》(简称《古方选注》)三卷(1731年)。记载其五十年临证心得,乃其暮年与诸门人切磋方义,由门人记录整理而成。该书述仲景方法、诸科方论及病源(故又名《十三科选注》),简明实用。书末附《绛雪园得宜本草》(简称《得宜本草》),收药三百五十四种。现存所著《伤寒古方通》六卷、《伤寒方法》等,均取材于《绛雪园古方选注》。另钱塘许嗣灿《汇辑医书四种》中收有其所著《本草翼》。弟子甚众,名医叶桂,曾就学其门。门人陆得楩(字禹川)参与整理《古方选注》,吴蒙(字正公)校《得宜本草》。王子顒 著《脉经》两卷,已佚。出《新唐书·艺文志》。
-
王衮
王衮,生卒年月不详,宋医学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庆历(1041—1048)年间任钱塘酒官,熙宁(1068—1077)年间为中书堂,元丰五年(1082年)官大理寺少卿。早年侍奉其父赴滑台(今河南滑县)为官。途中父得疾,遇庸医不究脉理,妄投汤剂,疾竟不瘳。母又多病。遂潜心医术。历二十余年,博采群方七千余首,择其要者五百余首,分作三篇(三卷),集成《王氏博济方》(1047年)。原书已佚,今存者系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永乐大典》辑出,得方三百五十首,厘为五卷(据《郡斋读书后志》载)。所收方剂,多他书未备。修制药法甚精。
-
吴仪洛
吴仪洛,生卒年月不详,清医学家,藏书家。字遵程,浙江海盐人。出身名医世家,精研医学并以行医为业,负有盛名,家有藏书楼,多藏医学书籍,还收藏名家古本如诗文集、经学、史籍类等多类书籍,行医之暇博览群书。为增进学识,开拓眼界,曾游楚、粤、燕、赵等地,并滞留浙江宁波达五年之久,终于洞彻医学玄微,指出:“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辨证、再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何于辨?证不辨,药于何用?”于是在吴鹤皋的《医方考》和汪昂的《医方集解》基础上改写并增加较为实用、流传较广的成方一千三百余首,汇编成《成方切用》;又对喻嘉言的《尚论篇》进行订正,著成《伤寒分经》。对于张机原文,仿照程氏说诗法加以编排,添细注以联贯疏明,充分体现其喻氏流派风格,缺乏新的补充和发挥。他认为汪昂的《本草备要》内容不够完备,且有讹误,因予以增订补充,编成《本草从新》一书,共收常用药物七百二十种,对于救荒和养生等药品申述尤为详尽,还增进了《本草纲目》中未载的燕窝之类药物。书中文字简要,结合医疗应用,便于临症参考,对医药界的影响至今犹未稍减。另著有:《四诊须详》、《女科宜今》、《一源必彻》等医书,今已失传。
-
王维德
王维德(公元1668—1749年),字洪绪,一字林洪,自号定定子,世称林屋山人。江苏吴县人。外科学家王若谷的曾孙。除精通外科外,对内科、妇科、小儿科也各有所长。王若谷之前,在外科疾病的治疗上,多采用《外科正宗》的方法,以刀、针为主,且认为凡有 “七恶” 之证必死。若谷则认为痈疽都不应该死,治疗上应分阴阳,以“消”法为主,避免用“托”法,除治疗疔疮外,一般不宜轻易用刀针。这样,就给维德的学术思想打下了基础。他继承祖宗遗法,积数十年的治疗经验,于七十二岁时,写出了有独创见解和较大影响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是书对疡科的论证与治疗具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是指导外科临证重要方书之一。王氏对痈疽的诊治经验颇为丰富,主张要善辨证之阴阳虚实,强调辨证论治,一反过去有些医书所述的那种只注重根据《内经》有关论说,以疮肿所生部位诊治,或只是简单地循经投药的说法,而重视全身症状在鉴别诊断上的意义。治疗上,注意内、外治兼重,但对外科手术疗法持否定态度,过于保守、片面。
王氏反对当时的医生只见患部属于何经,就按经投药而不分寒热、虚实、阴阳的粗疏作风。他说:“若凭经而不辨证,药虽对经,其实背证也。”所以,他在《外科证治全生集》里,以阴阳为纲,把外科疾病分为阴证、阳证两大门,并分别对病机、辨证和治疗原理加以阐发。王氏在外科证治方面,有着不少的卓越贡献。他治疗阴疽强调“阳和通腠,温补气血”,反对“内托”和“清火解毒”,其有名方剂有:温补气血、开腠逐毒的阳和汤,开腠理、散寒凝的阳和丸,温寒散凝、解毒生肌的外敷剂阳和解凝膏和通关窍、活血解毒的犀黄丸等。
-
王日休
王日休(1105—1173),字虚中,号龙舒居士,安徽庐州舒城人。宋高宗时,王日休举国学进士,以其学识渊博,颇具才学之名。为人乐善好施,交游甚广。
