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吴如愚

    吴如愚

    吴如愚(1167—1244年),字子发,钱塘(今浙江抗州)人。少以父荫补承信郎,监福州连江商税,再调常熟,解职归,嘉熙二年(1238),以丞相乔行简奏荐,改授承情郎,差充秘阁校勘。一生对经学颇有研究,据徐元杰撰如愚《行状》记载,“如愚孝友忠怒,安贫乐道,理明行修。凡所著述,于学问自得甚深。别有《易》、《诗》、《书》说,《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及《阴符经解》诸种”,今皆佚亡。父亲笃好经学义理。吴如愚幼承师传,兼受家学熏陶,博览群籍,广涉诸子百家学说,潜心钻研经学,但性情澹泊,安贫乐道,不求功名仕途。有仰慕其德行的生徒题其书室为“准斋”。朝廷官员多次荐举入仕,均遭拒绝。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权臣乔行简(孔山)特授他为从政郎,充秘书阁校勘,吴如愚仍坚辞不就。家多藏书,著有《准斋集》和《杂说》。

  • 王澍

    王澍

    王澍(1668年-1743)清经学家、书法家。字若霖,一字篛林,又字灵舟。江苏金坛人。生于清康熙七年,卒于清乾隆八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先后任三朝国史、治河方略、御纂春秋三馆纂修官。五十七年教习庶吉士,六十年考选户科给事中。因善书法,特任命为五经篆文馆总裁。六十一年陞户科掌印给事中、吏部员外郎。后以乞假葬亲归。其经学宗宋儒传注,言性理一本程朱。曾著《大学困学录》、《中庸困学录》,发挥学门之功。其《大学补传》第五章,辨陆王致知之误,极为分明。又著《集程朱格物法》、《集朱子读书法》,排比联络,融会其意,以救陆王静悟以读书为粗迹之弊。还著《白鹿洞规条目》二十卷,分类条析,证以经史百家之语。其书法独步一时。曾著《淳化祕阁考证》十卷,取米芾、黄伯思、顾从义三家之说加以研究,以史传正伪误,以笔迹辨依託,于行款标目以及释文都一一考覈。又撰《古今法帖考》一卷,追溯阁帖之缘起及诸帖之流变,时人称其书在米、黄、顾三家之上。又精于鑑别古碑刻,所著《竹云题跋》四卷,于源流同异考证特详。他著有《禹贡谱》二卷,《大学本文》、《大学古本》、《中庸本文》、《虚舟题跋》、《补原》等。

  • 汪辉祖

    汪辉祖

    汪辉祖(1730—1807),字焕曾,号龙庄,清萧山昭东大义村人。乾隆四十年(1775)中进士,五十二年为湖南宁远县知县。五十六年署道州牧,一月后再调善化令,后因足疾乞休回乡。


    汪家境贫困,父早亡,20岁就开始幕僚生活。他好学不懈,精明干练,博览群书,尤对法家学说钻研甚深。乾隆中期,东南沿海各省发现使用“宽永钱”甚多,朝廷怀疑有人私铸,诏苏、浙、闽、粤省总督、巡抚严查处置。闽、浙总督尹继善委托汪辉祖查办此案。汪查明“宽永钱”系日本钱币,由商船带入,非民间私铸。尹继善对汪赞赏说:“做官治事,不能不用读书人。”汪在任宁远知县期内,关心民间疾苦,鼓励发展生产,教化民风,崇尚节俭,修筑城墙,兴修水利,创办书院。处理民间纠纷和诉讼案件,力主审慎公允,深得民心,有“廉明听正”之称。


    汪返归故里后,定居县城苏家潭。乾隆五十八年(1793),应召主持修复萧山西江塘,因其主事得力,工程坚固,且耗资少。还上书请减萧山牧地的赋税等。其后,汪辉祖悉心著述,著有《元史本证》、《史姓韵编》、《九史同姓名录》、《二十四史同姓名录》、《二十四史希姓录》、《辽金元三史同名录》等,尤以《学治臆说》、《佐治药言》、《病榻梦痕录》行世甚广。


    汪辉祖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一位名人。他在地方行政幕府佐治长达三十四年,持正不阿,擅长断狱,是名闻全国的“绍兴师爷”;后为州县官五年,勤政爱民,政绩斐然,是一位难得的清官良吏;他又勤于治学,尤邃于史,又是一位著述宏富的著名学者。汪辉祖集名幕、循吏、学者等多种身份角色于一体,在当时尤其是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用历史的眼光看,汪辉祖一生主要成就有二:一是总结佐治为官的丰富经验,撰成《佐治药言》、《学治臆说》等多种官箴书。这些著作,对清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方法作了很好的阐发,构建了一个为官从政的理论体系,成为清代后期官幕必读之官场指南,对于地方政治及其实际运作有很大影响。二是编撰《元史本证》、《史姓韵编》、《九史同姓名略》等多种史学著作,在史学上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数种正史姓名学专著,嘉惠学界,功劳甚巨,实属难能可贵。

