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王厚孙

    王厚孙

    王厚孙,生卒年不详,元学者。字叔载,晚年号遂初老人。浙江鄞县人。王应麟孙。少时侍大父左右,闻见充积,由是熟于职官典故、世胄谱牒,凡乡里欲述其先世者,多咨问之。袁桷自翰林归里,问其所学,答曰:“世之学者,涉猎朱子书,自谓得其真传,辄讥乾、淳诸老,不知诸老与朱子同时,博闻实践,为朱子所推许。今人耳目有所不及,乃籍口性理,以自文其寡陋,恐渐成虚诞之风。”(《宋元学案·深宁学案》)桷被其折服。以黄溍荐,为郡学训导,后改授象山教谕,调浦江。一月后解官归里。元亡,李国凤经略江南,以便宜举用遗逸,有司以其名上,署衢州儒学教授,中书有人荐其为邵武路教授福建分省,升副提举,皆不赴。曾诫其子说:“承家不在名位,而在不失身。其有同流合污为通,患得患失以终其身者,吾所深恶也。”

  • 魏岘

    魏岘

    魏岘(1192?—?),丞相魏杞之孙,刑部郎中魏熊梦之子。居鄞县小溪(今鄞江镇)之滨。淳熙十四年(1187)以承事郎知滁州清流县,嘉定间(1208—1224)以通直郎通判抚州军事,嘉定十四年(1221)以朝奉郎提举福建路市舶。绍定初任都大坑冶司,罢归。淳祐二年(1242)复起为直秘阁,知吉州军事,年老致仕。


    魏岘是一位水利专家,对四明它山水利卓有建树。嘉定十四年,他以乡郡为念,请于朝,得祠牒,命里人宋、王二氏修复废湮渠堰碶闸,重建乌金碣。嘉熙年间(1237—1240),罢职家居的魏岘见流沙淤塞它山堰,自出力募人疏浚,又请郡守赵以夫增置淘沙田29亩,以其岁入作疏浚之费用。淳祐元年(1241),魏岘受命主持堰口淘沙。次年受沿海制置使陈垲之命主持兴筑回沙闸。三年,在闸外委人淘沙;同年秋又主持修筑被风雨所坏的洪水塘湾。在上述工程中,魏岘善于用人,赏罚分明,办事廉洁,有责任心和组织才干。在十余年闲居中,魏岘“日与田夫野老话井里闲事,且州家尝属以任修堨、淘沙、造闸之责,益得以讲源委、究利病;又考图志所载及前哲记文,粗知兴造增修之由,参以己见,编为一帙”,这就是著名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中国的筑堰工程源远流长,都江堰、鉴湖水利工程名垂千秋,遗憾的是均没有留下工程专著。魏岘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堪称我国第一部水利工程专著,分上下两卷约2万字,上卷分记它山堰的兴建、历次维修、规划和施工,下卷收录了有关文献。《备览》编写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地是为了“资治”,便“讲明水政者观此”易于操作。因此,书中涉及鄞地水利特点、主要任务、水源、水系、流量、筑堰史、维修史、工程规制、原理、工程配套、环境变迁、治沙要点、工程实施经验、水政管理、经济核算乃至有关文献,一应俱以记录。他是把它山堰引水排涝工程作为系统整体来加以记述的,并非只重它山堰主体的作用,所以它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地方水利史专著。该书体例自由,详略得当,积累了许多四明人民治水实践的先进经验,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治水心得。中国古代治水注重实践而忽视理论,所传治水经验也往往是经过提炼后的几个字的要诀。《备览》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中国水利史上自觉到要形成系统水利理论的第一个信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备览》是中国水利史系统理论的滥觞。


    《备览》记录了工程对流量有效控制的概念,即所谓“涝则七分水入于江,三分入溪,以泄暴流;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以供灌溉”②。这个三七分洪的设计思想,最早明确记录的是楼钥《它山堰》诗:“水大十分七入江,徐挹三分供溉灌”③,是非常合乎科学的。据新编《鄞县水利志·鄞江排洪枢纽工程》计算,按二十年一遇的洪水设计,它山上游总行洪量662立方米每秒,第一次由它山堰溢流分洪314立方米每秒,占47.4%;余下的由洪水湾第二次分洪,如分洪150立方米每秒,则占总洪量22.6%,两次分洪之和占总洪量的70%。这虽是在假设前提下的模数,但是平时的分洪实际上与此不会相差甚远。因此三七分洪的说法当属大体正确。


    《备览》阐述的回沙闸的设计构思虽不尽完整,但却是一项很有创见的发明。《备览》留下了一份触目惊心的樟溪流沙目击实录:“浮沙随流奔下,淤塞溪流,至高四五丈,绵亘二三里。两岸积沙侵占,溪港皆成陆地,其上种木有高二三丈者,由是舟楫不通,田畴失溉。”①沙淤溪港,只有平时请人淘挖。魏岘在淳祐元年(1241)就亲自组织过一次淘沙,兴师动众,仅能解一时之急,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对付沙害,建造防沙水利设施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了。淳祐二年,庆元知府陈垲与魏岘的想法不谋而合,遂委任魏岘提督建造回沙闸。回沙闸的原理是:当大溪来水在堰前受阻而东折后,势必有一减速过程,也成为悬沙沉淀的过程。这时,在东折之水距堰150米处建成一座三孔闸,中孔3.57厘米,两边孔3.02厘米,“中顿闸版五六片,略与岸平,水轻在上,沙重在下,水从版上不妨自流,沙遇石版碍住不行。沙之所淤,不过闸外三四十丈,淘去良易;版之为限,以水为则,水涨则下,水平则去,闭启以时,不病舟楫”②。今回沙闸四石柱尚存原地,西首第二柱镌有“则水尺”,作放水标准,每一小格合今2.7厘米,古时约为一寸。回沙闸设计的特点是利用水流的减速和水体中上下泥沙含量的不同,控制流沙到固定的地点沉淀。又由府仓开支,雇当地农夫八名守闸,使之真正“闭启有时”。回沙闸的建造无疑是南宋人完善它山堰工程的最有创造性的一笔。


