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吴还初

    吴还初

    明代小说作家吴还初生平资料经过今人整理已经有一些收获。其前,通过他的著作《天妃娘妈传》、《新民公案》二书探讨了他的籍贯。《天妃娘妈传》上卷卷首题“南州散人吴还初编,昌江逸士余德孚校,潭邑书林熊龙峰梓。”《新民公案》卷首有《新民录引》,题“大明万历乙巳孟秋中浣之吉南州延陵还初吴迁拜题”。学者们得出福建漳州人、莆田人、江苏常州人数说,程国赋的《明代小说作家吴还初生平与籍贯新考》提出江西南昌说。此文主要通过南州与豫章的关系,以及 邓志谟的《得愚集》中关于吴还初的文章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程国赋文章发表以后,又获得了惊人消息,国内发现了孤本明文萃堂本《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乃吴还初所作,里面有提“豫章还初吴迁编”。


    吴还初是江西人于是有了铁证。程国赋说他是江西南昌人固然有很大的认同力。但也有值得商榷的余地,狭义上讲,豫章与南州都别指南昌。但豫章与南州都有广义,这一点不容忽视。豫章为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江西建制后的第一个名称,即豫章郡(治南昌县)。其领县十六、侯国二:南昌县(治所,南昌市区)、庐陵县、彭泽县、鄱阳县、历陵县、余干县、柴桑县、艾县、赣县、新淦县、南城县、建成县、宜春县、海昏、雩都县、鄡阳县、南野县、安平。其郡辖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而南州也指豫章郡。因此豫章与南州广义上讲均泛指江西。


    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李觏《虔州石城柏林堂书楼记》云:“南州自豫章右上,其大州曰吉,又其大曰虔。二州之赋贡与其治讼世以为剧……疑其负南越,袭瘴盅余气,去京师愈远,风化之及者愈疏,乘其丰富以放于逸欲宜矣!”此两条的南州均指江西。


    《新民录引》,题“大明万历乙巳孟秋中浣之吉南州延陵还初吴迁拜题”,而江西临川则是江西延陵吴氏的肇始之地。吴季札是春秋末叶把吴国引导上称霸之路的吴王寿梦的儿子,根据当时史籍的记载,由于季札很贤能,寿梦曾经决定要把王位传给他,可是季札却谦让了,结果仍由他的长兄诸樊继位,他自己则被别封于延陵——吴季札的后裔此后便以「延陵」为堂号。季札第四子吴子玉宗,在唐宋之际开始崛起。吴子玉的后裔有部份在吴国灭亡后,仍一直紧守家园,世代族居延陵,人称延陵吴氏。季札第53世孙吴宣,迄至五代,李唐王朝衰亡,吴宣的岳父孟知祥割据称王,建立后蜀王朝。但是吴宣淡泊名利,以63岁高龄,毅然携妻孟氏和三个儿子及孙子举家南迁,他们一路跋涉,辗转数千里,徙今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之石井,是为江南始祖。


    吴迁字还初,号南州散人,犹如徐孺子号南州高士,小说家号江西野人,金溪吴宏号西江外史,而其前冠以“南州延陵”,当为江西延陵吴氏肇始之地即今江西临川。南昌吴氏祖先本是安徽歙县人,后从歙县迁居江西如皋,传吴韫德时,以流寓身份入籍南昌,成为南昌吴氏的始祖。之后南昌吴氏多为渤海吴氏、鄱阳吴氏,绝少延陵吴氏寄居。并其吴氏文人远没有抚州临川、金溪、崇仁等地繁荣昌盛。


    明代后期,江西文化的中心在临川,仅就小说而言,这里诞生了汤显祖、朱鼎臣、朱星祚、何大抡等数位小说家,其创作小说的数量已经是全国之冠,而影响临川周边地区,金溪有吴敬所、宜黄有黄化宇,而饶州安仁(今余江)却与抚州金溪、东乡两地交壤,安仁邓志谟又与临川诸多人物关系密切。汤显祖尝以异才称之,丘兆麟校正其小说,他的《得愚集》中也可找到他不少临川友人。程国赋在《《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作者探考》一文中,认为西大午辰走人即是《天妃娘妈传》的作者“南州散人吴还初”,那么这书是由吴还初与临川朱鼎臣合作编写的。从吴还初的交游我们可以发现他与临川的一些关系。