  • 万维翰

    万维翰

    万维翰。清代人,著有《幕学举要》。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卫宏

    卫宏

    卫宏,东汉经学家。字敬仲,一曰次仲,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其主要活动时期大概在东汉光武帝时代(公元25—57年)。光武帝(25—57在位)时,官拜议郎。少好古学,随九江谢曼卿学《毛诗》,作《毛诗序》,得风雅之旨。后从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书》,著《训旨》。事迹见《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其作另有:《汉旧仪》四篇(亦名《汉官旧仪》),集两汉杂事,包括皇帝起居、官制、名号职掌等,久亡佚,清乾隆时有辑本。《古文官书》一卷(一题《诏定古文官书》),亦亡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一卷。又《说文解字·后叙》谓宏校《古文孝经》。

  • 吴之鲸

    吴之鲸

    吴之鲸,字伯裔,明代钱塘人。万历中举人,官浮梁县知县。著有《武林梵志》。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吴绮

    吴绮

    吴绮(1619—1694),字园茨,一作园次,又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清扬州人。


    五岁能诗,积学不倦,长益淹贯群书,而远近知其名。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生,荐授秘书院中书舍人。时清朝初立,为图长治久安,于前明忠烈死节之臣多有褒慰,期得汉人士民归心。福临帝诏谕吴绮,命谱杨继盛冤死事以为传奇。杨继盛,明河北容城人,嘉靖间官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性耿介,有直声,以上疏劾严嵩十大罪、五奸事,下狱,受酷刑凡三年,被弃市,嵩败,赠太常少卿,谥忠愍。吴绮既受命,夙夜勤思,撰成《忠愍记》以上。福临帝览毕,甚称意,升绮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部,盖以杨继盛原官官之,恩遇尤隆。稍后,为浙江湖州府知府,多惠政,不畏强梁。时湖州有恶霸巨猾某,横行不法,生民每遭荼毒,往诉绮。绮侦其所在,单舸擒而歼之,民心大快,欢声动地。前大理寺卿凌义渠,乌程(乌程为湖州府治)人,为明朝死节之臣,谥忠清,清朝谥忠介,死十年犹未葬。至是,绮自捐薪俸,卜地以葬,时论美之。绮尚文,四方名流多与过从,赋诗游宴无虚日。以是,湖州人称绮为“三风太守”,谓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也。未几,以失上官意,被罢归。


    绮既归里,贫无田宅,购废圃以居。凡索诗文者,多以花木竹石为润笔资,不数月成林,因名“种字林”。性好客,尝与诸名宿结“春江花月社”,寻幽探胜,临流赋诗。又与王士禛、杜浚、冒襄、施闰章、邓汉仪、方文、龚鼎孽、孙枝蔚、孔尚任诸名士相唱酬。孔尚任尤敬绮,执子弟礼以事之,其《吴园次太守七十》云:“忆予童子年,避师买辞赋。开卷见君诗,乃谓古人句。四六尤精严,表判每学步。一官役淮南,风雨悲行路。使酒绛灌班,谁与说情愫。不意渴且饥,得与园翁遇。雅集频频同,长跪听谈吐……”出语精诚,于斯可见。绮赋闲既久,无意复仕,康熙三十三年(1694)卒,年七十六。


    吴绮诗文皆工,尤以词胜。小令多写风月艳情,文笔秀媚,如《醉花间·春闺》上阕:“思时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一时广为传诵,因有“红豆词人”之称。又《浣溪沙·有感》“南浦轻烟蘸碧波”、“吴苑青苔锁画廊”两首,谭献以为“含淒古淡”,亦是佳篇。长调如《满江红·岳坟次武穆原韵》、《满江红·金山》《沁园春·述怀》等,皆意境遥阔,气格高古。诗近徐陵、庾信,以清新为尚。骈文追步李商隐,与陈维崧齐名,以秀逸见长。绮又有传奇三种:《忠愍记》、《小秋风》、《绣平原》,当时多被管弦,惜今不存。