    魏岘还认真考察了它山水利环境变迁的历史,第一个自觉地著文论述环境保护对于水利的重要性。在《淘沙》条中,魏岘经过考察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生态失衡的严重后果,指出了滥伐森林是导致洪水泛滥的罪魁祸首,提出了以草木固沙的科学原理,指出了上游水土保持对减少河道淤沙的重要性。这一点不能不叹为中国古代水利学和生态学上的最卓越的见解。


    此外,魏岘及其后继者在它山堰的分洪吸淡方面也有所贡献。魏岘对作为第二级分洪溢水口的洪水湾特为重视。淳祐三年(1243)秋,因“连经大风水,冲坏江堤,溪流走泄”,魏岘受知府黄壮猷的委托筑治洪水湾塘,长十二丈,阔一丈二尺。这说明到南宋时洪水湾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充分的认识。嗣后在宝祐四年(1256)庆元知府吴潜惨淡经营它山堰的配套工程洪水湾。吴潜认识到“它山洪水湾岸坍水汇,关系匪轻”,乃吸收属下的意见,提出“即其地为坝三,一濒江以御狂澜,一濒河以防罅漏,一则介其间,为表里之拓”,并于江之东南紧要处何氏竹木园,“浚地为江,因畚沙以实二坝之北,河堤坚密,江水安流”。这里,吴潜不但提出了洪水湾作为它山堰的第二分洪泄口的有机性和重要性,而且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上作出了组合坝的创意,这在浙东水利史上尚属首次。

  • 王玄览

    王玄览

    王玄览(627—698),唐初著名道士,名晖,法名玄览。其先祖于晋末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移居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据王太霄《玄珠录·序》载:十五岁时,“数道人之死生,童儿之寿命,皆如言”。年三十余,曾与二三乡友往茅山学道,途中觉同人非仙才,遂归故里,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于是行坐起住,唯道是务。年四十九,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李孝逸召见他,很受敬重。后为道士,隶籍至真观,居成都。士人与道士多慕其学,常相与谈经问道,尊称他为“洪元先生”。益州谢法师、彭州杜尊师、汉州李师等及弟子们谘论“妙义”,询问经教,其所受言,各录为私记,经王太霄汇集,并题为《玄珠录》。在该书中,王玄览因袭《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说,分“道”为“可道”与“常道”,认为“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万物有生有死,而天地可以不老,因此“可道”无常,而“常道”是实。他认为,道生万物即心生万物。“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心之与境,常以心为主”。谓“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其思想源於道家而杂有佛教。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保存至今的著作是其谈经论教的语录《玄珠录》。还有《遁甲四合图》、《真人菩萨观门》、《混成奥藏图》、《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老经口诀》等。


    王玄览对佛道二教的经教,留心研讨,其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渊源于道家而杂有佛家色彩。他一生勤于著述,但其大部分著作现皆已亡佚,仅有《玄珠录》两卷流传至今,收入《道藏》太玄部,是现存研究王玄览道教思想的主要材料。作为唐初著名道教学者,王玄览思想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富含个人特色,他的思想及理论充实了道家的义理,对后世的道教有深远的影响。对其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不仅对研究唐代道教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对探究唐时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极具重要意义。

  • 王道渊

    王道渊

    王道渊,名玠,号混然子,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江西南昌修江(今江西修水)人,全真南宗道士。其具体生平及师承无足考,但在当时道教界应是个较有影响的人物,许多道士与他有来往,和他交流或向他请教修丹功法。著名道教理论学家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对其极尽赞誉和钦佩,为其书《还真集》作序,序中称其金液还丹之旨,“虽上紫阳、清庵亦未知孰先后也。”(97页)王氏一生笔耕不辍,勤于著述,其撰有《还真集》3卷,《道玄篇》1卷。注释有《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纂图解注》、《崔公入药镜注解》、《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及《青天歌注释》等,其中《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可谓以丹道释《阴符》之集大成者”,其《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纂图解注》“经水精子增注后,(《道藏》未收)为《清静经》注本中最通行者。”(545页)这些著作被其后不久的正一教徒完整地收存在《道藏》中。