    因此,狭义上讲豫章与南州,吴还初是江西南昌人,但广义上讲豫章与南州,吴还初应是江西临川人。


    明代吴还初编撰的小说,现存两种:一是《新刊出像天妃济世出身传》(一名《新刻宣封护国天妃林娘娘出身济世正传》,简称《天妃娘妈传》)二卷,福建建阳熊龙峰忠正堂万历年间刊刻;另一种是《郭青螺六省听讼录新民公案》(简称《新民公案》)四卷。关于《新民公案》的编撰者与刊刻者尚存在一些争议,徐朔方为《古本小说集成》所撰《郭青螺六省昕讼录新民公案·前言》认为此书“作者不详”,实际上,根据《新民公案》一书卷首吴还初所撰《新民录引》可知此书为吴氏所作,《新民录引》云:“甘棠存召绩,镌石垂不朽,故纪公(按:指郭青螺)六省理人之政,每又概揭其一二于篇什,非贡谀也,欲俾公今日新民之公案,为万世牧林总者法程也,有志而喜,于是乎乐谭而镂之剞劂。”


    通过邓志漠(得愚集》卷二《答余君养谦》、《与吴君还初》两篇书信,再结合吴还初的两部小说创作,我们可以考证吴氏的生平经历、文学修养及其籍贯。


    1.吴还初博学多才,笔力甚健,著述甚丰,正如邓志漠《与吴君还初》一文所言:“胸臆中贮立丘坟几许,一下笔词源滚滚,即譬之静界寺咄咄泉也。”我们从吴还初的小说创作也可以看出其知识渊博的一面,他对特经》、《论语》、《楚辞》等典籍非常熟悉,经常化用其语,如《天妃娘妈传》第二十三回《弱水国还臣奉贡》回末引诗中“欲报之德”之句即出自《诗经》中的《小雅·谷风之什·葬狡》。


    2.由《答余君养谦》一文可知,吴还初虽然满腹才华,但怀才不遇,“零落可惜”,一生漂泊,命运坎坷,不幸客死他乡,甚至连死后也无法归丧。


    3.吴氏与邓志漠交往频繁,关系密切,经常碰面,所以邓志漠才有“数日不面足下,心族摇曳矣”(《与吴君还初》)的感概,邓氏还邀请吴还初为自己的《蝉吟稿》作序。


    4.关于吴还初的籍贯,根据上述两篇书信,我们可以否定建阳当地人、福建漳州人、莆田人、江苏常州人数说,由《答余君养谦》所云“吴还初不幸于闽旅捺,刃漠之归”一句即可证明。“旅棣”一词下原注云:“客死而归丧者日旅棣。”这说明吴还初是客死他乡,不是建卿1当地人;“于闽旅徐”则表明他不仅不是建阳当地人,也不是福建人。吴还初是何处人氏呢?我们还是从其号“南州散人”以及自称“南州延陵还初吴迁”人手。南州一词,或泛指南方地区,或指具体地名,福建、四川、云南、江西均有南州之称,但以江西最为普遍、最为知名,《后汉书》卷五三《徐稚传》云:“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郭)林宗日:`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这里说得很清楚:“南州”是“豫章南昌”的别称,刘福铸《<天妃娘妈传>作者初探》把“南州高士徐孺子”理解成“南方高士徐孺子”有些牵强附会。

  • 王梦吉

    王梦吉

    王梦吉,约公元一六六一年前后在世,字长龄,号香婴居士,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祥,约清世祖顺治末前后在世。著有《麴头陀济颠全传》三十六则,《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

  • 汪象旭

    汪象旭

    汪象旭,(约公元一六四四年前后在世)原名淇,字右子,更字澹漪,号残梦道人,西陵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世祖顺治初前后在世。好道教,自称“奉道弟子。”著有《吕祖全传》一卷,附轶事一卷,托名吕祖所撰,象旭重订。又尝评《西游记》为《西游证道书》一百回,(与上书均《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较他本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憎复仇报本”一回,为今最通行之本,他著有《保生碎事》、《尺牍新语》等。

