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震亨

- 姓名:文震亨
- 别名:字启美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 出生日期:1585年
- 逝世日期:1645年
- 民族族群:
文震亨(1585年—1645年)明造园家、书画家、文学家。字启美。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文徵明曾孙。天启五年(1625年)恩贡,选授陇州判,先以琴、书名达禁中,崇祯帝特改武英殿中书舍人,协理校正书籍事务。曾因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被牵连下狱。复职后,崇祯帝命其到蓟州劳军,给假回籍。不久,崇祯帝自缢,福王在南京即位,因不愿同流合污,辞官退休于苏州。清兵攻陷南京、苏州,又避地阳澄湖畔,忧愤绝食自杀殉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节愍”。
其诗文书画,均得其家传。造园作品有“香草垞”,其中“婵娟堂”、“斜月廊”、“啸台”等景物,反映其对文学、音乐、书画、造园等方面的艺术素养。其造园美学观点,认为园林中的建筑,“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区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长物志·室庐》)强调使用各种造园主要材料和陈设器物,应互相配合,形成幽美的景色,使居住、休息、游览者从中得到审美享受。对于各种建筑,又有不同的审美要求,由于环境不同,功能差异,不但取材不同,即其周围布局,也随之而殊,以便彼此调和,呈现自然之美。又注意造园中各种观赏植物的配植方式,要求充分发挥其审美特性,以构成宜人景观。认为“繁花杂木,宜以亩计。乃若庭除槛畔,必以虬枝古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披;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长物志·花木》)认为观赏植物有其不同特点,应使之不相隐蔽,以便充分发挥植株个体之美。在水石配置方式上,指出“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长物志·水石》)。要求注意水池比例大小,山峰的竹石点缀,色彩的调和,动静的配合,均能令审美接受者产生“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苍崖碧涧,奔泉泛流,如入深岩绝壑之中”(同上)的天然美学境界。又极注意造园中生态环境的设计,强调动物的观赏价值,重视动物的特性,饲养技术的训练,配景的生气勃然,使其构成幽雅而令人“会心”的境界,即“语鸟拂阁以低飞,游鱼排荇而径度,幽人会心,辄令竟日忘倦”(《长物志·禽鱼》)的境界。又在《蔬果志》和《花木志》中指出应当反对园林中“以此市利为卖菜佣”的纯生产观点,即使栽植有实用价值的果树和花木,也应以不损害美观为原则。在《几榻志》和《位置志》中,要求园中室内陈列器物的形式精致古雅,令人发生古趣盎然之感,形成完整的综合美感效果。在《舟车志》和《香茗志》中,要求往来于风景区的交通工具精致美观;供游客休息的茶室,应构成“别境乾坤”的审美风格。在书画美学鉴赏上,强调收藏与识鉴、阅玩、装褫、铨次等审美活动相结合,才能显示其中审美趣味。观赏书法时,要求“澄心定虑,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自然强作,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长物志·论书》)在鉴赏书画的技术性方法中,要求“看书画如对美人,不可毫涉粗浮之气”(《长物志·赏鉴》)。对于书画装潢的审美活动,也有其要求,反映其精当的审美修养。著有《长物志》、《琴谱》、《开读传信》、《载贽》、《清瑶外传》、《武夷外语》、《金门录》、《文生小草》、《棱陵竹枝歌》、《香草诗选》、《岱宗拾遗》、《新集》、《香草垞前后志》、《怡老园记》等十馀种。
猜你喜欢的书
虎雏
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列入“新中国文艺丛书”。上海新中国图书局1932年1月初版。收1931年所写短篇小说5篇。其中《三三》的情节是:天真美丽的乡村姑娘三三见有个下乡养病的城市少爷喜欢她,便产生了种种对城里人生活的想象和猜测;《虎雏》描写“我”把一个年轻聪明的小兵留在上海读书,他却在外面打死人并悄悄逃走的故事;《医生》描写一个疯子将一女尸从坟中挖出,逼着医生医治的故事;《黔小景》描写贵州一个荒僻小店的老板死去多日才被发现的情形。