    王道渊著述颇丰,为元明之际道教界较有影响力的道士之一,与其同时的正一天师张宇初称赞他“足以振发末季之弊”。学界一般认为其为全真南宗后学,其理论与李道纯一脉颇为接近。追溯其思想渊源,可以看出王道渊思想具有明显的混融特色,他在立足全真南宗的同时,兼摄北宗之学,并吸纳理学理论,借鉴体用范畴,“天命之性”“气质之性”之分以及惩忿窒欲的修养功夫,同时援引佛教肉体假有、明心见性、业报轮回等教义教理。王道渊性命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本文探讨的重点。王道渊继承了道教传统的以道为本源的宇宙生成思想,指出人与普通万物的不同即是“人得道之全者而最灵”。他将人之性划分为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以“先天一点至灵”释先天之性,认为其是先天具足,无所缺余的,现实之人千差万别则是由后天气质之性不同造成的。至于“命”,王道渊则以“人身一点原阳真气”来解释,以其为“人一身之根本”。关于性命二者的关系,王道渊以体用范畴言之,极富创见地提出性命“互为体用”,认为从功用层而,性命双方功用的发挥并不是单边割裂的,而是一方为用、发挥功能之时,以另一方为体,继而双方的体用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挥功用主体不同时,分体分用、有体有用、互为体用的。而当通过内丹的修养功夫,达至性命混融之境时,性与命是不存在形名体用之分的,修命的同时也是修性。将性命思想运用到内丹修炼的实践之中,王道渊强调性命修炼需要兼备。修命时,先要识得“内丹三要”,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精气神三者的修炼补足,完成筑基的准备工作后,依次打通人身三关。在修性上,王道渊则更多借鉴了理学思想和净明道之理论,主张“惩忿窒欲”“持戒收心”。当性命修行至“性命混融”之时则可实现生命的超越,与道合真。笔者认为,元明之际全真南北二宗关于内丹修炼之时性与命二者孰先孰后、孰主孰客的问题存在严重分歧,王道渊则在诠释性命关系之时,引入体用范畴,创造性地提出性命“互为体用”,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之说进一步密切性命关系,甚至指出性命混融之际无形无名之分,此种理论既丰富了内丹性命思想,也在理论层面调和了南北二宗的矛盾冲突,为南北二宗在义理上的进一步融合作出了贡献。同时,在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大潮流下,王道渊力倡“三教混融”“三教一理”,并实践力行。在顺应三教合一大潮流之时,在客观上也有利于道教吸引一般民众“无问三教根宗”,直接追求寂静忘一的生命境界,在儒佛二教鼎盛的环境下,推动丹道在世俗现实社会的普及与发展。

  • 吴筠

    吴筠

    吴筠(?—778年)唐朝著名道士、文学家。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少通经学,工文辞,举进士不第。性孤高,不耐沈浮于时,隐居南阳依帝山,后又入嵩山隐居。拜著名道士潘师正为师,成为道士,传正一之法,苦心钻研,尽通其术。开元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天宝元年(742),南游天台,与李白、孔巢父等隐居剡中,对酒赋诗,所著诗篇传于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征召,献《玄纲》3卷,又举荐李白,玄宗亦遣使征召,同授待诏翰林。众沙门忌妒吴筠受到玄宗的厚遇,高力士平素信奉佛教,在皇帝面前多有谗言。当时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祸国,筠预见天下将乱,屡求放还嵩山,未准,乃别立道观。安史之乱前夕,求还茅山,归隐如愿。不久,中原大乱,两京沧陷,江、淮不安,乃东游会稽剡中。大历十三年(778)卒。弟子私谥为宗元先生。据《旧唐书》本传载,有文集20卷,并称其“词理宏通,文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共唯筠乎!”其诗多赞颂神仙高士、宣扬道法,其《览古》、《游庐山五老峰》为登临题咏之作,尚佳。《全唐诗》存录其诗120余首,《全唐文》存录其文《岩楼赋》、《登真赋》、《竹赋》等20余篇。有《宗元集》。


    〔正 史〕


    吴筠,鲁中之儒士也。少通经,善属文①,举进士不第。性高洁,不奈流俗,乃入嵩山,依潘师正②为道士,传正一③之法,苦心钻仰,乃尽通其术。开元④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⑤。久之,东游天台。筠尤善著述,在剡⑥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征⑦之。既至,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⑧。帝问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又问神仙修炼之事,对曰:“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每与缁黄⑨列坐,朝臣启奏,筠之所陈,但名教世务而已,间之以讽咏,以达其诚,玄宗深重之。


    天宝⑩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11)。筠知天下将乱,坚求还嵩山,累表不许,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禄山将乱,求还茅山,许之。既而中原大乱,江淮多盗,乃东游会稽(12)。尝于天台、剡中往来,与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石,人多从之。竟终于越中。文集二十卷。其《玄纲》三篇、《神仙可学论》等,为达识之士所称。筠在翰林时,特承恩顾,由是为群僧之所嫉。骠骑(13)高力士素奉佛,尝短筠于上前,筠不悦,乃求还山。故所著文赋,深诋释氏,亦为通人所讥。然词理宏通,文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


    《旧唐书·隐逸传》卷一九二


    〔注 释〕


    ①属文:属,连接。属文,即作文章。②潘师正:唐初道士,茅山第11代宗师。③正一:道教语。道教认为,一,为万物之本;正一,即永恒不变之义。顾欢《夷夏论》:“道称正一,一归无死。”五代谭峭《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④开元:公元713—742年,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为开元。⑤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与金坛两县之间,原称地肺山,又名句曲山,为我国道教名山之一。⑥剡:郡名,治所在今山东剡城北。⑦征:召,征召(一般指上对下)。⑧翰林:唐人对翰林院供奉官的泛称。⑨缁黄:僧道的代称。和尚穿缁衣,道士戴黄冠,故称“缁黄”。⑩天宝:公元742—756年,唐玄宗李隆基年号。(11)紊:乱。(12)会稽:郡名,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大业至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越州为会稽郡。(13)骠骑:将军名,即骠骑大将军,位在诸将军之上。

  • 吴缜

    吴缜

    吴缜,北宋史学家。字廷珍,成都人。治平进士,曾知蜀州,后历典数郡,皆有惠政。欧阳修重修唐书时,缜曾请预官属之末,修以其年少轻脱加以拒绝。新书刊行,缜别著《新唐书纠谬》20卷,驳正其中之舛讹凡20门400余事,并推究其修撰之“八失”,如责任不专,课程不立,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务因旧文而不推考,刊修者各徇私好,校勘者惟务苟容等。又撰《五代史记纂误》3卷,列200余事。


    吴缜生平治学严谨,撰写过《新唐书纠谬》二十卷和《五代史纂误》三卷,纠正北宋欧阳修《新唐书》与《新五代史》的谬误。吴缜专著《新唐书纠谬》一书,共举出该书四百六十条错误,胪列《新五代史》谬误两百余事。吴缜在《新唐书纠谬·自序》中指出该书多有“舛驳脱误”,“揆之前史,皆未有如是者”。