  • 汪道鼎

    汪道鼎

    汪道鼎,清光绪年间人士,擅长戏曲编写,其将日常所搜集有关果报应的实例,以及流传乡间较有依据的故事,而编成《坐花志果》一书。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吴炽昌

    吴炽昌

    吴炽昌(约1770—1856年之前)字芗厈,浙江盐官(今海宁市)人。其著名作品《客窗闲话》被认为是“道光后期成书并刊刻行世的成就最高的文言小说集”,吴炽昌虽然是浙江人,但是一直在河北生活,所以谢性甫说:“吴公,浙水名流,燕山游幕。”据作于道光十四年(1834)的《〈客窗闲话〉自序》可知,这部重要的作品是在保定完成的。道光三十年(1850),吴炽昌又创作了《续客窗闲话》,时在“泉州官舍”,泉州是天津宝坻县的旧称,在清代亦属于河北省的区域。他在《〈续客窗闲话〉自序》中言:“仆古稀已届,两耳塞绵”,“谁其订正,高君寄泉;一经笔削,较胜于先”。可知,吴炽昌当时已年届古稀,与河北文人高继珩(号寄泉,1797—1865)关系密切,并请其审订书稿,且认为书稿经过高氏的订正后,大胜于前,对高氏有积极的鼓励与充分的肯定。


    同治十三年经巡抚刘坤山奏请,留他以知府补用,办理梧州厘务,光绪二年(1876)被委任代理柳州知府。光绪七年复经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调他为补用道花翎三品衔,委他总办西山矿务,兼办开平煤矿事务。光绪十二年任道员。光绪十四年受命办理津沽铁路事务,诰授通议大夫,晋授荣禄大夫。光绪十七年,负责勘测东三省至海参崴的铁路。光绪二十年告假回乡。宣统二年(1910),与邑绅刘子瞻续办矜育善堂,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一定贡献。朝廷为褒奖他,赐给“乐善好施”的牌匾,挂于吴氏宗祠内。


    吴炽昌的生平应该界定为1770年到1856年之前,年龄在八十五岁左右;吴炽昌思想复杂,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道家和释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中有积极向上的闪光处,如他的富而好德的金钱观、朴素的男女平等观念和朴素的平民思想,也有落后处,如他的忠君观念和宗教迷信思想;

  • 吴元泰

    吴元泰

    吴元泰,明,(约公元一五六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号兰江,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末前后在世。好为通俗小说,著有《东游记上洞八仙传》二卷,(《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与杨致和的《西游记》,余象斗的《南游北游二记》合称《四游记》。

  • 魏文中

    魏文中

    魏文中,字正庸,号拂尘子。生平待考。《绣云阁》题“正庸魏文中编辑”、“时斋汤永诓、一枝李桂芳、荣斋吴光耀参阅”、“及门诸子司证”。卷首有作者自序,署“元丰三年九月十八日拂尘子自记于莲香别墅”。又〈重刊绣玉阁序〉,署“八十岁贡虚明子记”。上述诸人皆无考。

  • 汪寄

    汪寄

    汪寄,清代小说家,约公元一七九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安徽徽州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仁宗嘉庆初前后在世。著有《希夷梦》四十卷四十回,《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

  • 无垢道人

    无垢道人

    无垢道人,生卒年不详。清朝道教人物。自幼流落成都,师从清云观志元法师长达二十八年,熟读道教典籍,深通玄理。同治七年(1868年)无垢道人自序于京西白云观。咸丰二年(1852年),遵从师命,游览江山之胜,历南北十余省。后至京师,落脚白云观,著书讲道。无垢道人有感于道统失绪,“故就老祖以来,迄于近代诸仙祖得道始末,与夫修道情形,著为《八仙得道传》一书”。 《八仙得道传》:又名 《八仙全书》、《八仙全传》,是八仙题材的小说中,叙述八仙故事最全,情节最为丰富的一种。

