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清

王奕清
  • 姓名:王奕清
  • 别名:字幼芬,号拙园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太仓人
  • 出生日期:1664
  • 逝世日期:1737
  • 民族族群:

王奕清(1664—1737)清太仓人。字幼芬,号拙园。王时敏之孙,王掞长子。其曾上祖是明末万里内阁首辅王锡爵,家族不乏科考得意者,成为名副其实的簪缨之家,在江南一带被盛传“一门两宰相,父子三进士”,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三十六年主贵州乡试。迁司经局洗马,四十六年任四川学政。迁少詹事,五十二年充日讲起居注官,进詹事。六十年春父疏请建储忤旨,命以额外章京代父谪戍乌里雅苏台。雍正四年(1726年)以附年羹尧,再谪戍阿尔泰军前效力。乾隆元年(1736年)复官詹事,管少詹事事,卒于任,时年七十三岁。博学多才。善书,画精花卉,曾与王原祁、宋骏业、禹之鼎等三十人合作《芷仙书屋图》。与王原祁等奉敕编刊《御选历代诗余》,奉敕主编《钦定词谱》《钦定曲谱》等。著有《词人姓氏》《历代词话》等。

王奕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杜布罗夫斯基

杜布罗夫斯基

《杜布罗夫斯基》是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所写的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杜布罗夫斯基出身于一个并不算十分富裕的俄国地主家庭,父亲几乎用尽一切努力满足其在军校中的各种生活、交际费用,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后来他终于成为一名少尉。然而父亲却因土地纠纷得罪了家乡一位退役上将,后受到陷害含恨死去,致使家道中落。 杜布罗夫斯基在父病故后烧掉了属于自己的农庄,落草为寇打家劫舍,一心为父报仇雪恨。但当他有机会杀死仇人时,却发现自己爱上了仇人的女儿玛莎,原本充满仇恨准备狠狠鞭笞仇人的他,却最终由于爱情的力量宽恕了仇人。由于情人玛莎被迫嫁与他人,心灰意冷的杜解散了部属,只身离开俄国。杜布罗夫斯虽身为强盗头子,但本质上仍是阔少爷心性。他劫富不是为了济贫,遇艳便放弃了复仇。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俄罗斯贵族的性格和生活方式。

跨天虹

跨天虹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题“鸢林斗山学者撰”, “圣水艾衲老人订”,撰者姓名与生平不详,艾衲老人即作《豆棚闲话》之艾衲居士,为明遗民。书当在《豆棚闲话》之后,有康熙间刊本,存三至五卷,不知全书卷回数。此书傅惜华先生旧藏,今不得见。

戏鸥居词话

戏鸥居词话

清代词话著作。1卷。毛大瀛辑录。此书主要辑录清代词家的有关本事。当时著名的词人,如陈其年、尤侗、朱彝尊的部分作品赖以保存。作者受唐宋以来本事词的影响,专辑文人与某女子相关的风流韵事,不讲究思想内容,也不重视作品的文学价值,其编辑倾向是值得批评的。但书中个别条目,也可令后人参考,如记曹贞吉赠柳敬亭词,真实地记录了柳敬亭这位著名平话艺人在当时享誉都城的情况。再如记瞽人陈孟周填〔忆秦娥〕二阕,郑板桥惊叹不已,深愧己作数百皆不如,遂不复存。这些材料,对于研究柳敬亭、郑板桥的生平事迹都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本书有《戊寅丛编》本,唐圭璋据以编入《词话丛编》。

固山贝子平定三郡纪略

固山贝子平定三郡纪略

惟稽占选建,懿亲作屏,王室罔不在外以著成劳。故鲁公誓于淮徐,召穆师于江汉,咸书典策,足纪功宗。尔福喇塔乃辅国公偏俄之子,念系宗室,俾仍父封;嗣加特恩,超列贝子。属闽越未靖,师旅徂征,简佐戎行,克扬我武。电扫鲸鲵之众,风行驺骆之余。乃礼未举于劳远,躬遽捐于尽瘁。朕惟生勤王事,殁有宠章,矧于宗室之贤,尤切荣哀之谊。爰旌殊绩以易厥名,特赐谥曰“惠献”。于戏!惟慈爱有除残之美,唯睿哲有制胜之能。往勒贞珉,光予属籍。

法王经

法王经

全称《蹬刀梯解脱道甘露药流渌泉如来智心造服者除烦恼法王经》,亦称《涅槃般若波罗蜜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虚空藏菩萨与无行菩萨分别向佛求教,如何才能在一千五百年正法灭尽后的五浊恶世中济度众生。佛分别向他们宣说了“真实大乘决定了义”,传授了说体不说相、说义不说文的传教法门。经中吸收了《般若》、《法华》、《维摩》、《华严》、《涅槃》、《起信》等经论的思想。据研究可能产生于华严宗及禅宗北宗盛行的武周时期。本经最初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所著录,被判为伪经。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贤愚经

贤愚经

《贤愚经》,一名《贤愚因缘经》,是很特殊的一部佛典,其虽名为“经”,但实际上是一部“佛教故事集”,是叙述因缘故事的典籍。全书共分十三卷、六十九品(节),也就是说共讲了六十九个故事。实际上其包括的故事更多,因为往往一品中包含很多小故事。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凉州(今甘肃武威)沙门慧觉(一作昙觉)等译。 译者慧觉、威德等八人,曾西行求经至于阗(今新疆和田)大寺,遇见当地五年一次举行的般遮于瑟会。会中长老各讲经律,他们八人分别听了记录下来,译成汉文,于公元445年回到高昌,综集成为这一部经,又经过流沙,送到凉州,凉州名僧慧朗将它题名《贤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