    缜甚至把《新唐书》中的谬误,分列为二十门,如:“书事失实”、“事有可疑”、“自相违舛”、“年月时世差误”、“官爵姓名谬误”、“纪志表传不相符合”、“载述脱误”、“义例不明”、“先后失序”、“编次未当”……等,逐条分类。他还在《自序》中指名批评裴煜、陈荐、文同、吴申、钱藻等五位校稿者,“但循故袭常,唯务喑默”,以致于“讹文谬事,历历俱在”,“未闻有所建明 ”。


    据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二披露,吴氏著二书的本意,原来是要挟怨泄忿。原来嘉祐(1056年—1063年)年间,欧阳文忠诸公正要重修《唐书》。吴缜当时初登第,上书给欧阳修,愿为修史效力,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拒绝之,吴缜鞅鞅不乐而去。另一种说法是吴缜之父吴师孟被拒,为报父仇。两种说法自相矛盾,无法成立。今人陈光崇、曾贻芬认为纯属无稽之谈。


    钱大昕曾批评吴缜的《新唐书纠谬》,于地理、官制、小学多有“未达”,认为吴缜所纠正者,“非无可采”,但吴本人“沾沾自喜,祗欲快其胸臆,则非忠厚长者之道”。

  • 吴仁杰

    吴仁杰

    吴仁杰,生卒年不详,南宋史学家、经学家。宋昆山人,祖籍洛阳(今属河南)。字斗南,一字汉英、南英,号蠹隐居士、蠹豪。淳熙五年(1178 年)进士。仕罗田令,擢国子学录。历教授,知罗田县。庆元二年(1196 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国子学录,出知四明。与李衡、龚昱为至交。与朱熹、陆九渊讲求性理之学。工诗文,博通经史,精研《离骚》、易学及汉史,陆游称为一流人物。编有《陶靖节先生年谱》《杜子美年谱》。病《三刘汉书标注》未能尽善,旁征博引,撰《两汉刊误补遗》10卷。又撰《汉通鉴》,集编年、纪传体之长而弃其短,非司马迁、班固原文,一语不赘。与《补遗》实相表里,精审实胜刘书,惜已亡佚。又撰《周易图说》2卷,于诸家古易中,其说为新异,与先儒未合。又有《离骚草木经》,驳王逸旧注之非,考辨精赅,征引宏富,实补王逸训诂之未及。仁杰著述甚夥,传世的还有《陶靖节先生年谱》1卷;已佚的有《古周易》12卷,《缔祫緜丛书》3卷,《乐舞新书》、《廟制罪言》、《郊祀赘说》、《盐石论》各2卷,《集古易》、《杜子美年谱》各1卷等。

  • 王真

    王真

    王真,生卒年月不详,唐代学者、兵学家。德宗时,任汉州刺史,威胜军使。宪宗继位后,七年之内,再领方州,继续担任刺史职务。哲学上,推崇道家学说,并提出《老子》为兵书之说,对《老子》的思想体系做书了新的解释。认为老子做书,“非独讽其当时侯王,盖亦防其后代人君轻用其兵也,由是特建五千之言。”(《<道德经>论兵要义述表》)其主要理由:《老子》反复论证冲虚不争之道、柔弱自卑之德,目的在于劝阻参与兼并战争的诸侯,使之回归正道,不再用兵。《老子》的主旨是强调不争,因为“争”是“兵战之源,祸乱之本”。《老子》的思想体系均围绕用兵问题。武备不可废,不得已而用之,就要讲求用兵之道。《老子》正是论述了“用兵之深旨”(同上)。其兵书之说,对后世《老子》思想的研究具有较深远的影响。战略上则以不欲求欲,以柔克刚,常示寡弱卑小,不可强梁于天下。其本意是针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为唐王朝出谋划策,惟其以文治而非武攻的方法消除战乱,不仅无益于当时,对后世兵家也有迂腐消极的影响。其著作辑入《全唐文》卷6。

  • 文林

    文林

    文林,生卒年月不详,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宗儒,号交木。文洪长子,文徵明父,桑悦表兄,徐祯卿、唐寅师。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授浙江永嘉知县,善听讼断狱,通水利毁淫祠,旌表为浙令第一。十八年起补博平知县,二十一年迁南京太仆寺丞,入觐建言时政十事。弘治五年(1492年)病归。十年起为温州知府,祀名宦。与吴宽、李应祯、杨君谦、沈周为知己。学术优明赅博,以经济自负。考证经史,善数学,尤精于易数,亦通堪舆、卜筮。书法墨浓体肥有古意,诗文明畅不蹈袭雕刻。修有《文氏族谱》,著有《文温州诗》《文温州集》《琅琊漫钞》《族范》等。

  • 伍余福

    伍余福

    伍余福,生卒年月不详,明代中期笔记小说家、诗人、书法家。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嘉兴(今属浙江)。字君求,更字畴中。伍孝先父。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授河南长垣知县,堂名三善,大治称名宦。嘉靖元年(1522年)迁工部营缮司主事,历刑部员外郎,兵部车驾、职方二司,升武库司郎中,以议大礼受廷杖,谪为浙江安吉知州,迁建昌府同知,官至贵州镇远知府。归居雁村草堂。与文徵明为友。精研吴中水利,诗格雅丽,与崔桐、蒋焘时称三凤。曾纂修《安吉州志》。著有《北驰录》《虔行录》《西山探梅集》《三吴水利论》《苹野纂闻》等。

