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

王重阳
  • 姓名:王重阳
  • 别名:
  • 性别:
  • 朝代:金代
  • 出生地:京兆府咸阳县大魏村
  • 出生日期:1112
  • 逝世日期:1170年
  • 民族族群:

王重阳(1112—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出家后改名王喆,道号重阳子,京兆府咸阳县大魏村(今咸阳市秦都区双照乡大魏村)人。道教全真教祖师。父名王百万,为当地豪门。王重阳排行第三。他自幼酷爱读书,聪颖过人,20岁时,经史百家无不贯通。重阳出身豪门,精通武术,中武举,久不得志。金正隆四年(1159)辞官入道,隐居终南山,在南时村作穴墓而居,称“活死人墓”。苦闷数年,创立全真教,立志“化人入道”。弃隐出世,在关中讲道传教。全真教以《道德清静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孝经》为经典,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通过“正心诚意,少私寡欲”的清修,达到“克己忍辱”的超脱境地。他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提出要“诱人还醇返朴”,“识本来之面目,使复之于真常,归之于妙道”。儒家的心性学术,佛教的寺院制度,都被他巧妙地吸收到全真教内。金天会八年(1130),咸阳被金人占领。第二年,王重阳打算应试科举,因冒犯师长而被摈弃。当时兵荒马乱,天灾频仍,民不聊生,咸阳及邻近的醴泉县(今礼泉县骏马乡)一带饿殍遍野,人自相食,他家久为富室,被饥民抢掠一空。事后,有司率领兵卒捕得领头饥民,意欲严惩,王重阳生性豁达,待人豪爽,叹道:“这是因为饥馑所迫我不忍心看其受戮,请全都释放了他们。”于是尽释不问,乡人都服其仁。天眷(1138~1140)中,王重阳改应武举。因其自幼读书之外,兼习弓马,善于骑射,加上臂力过人,竟以优异成绩得中甲科。他高兴之至,遂改名德威字世雄,期望将来能够飞黄腾达,光耀门庭。不料虽中武举,却只能充当一名征收酒税的小吏,于是愤然辞职,到渭河南面的终南县(今周至县终南镇)刘蒋村(今属户县)隐居。在此期间,他情绪极为消沉,终日沉沦于酒坛,国事、家事一概不问,过着自暴自弃的颓废生活。一度想皈依佛门,但未能如愿。于是放旷自适,似疯似癫,人们常常称呼他为“害风”(据《传灯录》:关中以疯癫为害风),遂有“昔日庞居士,如今王害风”之说。因他宣扬要人们顺应金人统治,故受到汉族民众冷淡,得到金人政权支持。起初汉人信奉的极少,传教八九年,仅有3个教徒。大定七年(1167),离开关中,到山东宁海(今牟平),以昆嵛山为中心传教,先后收了马丹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个汉人弟子即后世的“全真七子”,或称“玄门七真人”。大定九年(1169),王重阳率领几位高足欲回陕西。第二年正月初,途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王重阳去世。徒弟将其遗体送回终南县,葬于刘蒋村。他生前创立的全真派与传统道教有着明显的不同。全真派主张释、儒、道教同源,提倡“打坐”,戒酒色财气,奉行真功(即自我修行)、真行(即拯救他人),排斥符篆、咒术以及欲成神仙的炼丹术。王重阳去世后,全真派将其七位高足弟子称为“七真人”,并模仿禅宗的“五家七宗”之说,将祖师王重阳与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五位宗祖合称为“五祖七真”。元朝建国后,世祖忽必烈曾三次召见邱长春(即邱处机),对全真派极为推崇,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武宗海山加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作为道教全真派祖师。平生著述甚丰,据《道藏》所录,他的文章由弟子们汇编成《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等传世,作为全真教的经典。全真教在元代成为北方最大的道教教派。

猜你喜欢的书

存在的艺术

存在的艺术

《存在的艺术》的第一部分阐明了占有和存在这两种生存模式的本质,这两种存在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结果都是为了人类的福祉,人类的全面人性化需要突破由占有为中心到以活动为中心,由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到团结和利他主义为中心。本书的第二部分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实施这些步骤也许会对人性化有所帮助。开始讨论生活的艺术实践首先需要思考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丹铅余录

