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

王重阳
  • 姓名:王重阳
  • 别名:
  • 性别:
  • 朝代:金代
  • 出生地:京兆府咸阳县大魏村
  • 出生日期:1112
  • 逝世日期:1170年
  • 民族族群:

王重阳(1112—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出家后改名王喆,道号重阳子,京兆府咸阳县大魏村(今咸阳市秦都区双照乡大魏村)人。道教全真教祖师。父名王百万,为当地豪门。王重阳排行第三。他自幼酷爱读书,聪颖过人,20岁时,经史百家无不贯通。重阳出身豪门,精通武术,中武举,久不得志。金正隆四年(1159)辞官入道,隐居终南山,在南时村作穴墓而居,称“活死人墓”。苦闷数年,创立全真教,立志“化人入道”。弃隐出世,在关中讲道传教。全真教以《道德清静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孝经》为经典,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通过“正心诚意,少私寡欲”的清修,达到“克己忍辱”的超脱境地。他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提出要“诱人还醇返朴”,“识本来之面目,使复之于真常,归之于妙道”。儒家的心性学术,佛教的寺院制度,都被他巧妙地吸收到全真教内。金天会八年(1130),咸阳被金人占领。第二年,王重阳打算应试科举,因冒犯师长而被摈弃。当时兵荒马乱,天灾频仍,民不聊生,咸阳及邻近的醴泉县(今礼泉县骏马乡)一带饿殍遍野,人自相食,他家久为富室,被饥民抢掠一空。事后,有司率领兵卒捕得领头饥民,意欲严惩,王重阳生性豁达,待人豪爽,叹道:“这是因为饥馑所迫我不忍心看其受戮,请全都释放了他们。”于是尽释不问,乡人都服其仁。天眷(1138~1140)中,王重阳改应武举。因其自幼读书之外,兼习弓马,善于骑射,加上臂力过人,竟以优异成绩得中甲科。他高兴之至,遂改名德威字世雄,期望将来能够飞黄腾达,光耀门庭。不料虽中武举,却只能充当一名征收酒税的小吏,于是愤然辞职,到渭河南面的终南县(今周至县终南镇)刘蒋村(今属户县)隐居。在此期间,他情绪极为消沉,终日沉沦于酒坛,国事、家事一概不问,过着自暴自弃的颓废生活。一度想皈依佛门,但未能如愿。于是放旷自适,似疯似癫,人们常常称呼他为“害风”(据《传灯录》:关中以疯癫为害风),遂有“昔日庞居士,如今王害风”之说。因他宣扬要人们顺应金人统治,故受到汉族民众冷淡,得到金人政权支持。起初汉人信奉的极少,传教八九年,仅有3个教徒。大定七年(1167),离开关中,到山东宁海(今牟平),以昆嵛山为中心传教,先后收了马丹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个汉人弟子即后世的“全真七子”,或称“玄门七真人”。大定九年(1169),王重阳率领几位高足欲回陕西。第二年正月初,途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王重阳去世。徒弟将其遗体送回终南县,葬于刘蒋村。他生前创立的全真派与传统道教有着明显的不同。全真派主张释、儒、道教同源,提倡“打坐”,戒酒色财气,奉行真功(即自我修行)、真行(即拯救他人),排斥符篆、咒术以及欲成神仙的炼丹术。王重阳去世后,全真派将其七位高足弟子称为“七真人”,并模仿禅宗的“五家七宗”之说,将祖师王重阳与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五位宗祖合称为“五祖七真”。元朝建国后,世祖忽必烈曾三次召见邱长春(即邱处机),对全真派极为推崇,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武宗海山加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作为道教全真派祖师。平生著述甚丰,据《道藏》所录,他的文章由弟子们汇编成《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等传世,作为全真教的经典。全真教在元代成为北方最大的道教教派。

猜你喜欢的书

普济方[四库本]

普济方[四库本]

