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炽昌

- 姓名:吴炽昌
- 别名:字芗厈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盐官(今海宁市)人
- 出生日期:约1770
- 逝世日期:1856年之前
- 民族族群:
吴炽昌(约1770—1856年之前)字芗厈,浙江盐官(今海宁市)人。其著名作品《客窗闲话》被认为是“道光后期成书并刊刻行世的成就最高的文言小说集”,吴炽昌虽然是浙江人,但是一直在河北生活,所以谢性甫说:“吴公,浙水名流,燕山游幕。”据作于道光十四年(1834)的《〈客窗闲话〉自序》可知,这部重要的作品是在保定完成的。道光三十年(1850),吴炽昌又创作了《续客窗闲话》,时在“泉州官舍”,泉州是天津宝坻县的旧称,在清代亦属于河北省的区域。他在《〈续客窗闲话〉自序》中言:“仆古稀已届,两耳塞绵”,“谁其订正,高君寄泉;一经笔削,较胜于先”。可知,吴炽昌当时已年届古稀,与河北文人高继珩(号寄泉,1797—1865)关系密切,并请其审订书稿,且认为书稿经过高氏的订正后,大胜于前,对高氏有积极的鼓励与充分的肯定。
同治十三年经巡抚刘坤山奏请,留他以知府补用,办理梧州厘务,光绪二年(1876)被委任代理柳州知府。光绪七年复经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调他为补用道花翎三品衔,委他总办西山矿务,兼办开平煤矿事务。光绪十二年任道员。光绪十四年受命办理津沽铁路事务,诰授通议大夫,晋授荣禄大夫。光绪十七年,负责勘测东三省至海参崴的铁路。光绪二十年告假回乡。宣统二年(1910),与邑绅刘子瞻续办矜育善堂,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一定贡献。朝廷为褒奖他,赐给“乐善好施”的牌匾,挂于吴氏宗祠内。
吴炽昌的生平应该界定为1770年到1856年之前,年龄在八十五岁左右;吴炽昌思想复杂,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道家和释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中有积极向上的闪光处,如他的富而好德的金钱观、朴素的男女平等观念和朴素的平民思想,也有落后处,如他的忠君观念和宗教迷信思想;
吴炽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黑夜的空白
推理小说,松本清张著。到东京出差的春田市长无故失踪,秘书有岛言辞躲闪似有隐情。五天后,市长的尸体在郊外被发现。政敌早川嫌疑骤升,但不久后早川也陈尸海面。警方在早川家中发现了春田被害的关键证据,一桩罪案本该就此了结。然而,随着七个酒桶神秘地出现,深埋十年的白骨重见天日。一切无不预示着,命案并不只是现在的事情……
心守一事去生活
散文集,梁实秋撰,心简单,世界就简单,幸福才会生长;心自由,生活就自由,到哪都有快乐。贪婪使人混沌,混沌使人无力。最好的日子,是用心在一事一人,简单即快乐,少却有力量。像梁实秋一样雅致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平淡,自由,快乐。养鱼种花,读书写字,听戏喝茶,旅行观光等等,这些日常的轻微小事,透露出梁实秋先生知足自娱、豁达俊逸的心境;看得见其随缘简单的心怀和优游自得的人生境界。
栟榈集
宋代诗文别集。邓肃撰。宋代王明清《挥麈后录》卷2称:宣和四年(1122)艮岳成,宋徽宗为之作记,李质、曹组各献赋称颂,只有太学生邓肃上10诗备述花石纲对民间的骚扰。“肃字志宏,南剑人,有文集号《栟榈遗文》三十卷,诗印集中”。《宋史·艺文志》著录为26卷。但现存诸本卷数均与之不符。北京图书馆所藏明正德十四年(1519)罗珊刻本、清曹琰抄本以及嘉庆十九年(1814)邓廷桢重刊本均为25卷;而明万历邓崇纯刻本及弘光元年(1645)邓四教、邓四维重修本均为12卷,另有附录1卷;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还有明刊16卷本,清代修《四库全书》时福建呈送第6次书目中,也有16卷的《栟榈诗文集》。《四库全书总目》称此集16卷,但文渊阁本实为25卷。其卷1至卷10为诗,卷11为词,卷12至卷25为各体文章,其中记3卷、题跋2卷。关于诗歌创作,邓肃主张“诗有四忌,学白居易者忌平易;学李长吉者忌奇僻;学李太白者忌怪诞;若学作举子诗者,尤忌说功名。”(卷25)
学易笔谈
四卷。近人杭辛斋撰。杭辛斋,浙江海宁人,民国时曾为国会议员,因反对帝制入狱。于易学颇有研究,著述颇丰。除本书外,尚有《学易笔谈二集》、《易楔》、《易数偶得》、《读易杂识》、《愚一录易说订》、《沈氏改正揲蓍法》等书,人推为民初易学巨擘。杭氏此书论说广泛,无门户之见,无汉宋之分。纵论历代易学的发展和变化,阐述历代易学著作的得失,乃至今后周易研究的发展趋向; 横则述世界各国乃至西方传教士的易说。于《周易》内则解说经文,述及纳甲、爻辰、卦气、星象、阴阳上下往来、九宫八卦、爻位乘承之法,于《易》外又论《周易》与《大学》、《中庸》及现代科学、哲学、宗教之关系,并从祭祀、典礼、司法、教育各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周易》的精微之处,可谓搜罗宏富,涉猎广泛,为开辟周易新时代的著作。有1919年、1922年研几学社铅印 《易藏丛书》本。
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
本书是贺麟先生对从188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段时期,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历史的介绍。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界的主要特点是,西方哲学的介绍与引入,以及对儒家思想的创新与发扬。在这个大背景下,贺麟先生介绍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熊十力、胡适、金岳霖、冯友兰、洪谦等思想家的思想,反映出民国学者的学术造诣与学术水准。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中国哲学的调整与发扬”“西方哲学的绍述与融会”“时代思潮的演变与剖析”三章,从新心学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约五十年时间中国接受西方哲学影响,以及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下编则深入探讨了“知行”学说问题。
法华统略
六卷。唐代释吉藏撰。《妙法莲华经统略》是吉藏于开皇十五年 (595)投足天台以后所晚出之作。与投足天台之前所作的《妙法莲华经义疏》,《法华去论》在科文释义方面多有不同,其所主学说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对此吉藏在统略序文中指出六点,即:“一、二本所无,今文方有……”,“二,全废旧通,用今新意。”“三,新旧尔用,可适时而说”。“四,首言暧昧,今则显明”“五、大宗乃一而转势不同。”“六、改旧分章,依今科约”。可见,虽出一人之手前后三疏差异之处甚多,此数端者,尤以 “统略”为最重要。诚可视为吉藏晚年对妙法莲华经的定论之见。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