  • 吴炳

    吴炳

    吴炳(1595—1648),明代戏曲作家。初名寿元,字可先、号石渠,又号粲花主人。宜兴(今属江苏)人。他十二、三岁时,便能填词,曾作传奇《一种情》。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次年授湖北蒲圻县令。历官刑部主事,改工部,历员外郎、郎中。崇祯元年(1628),上《亲贤远佞意疏》,提出澄清吏治的主张。次年,出为福州知府。不久以病归里。崇祯九年,起为两浙盐运司运判,迁吉安知府、江西提学副使。永历时,官至东阁大学士。永明王奔靖州时,命吴炳扈从太子而行,为清军俘获。不食,自尽于衡州湘寺。著作有传奇剧本《西园记》、《情邮记》、《画中人》、《绿牡丹》、《疗妒羹》,合称《粲花别墅五种》,亦称《石渠五种曲》,均存。


    《西园记》演书生张继华与鬼魂赵玉英幽媾,信赵为真的王玉真,及见王玉真又惊为赵的鬼魂,经多人解释,再加之鬼魂出现,说明真相,张才释疑。全剧以人鬼颠倒、错认为其眼目,描写较为细腻。《情邮记》演书生刘乾初邮亭赋诗,王慧娘及婢紫箫前后赓和,刘看和诗后,即寻访两女子,终成婚姻。其中亦有错认慧娘、紫箫的关目,使剧情呈现波澜。《画中人》演书生庾启与郑琼枝有缘,华阳真人赠以美人图,令其拜唤,后竟成夫妇。其中郑琼枝还魂再生场景,类似汤显祖的《牡丹亭》。《绿牡丹》演柳希潜、车本高、顾粲3人争取翰林之女沈婉娥,沈重令以绿牡丹为题各作诗1首,柳叫馆师谢英代作,车叫妹车静芳代作,只有顾自作,作伪之事发觉后,经一番周折,谢英与车静芳、顾粲与沈婉娥终成眷属。其剧饶有喜剧色彩。《疗妒羹》演小青嫁与褚大郎为妾,为褚妻所妒,禁闭而卒,后经医者医治,死后复生,嫁与杨器为妾,受到杨妻钟爱。此剧不少情节,也受汤显祖影响。其曲作,词采绮丽工巧,但时有卖弄才情、用典过多的弊病。

  • 文康

    文康

    文康,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盦,别署燕北闲人。满族。满洲镶红旗。约生于乾隆末至嘉庆初,卒于同治四年(1865)前。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曾祖以军功起家,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祖父勒保以笔帖式出身,历官山西巡抚、陕甘、云贵、湖广、四川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要职,并两次受封侯爵,且为嘉庆帝皇四子瑞亲王之岳丈。其他祖、父辈及同辈中亦多达官显宦。文康以贡生出身,初为理藩院员外郎,后升郎中,前后在理藩院供职达二十余年。此间曾于道光三年至五年(1823—1825)以郎中身份任续修《理藩院则例》提调官、总纂官;十九年至二十二年以郎中上行走再任续修《理藩院则例》提调官、总勘官。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迁直隶天津河间兵备道。咸丰元年至三年(1851—1853)调安徽凤阳府通判。其早年生活豪华,晚年家道中落,“块处一室,笔墨之外无长物”,甚至“垂白之年重遭穷饿”(马从善《儿女英雄传·序》),以著述自遣。其著作仅存《儿女英雄传》一种,颇负盛名。此外尚为其友史梅叔编有《史梅叔诗选》一二卷,并为之加评、作序。生平事迹见马从善《儿女英雄传·序》、李玄伯《〈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的家世》(《猛进》第二十二期)、孙楷第《关于〈儿女英雄传〉》(《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四卷第六期)、林薇《〈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家世、生平及著述考略》(《文史》第十八辑)、弥松颐《关于〈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的家世、生平及其他》(《文史》第二十四辑)。

  • 王元稚

    王元稚

    王元稚(约1842年-约1926),字少樵,号无暇逸斋主人,福建闽县人。著作有《致用书院文集》《致用书院续存》《秉铎公牍存稿》《读赵注随笔》《汉儒赵注从祀始末记》《文庙图像笺校》《说文学四种》《说算》《算学四种》《读左随笔》《读五代史随笔》《作嫁·借箸集》《作嫁·借箸集续集》《酬应杂存》《楹联杂存》等。