在宋代文献兴邦环境的熏陶下,王日休学殖深厚,至少在其编撰《净土文》之前,即以治儒业而闻名于时。据载,他对《易经》、《春秋》颇具心得。如《宋元学案补遗》卷四称:“诲诱后学,最为谆切。尝撰《易解》(一卷)、《春秋解》、《春秋名义》、《养贤录》(三十二卷)、《模楷书》行于世。”其著作多达八部,凡八十卷,大都属于儒家著述。这一点从当时名流如周葵、张孝祥等人为其晚年撰著《净土文》所作的序跋,亦见一斑。如周葵跋称:“龙舒王虚中学力深至,所解六经、语、孟、老、庄,要为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字,其用志勤矣。” 张孝祥则称:“友人龙舒王虚中端静简洁,博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
王日休在修习儒业之外,多亲佛书,尤喜《金刚经》。宋高宗绍兴末年,他编撰《龙舒净土文》十卷,“其文盛行天下,修净业者,莫不览之”。可见此书在当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王日休在其《净土文》之序言中称:“予遍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而为净土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欲人人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龙舒人也,世传净土文者不一,故以郡号别之。”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十卷,可谓是赵宋一朝文献兴邦、典籍兴教的典型产物。他本人对于弥陀经典熟读精考,广泛搜集净土文献,在诸多前人所传“净土文类”之作的基础上,广泛参考前人的净土论著,结合自身的信仰体验,使《龙舒净土文》具有类似于净土业修行者的教科书功能。直至清代民国,仍盛传不衰,如印光法师专意于修行净土,即深受其影响。
-
吴曾
吴曾,字虎臣,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生卒年月不详,绍兴十一年,上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二十一年,为敕令所删定官(同上书卷一六三)。二十三年,改右承奉郎,为奉常主簿、玉牒所检讨官。三十年,试太常丞,兼权吏部郎官,被劾,领在外宫观(同上书卷一八七)。后历知金州、严州,致仕居乡里。吴曾记诵广博,诗文颇工,王士禛称其五言《罗山》“桃花破丛管,一笑为嫣然。春雨正蒙密,涧水鸣潺湲”,甚有东坡风致(《带经堂诗话》卷一)。著有《君臣论》、《负暄策》、《毛诗辨疑》、《左传发挥》、《得闲文集》、《待试词学千一策》等,近二百卷,已佚。今唯《能改斋漫录》传世,是书记载史实,考证诗文典故,解释名物制度,历来被人称为渊雅,原本为二十卷(《读书附志》卷上),今所存者十八卷,有清初钱氏述古堂抄本,清乾隆三十六年卢文弨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有校点本。《全宋诗》卷二○一四录其诗三首。《全宋文》卷四二六三收有其文。事迹见《云麓漫抄》卷一○、《宋诗纪事》卷五二。
-
王千秋
王千秋,宋代词人。生卒年月不详,字锡老,号审斋,东平(今属山东)人。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有寿韩元吉生日词。绍熙四年,知长汀县(《嘉靖汀州志》卷一一)。毛晋跋其词,录有衡山令梁次张赠王千秋诗,中有“中州文献儒一门,异县萍蓬家百口”、“岂无厚禄故人来,为办草堂留野叟”、“审斋乐府似《花间》”等语,其仕宦盖不显。今存《审斋词》一卷,有《宋名家词》本、《山左人词》本。其词短调多本《花间》,长调则常出入于苏轼门径,风格秀拔,不杂俚音,但也不事雕琢,绝少绮艳之语。《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南渡之后,亦卓然为一作手”,又谓“集中如《忆秦娥》、《清平乐》、《好事近》、《虞美人》、《点绛唇》以及咏花诸作,短歌微吟,兴复不浅”。其《水调歌头·赵可大生日》之“气吞宇宙,当拥千骑静胡尘”,《水调歌头·席上呈梁次张》之“香公谈笑,长河千里静氛埃”,颇见爱国情思,则又与同时人辛弃疾为近。《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七十三首。《全宋诗》卷二五○四录其诗二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五八二八。事迹见毛晋《审斋词跋》。
-
汪宗沂