    吴绮著作存世者,尚有《林蕙堂全集》26卷、《岭南风物记》1卷。另辑有《选声集》、《唐近体诗永》、《宋金元诗永》等。

  • 王鹗

    王鹗

    王鹗[è](1190-1273),字百一,出生在曹州东明(今属山东)有名的书香门第,其祖父名王立,父名王琛。王鹗出生时,有一只大鸟落到王家庭院中,当时有位同乡先生张(yūn)见到这种情形,便对王鹗的父亲说:“你的儿子有大名了,就叫鹗吧。”于是,王鹗便有了这样的名字。王鹗小时聪明灵敏,悟性很强,日诵千余言,擅写词赋,从小便闻名乡里。


    金正大元年(1224),王鹗中进士第一甲第一名,授以应奉翰林文字;正大六年,被授以归德府(府治宋城,今河南商丘)判官,行亳州城父(今属河南)令;至大七年,改为同知申州,行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令。这一年,王鹗因母亲死去,回乡守孝。


    这时,金已是内外交困,四面楚歌。末帝完颜守绪即位时,金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部成吉思汗的铁骑早已踏遍太行山,饮马黄河;窝阔台继承蒙古汗位后,于正大八年五月率兵分三路南下,围困汴京;金南部重与南宋开战,遇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金陷入了宋、蒙南北夹击的困境;金内部各地人民反抗金统治的起义不断发生。哀宗决定出逃,开始到归德,天兴二年(1233)六月,又到蔡州。蔡州虽然远离蒙军,但与宋接壤,面临南宋的威胁,且蔡州无险可守,形势仍然不利。哀宗下诏尚书省,令人劝说恒山公武仙进兵。哀宗拿着诏书问谁能前往,主持军政的左丞完颜仲德道:“前翰林应奉王鹗能行。”哀宗问:“就是那个朕即位时的状元吗?”立刻召见王鹗,后悔用之太晚。于是,下诏授王鹗尚书省右司都事,升左右司郎中。


    哀宗入蔡以后,看到蔡州守御困难,准备向西去,到南宋的四川扩展地盘。但此时南宋已与蒙古商定联合灭金,蒙宋两军夹攻蔡州。蔡州被围困整整3个月,城中粮尽。天兴三年(1234)正月初九,蒙军突入城中,哀宗自缢而死,文武百官有的战死,有的被杀。就在王鹗生命受到威胁之时,蒙军万户张柔早就闻知王鹗其名,救了王鹗,用车将他送出城,在保州找个地方安置下来。


    多年以后,忽必烈在漠北潜藩时期,同大批中原汉族士大夫取得了密切的联系,他的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个汉儒幕僚集团。忽必烈仍然派人访求遗逸之士,当他听说王鹗后,专门派人去迎他。王鹗到达忽必烈的藩邸时,见到许多使者站立迎候,甚为感动,感到忽必烈同其他蒙古贵族不一样。忽必烈得到王鹗后,每天召对,询问古今兴亡的道理。而王鹗也尽心尽力,为忽必烈进讲《孝经》、《书》、《易》等,并讲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之变,常常到夜里。忽必烈很欣赏王鹗的才学,对他说:“我现在虽然不能立行君之言,但总会有实行的那天。”一年过去了。一天,王鹗请求还乡,忽必烈应允,并赐马。虽然王鹗不在藩府,但忽必烈仍派人询问,还让近侍阔阔、柴祯等五人拜王鹗为师,学习“治道”。不久,忽必烈又让王鹗迁到大都居住,赐给他一所住宅。有一天,王鹗求见忽必烈,有些难为情地说:“天兵攻克蔡州时,金主自缢而死,有些遗臣将他葬在汝水之旁。我为金主旧臣,又为其所爱,想去葬处祭奠。”忽必烈想了想,同意王鹗去。当王鹗到汝水旁,葬哀宗的地方已为河水所没。想起哀宗励精图治,整顿朝纲,亲自督军作战,却落得国破人亡的下场,没有能够把亡国之君的罪名洗掉,王鹗不免失声痛哭,对着河水摆了祭具、牲酒。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授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蒙古族习惯以十二生肖做纪年,自成吉思汗起,虽建国号为大蒙古国,但一直没有年号。忽必烈即汗位后,采纳了王鹗和其他谋臣儒士的建议,宣布建元“中统”,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接着,忽必烈采用“汉法”,命人考定前代典式,参照当时的实际情况,逐渐确定了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意在按中原原有的封建格式来建立自己的政权机构。当时的制诰典章,都是由王鹗等人裁定。中统二年,王鹗上奏忽必烈:“自古以来,帝王的兴废与得失之所以可以考察,是因为有历史记载。我蒙古以神武定四方,天戈所临,没有不臣服的,是太祖皇帝(成吉思汗)雄才大略奠定了基础,如果不及时将太祖的功绩记录下来,恐怕日久就要被遗忘。应该设置专门机构,编纂太祖实录,同时还要附修辽、金二史。”王鹗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忽必烈的赞许。接着,王鹗又提出:“唐太宗始定天下,设置弘文馆学士18人;宋太宗时设内外学士院,使史册辉煌一时,号称“文治”。我们堂堂国朝,难道没有唐、宋时的英才吗?我们也应该设立翰林学士院。”深受汉文化影响、一直重视汉族统治阶级统治秩序的忽必烈,立刻下诏设立翰林学士院,王鹗还推荐了李冶、李昶、王磐、高鸣等儒士为学士,同时设馆撰修实录及辽、金二史、忽必烈根据王鹗的奏请,诏令右丞相史天泽、左丞相耶律铸、平章政事王文统监修。但由于义例未定,迟延时久,未能成书,只有王鹗根据张柔所得的金朝《实录》修成《金史》稿,现已佚。后来,元顺帝至正年间修成辽、金、宋三史。那时,王鹗已于地下70多年了。王鹗还劝忽必烈设立十道提举学校官,负责管理学校,使蒙古贵族逐步重视文化教育。