    “年十九与闽县章子试,受知于长沙徐寿蘅学使,人邑庠,食廪饩”,“以一诸生鹰重任"“人乡试者十九科,光绪乙丑恩科……抑置副车”。“光绪乙丑恩科(1889)”为“太后七旬 恩科”,“副车”即“副榜举人”,据此可知,王雜在I860年至1889年的功名为“诸生”(即秀才),1905年以后始得称为“副贡”。《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第一册《职官志》记王元稚在凤山县学教谕、台湾府学训导、台湾府学教授任上的功名为“光绪副贡”,乃是一种追记的写法。《哀启》记:“光绪初元船工吿成,先严以劳绩得保县丞,……愿改就教职,先后任凤山县学教谕,台北府学教授,在台垂三十年。”张作兴主编的《船政文化研究—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中,有船政大臣沈葆桢上《船工告成,积年出力员绅请奖折>为“所有船政积年出力人员”清奖的记载。据《哀启》记:“同治六年,吾闽兴办船政,时沈文肃公仟船政大臣,先严以试文受知,乃上书陈时务。文肃公一见激赏,即檄召为船政前后学监督,在事五年,夙夜奉公,堂规整肃,以一诸生膺重仟,先严感遇奋发,生平愉适无过此时。”可知王元稚属于“船政积年出力人员”,他在“光绪纪元”得“保县丞”时已经离开船政在台游幕,改就教职任凤山县学教谕则是光绪七年(1881)的事了。王元稚在台湾担任的最高官职是“府学教授”,在品级上属于正七品。但是王元稚应该得到了五品封贈,因为《哀启》称其夫人严氏为“严宜人”,宜人是对五品官员妻室的封赠。

  • 吴璿

    吴璿

    吴璿,字衡章,号东隅逸士,清小说家。约为清朝雍正年间生人,卒年不详。年少时少习举子业,但多次考试不第,弃文从商。1749年起,开始修改《飞龙传》,到1768年左右完成。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生平无考。

  • 吴毓恕

    吴毓恕

    吴毓恕,清代人,撰有《仙卜奇缘》。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王羌特

    王羌特

    王羌特(1615—1680)字冠卿,号笠夫,伏羌人(今甘肃甘谷县)。工诗,能书,善吟对,出口成章,有“奇童”之称。十二岁通《四书》、《孝经》、《春秋》大意,涉猎《五经》,时陇右道王鸣玉闻其名,召见试以对:“绿萍浮碧水”,王即对以“红日挂苍天”。对文更奇,王大加赞赏,待酒席间王又出上联:“怀饼遗亲,子不敢食先父。”王羌特对曰:“吐哺下士,公无以国骄人。”王大加称赞:“真奇童也。”十二岁考取秀才,远近闻名,但乡试失败,仅以文优补廪生。


    明崇祯十七年(1644),弃置举业。清顺治四年(164年)复廪。顺治五年(1648),考选拔贡生,在县令赵志抃家教塾一年。顺治七年(1650),赴京考职,回乡后参加乡试,连五科未中。康熙六年(1667),因伏羌田赋制度积弊日久,粮赋苛重,百姓苦不堪言,有一钦差大臣巡视陇右,王羌特写成“粮浮于地,赔累难支,恳请开豁,以苏民命”一文呈交西来钦差大臣,为民请命。转奏朝廷后,将伏羌田赋批准“去六存四”,共减荒地4178顷,除粮5505石,免银6760两。


    康熙十年(1671),去京得云南顺宁府通判,分管运粮、河防及农耕。据《伏羌县志》载:“是时郡处荒徼,自兵燹后,残民孑遗,半是蒲蛮,虽有士子,不事通读。”他到任后,兴办教育,招抚流亡,抑制强暴,发展商务,呕尽心血,方有起色。


    康熙十二年(1674)元月,在保和殿朝见康熙皇帝,帝命在京食俸。时新任云贵总督鄂善留湖广筹划剿灭吴三桂,王羌特奉命从军效力。当年五月离京抵达荆州,七年之间,往来奔走,艰苦备尝。