汪宗沂(1837一1906)安徽歙县人,字仲伊,号韬庐处士。同治三年(1864)优贡,光绪二年(1876)举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山西即用知县,告病辞官归里,专心读书著述。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后,持所著谒见曾国藩,曾延用为忠义局编纂。因师李联琇受汉学,师方宗诚受百家之学。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曾延宗沂入幕参议兵农诸政。居五年辞归,先后主讲安庆敬敷、芜湖中江、歙县紫阳诸书院。光绪二十一年由安徽学政保举学行,特旨赏加五品卿衔。汪宗沂少好经世之学,曾师事临川李联琇。并受考据之学于仪征刘毓崧,受义理之学于桐城方宗诚。治学以经为主,旁及医术、兵法,声韵、音律,均有所建树。晚年好道家言。“诗不求工,亦往往可诵”(王赓《今传是楼诗话》)。
一生著述很多。治《周易》,以为《说卦》三篇,今佚其二,古籍引《易》而不见今本者即《说卦》逸文,辑《十翼逸文》一卷。又以王弼扫象数,虞翻注参道家,故于李鼎祚《集解》外复辑韩婴、孟喜、周生、蔡景君之说及《史记》、《淮南子》、贾、董、杨、刘之书以己意抉择,撰《周易学统》九卷。辨别今古文尚书,著《尚书合订》上下卷。以为《逸礼》三十九篇均为周礼,著《逸礼大义论》。又谓《论语》齐论有《问王》、《知道》二篇,因匡衡尝述齐论出于后仓,后仓有《曲台记》,故小戴《礼记》中《冠义》以下七篇均为齐论逸文,撰《逸论语》一篇。此外有《孟子释疑》、《管乐元音谱》、《声谱》、《汉魏三调乐府诗谱》、《金元十五调南北曲谱》。辑《伤寒杂病论合编》、《葬经校注》、《龙经校注》。壮喜论兵,以今之《六韬》非真帙,武侯阵图、李靖兵法亦沦佚,乃钩稽典籍所引,辑《太公兵法逸文》一卷,《武侯八阵兵法辑略》一卷,《卫公兵法》三卷。刺取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奏议中论兵语,辑为《三湘兵法》。辑佚书有《何氏姓苑辑本》。校订之书有《急就章写校本》、《韬庐隶谱》。诗文有《韬庐诗略》、《韬庐文稿》。生平事迹见刘师培《汪仲伊先生传》(《碑传集补》卷四一)、章梫《汪宗沂传》(《碑传集三编》卷三三)、《安徽通志稿·列传五》、《民国歙县志》卷七、卷一五、《皖志稿·集部考·词曲》、《民国皖志列传稿》卷五等。
-
卫恒
卫恒,晋代书法家。生卒年月不详,字巨山。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卫瓘之子。官玉黄门侍郎。惠帝时与卫瓘同为贾后所杀。追谥兰陵贞世子。善草隶、古文。卫瓘曾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其书明媚雅丽。南梁袁昂《古今书评》云:“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唐张怀瓘《书断》列其古文、章草、草书入妙品。云:“巨山善古文,得汲冢古文论楚事者最妙,恒常玩之”。又云:“卫恒祖述飞白,造散隶书,开经隶体。微露其白,拘束于飞白,萧洒于隶书”。唐李嗣真《书后品》列为中之上品,并评曰:“卫杜之笔,流传多矣,纵任轻巧,流转风媚,刚健有余,便媚详雅,谅少俦匹”。宋僧梦英《十八体书》言卫恒作书云:“笔动若飞,字张如云,莫能传学”。其声名过其父祖,弟宣庭,子仲室、叔室俱有书名,家风四世不坠。传世书迹有草书《往来贴》等。著《四体书势》1卷,论古文、篆、隶、草书书势。又著《古来能书人录》1卷。
-
王僧虔
王僧虔(426—485),南朝齐书法家。字简穆,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宋,累官尚书令,入齐,迁侍中。王僧虔善书法,工楷、行书。他的书法能继承祖法,时人将他比作王献之。泰始中为吴兴太守,昔王献之亦曾守吴兴,又都善书法,有书名,前后辉映,实为难得。《书评》称其书法 “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张怀瓘《书断》 曰: “(僧虔书法)夜述小客,尤尚古直,若溪涧含水,冈峦被雪,虽极清肃,而寡于风味。”《述书赋》曰: “神气高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 其书迹《淳化帖》和《大观帖》存有《刘伯宠》、《谢宪》,见《中国法帖全集》。又著有《论书》、《笔意赞》。
谁为第一
王僧虔是王羲之的四世族孙、王珣的孙子,他的书法风流不羁,内含筋骨,别具一格,受到时人推重,如宋文帝刘义隆就称赞王僧虔,说他不但书法超过了王献之,才能和气量也超过了王献之。王僧虔有子王慈和王志,书学 其父,也写得一笔好字。
