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绮

吴绮
  • 姓名:吴绮
  • 别名:字园茨,一作园次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扬州人
  • 出生日期:1619
  • 逝世日期:1694
  • 民族族群:

吴绮(1619—1694),字园茨,一作园次,又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清扬州人。


五岁能诗,积学不倦,长益淹贯群书,而远近知其名。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生,荐授秘书院中书舍人。时清朝初立,为图长治久安,于前明忠烈死节之臣多有褒慰,期得汉人士民归心。福临帝诏谕吴绮,命谱杨继盛冤死事以为传奇。杨继盛,明河北容城人,嘉靖间官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性耿介,有直声,以上疏劾严嵩十大罪、五奸事,下狱,受酷刑凡三年,被弃市,嵩败,赠太常少卿,谥忠愍。吴绮既受命,夙夜勤思,撰成《忠愍记》以上。福临帝览毕,甚称意,升绮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部,盖以杨继盛原官官之,恩遇尤隆。稍后,为浙江湖州府知府,多惠政,不畏强梁。时湖州有恶霸巨猾某,横行不法,生民每遭荼毒,往诉绮。绮侦其所在,单舸擒而歼之,民心大快,欢声动地。前大理寺卿凌义渠,乌程(乌程为湖州府治)人,为明朝死节之臣,谥忠清,清朝谥忠介,死十年犹未葬。至是,绮自捐薪俸,卜地以葬,时论美之。绮尚文,四方名流多与过从,赋诗游宴无虚日。以是,湖州人称绮为“三风太守”,谓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也。未几,以失上官意,被罢归。


绮既归里,贫无田宅,购废圃以居。凡索诗文者,多以花木竹石为润笔资,不数月成林,因名“种字林”。性好客,尝与诸名宿结“春江花月社”,寻幽探胜,临流赋诗。又与王士禛、杜浚、冒襄、施闰章、邓汉仪、方文、龚鼎孽、孙枝蔚、孔尚任诸名士相唱酬。孔尚任尤敬绮,执子弟礼以事之,其《吴园次太守七十》云:“忆予童子年,避师买辞赋。开卷见君诗,乃谓古人句。四六尤精严,表判每学步。一官役淮南,风雨悲行路。使酒绛灌班,谁与说情愫。不意渴且饥,得与园翁遇。雅集频频同,长跪听谈吐……”出语精诚,于斯可见。绮赋闲既久,无意复仕,康熙三十三年(1694)卒,年七十六。


吴绮诗文皆工,尤以词胜。小令多写风月艳情,文笔秀媚,如《醉花间·春闺》上阕:“思时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一时广为传诵,因有“红豆词人”之称。又《浣溪沙·有感》“南浦轻烟蘸碧波”、“吴苑青苔锁画廊”两首,谭献以为“含淒古淡”,亦是佳篇。长调如《满江红·岳坟次武穆原韵》、《满江红·金山》《沁园春·述怀》等,皆意境遥阔,气格高古。诗近徐陵、庾信,以清新为尚。骈文追步李商隐,与陈维崧齐名,以秀逸见长。绮又有传奇三种:《忠愍记》、《小秋风》、《绣平原》,当时多被管弦,惜今不存。


吴绮著作存世者,尚有《林蕙堂全集》26卷、《岭南风物记》1卷。另辑有《选声集》、《唐近体诗永》、《宋金元诗永》等。

吴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月亮下去了

月亮下去了

本书是斯坦贝克出版于1942年的一部长篇佳作。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占领北欧某国(暗指挪威)为历史背景,描写了某小市镇以奥顿市长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反抗纳粹占领军的故事。 与一般的反法西斯主义作品不一样的是,在这部小说里,斯坦贝克对正反面人物的描写都尽量表现出了人性的两面性:英雄(或法西斯)的一面和普通人的一面。他既没有拔高反法西斯人民一方,把他们写得高大全,而是突出了他们对自由的热爱,不能忍受占领军的侵略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反抗,对德国占领军的描写也没有进行妖魔化处理,在他的笔下,这些侵略者是软弱的,甚至富于人性的。 本书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作品,饱含了作者对现实和人性的洞察,以及对人类前途的信心。

斯塔福特疑案

斯塔福特疑案

英国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推理小说,大雪覆盖下的斯坦福特宅邸内进行着一场降临会,但在游戏中精灵Ida却突然发出了埃克桑普敦镇的特里威廉上校被谋杀的口信。斯坦福特的人们于是不安起来,这时勇敢的伯纳比少校毅然担任起了去镇上查看的任务。结果发现特里威廉上校真的已经倒毙在了家中……警方很快接手了这个案子,对上校的亲属们进行调查,并且很快取得了进展。但是就在这时,去埃克桑普敦镇采访此案的记者查尔斯·恩德却遇到了一个对此案甚感兴趣的年轻、迷人、妖娆的女子——埃米莉·特里富西斯。查尔斯着迷于埃米莉的妩媚中,开始了两人一起查访这个迷案背后的真相。而当真相大白时,查尔斯却不得不面对其“悲惨”的结局。