    中统年间,忽必烈重用王文统。王文统本是江淮大都督李璮的谋士,其女嫁与李璮为妻。忽必烈听说王文统理财有术,便诏见他,并任他为平章政事。当时,有人揭发李璮有谋反之意,王鹗便同儒士姚枢、许衡等人告诫忽必烈:“王文统学术不正,必祸天下,不宜居相位。”忽必烈此时正在外作战,无暇兼顾内政,未予理睬王鹗等人之语。王文统趁机派儿子王荛送密信给李璮,信里有“期以甲子”之约。谋叛之事暴露后,忽必烈召集王鹗、姚枢等文臣问如何处治王文统,王鹗等人都说当处以死罪。于是,王文统父子一并被处死。后来,忽必烈重用宠臣阿合马。阿合马官至平章政事,日益骄横,许多官员都是他的爪牙。忽必烈认为丞相非同一般官员,要肩挑国家重任,于是,召集王鹗等儒臣廷议可以任丞相之人。当时阿合马欲趁机谋取相位,有的大臣趋炎附势,帮助阿合马,也有的畏惧阿合马的权势,默不作声。王鹗非常气愤,将笔掷到一旁,大声说道:“我已到衰老之年,无以报国,但不能做误国之事,让我推荐阿合马为相,我不能!我不能插驴尾。”说罢,拂袖而起。由于王鹗的抵制,阿合马谋取相位之计未能得逞。


    至元元年(1264),王鹗被加封为资善大夫。至元五年,王鹗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向忽必烈上奏,请求辞官。忽必烈看到王鹗年岁已高,上朝不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下诏王鹗的俸禄如旧发放,直到终生。朝廷如遇有大事,忽必烈仍派人到王鹗府上询问计策。至元八年,忽必烈采用王鹗、刘秉忠的建议,改蒙古国号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表示国家广袤无疆。至元十年,84岁高龄的王鹗离开了人世。忽必烈深为痛惜,诏谥“文康”。


    王鹗为一方儒士,注重治学,一生究心《乐》、《易》,写文章从不雕饰。他强调,写文章应以理为先,分章析句是经生举子所为,不能算是真才实学。王鹗著有《论语集议》一卷,《汝南遗事》二卷,诗文共40卷,集成《应物集》。

  • 王栐

    王栐

    王栐[yǒng],宋代作家。字叔永,号求志老叟。生平不详。其叔父王蔺,曾于绍熙年间任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宋史》有传,称为无为(安徽庐江)人。王栐所著《燕翼诒谋录》自序中称晋阳人,乃南朝梁时所置侨县,实为庐江人。书中又有“余曩仕山阳”语,知其曾官淮安。著作今存《燕翼诒谋录》5卷。成书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书中主要记载北宋的职官、选举等制度。自序中称,由于南渡以后,典章放失,祖宗良法美政,俱废格不行,而变为一切苟且之治,故详叙制度的沿革变迁,议其得失,为的是给当政者提供借鉴。书中所记材料,王栐自称都采自《国史》、《实录》、《宝训》、《圣政》等书,而这些书多数已散佚,故此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 吴长元