四百二十六卷。 明朱橚撰。朱橚,即周定王,明皇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此书为朱橚与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编辑的。此外还有《救荒本草》。本书刊于永乐四年(1406)(一说成书于十四世纪末)。朱氏喜研方药,此书系广采博收明初以前各种医籍中方剂和有关著作编辑而成,甚至还兼收其它传记、杂说、道藏、佛书中的有关记载。为我国收方最多的方书。原书为一百六十八卷,已佚,仅有残缺本。《四库全书》收此书时改编为四百二十六卷,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九百五十万字。所收方剂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首中每个病候都有论有方。卷一至卷五为方脉,卷六至卷十二为运气,卷十三至卷四十三为脏腑,卷四十四至卷八十六为五官,卷八十七至卷二百五十为杂病, 卷二百五十一至卷二百六十七为杂治,卷二百六十八至卷二百七十 一为杂录和符禁,卷二百七十二至卷三百一十五为外伤, 卷三百一十六至卷三百五十七为妇科, 卷三百五十八至卷四百零八为儿科,卷四百零九至卷四百二十四为针灸,卷四百二十五至卷四百二十六为本草。从内容看,全书分列一百多门,大致可分为总论、身形、诸疾、诸疮肿、妇人、婴孩和针灸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方脉总论、运气、脏腑,第二部分为身形,内分头、面、耳、鼻、口、舌、咽喉、牙齿、眼目等九门,第三部分为诸疾,包括诸风、伤寒、时气、热病以及杂治等三十九门,第四部分为诸疮肿,内分疮肿、痈疽、瘰疬、瘿瘤、痔漏、折伤、膏药等门,第五部分为妇人,内分妇人诸疾、妊娠诸疾、产后诸疾、难产等四门,第六部分为婴孩,先载儿科诊断法,次为新生儿护理法和新生儿常见疾病,后列各种儿科病候,第七部分为针灸,分为总论、经络喻穴、各种病候针灸疗法,此外还附有本草药性畏恶和异名二卷。

正一敕坛仪

正一敕坛仪

正一敕坛仪。撰人不详,似出於南北期或隋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以剑水咒诀召诸神来坛之科仪。

渐悟集

渐悟集

2卷,金马丹阳著。辑悟道、酬和、修炼等方面的诗词300多首。其中以涉及修炼内丹方面的诗词为最多。主张清心寡欲,保气养神,修炼内丹,以成仙道。收入《道藏》第786册。

台湾私法人事编

台湾私法人事编

本书(五册八五一面五一○、六○○字)汇集台湾私法有关人事之事例,凡六章。此项事例之调查汇集,详见第七九种「台湾私法债权编」篇。本书系综合日据时期清宣统二年时临时旧惯调查会刊行「第一部第三回报告书台湾私法第二卷附录参考书」上卷暨翌年刊行「台湾私法第二卷附录参考书」下卷而成。所集事例,统属人事部分。第一章人,分生死(出生、死亡)、品性(能力、阶级、宗教)、姓名、户籍四节;第二章亲族,不分节;第三章婚姻,分正式之婚姻、变例之婚姻、蓄妾三节;第四章亲子、第五章托孤、第六章相续,均不分节。

入中论颂讲记

入中论颂讲记

演培法师著,福建莆田广化寺出版。《入中论颂》是依华严的十地行果与般若的毕竟空理而组织成的,在菩萨的大行中,显示诸法的真理,从诸法的真理中,以明菩萨的大行,真可说是做到了实践与理性的统一。 演培法师用白话文综合讲解《入中论颂》的要义为使修学者能契合于经义,修习无我的正观从而达到生死的解脱。 本书依华严的十地行果与般若的毕竟空理而成,乃中观论著。

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

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天台大师智顗(538~597)讲述于隋代开皇十四年(594),弟子灌顶(561~627)笔录。又称天台摩诃止观。略称止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合称法华三大部。本书为智顗晚年所讲述,亦为其著作中体系最圆熟之论书。书中详说圆顿止观之法,阐述智顗独特之宗教体验与宗教实践。智顗为叙说以禅观思惟体得超常识之宗教境界之蕴奥─圆顿止观,故将其具体实践法分成总论略说(五略)与别论广说(十广),详加解说。五略,指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五段;十广,指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等十章;二者并称五略十广。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载,本书原有三种类本,一为二十卷,一为十卷,第三种即今本,三者皆称圆顿止观,时人传说第二者为广本,第三者为略本,实则第三乃第二之再治本,而改题为摩诃止观。宋代天圣二年(1024),依遵式之奏请,将本书入藏;淳熙三年(1176),大藏开版时校刊。本书之注释书颇多,有湛然之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止观义例二卷、止观大意一卷,及梁肃之删定止观三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