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鹗

王鹗
  • 姓名:王鹗
  • 别名:字百一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曹州东明(今属山东)
  • 出生日期:1190
  • 逝世日期:1273
  • 民族族群:

王鹗[è](1190-1273),字百一,出生在曹州东明(今属山东)有名的书香门第,其祖父名王立,父名王琛。王鹗出生时,有一只大鸟落到王家庭院中,当时有位同乡先生张(yūn)见到这种情形,便对王鹗的父亲说:“你的儿子有大名了,就叫鹗吧。”于是,王鹗便有了这样的名字。王鹗小时聪明灵敏,悟性很强,日诵千余言,擅写词赋,从小便闻名乡里。


金正大元年(1224),王鹗中进士第一甲第一名,授以应奉翰林文字;正大六年,被授以归德府(府治宋城,今河南商丘)判官,行亳州城父(今属河南)令;至大七年,改为同知申州,行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令。这一年,王鹗因母亲死去,回乡守孝。


这时,金已是内外交困,四面楚歌。末帝完颜守绪即位时,金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部成吉思汗的铁骑早已踏遍太行山,饮马黄河;窝阔台继承蒙古汗位后,于正大八年五月率兵分三路南下,围困汴京;金南部重与南宋开战,遇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金陷入了宋、蒙南北夹击的困境;金内部各地人民反抗金统治的起义不断发生。哀宗决定出逃,开始到归德,天兴二年(1233)六月,又到蔡州。蔡州虽然远离蒙军,但与宋接壤,面临南宋的威胁,且蔡州无险可守,形势仍然不利。哀宗下诏尚书省,令人劝说恒山公武仙进兵。哀宗拿着诏书问谁能前往,主持军政的左丞完颜仲德道:“前翰林应奉王鹗能行。”哀宗问:“就是那个朕即位时的状元吗?”立刻召见王鹗,后悔用之太晚。于是,下诏授王鹗尚书省右司都事,升左右司郎中。


哀宗入蔡以后,看到蔡州守御困难,准备向西去,到南宋的四川扩展地盘。但此时南宋已与蒙古商定联合灭金,蒙宋两军夹攻蔡州。蔡州被围困整整3个月,城中粮尽。天兴三年(1234)正月初九,蒙军突入城中,哀宗自缢而死,文武百官有的战死,有的被杀。就在王鹗生命受到威胁之时,蒙军万户张柔早就闻知王鹗其名,救了王鹗,用车将他送出城,在保州找个地方安置下来。


多年以后,忽必烈在漠北潜藩时期,同大批中原汉族士大夫取得了密切的联系,他的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个汉儒幕僚集团。忽必烈仍然派人访求遗逸之士,当他听说王鹗后,专门派人去迎他。王鹗到达忽必烈的藩邸时,见到许多使者站立迎候,甚为感动,感到忽必烈同其他蒙古贵族不一样。忽必烈得到王鹗后,每天召对,询问古今兴亡的道理。而王鹗也尽心尽力,为忽必烈进讲《孝经》、《书》、《易》等,并讲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之变,常常到夜里。忽必烈很欣赏王鹗的才学,对他说:“我现在虽然不能立行君之言,但总会有实行的那天。”一年过去了。一天,王鹗请求还乡,忽必烈应允,并赐马。虽然王鹗不在藩府,但忽必烈仍派人询问,还让近侍阔阔、柴祯等五人拜王鹗为师,学习“治道”。不久,忽必烈又让王鹗迁到大都居住,赐给他一所住宅。有一天,王鹗求见忽必烈,有些难为情地说:“天兵攻克蔡州时,金主自缢而死,有些遗臣将他葬在汝水之旁。我为金主旧臣,又为其所爱,想去葬处祭奠。”忽必烈想了想,同意王鹗去。当王鹗到汝水旁,葬哀宗的地方已为河水所没。想起哀宗励精图治,整顿朝纲,亲自督军作战,却落得国破人亡的下场,没有能够把亡国之君的罪名洗掉,王鹗不免失声痛哭,对着河水摆了祭具、牲酒。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授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蒙古族习惯以十二生肖做纪年,自成吉思汗起,虽建国号为大蒙古国,但一直没有年号。忽必烈即汗位后,采纳了王鹗和其他谋臣儒士的建议,宣布建元“中统”,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接着,忽必烈采用“汉法”,命人考定前代典式,参照当时的实际情况,逐渐确定了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意在按中原原有的封建格式来建立自己的政权机构。当时的制诰典章,都是由王鹗等人裁定。中统二年,王鹗上奏忽必烈:“自古以来,帝王的兴废与得失之所以可以考察,是因为有历史记载。我蒙古以神武定四方,天戈所临,没有不臣服的,是太祖皇帝(成吉思汗)雄才大略奠定了基础,如果不及时将太祖的功绩记录下来,恐怕日久就要被遗忘。应该设置专门机构,编纂太祖实录,同时还要附修辽、金二史。”王鹗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忽必烈的赞许。接着,王鹗又提出:“唐太宗始定天下,设置弘文馆学士18人;宋太宗时设内外学士院,使史册辉煌一时,号称“文治”。我们堂堂国朝,难道没有唐、宋时的英才吗?我们也应该设立翰林学士院。”深受汉文化影响、一直重视汉族统治阶级统治秩序的忽必烈,立刻下诏设立翰林学士院,王鹗还推荐了李冶、李昶、王磐、高鸣等儒士为学士,同时设馆撰修实录及辽、金二史、忽必烈根据王鹗的奏请,诏令右丞相史天泽、左丞相耶律铸、平章政事王文统监修。但由于义例未定,迟延时久,未能成书,只有王鹗根据张柔所得的金朝《实录》修成《金史》稿,现已佚。后来,元顺帝至正年间修成辽、金、宋三史。那时,王鹗已于地下70多年了。王鹗还劝忽必烈设立十道提举学校官,负责管理学校,使蒙古贵族逐步重视文化教育。