    吴长元

    吴长元(约公元一七七o年前后在世)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字太初,别号西湖安乐山樵。浙江仁和(治今杭州市)人。乾隆年间,久住北京,为公卿讎校文艺,以著述自娱,是一位饱学的潦倒文人。继朱彝尊编《日下旧闻》和乾隆敕编《日下旧闻考》之后,他编纂了清代北京的地理志书——《宸垣识略》。又作《燕兰小谱》,该书主要以咏颂当时京都名旦王湘云所绘墨兰及诸士大夫赓和之作,故名《燕兰小谱》。全书共五卷,除第一卷外,二、三两卷系为44位名享北京的花部旦角演员所写,并先设传略,后以七言诗咏之,卷四为20位雅部演员传记;卷五为演员轶事及杂咏,还忠实地记述了甘肃西秦腔之别名、乐器配置、音乐特点、演唱特色以及在京盛传的情形,为后世研究西秦腔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 汪喆

    汪喆

    汪喆,清医家,生卒年月不详,字朴斋。休宁(今属安徽)人。钻研医术,尤精于产科。撰《产科心法》两卷(又作《产科良法》,1780年),列种子、胎前、临产、产后四门,简要记载产科常见病之证治方药。

  • 王肯堂

    王肯堂

    王肯堂(公元1549—1613年),明官吏、医学家。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今属江苏)人。世业医。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因上书言抗御倭寇事被降调,万历二十年引疾归里。少时尝涉猎医术,罢官后即穷研医学,深造有得。尝博集医书,并结合长期临证心得,历十一年编成《证治准绳》(又作《六科证治准绳》)四十四卷,博涉古今,内容丰富,内有《杂病证治准绳》八卷,详述各种杂病。《杂病证治类方》八卷,分卒中、暴厥、中风、中寒等三十类,分类编辑杂病方剂。《伤寒证治准绳》八卷,所述以仲景方论为主,附以后世医家续法。《疡医证治准绳》六卷,则广集历代外科名医方论。《女科证治准绳》五卷,以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蓝本,兼采各家之论。《幼科证治准绳》九卷,全书采摭丰富,条理分明,以证论治,立论平正,流通较广。又有《医镜》四卷(1641年),分述临床各科病证,指其大要,令一览即晓于辨证用药。《肯堂医论》(又作《新镌医论》)三卷(1602年)多据临床心得以阐发或评论医家内科杂病、妇科治验。另有《郁冈斋医学笔麈》系钱季寅将王氏所著《郁冈斋笔麈》中有关医药论述,选辑而成,其中所记西方历算及与利玛窦交往等史实,说明王氏颇注重泰西传入诸学术。又尝辑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又作《古今医统》,1601年),刊行自《内经》起至明代以前各朝较有代表性的医著四十四种,为现存医学丛书中较有影响者。

  • 武之望

    武之望

    武之望(1552—1629年),明官吏、医学家。字叔卿,号阳纡,陕西临潼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尝官吏部主考官等职,后因得罪上司,一度免官归里。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复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大常寺卿等职。武氏平时究心医术,曾于1606年救治乡里小儿疫疾。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一书甚推崇,以其《女科证治准绳》为基础,编成《济阴纲目》五卷(1620年)。以经、带、胎、产、杂病为纲,诸病为目,条理清晰,论方精详。又检诸家方论数种,以管橓的《保赤大全》为主体,编成《疹科类编》一卷(1625年)。该书以发热、见形、收后为纲,分24类归纳症方。1626年又编辑而成《济阳纲目》108卷。包括养生、病因、内科证治(除外妇人及小儿疾病)及眼鼻喉面诸疾。收方七千余首,援引历代医家论说(达113家),保存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且纲目清晰,便于观览。武氏毕生为中医文献的整理编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卒后其乡里(临潼武屯乡广阳村)为他建祠纪念。

  • 王春亭

    王春亭

    王春亭,《济生集》作者,清代人,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王实颖

    王实颖

    王实颖,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医家。字西成。崇川 (今上海松江)人。精研岐黄,擅长妇、儿科。辑有《广嗣五种备要》(1821年),书中多引 《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有关妇、儿科之内容,以进一步论述种子、保胎、达生、新产、全婴须知及胎产育养等各个方面。

  • 王銮

    王銮

    王銮,明儿科医家。生卒年月不详,字文融,号容湖。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世以医鸣。先人中立精于婴儿方脉。得家传,业益精,求诊者若市。撰有《幼科类萃》二十八卷(1521年)。刘松石谓其书引用诸家之说,有保婴活幼之效,乃为之刊布。书中推原受胎之始、生产之期,察禀赋,定强弱,视脉之浅深,观色相之衰旺,述病周详,列方全备,间亦附王氏己见。王瘖见于出土战国古玺。据考证系王姓医人,专治瘖而口不能言者,故玺文上标姓氏,下标所专治病。