  • 王泌

    王泌

    王泌,明代人,撰有《东朝纪》,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吴虞公

    吴虞公

    吴虞公,本名吴公雄,生卒年月不详,出生于1900年前后,江苏常熟人,鸳鸯蝴蝶派作家,民国武侠小说健将。


    1915年,吴虞公的老乡平襟亚丢下乡村教员不做,跑到上海滩闯荡江湖,博些稿费立住脚跟后,邀了吴虞公及松江朱鸳雏同到上海。三人打定主意卖文为生,成为“三人小集团”。先是平襟亚把社会上的刀笔讼师的传说,采纳笔记资料,写了一部《中国恶讼师》,出版后由吴虞公推销,竟是大获成功。吴虞公能写又能编校,他最早一本书《民国趣闻》1919年印行,出版者是“襟霞图书馆”,其实是自印的,平襟亚自称就是“襟霞主人”。此后,吴虞公因能力出众受到世界书局老板沈知方赏识,被聘为《世界》杂志编辑主任,并邀他写了一部《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时年才20岁,也亏他胆大,目睹二十年的“新怪现状”,要从娘胎里算起才够数呢。


    二十代初,朱鸳雏去世,平襟亚则独立办《笑报》。三人关系极好,平襟亚长篇小说《人海潮》中的古禹公原型即为吴虞公,洪幼凤为朱鸳雏。三人活跃在上海文坛上,留下了许多八卦故事。 当时有本《江湖十八侠》佷流行,三人决定写《江湖三十六侠》,用多出一倍的“三十六侠”去抢“十八侠”的生意。但这种投机书,出书速度必须快。 吴虞公和朱鸳雏 认识上海国学专修馆的中文教师,于是他们先写了两篇示范文章,然后委托老师,在作文课上出的题目就是“试拟江湖上侠客的故事”一篇,这些学生的国文程度本来就很高,一下子写出了几百篇。选出三十六篇,略加修改,这书就算完成。现在市志里平襟亚、吴虞公名下各有一册《江湖三十六侠》,就是这么炮制出来的。


    在世界书局时,吴虞公不断有新作品问世,最著名的是1922年出版的《青红帮演义》,另有《义和团演义》、《白莲教演义》、《革命党演义》、《国耻演义》、《绿林剑侠大观》、《乡曲趣史》等。此外,他校过很多书,著名的如《清代文选》收顾炎武、黄宗羲、方苞、姚鼐、曾国藩等五十余人的文章。担任《世界》编辑主任时,还刊出过绘画作品。描写会党演变史的《青红帮演义》是第一篇以会党史为题材的作品。据作者自《序》说,此书的材料皆得之于朋友苏际青。苏某在清朝末年为团总,“所部士卒,皆在青红帮,而苏君为老头子”。苏某为作者详述了“上自结帮原始,下迄革命成功”的全过程,作者据以成书。书中所写多为天地会、青帮、红帮的内部传说,对于青红帮的日常活动以及帮内活动分子和游民的心态的描写比较真实、生动。


    吴虞公所写多为演义,属于“鸳鸯蝴蝶派”作家。平襟亚在《“鸳鸯蝴蝶派”命名的故事》中回忆:1920年某日,杨了公做东,请好友在上海小有天酒店聚餐叙旧,座中有吴虞公、朱鸳雏、成舍我、平襟亚以及北里名妓等。席间刘半农来,刘认为“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这样的句子空洞无物,徐枕亚的《玉梨魂》空泛肉麻。朱鸳雏道:“他们如今‘的、了、吗、呢’,改行了,与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了。我们还是鸳鸯蝴蝶下去吧。”从此便有了“鸳鸯蝴蝶派”这个名称,吴虞公是当日见证人之一。吴虞公的老板沈知方不仅开书局,同时还在同乡巨商黄楚九的中法大药房里有股份。以此关系,吴虞公结识了黄楚九,成为黄的重要文案。黄楚九推出所谓返老还童的新药“百龄机”时,大做广告,广告中最有名的一句是“有意想不到之效力”。这句话现在看看佷普通,在当时却广为流传,成了上海人平常说话的口头禅。想出这句话的人,有一说是吴虞公。


    成功之后的吴虞公,在平望街办了一家中西书局,做起了老板。中西书局最著名的事件是1933年出版了50回本《古本水浒传》。此书序言是常熟乡间的一位中医梅寄鹤所写,梅时任中西书局编辑,序中说书是梅家祖传下来的。《古本水浒》印了一千五百册,一直销售不佳,直到解放时还有一半库存。这是因为吴虞公后来认为书是伪续的,梅寄鹤后来也闭口不提出过《古本水浒》。吴、梅二先生似乎都认为自己出了一本伪作,书就没有大作宣传。当时著名的研究者如鲁迅、胡适、郑振铎、刘半农、阿英等,也都没有提及古本水浒。目前,《古本水浒传》的真实性问题在学术界依然争论不休。


    吴虞公在解放后不久就去世了,年纪才五十岁出头。


    主要作品有《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青红帮演义》、《义和团演义》、《白莲教演义》、《革命党演义》、《国耻演义》、《江湖三十六侠》、《绿林剑侠大观》、《江湖侠义传》、《李纯全史》、《乡曲趣史》、《民国野史》、《民国趣闻》、《万里步行记》、《国色天香春艳写影》、《奇谋秘计》等。代表作为1922年出版的《青红帮演义》,具有一定程度口述史价值。

  • [清]王礼

    [清]王礼

    王礼,号虞山,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康熙监生,任台湾县令。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王必昌

    王必昌

    王必昌(1704-1788),乳名揆,生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为德化名进士,史乘善本清乾隆版《台湾县志》、《德化县志》主纂者。他付出的心血与劳动,为中华民族、为台湾人民与德化人民作出不朽的贡献。