相传有一次,齐高帝萧道成和王僧虔比试书法。写完后,高帝问王僧虔:“我的书法和你的相比,谁为第一? ”王僧虔明明知道皇帝的书法不如自己,但碍于圣威,不便直说,于是灵机一动,答道:“我的书法在臣子中为第一,陛下的书法在帝王中为第一。”萧道成原想借比试书法来试探王僧虔对自己的态度,没想到王僧虔回答得这么巧妙,于是笑着说:“你可算是一个善自为谋的人了! ”
王僧虔不仅写得一笔好字,对书法理论也颇有研究,他是书法史上第一个鲜明地提出书法美学观点的人,他在书法理论专著《笔意赞》序中写道: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种“形神俱得,神采为上”的观点,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僧虔的书法并不刻意追求外形的端整,而是着意于风神动人,先形后神,忘形得神,自有一种风流气骨,这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
韦续
韦续,唐代书法家,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著有《墨薮(sǒu)》二卷 。《五十六种书并序》一卷,其书法美学思想,继承传统“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的命题,提出“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的观点。并在传统“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六文”说的基础上,提出书法的“五易”的历史观:“仓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隶书”、“汉代作章草”。
-
王叔和
王叔和,生卒年月不详,魏晋时期医学家。名熙。高平(一说今山东济宁、邹县,一说今山西高平)人。曾任太医令。王叔和性情沉静,博通经方,知晓养生之术,尤以精于切诊为其特长。王氏认为“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意思是指诊脉的机理高深难测,脉象的具体形态不易分辨,即使是心里明白了,但到诊脉时还是有不易辨清的地方。据此,王氏广泛搜集前贤的有关脉论,经整理编撰成《脉经》十卷。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将各散在的脉学理论和方法收集成册,是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它的特点是首次把脉象归纳,确定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共24种,具体描述了各种脉象,使医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王叔和重视各种病症,对伤寒热病(急性发热性疾病)、内科杂病及妇儿病症均结合脉象进行论述,并指出治疗方法。该书经宋臣校定,流传于世,对后世脉学发展有积极地推动作用。该书所保存的晋以前的许多古医籍内容,由于大多原书已佚,更有较大的文献学价值。王叔和还编次了《张仲景方论》36卷,在当时流传甚广,经宋臣校正后,遂定型成为《伤寒论》10卷和《金匮要略方论》3卷。此二书至今仍流传于世。尽管后世对王叔和编次张仲景方书褒贬不一,但王氏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值得后人称道的。王叔和还撰有 《张仲景评病要方》 1卷, 《论病》 6卷,均佚。
-
吴则虞
吴则虞(1913~1977)字藕廎,安徽泾县人,1913年生。4岁开始习字,6岁能赋诗。21岁赴无锡从陈石遗、杨铁夫学习诗词学。后由章太炎收为入室弟子,受章太炎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影响很深。后在南岳师范学院、重庆女子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兼图书馆系教授。1957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其后,除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央高级党校兼授中国哲学史、文字学。校勘学等课程外,并从事哲学史,诸子哲学古籍整理工作。1977年11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4岁。著有《晏子春秋集释》、《清真集》、《论考据》、《十六国政制》、《礼记述要》、《中国工具书使用法》、《版本校勘学通论》、《唐宋元明清文学发展史》、《中国戏曲史简编》等。