丹铅余录

十七卷,又《续录》十二卷,《摘录》十三卷,《总录》二十七卷。明杨慎撰。旧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都冠以“丹铅”二字,因“古之罪人,以丹书其籍”,杨慎被流放,名在罪人之列,故以“丹铅”二字寄意。凡《余录》十七卷,《续录》十二卷,《闰录》九卷,杨慎又自为删削,为《摘录》十三卷。首刻于嘉靖二十六年。后其弟子梁佐又删同校异,分类合辑,定为二十八卷,名为《总录》。其书考证材料丰富,不乏新见,但因涉及范围太广,难免芜杂之病,且杨慎务奇好胜,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刻印流布,甚至伪撰古书,以助论证,态度不够严谨,难免疏误。明人王世贞评其“工于证经而疏于解经,详于稗史而忽于正史,详于诗事而略于诗旨,求之宇宙之外而失之耳目之内”,非常中肯。时人陈耀文作《正杨》一书,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专设《丹铅新录》和《艺林伐山》两部分,专门攻驳杨慎之误。《丹铅余录》有《四库全书》本,《丹铅续录》有《宝颜堂秘笈》本,《丹铅杂录》有《函海》本,《丹铅总录》有明万历、嘉靖刊本等。

古今刀剑录

古今刀剑录

兵器史书。旧题梁陶弘景撰。弘景, 字通明,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 人。曾官齐奉朝请, 后辞官归隐句曲。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和医学家。是书一卷,所计共七十四事,皆刀剑之属, 其中记帝王刀剑自夏启至梁武帝四十事, 诸国刀剑自刘渊至赫连勃勃凡十八事, 吴将刀自周瑜以下十事,魏将刀自钟会以下六事。所记内容,证以唐李绰《尚书故实》 为据, 虽文字小有异同, 而大旨则无不合。但今所传, 内容多有考证不周者,亦有舛误、失真之处, 如将蜀将误入吴将中, 董卓、袁绍编入魏将中等, 故《四库全书总目》疑有后人窜作。但可借以考查古代兵器。今存 《汉魏丛书》本、《百川学海》本、《群芳清玩》本、《龙威祕书》本、《说郛》本。

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

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

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奉旨编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玉匮明真斋乃道教灵宝诸斋法之一,用于忏谢前世今生所行过误。祈神灵消除罪录,开度幽关,上升天堂;并祝圣寿无疆。天下太平,幽显蒙恩,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本篇仅列举依次向十方天尊、圣真神仙归礼忏谢之文,不载具体仪式节次。

会昌解颐录

会昌解颐录

亦名《会昌解颐》。笔记小说集。著者不详。《说郛》本题唐包湑作。约成书于唐会昌年间。所记为前朝与本朝之神鬼狐怪故事,然无不折射出当时之人情世态,而作者之褒贬寓焉。如《牛生》叙一冥使不忘一饭之德,隔世相报,与阳世之人赖债不偿恰成对比;《刘立》条写两世姻缘事,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所收故事多结构完整,叙述有序,词采华艳。《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四卷,《宋史·艺文志》作五卷,《通志·艺文略》作一卷。今有《说郛》本一卷,乃残本。《太平广记》及宋王铚《补侍儿小名录》收有佚文若干。

黔娄子

黔娄子

一卷。原题周黔娄先生 (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黔娄先生,战国时齐人。据《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黔娄子》四篇,题下注称黔娄先生:“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之下。”又据皇甫谧《高士传》记载,黔娄先生,齐人,修身清节,不求进于诸侯,鲁恭公闻其贤,以厚礼聘请,欲以为相,黔娄先生辞而不受;齐王欲以重金聘他为卿,又不就;著书四篇,言道家之务,号黔娄子。《汉志》所录 《黔娄子》四篇早已亡佚,清马国翰据曹廷栋《孔子逸语》引得二节,又附考一篇合为一卷,即为今本。《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曹廷栋所引 “未明其本,殊为可疑。”所以此书题黔娄先生撰更为不确,而对于研究古籍,可参考而不可为据。现存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