  • 吴谦

    吴谦

    吴谦,清代名医。生卒年月不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以诸生肄业于太医院,官至太医院院判供奉内廷,屡受赏赐。乾隆四年 (1739),弘历敕编医书。太医院使钱斗保“请发内府藏书,并征集天下家藏秘籍,及世传经验良方,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为书二部。小而约者,以为初学诵读; 大而博者,以为学成参考”。后改议专编一书,务期速成,因命吴谦与同官 (另一院判) 刘裕铎为总修官。吴谦认为左医书有法无方,惟 《伤寒论》、《金匮要略》 始有法有方。此二书义理渊深,方法微奥,领会不易,遂多讹错。旧注随文附会,难以传信,吴氏因自为删定,书成十之八九,于是就此未完之稿,进行增减。于《伤寒》、《金匮》讹错之处,悉为订正,逐条注释,复集二十余家旧注,以资参考,列全书之首,标示正轨。名为《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此外,尚有 《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诸病心法要诀等,计十五种,共九十卷。乾隆七年(1742) 书成,赐名 《医宗金鉴》。此书内容丰富,议论精当,有图有说,有方有论,还有歌诀,以便记诵,务使学以致用,是为我国集古今医籍文献之大成,为内外各科完备之巨编 清廷曾将此书用作太医院之主要教本,官医临证亦须据此审证立方,更是习医者必读之书。

  • 吴师青

    吴师青

    吴师青, 广东潮阳人。生于清末, 晚居香港, 卒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精推步、天星、堪舆、鐡板神数等术数。吴氏家学渊源,术数古籍藏书甚丰,自弱冠始研斯道,堪舆学宗三元玄空广东派蔡岷山,其挨星法不同于章仲山无常派玄空及沉氏玄空,谓「章仲山…将用事元运入中顺行,再将山上、向上挨得之星,入中阳顺阴飞去,自谓为玄空、为天心者, 误人多矣。」吴氏多为当时人推崇,如当时香港富商邓肇坚爵士曾为《天运占星学》撰写序言。其《香港山脉形势论》曾预言香港大屿山「将来楼宇连云,层层金碧,可为万国互市之商场。」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其学不泥古说,主张与时并进,如堪舆学中在《楼宇宝鉴》中提出对现代城市楼宇风水看法的改革; 天星学方面主张把传统〈七政四馀〉修订为〈七政四馀三王〉等。著有《地学铁骨秘》、《天体曆彙编》、《撼龙经真义》、《中国七政四馀星图析义》、《香港山脉形势论》、《天运占星学》、《楼宇宝鉴》、《吴师青阐命理》等。


    师青平生,志圣贤之道,穷天人之学。足迹遍大江南北,周览名山大川。寓於目,而得於心,历历可考。迩者,余推步太阳图表,四十五图,并太阳图表主应篇,及土星、木星、天王、海王,四大天运统运四图,及图解。如土星焉,具庞大之潜能,控博厚之地产,以利天下。如木星焉,备至高之福德,拥无疆之财富,以泽群生。如天王焉,宏特殊之发明,奏丰硕之功用,以公世界。如海王焉,震膨胀之威力,显广大之神通,以制寰宇。至於太阳,乃至尊至贵之神,权力浩大;天非此,一岁不知时节,地非此,万物无从发生。配以日食月食,主要会合,经济关键,经济韵律,商业周期,行星高级会合之预测,股市粹言,等等,而成天运占星学。此在古天文苑囿中,可谓放一异采,但未敢谓为天学之津梁也。是书之着,历时经年,潜推默察、殊费周章。其中包含,至微至奥,苟能精心熟究,触类旁通。以之测天,则盈虚消息可以推。以之察象,则灾祥变异可以知。以之占商,则升降盛衰可以决。以之言命,则穷通祸福可以定。言有大而非夸,书虽简而可验。推四大之统运,拓万古之心胸,又奚只发扬国粹而已耶?