-
翁广平
翁广平(1760~1842)清著名书画家、藏书家。字海琛,一字海村,得朱竹坨(彝尊)紫檀印章,程穆倩(邃)刻“老为莺脰渔翁长”句遂号莺脰渔翁。江苏吴江人(一作吴县人)。
工诗古文词,性喜藏书,手自抄录书籍不倦,积书数万册。家有“听莺居”,为藏书、画之所。与文学家、藏书家彭桐桥极友善,曾为桐桥《此静坐斋书目》作序。自称生平与彭桐桥同样有藏书之癖好,但收藏精品既少,又不能多携图书出游,在旅馆中必借观于友人。
晚年藏书渐富。特别喜外国书籍,嘉庆十九年,得到日本史书《吾妻镜》一书数卷,该书详记日本政事和帝王世系。他又搜求日本国史一百七十余种,费时7年对《吾妻镜》加以补充和订正,撰世系表10卷,地理、风土、食货、职官、艺文、兵事20卷,五易其稿,名为《吾妻镜补》三十卷,以了解到日本从天御中主至文化十年(1813)的世系变化、宗主的在位年限、港口贸易、经济发展、通商边贸、文学艺术、乡土风情等。藏书印有“海琛”、“支郎琛志”、“听莺居珍藏古籍书画”等。工于古诗文词。
道光元年(1821)举孝廉方正科。博学嗜古,工画山水,长于隶书。为姚姬传(鼐)所赏。分隶宗汉碑,山水师董、巨,俱为文名所掩,知者甚少。有溪山无尽图长卷,陆铁箫谓得香光(董其昌)神髓。卒年八十三。
著有《金石集续录》、《续松陵文献》、《吾妻镜补》、《听莺居文抄》、《平望志》、《墨林今话、畊砚田斋笔记》等
-
王秀楚
王秀楚,明末清初人,曾任史可法的幕僚,《扬州十日记》作者。
王秀楚究竟是何许人也?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似乎无法证明他的身份,但从各种迹象来看,他至少是史可法的亲信幕僚。明清史学者谢国桢在1957年出版的《南明史略》注释中标明《扬州十日记》作者系“佚名”,而1981年出版的《增订晚明史籍考》一书中,《扬州十日记》条目却注明“明王秀楚撰”,并有按语:“秀楚为史可法幕僚,记可法率领义师在扬州抗敌城守之事。作者目睹清兵破扬杀戮之惨,及人民英勇抗敌之壮烈”,但可惜的是,谢老并未说明王秀楚是史可法幕僚的依据是什么。
他所记载的扬州十日大屠杀,描写清兵杀人如麻,流血有声,读了之后,令人毛骨悚然,如游地狱,忘掉人间。“自四月二十五日起,至五月五日止,共十日,其间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如此,远处风闻者不载也。”“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寺院僧人焚化积尸,“查焚尸薄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
-
汪大渊
汪大渊(1311~?)元代民间航海家。字焕章。南昌人。至顺元年(1330),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洲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汪大渊第二次出海回来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开始整理手记,写出《岛夷志略》。《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世界重视。1867年以后,西方许多学者研究该书,并将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公认其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
-
魏伯阳
魏伯阳(151~221年)东汉炼丹方士,吴人,名翱,号云牙子或太素真人。会稽上虞(今浙江)人。《神仙传》说他“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著有《周易参同契》,为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享有“万古丹经王”称号。用《周易》揭示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事,是道教最早的丹经。因此魏伯阳也是丹鼎道派的开门祖师。道教传说中,他还是最早服丹成仙的方士之一。《神仙传》载他领三弟子入山炼丹,丹成,为考验弟子的诚心,先将丹给一白犬食,谓弟子曰: “犬即飞者,人可服之,若犬死即不可服也。”犬服果死,弟子于是问魏伯阳服否,魏伯阳说:“我弃家入山,炼丹么久,不得仙道,真是羞耻。”乃服丹,入口即死。三位弟子中,只有一位对魏伯阳深信不疑,以为师非凡人,服丹而死,肯定有用意,便跟着魏伯阳服了丹,亦死。其余两位,畏缩不敢服,乃共出山,为魏伯阳及死弟子求棺木。二人去后,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于是一齐仙去。