    康熙十九年(1680),吴三桂叛乱平定,准备回任时,不幸殁于军中。


    王羌特一生怀才不遇,命运坎坷,便发不平之声于咏叹,寄人生愿望于梦寐,于康熙十五年(1676)在荆州著成《怕猿闻诗》和小说《孤山再梦》,一时辗转相抄,好评如潮。 《孤山再梦》共二册,四卷六回,内容叙写江南姑苏书生钱雨林和同乡守财奴的女儿万宵娘的恋爱故事。钱与万相识后,由于意外的干扰,万宵娘一病身亡,钱雨林被迫离乡,后来钱中举得官,万还魂复生,二人结为夫妻。书中人物不多,语言通俗,情节离奇,显然是受《牡丹亭》和《孤山梦》传奇的影响。


    《孤山再梦》手抄本脍炙人口,流传达三百余年,198年始由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称“此书系罕见之孤本,有幸流传下来,将为清代小说史的研究,提供又一份珍贵资料。”

  • 王锡阐

    王锡阐

    王锡阐(1628年—1682年),字寅旭,号晓庵,又号天同一生,清初江苏吴江人。从小诵习经史,综贯百家,不屑从事科场应试之学,独喜钻研天文曆数。他兼通中西之术,自立新法。“考古法之误而存其是,择西法之长而去其短”。用以测日月食,不爽丝毫。他曾根据圭表,改进曆法,取得很大成绩。在天体运行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首创了日月食的初亏和复圆方位角的计算方法。在解释行星运行轨道的原因时,也有近于引力学说的探索。他一生重视科学实践,经常进行天文观测。独立地发明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並提出精确计算日月食的方法。著有《晓庵新法》六卷,即曆法、曆法表、大统曆法启蒙、杂著、圜法、筹算各一卷,已收入《四库全书》。死後百四十年,其乡人搜辑遗文,编为《晓庵先生文集》三卷,道光元年始有刊本,然散佚之文尚多。


    王锡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在清初,又是根柢深厚、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和他论学的朋友很多,与张履祥、顾炎武交往最密,最为顾氏所倾服。顾氏《广师篇》中,称他为“学究天人,确乎不拔”的人物,深愧自己赶不上他。保存在《晓庵先生文集》中的与顾氏书札,抨击陆、王心学甚力,他和顾氏平日论学的宗旨,如出一辙。至于谈到身体力行,他十分推崇张履祥为不可及。可知他治学为人,二者並重。潘耒在《晓庵遗书序》中称他“坦夷粹白,内行洁修,砥节固穷,有古人之操”,确不是几句滥加推许的话。

  • 王英明

    王英明

    王英明,生卒年不详,明天文学家。字子晦,开州(今濮阳) 人。万历三十四年(1906年) 中举人,致力于天文研究。于四十年(1612年)编成《历体略》,分上中下3卷,对于天文现象的解释,综合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主张,同时吸收了西方利玛窦等的见解。论说虽为浅近,但为初学者提供了入门之便。

  • 吴宝芝

    吴宝芝

    吴宝芝,字瑞草。石门人。清画家。吴之振子。撰有《花木鸟兽集类》。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吴贻先

    吴贻先

    吴贻先,生卒年不详,字荫南,号爱存,清嘉庆间人。首有嘉庆二十五年(1820)自序, 后有章曰“中州弋阳吴氏”,知书写于此时,疑作者为河南天山县人。我们根据书前作者自序及书后其寄男方钰的跋文,可以约略的知道他的经历。其生活于乾嘉年间,“为人好脱略,性豪迈”,曾“仕长芦”。且余之才,夫何敢与骚人文士驰骋而较邪?若风月佳话,余则有闻之古人者,有见之今人者。余固非钟于情者,窃欲以深情者、过情者、缠绵于情不可解者,又有用情而迷于情、伤于情者,余置之以供余之闲情(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云:疑河南光山县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仁宗嘉庆中前后在世。著有《风月鉴》十六回,《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

