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华阳

柳华阳
  • 姓名:柳华阳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洪都(南昌)之乡人
  • 出生日期:1735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柳华阳(1735一?),清代道士,内丹学家,道号太常,生于清世宗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洪都(南昌)之乡人。伍柳派重要人物。柳华阳,其自幼聪慧颖悟,勤奋好学,受三教(儒、佛、道)文化熏陶,同时对佛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皖水双莲寺落发出家。其本人因受其师伍守阳的内丹道家思想影响,以僧人的身份研究道家内丹的修炼方法,秉承并丰富和发展了道家的内丹思想,同时成为了道教全真教龙门派第九代传人。后学者把他和伍守阳的丹法合为一派——伍柳派。柳华阳的内丹思想对中国道家的修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现代养生有着重要的启示。他在《慧命经》中记载:“幼而好佛,因入梵宇有悟,常怀方外想,见僧辄喜。一旦闻长者言,昔五祖三更时私授六祖道,侧听欢然,憬如梦觉,始知修炼家必赖师传,乃寻求不已。足迹遍荆楚之问,迄无所遇,后乃投皖水双莲寺落发出家,愈加咨访。凡三教之师,靡不参究,竞无悉慧命之旨者。”又经壶云大师点悟,开悟沏露,中边奥窍,罔不周至。以后隐迹江左(泛指江西以东地区),与碧蟾、了然、琼玉等道友,勤修切究。柳华阳于乾隆五十五年著《金仙证论》并序,于乾隆五十九年撰《慧命经》并于嘉庆四年(1799)补充撰著前后《危险说》于北京仁寿寺。

柳华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小学绀珠

小学绀珠

十卷。宋王应麟撰。此书为便初学诵记而编。分门隶事,和其他类书,基本相同。但每门之中,以数为纲,以所统之目系于下,这是和其他类书都不一样的。以数目分隶故实,为类书别创一格。分天文、律历、器用等十七门。每门下皆以数词立目。如律历类下有:二气、四时、八正、十二月等子目;天文类下有:八弦、八极等子目;器用类下有:三蒸、八尊等子目。便于初学者记诵。但是,也有明显的体例芜杂、归属颇乱、序无层次,以及采摭未备,辨识不清的疏误。如:律历类:首序六律、六吕,以至度量权衡,次序四时、八正、二气、十二月之类,这是由律到历,而后面又序五音、六十四声、八十四调,其后又序七闰、八会之类。前后明显的失之条理。又如:五卜、三兆、四兆、九筮之类,《玉海》系之艺术,而此书收之于律历。因此,后来多有补其缺、正其误者。张九韶的《群书拾唾》,宫梦仁的《读书记数略》,虽然采掇编辑,较为明备,但实际上是以此书为蓝本的。有《玉海》后附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本、1965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7年中华书局本。

伤寒论纲目

伤寒论纲目

清·沈金鳌撰。成书于1774年。全书分16卷, 34. 4万字。该书首冠以总论, 分为脉症、六经主症、表里、传变等篇。自卷一至卷十五, 循六经之次, 编列《伤寒论》原文; 其不得分属六经者, 如伤寒后症及辨脉、平脉等篇, 悉列另篇, 以为十六卷。因是书编次, “以仲景论为纲, 历代诸家之语足以阐明仲景者为目”, 故名曰《伤寒论纲目》。其编次注释有这样一些特点: ①按证归类, 重编《伤寒》。其在《凡例》中说: “仲景《伤寒论》, 自叔和窜乱后, 其六经条款,凡注释家各以意为前后, 讫无一定。独柯氏《论注》, 其分隶六经者, 颇有理据, 今《纲目》所定, 皆依柯本。” ②博采群书, 以目释纲。其在六经原文纲下, 则采辑叔和以下42家伤寒著作为目, 各摘其语之尤精且当者, 以发明仲景之论。而其中又以柯韵伯之说为主。并附以己见阐发于后。③六经传变, 注重辨证。沈氏认为, “伤寒之病, 有传经, 有直中, 有始终不传, 有风寒交中, 千态万状, 棼如乱丝”。学者当循六经辨证之旨, 明邪犯脏腑经络, 轻重虚实之异, 而随证论治。④立法用方, 灵活变通。其驳斥“但取仲景法, 不取仲景方” 之诡言, 谓仲景之书, “方因法立, 法就方施,113方, 方方皆活, 397法, 法法皆通”。若将其法与方融会贯通, 诚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既可治外感, 又可治内伤, 本书对后世有深刻影响,是一部研究“伤寒论” 各家注释的难得参考书。不过, 是书亦有不足之处,如清·曹禾《医学读书志》说: “然沈氏改补前人原文, 几呈不可句读; 采集诸家, 复美丑不齐; 不著书名, 任情窜抹, 每非厚书之辙, 虽获睹秘书,实未得书中旨趣。”

清静经

清静经

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道教经典,涉养生与持诵。一卷。撰者不详。约成书于中唐以前。关于该书作者,据经文起句为“老君曰”,系托称太上老君所说、传。葛玄赞说:此经是东华帝君所授,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传至他才书而录之,因以传世。所以后来道教中都相信是晋葛玄所传,或谓葛玄所撰。但宋代学者黄震在论《阴符》文中指出,“后世有伪为道书者曰《清静经》。”认为它不属早期道书,乃后世伪作。

太田禅门许御书

太田禅门许御书

日本日莲撰,二卷,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

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亦称《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释华严十明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一卷。运用《华严经》中的思辨方式,分十门论述十二缘生(十二因缘)。认为十二缘生既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转的“大苦海”,又是一切诸佛众圣贤的“宝庄严大城”。这个一切诸佛的“功德海”,重重无尽,与一切众生犹如光影,没有障碍。迷于十二缘生者即为众生,悟十二缘生者即是佛。故众生以及十二支皆无“自性”,若迷于烦恼、无明等,便有生死轮回;若用戒定慧观照的方便力,照见自身心境体相都是“自性空”,即众生心就是“全佛智海”。这样,修行者求大菩提心,最终归结为“无劳远求,但自净其心”。书中还用“净心”概括从凡入圣的修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与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