    王必昌自幼聪明好学。5岁启蒙。8岁时,为探望在台湾谋生的兄长王必捷,第一次登上台湾宝岛。山区童稚初次见识宝岛风情,天真好奇,顿启茅塞。从此,蕴育了他后来求知之渴望。小必昌不久返德后,曾受业于当时名儒蔡嗣隆。15岁考入泉州府学。次年乡试,准附科举进场。17岁丧父辍学,应聘为塾师,以束薪养家,兼修学业。家贫无力买书,常向人借阅或抄读,长期研习,寒暑不辍。雍正十年(1732)壬子科乡试,以五经中第13名举人。雍正十二年(1734)受德化知县黄南春延聘掌理县义学。后又随严房师游学将乐、仙游等地。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会试登进士第,殿试二甲第62名,铨选吏部观政,后敕授文林郎。


    必昌中进士后,候缺归梓。途经省城,应福州知府徐恒聘留审阅12县童子试试卷,认真评点,备受嘉誉。乾隆十一年(1746)二月,应德化县令鲁鼎梅之聘,主纂《德化县志》。次年六月修纂完成。全志共18卷,修成时,鲁集同僚、绅士庆贺,赋《纂修邑乘告成效柏梁体》诗以鸣盛。他所纂乾隆版《德化县志》,堪称现存历代所修诸版之善本,为德化留下珍贵的历史文献与文化财富。后又受大田县学朱銮章之聘,掌教大田县义学。以上期间,王必昌还选刊《图南书院课艺》,校刊《鲁孔壁先生仕学全书》。


    乾隆十四年(1749),鲁鼎梅调任台湾知县。十七年,王必昌又应鲁之聘赴台湾主纂《台湾县志》。必昌到台湾后,慎重其责,总结《德化县志》修纂经验,组织采访人员深入广征博采,会同协修人员共同努力其事,仅8个月修纂告成付梓。该志由巡视台湾御史钱琦作序。全志共15卷,详细记载其疆域、山川、建置、赋役、学校、祠宇、礼仪、武卫、职官、选举、人物、风土、艺文、杂记等方面内容,并绘有《台湾县境图》、《城池图》、《澎湖舆图》以及《台湾八胜景图》,为研究台湾历史、地理、人文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留下极其丰富珍贵的资料。


    郁永河在康熙叁十六年(1697)由福建到台湾来采硫磺,那一年距施琅率清军入台已有十四年了,就环境变迁的角度而言,十七世纪汉人在台湾固然已垦成一些田园,但从郁永河将来台见闻所撰的《裨海纪游》观察,可以发现当时台湾原始景观的改变仍然有限。最初,郁永河自府城(台南)出发,随行给役者凡五十五人,他乘着犊车经过新港社、嘉溜湾社和麻豆社,见识到府城附近土着聚落的改变。接着他由半线社到大肚社、牛骂社,渡过大甲溪,到达宛里社。这段路程他印象深刻,他记道:「经过番社皆空室,求一勺水不可得;得见一人,辄喜。自此以北,大概略同。」其实这就已观察出大甲溪是当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另一分界。从竹堑社到南崁社的路途中,他吃尽了苦头,沿路未见一人一屋,感到当地「非人类所宜至也」。亦即反映出十七世纪新竹一带未开发的景观。到达淡水社以后,郁永河遂在关渡附近暂居数月,上山考察硫磺矿穴,历经茅棘,发现各地多为森林的原始景观。


    乾隆十八年(1752),王必昌出任湖北郧县知县,兼理竹溪、剧县政事。任职3年,勤政爱民,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处事精敏勤谨,及时披阅文书案卷,“不假幕僚而案无尘牍”;又大兴农桑,创办学校,革除陋习,移风易俗,使人民安居乐业。他兼理竹溪县时,常下乡劝导农桑,偶见郊野溪涧两岸柳树掩映如林,枯枝败叶丛积腐烂污染水源,因联想到当地居民多聋哑、生瘿瘤,疑为与饮用含“柳毒”溪水有关,即令百姓凿井汲泉,不饮用受“柳毒”污染溪水,后该病遂渐减少。他所到邑县,离任时无不竞颂“好官”,依依惜别,遮留满道。


    后必昌因病辞官归梓,林居30年,寄娱诗书。乾隆五十三年(1788)卒于故居甲园,终年85岁。

  • 文震亨

    文震亨

    文震亨(1585年—1645年)明造园家、书画家、文学家。字启美。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文徵明曾孙。天启五年(1625年)恩贡,选授陇州判,先以琴、书名达禁中,崇祯帝特改武英殿中书舍人,协理校正书籍事务。曾因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被牵连下狱。复职后,崇祯帝命其到蓟州劳军,给假回籍。不久,崇祯帝自缢,福王在南京即位,因不愿同流合污,辞官退休于苏州。清兵攻陷南京、苏州,又避地阳澄湖畔,忧愤绝食自杀殉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节愍”。