  • 王志庆

    王志庆

    王志庆,生卒年不详,明昆山人。字与游,号汉阴丈人。王志坚、王志长弟。复社成员。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后诏举贤良不赴。以才学与两兄合称“王凤三雏”。好诗歌,有史才,精治《资治通鉴》。编有《古俪府》《同姓名录》等。著有《历代图考》《读史日录》《史疑》《清思集》《丙园诗文稿》等。

  • 吴箕

    吴箕

    吴箕,约公元一一八二年前后在世,字嗣之,新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中前后在世。乾道五年,(公元一一六九年)举进士第。授仁和主簿。分教临川,与陆九渊等讲明义理。宰当涂县,剖析民讼,编类成听词类稿十二册。为赵汝愚所重,召主审察。寻以疾卒。箕著有常谈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王相

    王相

    王相 ,约生活于清朝康熙年间。 编辑和注释过多部启蒙书籍,如《千家诗》、《三字经》之类,刻印流播。著有《三字经训诂》1卷、《尺牍嘤鸣集》12卷、《百家姓考略》等。 《四库》总集类存目四著录了他的《尺牍嘤鸣》一种,事迹无考。其所注《三字经》、《百家姓》、《增订广日记故事》,现已成为社会上通行的版本。他又把其母刘氏所著的《女范捷录》与《女诫》、《女论语》、《内训》三书合编为《女四书》,为当时女子之必读教科书,流传所及,遍布全国,声势达于近代。书今存。收入《女四书》。

  • 王懋竑

    王懋竑

    王懋竑[wáng mào hóng](1668—1741),字予中,一作与中,号白田。清扬州宝应人。


    世业儒,叔父式丹以诗文名世,康熙四十二年(1703)赐进士第一,人称楼村先生。懋竑少从叔父学,即自刻厉。又与桐城方苞交,笃志经史,耻为标榜之习。康熙五十七年(1718)成进士,诸名公大吏闻其名,争相延引,皆谢却之。逾年,于吏部乞就教职,授安庆府教授,广施教化,重建培元书院,以学行造士。尝语学者云:“人一号为名士,无足取也!”以其有名,人恒敬之,己亦以名自高,疏于自省,经时既久,或惰于学,或偾于事,致有名裂身败者,皆为名所累也;而以炒作得浮名,动以名人自鸣者,斯又下矣。雍正元年(1723)应诏入京,超擢翰林院编修。二年春,以母忧去官,特赐内府白金为丧葬费,谕以治丧毕即来京,不必服阕始上任。明年入都,以老病辞归。乾隆六年(1741)卒于家。


    王氏熟谙经史,倾心朱子(熹)之学。晚年校定《朱文公年谱》,于《文集》、《语类》考订尤详,谓《易本义》前九图、《筮仪》及《家礼》,皆后人依托,非朱熹所作。其辨《筮仪》之伪,谓筮者之站位,据《仪礼》之《士冠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皆面西而立,惟《士丧礼》筮宅以不在庙,故筮者北向;而《筮仪》竟云筮者北向者见《仪礼》,朱子熟读《仪礼》,岂能疏谬若是!其辨《家礼》之伪,谓朱熹之《文集》、《语录》中,除《家礼·序》之外,无一语及于《家礼》者;而伪《家礼》所言祠堂之制,咸多不合古义,必非朱子书也。其辨《易本义》前九图之伪,谓朱熹于《易》,有《本义》有《启蒙》,与门人讲论甚详,曾无一语及“九图”;而朱熹所自作者,惟《横图》六,犹注《易大传》并邵雍语录于其后,不敢径题《伏羲六十四卦图》,明其谨慎也。伪“前九图”直云《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并未言明授受传承之迹,而其所言,每有与朱氏《本义》、《启蒙》相左者,此为后人伪托者明矣。


    王氏之于史学,务求征实存信。其考《孟子》书“齐人伐燕”事,谓《通鉴》据《孟子》以伐燕为齐宣王,而宣王卒于周显王之四十五年。又三年,燕王哙始立。又七年,齐人伐燕为湣王,不可谓宣王事也,知《孟子》七篇所言齐王为湣王。《梁惠王》上下篇称宣王,宣王乃谥号,当世之君不可言谥,既言谥,为后人增改明矣。此质疑而不盲从,诚学者求是之风也。