  • 伍守阳

    伍守阳

    伍守阳(1574一1644),明代道教学者,内丹家。原名阳,字端阳,法名守阳,自号“冲虚子”,世居江西南昌辟邪里。 伍守阳的父亲伍希德,号健斋先生,在嘉靖四十一年的会试中本是中了会元(会试的第一名),可发榜时却被权势者走了主考官的后门,夺了他的名位,因此后来只被选任为山东青州府学教授。万历六年(1578)虽然升了官,但却是远放到云南的维摩州当知州,不久客死任上,他的家庭也就从此渐趋贫寒了。 这样的家庭际遇,在伍守阳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种下了对于权势者的轻蔑和对于仕途的淡漠。尽管他从小失去了估恃,但却奋志力学,一身正气,“持身高洁,一芥不苟取”。毕竟是出生在官宦之家,从很幼小的时候起他就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要求和影响下诵读四书五经,然而当他十岁那年见到道家北派始祖王重阳的丹学著作七篇,便立即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读得非常人神。十三岁时,他在叔父家里又看到了一些对他有吸引力的道书,此时这位少年的心中已经开始萌发了修道的念头,丹经道籍从此成了他走坐不能离开的物品。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师事全真教龙门派高道曹还阳,得其亲传丹法。后又师事李泥丸、王昆阳,得授《东老遗书》及五雷法。苦修多年,成为龙门派传人,自称为龙门派第八代弟子。著有《天仙正理直论》、《金丹要诀》、《丹道九篇》、《仙佛合宗语录》。其内丹学一大特征是将佛学援入,以佛证仙,在理论及炼养修持上对北宗传统推陈出新,强调丹法应从炼性入手。其学经清代柳华阳加以推演,遂形成影响较大的内丹伍柳一派。清人将其所作与柳华阳《慧命经》、《金仙证论》合编为《伍柳仙宗》。其亲传弟子有伍守虚、伍太初等。

  • 魏尧

    魏尧

    魏尧,生卒年月不详,四川人,字则之,盖取《论语》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之意,又号后觉道人。魏尧一生好道,精通三教经典。 魏尧自云:“获闻妙谛于真师”,始抉破丹道秘机。魏尧所获真师,果系何人?其在《一贯天机直讲·卷一·第三讲》中有云:“吾师汪真人”;在同书《第四讲》中又云:“吾师东亭先生”。因此得知,魏尧所获真师就是体真山人汪东亭先生。既得师丹诀,后又参以三教精华,证以身体力行,所获颇丰。其谓:“因道为大公之物,我汪师亦以普渡为心,所以上继其志;且道不可私,既受此道,应以宏道为己责,譬如吕祖普渡之心,至今未了,所以到处开鸾宣化。至于成道,必须三千八百功行,然若有诚心一念,亦可满愿,不可畏难也。我辈应以利济为心,济一人不如济多数之人;济多数之人,不如济天下之人。能济天下之人,于心方稍尽矣。”(《一贯天机直讲·第十三讲》)故在1924年12月22日(即甲子年冬至日)召集同道,在北京传道讲学,拨迷指悟,钩沈发微,直至翌年四月初八(公元1925年4月30日),共讲课49次。其所讲内容经浙江陈威公孟根据听课笔记,整理编印成讲义,名《一贯天机直讲》,计四卷二十一讲。另外经陈公孟纪录整理的尚有《大道真传口诀》一书,计六讲(现存抄本),羽翼《一贯天机直讲》。此两书堪称表里,均天机毕露,直泄西派真传秘机,易学易懂,真可谓西派后学的指路明灯。魏则之尚有托张三丰降笔所著之《大道真传》,计九篇。


    魏尧,是西派丹法的第四代传人,是当时比较活跃且颇有影响力的内丹家。其著作不仅对西派丹法,多有论述,且对历来诸多丹经较为含糊不清的丹法修炼次第有比较清晰的论述。魏尧本人的内丹思想是在继承西派丹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了自己的实际修炼经验而进行的创新。因此,从研究近现代道教思想史和内丹学史来说,对魏尧内丹思想的个案研究是具有相当大的意义。魏尧内丹思想的直接来源是西派内丹功法,在此基础上,他广泛吸收其他内丹学派如钟吕及北宗、中派、张三丰一脉、伍柳派等各家学说,并援引儒释两家的修养功夫融合到其内丹思想中。魏尧的宇宙论和性命论是在继承元代内丹家吸收理学“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观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富有西派丹法特色的宇宙观。其显著特点是,强调万物的生化由虚空而生。魏尧的性命论与之前丹家一样以神气来解释性命,不同的是他以佛教的中阴观来解释人后天之性,可见佛教对其思想的影响。