    其诗文书画,均得其家传。造园作品有“香草垞”,其中“婵娟堂”、“斜月廊”、“啸台”等景物,反映其对文学、音乐、书画、造园等方面的艺术素养。其造园美学观点,认为园林中的建筑,“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区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长物志·室庐》)强调使用各种造园主要材料和陈设器物,应互相配合,形成幽美的景色,使居住、休息、游览者从中得到审美享受。对于各种建筑,又有不同的审美要求,由于环境不同,功能差异,不但取材不同,即其周围布局,也随之而殊,以便彼此调和,呈现自然之美。又注意造园中各种观赏植物的配植方式,要求充分发挥其审美特性,以构成宜人景观。认为“繁花杂木,宜以亩计。乃若庭除槛畔,必以虬枝古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披;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长物志·花木》)认为观赏植物有其不同特点,应使之不相隐蔽,以便充分发挥植株个体之美。在水石配置方式上,指出“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长物志·水石》)。要求注意水池比例大小,山峰的竹石点缀,色彩的调和,动静的配合,均能令审美接受者产生“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苍崖碧涧,奔泉泛流,如入深岩绝壑之中”(同上)的天然美学境界。又极注意造园中生态环境的设计,强调动物的观赏价值,重视动物的特性,饲养技术的训练,配景的生气勃然,使其构成幽雅而令人“会心”的境界,即“语鸟拂阁以低飞,游鱼排荇而径度,幽人会心,辄令竟日忘倦”(《长物志·禽鱼》)的境界。又在《蔬果志》和《花木志》中指出应当反对园林中“以此市利为卖菜佣”的纯生产观点,即使栽植有实用价值的果树和花木,也应以不损害美观为原则。在《几榻志》和《位置志》中,要求园中室内陈列器物的形式精致古雅,令人发生古趣盎然之感,形成完整的综合美感效果。在《舟车志》和《香茗志》中,要求往来于风景区的交通工具精致美观;供游客休息的茶室,应构成“别境乾坤”的审美风格。在书画美学鉴赏上,强调收藏与识鉴、阅玩、装褫、铨次等审美活动相结合,才能显示其中审美趣味。观赏书法时,要求“澄心定虑,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自然强作,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长物志·论书》)在鉴赏书画的技术性方法中,要求“看书画如对美人,不可毫涉粗浮之气”(《长物志·赏鉴》)。对于书画装潢的审美活动,也有其要求,反映其精当的审美修养。著有《长物志》、《琴谱》、《开读传信》、《载贽》、《清瑶外传》、《武夷外语》、《金门录》、《文生小草》、《棱陵竹枝歌》、《香草诗选》、《岱宗拾遗》、《新集》、《香草垞前后志》、《怡老园记》等十馀种。

  • 吴克诚

    吴克诚

    吴克诚,宋代人。生卒年月不详,著有《天玉经外传》,其子吴景鸾续成。吴克诚父子之名,史书不载,只有术家相传。传说德兴(今属江西省)人,曾从学于陈抟。其子吴景鸾承其指导传授,于庆历中应荐入都,授司天监正,因论牛头山山陵事下狱,遇赦后,假装疯癫,削发于天门西岸白云山洞出家。治平初年,吴景鸾遗书予女而终。其女儿就是虔倅张道明之妻(即以其书传授廖瑀者)。

  • 吴坰

    吴坰

    吴坰[jiōng],宋代笔记作家。一作吴炯。江左(泛指江苏南部、浙北一带)人。生卒年未详,约生活在南北宋之交。靖康年间寓京兆祥符寓舍,被掠,建炎末避地无诸城。绍兴十三年(1143)为枢密院编修官。逾月,除浙西提举。著有《五总志》、《丛语》等。《五总志》作于建炎末,多记北宋琐事,论诗亦有可采之处。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吴坰少时曾见过黄庭坚,所述江西诗派事,较后人为切近。

  • 王奕清

    王奕清

    王奕清(1664—1737)清太仓人。字幼芬,号拙园。王时敏之孙,王掞长子。其曾上祖是明末万里内阁首辅王锡爵,家族不乏科考得意者,成为名副其实的簪缨之家,在江南一带被盛传“一门两宰相,父子三进士”,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三十六年主贵州乡试。迁司经局洗马,四十六年任四川学政。迁少詹事,五十二年充日讲起居注官,进詹事。六十年春父疏请建储忤旨,命以额外章京代父谪戍乌里雅苏台。雍正四年(1726年)以附年羹尧,再谪戍阿尔泰军前效力。乾隆元年(1736年)复官詹事,管少詹事事,卒于任,时年七十三岁。博学多才。善书,画精花卉,曾与王原祁、宋骏业、禹之鼎等三十人合作《芷仙书屋图》。与王原祁等奉敕编刊《御选历代诗余》,奉敕主编《钦定词谱》《钦定曲谱》等。著有《词人姓氏》《历代词话》等。

  • 王希明

    王希明

    王希明,生卒年月不详,号丹元子,又号青萝山布衣。开元间人。长于天文术数,曾为内供奉、翰林待诏。著有《太乙金镜式经》一○卷,仿易历而作,据太乙而推考古今治乱、内外灾福,兼及未及之事。此书有《四库全书》本,其中已杂有宋人附益文字。又著《丹元子步天歌》一卷,以七言歌行之体,叙述三宫二十八宿星象之方位及变化。《通志·天文略》全收入。《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一○据以录入,共三一首。《全唐文》卷三九八收文一篇。事迹据《新唐书·艺文志》、《太乙金镜式经》。

  • 王志谨

    王志谨

    王志谨(1177 — 1263),号栖云子,曹州东明温里人。弱冠出家,最初师事郝大通,郝大通仙逝以后,追随丘处机北游燕蓟,修道于盘山西涧。王志谨开道盘山时期,前来参问者络绎不绝,门下弟子更是不可胜计,道价隆高,令闻遐播。


    丘处机仙逝以后,王志谨率众离开盘山,南赴汁梁,途中弘道布教,随立宫观,大开教门。元太宗五年,王志谨于汁梁王重阳升霞之地,修建朝元宫,后朝元宫成为王志谨一系传道的根据地。王志谨往来于燕、汁两地,以弘道为己任,大阐玄风。