    懋竑性耿介,以恬淡自处。当其少也,尝谓友人曰:“老屋三间,破书万卷,平生志愿足于斯矣。”书而云“破”,反复展读使之破也。存书宜读,非陈列为摆设也。归田后,杜门著书,谢绝应酬。晚年家贫甚,布衣蔬食,恬然安之。有婚嫁事,营办苦不给,亦略无自歉之色。临终作诗训子曰:“人之立身,惟孝与忠。恕以授物,慎以持躬。读书考古,其益无穷。垂殁之言,汝其敬从。”整衣冠,端坐而逝,年七十有四。著作今犹传世者,有《朱子年谱》4卷考异4卷附录2卷、《朱子论学切要语》2卷、《白田草堂存稿》24卷、《读书记疑》16卷、《白田杂著》8卷。


    懋竑博览群书,学问赅备。仅其《读书记疑》一书,就广及经史、诸子、音韵、考据诸目,故有清之史乘,皆以名儒称之。与懋竑同时,有朱泽沄(1666—1732)者,亦宝应人。泽沄字湘陶,号止泉,学者称止泉先生,终身不入仕。心仪朱子理学,旁通天文、舆地之学。懋竑、泽沄名相埒,年相若,两家易子而教,又结姻亲,情好甚密。两人同好朱子之学,所见间亦不同。如释“居敬”(谓立身慎于言行),朱氏谓“敬贯动静,而以静为本”,王氏辩之曰:“人之有动静也,犹其有呼息也。静则必动,动则必静”,“盖敬可以贯动静,而静不可以该(涵盖)动,专言静则偏矣”。静为自省,动为践行;朱氏以自省为知,王氏主知行合一。两人议论抵牾,至没齿亦不能相合,而私谊终如故。二公治学重考据,钩沉稽实,以史证经,为清代扬州学界由理学向朴学转型之过渡人物,亦为扬州学派启蒙期时期之代表人物。

  • 王充耘

    王充耘

    王充耘(1304-?)。生于元成宗大德八年十一月初六日,而卒年不详。充耘字耕野 (一说字与耕),江西吉水人。明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榜眼王艮之祖。曾祖王季模。父王孟韩,母曾氏。元统甲戌(1334) 以治《尚书》登二甲进士,授承务郎,同知永新州事。不久弃官,归家侍养老母、著书授传,潜心研究《尚书》。王充耘承九峰学派,善治《尚书》,并以《书》经进仕,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尚书》学思想。其所著述,除 《读书管见》之外,尚有《四书经疑》,《书义主意》等。

  • 魏秀仁

    魏秀仁

    魏秀仁(1819—1874),字子安,一字子敦,又字伯肫,别署眠鹤道人、眠鹤主人、咄咄道人、不悔道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父本唐(又瓶)为嘉庆己卯(1819)举人,历官永安县训导、上杭县教谕、台湾县训导,并著有《读经札记》、《爱卓斋集》。魏秀仁幼承家学,随父研习经史,学识广博。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县学,次年中举人。此后四次赴京应会试,皆落第。辗转漫游陕西、山西、四川,曾入太原知府保龄(眠琴)之幕,主讲渭南象峰书院、成都芙蓉书院。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横扫大西南,魏秀仁父卒弟亡,遂乘舟东下,至次年始抵故里。授徒糊口。同治八年(1869)就馆于建宁之小湖。同治十二年(1873)挈家之延平,不久卒。


    魏秀仁能诗文,尤精经史,一生著述达四十余种,仅文学方面的著作即有《陔南山馆诗集》二卷、《陔南山馆文录》四卷、《陔南山馆骈体文钞》一卷、《陔南山馆诗话》一○卷、《故我论诗录》二卷、《论诗琐录》二卷等。多未刊刻行世,现存者极少。以小说《花月痕》而知名于世。该书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狭邪小说,对后世影响甚大,其后在晚清形成争写狭邪小说的热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均予以详细论述。生平事迹见容肇祖《〈花月痕〉作者魏秀仁传》(王俊年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陈新《魏秀仁的生平及著作考辨》(《文学评论丛刊》第十三集)、曾宪辉《魏秀仁年谱》(《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4期)等。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