中统年间,忽必烈重用王文统。王文统本是江淮大都督李璮的谋士,其女嫁与李璮为妻。忽必烈听说王文统理财有术,便诏见他,并任他为平章政事。当时,有人揭发李璮有谋反之意,王鹗便同儒士姚枢、许衡等人告诫忽必烈:“王文统学术不正,必祸天下,不宜居相位。”忽必烈此时正在外作战,无暇兼顾内政,未予理睬王鹗等人之语。王文统趁机派儿子王荛送密信给李璮,信里有“期以甲子”之约。谋叛之事暴露后,忽必烈召集王鹗、姚枢等文臣问如何处治王文统,王鹗等人都说当处以死罪。于是,王文统父子一并被处死。后来,忽必烈重用宠臣阿合马。阿合马官至平章政事,日益骄横,许多官员都是他的爪牙。忽必烈认为丞相非同一般官员,要肩挑国家重任,于是,召集王鹗等儒臣廷议可以任丞相之人。当时阿合马欲趁机谋取相位,有的大臣趋炎附势,帮助阿合马,也有的畏惧阿合马的权势,默不作声。王鹗非常气愤,将笔掷到一旁,大声说道:“我已到衰老之年,无以报国,但不能做误国之事,让我推荐阿合马为相,我不能!我不能插驴尾。”说罢,拂袖而起。由于王鹗的抵制,阿合马谋取相位之计未能得逞。


至元元年(1264),王鹗被加封为资善大夫。至元五年,王鹗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向忽必烈上奏,请求辞官。忽必烈看到王鹗年岁已高,上朝不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下诏王鹗的俸禄如旧发放,直到终生。朝廷如遇有大事,忽必烈仍派人到王鹗府上询问计策。至元八年,忽必烈采用王鹗、刘秉忠的建议,改蒙古国号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表示国家广袤无疆。至元十年,84岁高龄的王鹗离开了人世。忽必烈深为痛惜,诏谥“文康”。


王鹗为一方儒士,注重治学,一生究心《乐》、《易》,写文章从不雕饰。他强调,写文章应以理为先,分章析句是经生举子所为,不能算是真才实学。王鹗著有《论语集议》一卷,《汝南遗事》二卷,诗文共40卷,集成《应物集》。

猜你喜欢的书

莫黛斯特·米尼翁

莫黛斯特·米尼翁

写于一八四四年三月至七月,边写边在巴黎《辩论报》上连载,同年七月由出版商克朗多夫斯基出版单行本,一八四五年编入《人间喜剧》第四卷,属“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叙述了一位大作家与一位少女从通信到相爱的故事。小说主题为对金钱婚姻的揭露批判。巴尔扎克认为小说家不仅要摹写社会现象,还须阐明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指出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意义。在塑造人物上,他强调特性,也强调共性;他说作家的任务在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一个美丽而有才识的少女,身价竟完全随父亲财产的多寡而起落。父亲是巨富,求婚者便趋之若鹜,一旦破产则立刻门庭冷落,热情的未婚夫转眼就成了路人。而等父亲再次成为巨富归来时,这位少女顷刻间又身价百倍。举国闻名的诗人、国王御前的官员等各类达官贵人都为了她的八百万财产成为这出喜剧的演员之一。

童蒙须知韵语

童蒙须知韵语

《童蒙须知韵语》是清代万斛泉创作的蒙学读物。本书从常识到历史,从典故到人物,无不具备,而且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是一本典范的儿童教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启蒙教育长期采用。

笔意赞

笔意赞

南齐王僧虔著。王僧虔其祖王珣(字伯远)与王羲之同宗族,多有书法著述,今传有《书赋》、《论书表》、《又论书》、《笔意赞》等几千字。《笔意赞》其文最短,全文不足200百字。然而所论极精,历来脍炙人口。《笔意赞》是书法创作要论。首先立论曰:“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彩与形质论,缘于《淮南子·原道训》,以此为书法审美的原则。

楞严经圆通疏前茅

楞严经圆通疏前茅

楞严经圆通疏前茅,二卷,明传灯述。(会解见嘉兴绵邈函,圆通疏见嘉续二四、二五及本藏续十九。)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无着菩萨造颂。世亲菩萨造释。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与《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同本,而不列经文,后附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即义净作。

十二门论

十二门论

梵名Dva^das/amukha -s/a^stra 。全一卷。龙树着,鸠摩罗什(344~ 413)于弘始十一年(409)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为三论宗重要依据之经典。本书立十二门以发挥大乘空观,为中论之纲要书。十二门为:观因缘门、观有果无果门、观缘门、观相门、观有相无相门、观一异门、观有无门、观性门、观因果门、观作者门、观三时门、观生门。本书虽由二十六偈颂与注释组成,然其中有二偈援引著者之空七十论,有十七偈引用中论者,其余之偈颂亦与中论颇多类似,故本论是否为龙树所造,古来多有论说。本书与中论、百论合称三论,历来受到我国与日本佛教界之重视。或更合大智度论,而称四论。注释有吉藏疏六卷、略疏一卷、元康疏二卷、法藏宗致义记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