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高

公羊高
  • 姓名:公羊高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于公羊高,高传于其子平,平传于其子地,地传于其子敢,敢传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子都,着于竹帛。"”由此可知,公羊高所传《春秋》,最初为口头传授,至汉景帝时,才由其玄孙公羊寿与弟子胡毋子都将其写定成书。所释《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解释《春秋》经文,重点在于申其“大义”,明其“微言”。清皮锡瑞认为,“所谓"大义"者,诛讨乱贼以戒后世是也;所谓"微言"者,改立法制以致太平是也。”(《经学通论》)谓:“说《春秋》者,须知《春秋》是孔子作,作是做成一书,不是钞录一过。又须知孔子所作者,是为万世作经,不是为一代作史。经史体例所以异者,史是据事直书,不立褒贬,是非自见;经是必借褒贬是非,以定制立法,为百王不易之常经。《春秋》是经,《左氏》是史”,“《春秋》为万世立法,惟《公羊》能发明斯义。……《春秋》立一王之法,其义尤为显著,而惟《公羊》知《春秋》是素王改制,为能发明斯义。”


汉武帝时,公孙弘、董仲舒等极力推崇春秋公羊学。董仲舒曾作《春秋繁露》,专治《春秋公羊传》,进一步发挥《春秋》“大一统”、“张三世”、“更化”、“改制”的微言大义。又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因此,《春秋公羊传》遂成为汉代今文经学的主要经典,并被汉武帝设为五经博士之一。历代今文经学家常依此议论政治、褒贬人物。近代思想家、政治家、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着《孔子改制考》,把公羊“三世”说与“大同”、“小康”思想结合,作为其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自汉代董仲舒开始,《公羊春秋》作为一门学问——“公羊学”,对中国政治史、学术思想史都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今存《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清孔广森《春秋公羊通义》、陈立《春秋公羊义疏》流传于世,并有较大影响。

公羊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莎乐美

《莎乐美》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于1893年创作的戏剧。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讲述了莎乐美听从母亲希罗底的指使,在为希律王跳舞后,要求以施洗者约翰的头颅为奖赏。王尔德的《莎乐美》虽然是采用了《圣经》中莎乐美故事的框架,但是作者彻底改变了故事的原意,融入了自己的唯美主义叙事手法,表达“爱”与“美”、“爱”与“罪”的唯美理念。莎乐美是希罗底(希律王的第二任妻子)的女儿,希律王(巴勒斯坦伽里黎的统治者)的继女。其母因施洗约翰指责她通奸,阻止希律王娶她为妻,而对施洗约翰怀恨在心。遂将莎乐美作为其复仇工具,指示她以跳舞取悦希律王,以换取圣人的人头。 不久,希律王难以控制他的感情,对继女莎乐美产生迷恋。而莎乐美自己对圣人施洗约翰的爱被遭到拒绝后,因爱生恨,在为希律王跳七重纱舞时乘机索要圣人的首级,最后亲吻其头颅。最后,莎乐美得到了与圣人相同的命运,被处以死刑。

赤松山志

南宋末松山羽士竹泉倪守约撰。书一卷,前有倪守约自序。赤松山在今浙江金华境内,相传晋道士皇初起、皇初平兄弟遇赤松子引入金华山之石室修道炼丹,丹成乘云上升。本书首记二皇君成仙事迹,载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封大皇君为冲应真人,小皇君为养素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加封大皇君冲应净感真人,小皇君养素净正真人。然后分丹类、洞穴类、山类、水类、宫宇类、人物类、制诰类、碑籍类记载山中形胜、二皇君遗迹、宫观道士及文物古籍。值得注意者碑籍类记录《太上感应篇碑》和《注太上感应篇》,表明南宋末《太上感应篇》已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本书对研究南宋前浙江地方道教史亦具参考资料价值。收入《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痘疹精详

儿科著作。清周冠撰。十卷。冠字甄陶,来水(今安徽来安)人,清代医家。周氏认为《痘疹心法》和《种痘新论》二书系发挥《活幼心法》而成。或失之详,或失之精,均有未尽之处,遂取二书合参,并博采诸书,参以己见而撰是书。后,其胞弟冕南加以补辑,而刊刻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卷一,总目;卷二,初热证治; 卷三,见点症治; 卷四,起胀症治; 卷五,灌浆症治;卷六,结痂症治;卷七,痘后症治;卷八,妇女症治;卷九,麻前症治;卷十,麻后症治。书中多以歌诀,概括其证治大法,附注以疏明其意,颇便初学。有乾隆五十九年刊本,嘉庆十年(1805)让三堂新刊本等。

枕中经

枕中经,撰人不详,书中避宋真宗赵桓讳,应出于北宋。南宋《秘目》着录作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全篇仅数百字,言拘守魂魄精神,辟鬼度厄,却病延年之法。其法以诵经念咒,存神内视,叩齿咽液为主。

阿赖耶识论

废名著,《阿赖耶识论》共10章,于1942年冬至1945年秋作于黄梅,脱稿则在三十四年秋。本书是一本宗教哲学论著。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作者在本书里说"我选择阿赖耶识做题目,却是从我的友军儒家挑拨起来的。我欢喜赞叹于大乘佛教成立阿赖耶识的教义,觉得印度圣贤求真理的习惯与欧西学人一般是向外物出发,中国儒家则是向内,前者的方法是论理,后者的方法等于“诗言志”。究其极儒佛应是一致,所谓殊途而同归,欧西哲学无论唯心与唯物却始终是门外汉未能见真。”

众事分阿毗昙论

尊者世友造,宋求那跋陀罗,菩提耶舍共译,十二卷。与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同本异译,但有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