书画传习录

书画传习录

四卷。书论。明代王绂撰。绂,字孟端,自号九龙山人,又号友石,永乐间南京无锡人。少为弟子员,以善书荐官,供事文渊阁,拜中书舍人。本书原题为绂所撰,据清嘉庆时嵇承咸为之校对付梓时谓得自故肆中。据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所记嵇氏本卷首题九龙山人王绂孟端撰,但检考诸书,俱未言孟端曾有此作。但此书历四百年而问世,赖有嵇氏校刊。嵇氏自谓十易寒暑于此,实此书之幸。但嵇氏以“不揣鄙陋,补阙略订”。余氏评其“尤乖校佳雠之例”,因“校刊古人遗著,首在存真”,“岂容以己意擅为增订,致滋来世之疑。即或有所增订,亦应详为注明。”嵇氏在“书中除小注外,悉未注出,遂使庐山面目顿失”。原著得后,遭蟫残鼠劫者十之三,帝虎鲁鱼,别风淮雨者又十之二。嵇氏校刊补订后分十集,末二集为嵇氏自作之书。原书八集,分四卷,计论书一卷,论画一卷,书事丛谈一卷,画事丛谈一卷,每卷合二集,页数甚富。古人著书分卷,向不如此,因疑非旧帙,乃嵇氏所订。论书、论画两卷内容,或采录诸家之成言语,或摘录前人成说,或为之改纂,或为自撰之文,或不注明所出,体例不一。篇后评语,有精者,也有甚为肤泛者,文句又有不似元明间人口吻。《书事丛谈》一卷,分道德、事功、风节、文章、逸迈、雅韵六门,各系小传,多详生平,不尽言书事。《画事丛谈》一卷,分全艺、精敏、风教、知几、灵异、荣遇六门,杂采传记、题跋、诗文所记出处,或不注,每则下俱有“山人曰”云云。惜嵇氏校刊时,有阑入近代者之语言,遂致瑕瑜互见。书前有承咸自序,末有嵇承浚、顾应泰、吴宝书等后序。有嘉庆癸酉嵇氏层云阁刊本。【此为卷二画论】

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

温热病专著。5卷。清·王士雄(孟英)编撰于1852年(咸丰2年)。该书“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天士)、薛(生白)诸家之辩为纬”,故以“经纬”名书。卷1为“内经伏气温热篇”,辑录了《内经》中与温热病有关的条文,各条文之下又引用了诸家的注解,间附王氏自己的心得,以阐明温热病的病源、证候、诊断及治疗原则等;卷2录“仲景伏气温病篇、仲景伏气热病篇、仲景外感热病篇、仲景湿温篇、仲景疫病篇”,集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温热病的论述,确立随症论治的法则;卷3收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和《三时伏气外感篇》;卷4录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余师愚《疫病篇》,集中了清代颇有影响的几部温热病专论。除了征引章虚谷、华岫云、吴鞠通等人对以上有关篇章的阐释而外,王孟英自家的注说也很丰富(包括校勘和评议);卷5为“方论”,选方112首,附以诸家及王氏的方义解说。此书为清代温病学说的总汇,淹贯各家之长,立论持平,不抱门户之见。该书以资料汇辑为主,也有不少地方发挥王氏的新见解,如他认为“阳邪为热、阴邪为暑”的说法不妥,暑即是热,不可妄立阳暑、阴暑之类的名目,且认为云暑多兼湿则可,“暑必兼湿”则不可,对暑、湿、火三气的性能体用,卓有见地。因此,该书成为一部较有影响的温热病专著,对温病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清代以来,争相翻刻,至今有30余种版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影印本。

颐和园词

颐和园词

七言古诗。近代王国维作。此诗作于清亡以后,王氏旅居日本初期。诗篇反映了自慈禧太后擅权至清亡五十余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他们荒淫糜烂的生活。颐和园为慈禧太后所建,亦象征慈禧太后时代的政治。故《颐和园词》既是晚清的政治史,亦是慈禧的评传。此诗往复幽咽,一唱三叹,如诉如泣,痛悼清朝之亡,又以大量事实,讥评慈禧太后之失。深沉悲痛的诗人之情,与冷静审视的史家之识,二者在诗中得到完美结合。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尝以元稹《连昌宫词》相比,云:“曾赋《连昌》旧苑时,兴亡哀怨动人思。岂知长庆才人语,竟作灵均息壤词。”

广释菩提心论

广释菩提心论

四卷,莲华戒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引诸经以明大悲为本,慧及方便,一切时常行,及明闻思修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