  • 汪东亭

    汪东亭

    汪东亭(1839—1917),安徽省休宁县凤湖人。名汪启濩,字东亭,号体真山人。幼习儒学,然嗜慕玄学道法,搜罗丹经子书,博览经史道籍。二十二岁访友求师,初因未得真师秘诀,修炼无成,遂浪迹江湖,阅遍五省,觅访明师二十有二载。一日由匡庐(庐山)经过,偶遇吴天秩师翁,睹其丰神洒脱,必非常之人。故叩问玄旨,答曰:“子虽有仙缘,诚恐始勤而终怠”。继以弟子礼事之,复询丹诀,遂传七返九还金液大丹之法,及火候次序之妙。于是心领神会,豁然贯通,乃知大道原在己身所得,决非向外求。嗣后到武汉,又遇到柯怀经、柯载书、李云岚、周俊夫等人,组成“八人谈道会”,同参切究,顿悟全旨。后由弟子邀请,留居沪上传道多年。据说:汪东亭晚年曾得到李涵虚祖师亲临沪上指示修道秘要及“投胎夺舎”的方法。其去世时曾嘱告弟子到某时某地去找他,因适值战争之期,未能去寻觅,故此事是否属实,不得而知,备考云。(按:海印山人《复志真函》云:“因先师临化前,有十年后求我于武当,必有响应之语也。自民六迄今,已二十余载,未知仙踪是否仍在武当,必亲去一探方知。”自《中华仙学·复志真函》,863页,台湾真善美出版社。)自著有《性命要旨》、《教外别传》、《体真心易》、《三教一贯》(现获残篇4卷,全篇9卷)、《金丹玄要》(待觅)、《东亭辑要》(待觅)等。另编辑有《道统大成》丛书四集,汇编收录了元明以来的十部主要丹经著作,如《中和集》、《规中指南》等。

  • 吴猛

    吴猛

    吴猛,字世云,豫章(今江西)人,或云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晋代道士。仕三国吴为西安令。吴猛特别孝顺父母,夏日里蚊虫叮咬自己时不赶走它们,唯恐蚊虫又去叮咬自己的父母。40岁时,得到术士丁义的道学神方。后又事南海太守鲍靓,复得秘法。吴黄龙年间(公元229—231年)得白云符,于是以道术大行于吴晋之间。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290年在位)时,把自己的秘术尽传许逊。当时流行有很多关于吴猛的传奇故事,如过江不假舟楫,仅以白羽扇画水便可济。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4年)解化于宅。据说他死时形状如生,未及大敛,尸体就消失了,或云解化成仙。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宋徽宗封吴猛为真人。


    [正 史]


    吴猛,豫章①人也。少有孝行,夏日常手不驱蚊,惧其去己而噬亲②也。年四十,邑人丁义始授其神方。因还豫章,江波甚急,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画水而渡,观者异之。庾亮③为江州刺史,尝遇疾,闻猛神异,乃迎之,问己疾何如。猛辞以算尽,请具棺服。旬日而死,形状如生。未及大敛,遂失其尸。识者以为亮不祥之征。亮疾果不起。


    《晋书·吴猛传》卷九五


    〔注 释〕


    ①豫章:今江西。②亲:指父母。③庾亮(公元289-340年):东晋颖川鄢陵(今河南)人,字元规。与王导等辅东晋元、明、成三朝。

  • 王锡鑫

    王锡鑫

    王锡鑫(1808—1889),清代医家。字文选,号席珍子,又号亚拙山人。万邑(今四川万县)人。性格沉静,爱读书,早年从同邑幼科名医觉来习医,后又学从彭宗贤、赵吉华学痘科,殚精竭虑数载,医术日进,常以自制丸药济人,乡里皆敬之。尝将所览历代名医典籍,按脉诀、药性、汤头及各科,依次录其切要,辑为《医学切要全集》6卷 (1847),包括 《医学切要》、《眼科切要》、《痘科切要》、《外科切要》、《奇方纂要》及黄为良《医学一统》。又取刘以仁《活人心法》增集验方,辑为 《存存汇集医学易读》3种

  • 无忌先生

    无忌先生

    无忌先生,《保幼新编》作者,明代人,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王化贞

    王化贞

    王化贞,生卒年月不详,明代官吏兼医家。字肖乾。山东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历任右参议、右佥都御史等职。通医,撰《普门医品》四十八卷(1628年)。此书采自《本草纲目》,各门之方出于本草者十之七八,不足者则旁掇诸名家之方以补之,其有病而本草书无方者,补以名医所录及诸验方。所录病计有中风、破伤风、伤寒、瘟疫等一百五十余类,详列病证,分类汇编,每门冠以总论。但该书重在采方,疏于辨证,时有证候而未载诊法,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其“望闻问切犹或审证未真,用药多舛,况舍脉而论方,则虚实寒热之相似者,其误必多”。另撰有《行笈验方》八卷,王梦吉(字传因)刊行。另有《产鉴》三卷,马志光等重刊(1706年)以广其传。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郎廷模(贞若)仿王氏体例作《医品补遗》四卷。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