-
吴广成
吴广成,清代学者。生卒年不详。字西斋。江苏青浦(今上海市 )人。生于清嘉庆、道光之际(1796—1850),渊源家学,好为古文,中年后尤殚心史学,积十数年之功撰※《西夏书事》42卷。另撰著有《廿二史金石考异》、《明史纪事本末》、《补历朝名臣纪略》、《明遗杂记》等。
“夙负俊才 ,淹通群史”。其生平著述颇丰 ,除著有《西夏书事》外 ,尚有《廿一史金石考异》、《明史纪事本末补》、《历朝名年纪略》、《明遗杂记》等书 1。在上述著作中 ,尤为人称道的上乘之作 ,当推《西夏书事》。关于该书的史料价值 ,时人多有论述 ,如道光六年广东高州知府赵逢源、宗远甫为该书作序时指出 :“《西夏书事》取唐以下各正史之记夏事者 ,参以李氏《长编》、诸家《续通鉴》、《续纲目》,旁及稗官野乘、奏议、文集 ,苟可掇拾补缀 ,无不广为搜采 ,以供疏证。……至于褒诛予夺 ,书法略仿紫阳 ,疑者阙之 ,盖其慎也。”本文不拟论述《西夏书事》的史料价值 ,仅就吴氏在编撰该书时 ,通过“褒诛予夺”所发表的一些对西夏的议论略作述评 ,不当之处 ,尚祈方家正之。
吴广成与清人石韫玉(1750 -1 83 7)为同时代人,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青浦县志》卷十九《文苑传·吴广成传》载:“吴广成,号西斋,诸生,负俊才,淹通群史,好为古文辞。辑《西夏书事》一书,一遵纲目编年之例,自唐僖宗中和元年,迄宋理宗宝庆三年,三百四十一年中世次昭著,行事详析。寒暑十周,始蒇事。石韫玉称其予夺严,采择慎,得古良史之遗意。”从传记可知,吴广成治学以治史学为主,石韫玉《西夏书事序》称:“云间吴子西斋,读书三十年,尤究心于史班之学,而又韬才逊志,不欲以作家自命,特辑《西夏书事》一书。”赵逢源《西夏书事序》亦曰:“吾友吴子西斋,夙负俊才,淹通群史。”吴广成的著述中,史学之作居多。《青浦县志》卷二七《艺文志·史部·纪事本末类》载:“《明史纪事本末补》,吴广成著。”同卷《载纪类》载:“《西夏书事》四十二卷(笔者按:原误作“四十卷”,据传世本及相关文献的著录改。详后) ,吴广成著。”
-
吴瑭
吴瑭(约公元1758—1836年)清著名医学家。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少习儒,后因父及侄相继病故,乃专事医术。游京师,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得览明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又研读晋、唐以降诸名家之论,从事临证治疗十年,于温病颇具心得。处方用药,每获捷效。其学本于叶天士,因叶氏之论甚简,且精义多散见于杂症之中,人多惑之。遂著《温病条辨》七卷(1798年)。上承吴又可,下启王孟英,对温病发展贡献卓著,为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温热学说体系,以分辨阴阳、水火之理论为主,经体验而知火能克金,温热先犯上焦,后犯中、下焦,故采用三焦辨证,以别于伤寒六经分证。又以阳邪伤阴,温热最易耗液,便大力倡导养阴保液之法,有别于伤寒之重在扶阳保阳。其三焦病机说虽沿用《内经》三焦之名,然只取三焦分部以区分温病传变趋势。上焦病指肺与心包络,中焦病指脾胃,下焦病指肝肾而言。与叶桂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相得益彰。倡六经为横,三焦为竖,寒邪自横侵袭,温邪自竖侵袭之论,然书中论述病证,仍常涉及六经。提出清络、清营、育阴治温三法。以辛凉芳香之清络饮治暑温余邪;用咸寒苦甘之清营汤清热养阴。又制一甲、二甲、三甲复脉等汤。用于下后阴虚而防脱。于临证实践中,提出并创制银翘散之辛凉平剂、桑菊饮之辛凉轻剂、白虎汤之辛凉重剂。所著《温病条辨》之卷五为“杂说”,卷六为《解产难》、卷七为《解儿难》,均有单行本,可知于妇科、产后及幼科证治亦有较深造诣。治学严谨审慎而不自傲,行医四十余年,多体验追思,其治疗经验可见于后人整理之《吴鞠通先生医案》(一名《吴氏医案》)五卷中。另著《医医病书》两卷(1831年),针砭时医弊端,阐述医者之道德,亦为世人所重。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