唐英歌诗
诗别集。唐吴融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吴融诗集》四卷,《唐才子传》沿此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唐英集》三卷,此集当即《唐英歌诗》。《宋史·艺文志》又作五卷,则可知到元代,吴融诗集已非旧本,四卷本早已散佚,今存诸集皆作三卷。钱曾《读书敏求记》有宋椠三卷本《唐英歌诗》,今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唐四七家诗》中收有钱曾校《唐英歌诗》三卷,此殆为据宋刊所校。明、清间多有抄本,见于各家书目著录,皆作三卷。今较为常见的刻本为毛晋汲古阁刻《唐人四集》本及清席启㝢《唐诗百名家全集》本,亦皆三卷。据明高儒《百川书志》云,《唐英歌诗》三卷共收诗二百九十六首,而席本略多,盖又有补遗。
清风亭稿
八卷。明童轩(1425—1498)撰。童轩,字士昂,鄱阳 (今属江西)人。景泰二年(1415)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历任寿昌知县、云南提学佥事。成化初,以右副都御史总制松潘军务,后又进南礼部尚书。著有 《梦要览》、《清风亭稿》、《枕肱集》等。据《千顷堂书目》载《清风亭稿》十卷。而此集共八卷,其中骚赋一卷,诗七卷。为其门人李澄所编,刘珝、张弼评之。后有魏骥、杨守陈、沈周诸人题词。较《千顷堂书目》少三卷,未知为原本佚脱,为黄虞稷误记。戴冠濯《缨亭笔记》称童轩性寡和,不妄取予。居南京日,家人衣食或不给。惟王恕馈以米及白金,或不受。毗陵(今江苏常州)王与知其介,不敢致馈。有以礼币求文者,导使诣童轩,童轩亦不纳。其人品本为高洁。其诗亦雅淡绝俗。然在明代不以诗名。殆正德以后北地、信阳之说盛行,寥寥清音,不谐俗尚故。朱彝尊 《明诗综》仅录其忆金陵五言律诗一首,未尽所长。又引周吉父之言,称其“九日诗 ‘黄菊酒香人病后,白苹风冷雁来引’。草堂诗‘草堂夜雨生科斗,花径春风唤栗留’两联。亦非其至。”或朱彝尊偶未见其全集,亦未可知。童轩别有 《枕肱集》二十卷,又有 《海岳涓淡》、《谕蜀稿》。《千顷堂书目》尚著录,但未见。其存佚盖莫之详。四库已存目。
红拂记
戏曲。明张凤翼(1527—1613)撰。凤翼有《窃符记》传奇已著录。此剧取材唐人小说《虬髯客传》,演李靖、红拂女、虬髯客三人故事,并插入孟棨《本事诗》中所记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传说。写隋代杨素的妾女红拂对到杨府谒见杨素的书生李靖一见钟情,于晚上投奔李靖住处,一同出走,路遇见虬髯客张促坚,张仲坚侠义给予帮助,并与红拂女结为兄妹。后虬髯客在海外建功立业,李靖投奔李世民,辅佐李世民登基, 终成一代名将的故事。 剧本反映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慕、 追求, 讴歌慷慨任侠的思想行为。
孔子家语译注
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久佚。今本为三国魏王肃作,十卷,共四十四篇。王肃《自序》中云:“郑氏学,行五十余载矣,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由此可知,王氏的目的是驳斥郑玄的经学诸论。为此,王氏从《左传》、《国语》、《孟子》、《礼记》、《荀子》、《说苑》等书中,收集了与郑学不同的丰富的事例,批驳郑氏,不仅使该书保存了大量古代佚文遗事,而且由于考证精细,引证详洽,使该书获得历代经学家的高度评价。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中强调:“郑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明清两代,为之作注者很多。明何孟春有《孔子家语注》八卷,清姜兆锡有《孔子家语正义》十卷。有明末毛晋据北宋本刻印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书》本,《四部备要》本。
张子抄释
六卷,明吕柟(1479—1542)辑。张载为北宋五子之一,著述很多,流传很少。此书摘录张载《正蒙》、《经学理窟》及语录、文集等,各附以释文,体例与《朱子抄释》、《二程子抄释》、《《周子抄释》略同。凡卷一至二《西铭》第一、《东铭》第二、《正蒙》各篇第三至十九,卷三至卷四《经学理窟》第一至十一,卷五为语录七十余条,卷六为书、记、戒、贺书、策问、边议、论边事状、经略司画一等若干条,最后为张载《行状》。此书所录,皆张载著述之精华,较《张子全书》为精要,发其大旨,颇便初学。故《四库全书》收入子部·儒家类,又有《惜阴轩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