    王志谨作为全真道第三代弟子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全真道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志谨对全真道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全真道心性论的重构上。王志谨在继承早期全真道心性论思想基础上,从个人修炼经验出发,对全真心性论进行重构,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心性理论。王志谨的心性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一书中,该书由王志谨之徒论志焕依据其言行编篡而成。王志谨在继承早期全真道性命双修、重性轻命、全真而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心性理论。在心性论上,王志谨在强调性命双修的同时,表现出以性统命的倾向。同时特别重视心在心性修炼中的作用,将心分为真心和人心,倡导以炼心为本,通过心性修炼,去除情欲,明澈真心。在工夫论上,王志谨坚持内功外行,在内功上重视炼心,坚持以心炼心的同时,还提出境上炼心的修炼方法,主张通过打尘劳等方式使本来真心得以呈现。此外,王志谨重视外行的作用,教导修道者在修行过程中要注意外积功行。除了心性论上的创建,王志谨还以弘道为己任,不仅广兴琳宇、大开教门,还崇修黄篆、济世利人,扩大了全真道的社会影响,促进了全真道在燕、汁地区的发展。王之纲所撰《玉清观碑》称赞道“自长春应召,至诚明主席,五六十年间,非无修心炼性,超世出尘之士,俱未若惠慈利物至德真人,年弥高,德弥邵,疑然为一代大宗师也。”

  • 王文禄

    王文禄

    王文禄,明代人。著有《文昌旅语》等。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闵文振

    闵文振

    闵文振,明代人。著有《涉异志》。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温豫

    温豫

    温豫,宋代人,字彦几,晋阳 (今山西省太原市)人。著有《续补侍儿小名录》。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韦绚

    韦绚

    韦绚,生卒年月不详,字文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顺宗时宰相韦执谊子,元稹之婿,刘禹锡门人。长庆元年年二十一,自襄阳赴夔州,投谒夔州刺史刘禹锡问学。大和五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幕府巡官。六年,任校书郎。开成末,自左补阙为起居舍人。又任吏部员外郎。大中十年任江陵少尹。咸通四年至七年,任义武军节度使。著有《刘宾客嘉话录》及《戎幕闲谈》二书。《刘宾客嘉话录》一卷,作于大中十年,记其早年在夔州时所闻刘禹锡之谈话,内容以唐代的遗闻掌故为多,亦有讨论经传、评隲诗文之语。原本失传。今存一卷本,凡一三○则,仅四十五则为原本所有,其馀多为《尚书故实》、《隋唐嘉话》等书所羼入。今人唐兰撰《〈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刊《文史》第四辑),除对今本作校理外,复从《太平广记》、《唐语林》等书中补辑逸文,较为可信。《戎幕闲谈》作于大和五年,记其在西川幕府中听李德裕所谈古今异事,原书不存。《说郛》、《太平广记》等书中存逸文约二十则。《全唐文》卷七二○、《唐文拾遗》卷二八收其文二篇。事迹见《新唐书·艺文志》、《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四及其所著二书。

  • 温璜

    温璜

    温璜(1585—1645)。初名以介,字于石,号石公,后改今名,字宝忠。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人。系温体仁的同一曾祖父之堂房兄弟。崇祯十六年进士,官徽州府推官。璜于顺治二年起兵,与金声相应,以拒清军。历四月,城破,手刃其妻女,然后自刎而死。


    璜三岁时,父去世,母亲陆氏边织边教弱子。璜长成有学行,至邻村私塾教书,以补家母生活。直至52岁始考中举人,同年母故。按理这年应去京会试,时堂兄温体仁秉政,璜放弃应试,并说:“我是清白人,何苦犯依仗族兄权势的嫌疑,而连累我以后的进身,”下帷苦读,为孝廉达7年,温体仁失势退归故里后,璜再去京应考,得中崇祯16年进士,以二甲及第分发州府推官,掌理一府司法。适于此时北京攻破,崇祯自缢,璜闻报恸哭。次年,南京又陷于清兵之手,诸君瓦解,僚属祯印逃遁,璜叹曰:城无主,人民奈何?就摄其印,台士民安慰之,激厉壮士,授给兵刃,登城守御。时有左佥都御史,休宁人金声,组织义勇保卫家邦,璜输给军饷,时不多久金声兵败,璜更严兵自守,常府佩刀叹曰:“此身将要托付给你”,并急将郡中的助饷人名册,全部焚毁,以免贻害人民;并将幼子托乡间房东抚养,与妻茅氏同居任所,这时从弟温以中力劝其兄急速归浔隐匿。璜曰:守士臣义,兄当与徽城共存亡,希你护持嫂子和侄辈归还故土,不要以我为念;以中无奈,转面要嫂归浔;茅氏正色对叔说:夫死异乡,妇遁故里,于心忍乎?夫愿尽忠,妇不守节,于义安乎?指天立誓,愿殉死一处;以中只得泪泣告别。


    重阳九月,叛徒黄澍引清师八城,璜急对妻曰:我生平学圣贤,不过为求今日的就死之道耳。茅氏即对他说:夫君迟留徘徊,莫非为我及女儿宝德之故,请先死,以绝君念。此时女儿已睡,母呼她起来,女儿问何事?母曰:死尔。女儿即引颈,夫妻结巾对拽,女儿仆地将苏再刀戳致死。茅氏即整衣卧床,呼夫快刃我,璜以刀戮他喉,妻犹出一声,再刃我遂绝。温璜见妻女皆死,就以笔写百余家,其中有“世受国恩,一死图报,妻与长女已同死,幼子季女,如实难容,并杀之亦可”,遂自刎,颈血淋淋溅满一地,因连刃手软,虽破喉而未死,双目炯炯不闭。清兵首领对温说:“温先生你何苦,我握兵南来,未见有如你先生者,汝何独苦?温璜坚拒医治,用双手从创口挖入,勾其喉裂致死,时年61岁。当地的汪正本,方时照等具棺殓后将茅氏夫人及长女宝德合葬一处。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