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吴敬所
吴敬所,江西抚州金溪人,号养莼子,明代人。编辑有《国色天香》。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汪循
汪循(1452-1519),字进之,号仁峰,徽州休宁人。生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卒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终年68岁。汪循出生于一个贾儒家庭,从小受家学影响。其父汪竹山:“勤学问,平居间,默不妄言笑,如不惠者,至于人评论古今则谈锋莫敌。……训课子孙……酷嗜吟咏,兴到辄有所作,所居山多竹,音以自号门人尊之为‘竹山先生’。”在父亲的影响下,汪循“在永嘉时,尝就守官箴以养志,公乐之,终日处一小楼,翻阅经史”,所以,汪循“十五能文词,既冠游邑庠,锐志求道,不以举业自局”。汪循领悟五经之理,对圣贤之学颇感兴趣,“取六经,四书及《伊洛渊源》、《遗书》、《语录》诸书读之”。汪循生性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能够“观史则法其善行”。曾游庄定山之门“若有所得,及登定山先生之门,所见益精,尝以书寄先生”。人京师以后,又听闻白沙先生讲道于东粤,即前往见而力不能与。凡遇天下有德望的圣贤之士,张东白、李西涯、谢方、程篁墩诸公素为知己,“皆以书谒求教诸公皆以远器期之”。王瓒《顺天府通判仁峰汪君墓碣铭》中载,“君尝及定山庄先生之门,而与李西涯、谢方石、程篁墩诸公,上下其讨论,造诣渊深,识见宏廓”,并且提到汪循“为诗若文,皆以明道救时不尚葩藻,朱陆异同之辨尤能折以独见”?。他极力反对王阳明“妄诋朱子”。此举可以体现汪循在学术上是维护朱子之学的。汪循其学“以涵养践履为实,立身行道,生死不移”。这也体现了当时在程朱理学影响下所形成的徽州地区学术的基本形态和优良传统。汪循弘治丙辰九年(1496年)登进士,为永嘉令。他在任极力贯彻实行《吕氏乡约》,“毁淫祠几尽”,创建鹿城书院。当地先哲“凡忠节理学,皆表彰之”。汪循为政,诚信、爱民,曾经担任过永嘉知县、玉田知县及顺天通判。正德初,面对内忧外患,汪循向朝廷提出了《陈言外攘内修疏》和《论裁革中官疏》两疏,提出了具体的“外攘内修十策”,言语恳切,朝议非常重视。但是由于当时朝中有宦官刘瑾擅权,汪循“乱政复上裁”,结果总是毫无音讯。所以汪循心灰意冷,决意辞官归隐,奉养父母。此后十多年,不曾与郡县官员有任何往来。刘瑾失势后,朝廷决定再次起用汪循,当吏部官文到达徽州后,当地郡守督促汪循上路,但是汪循称病极力推辞,不愿再去参政,最后终老于家,享年六十八岁。汪循为师“务关世教,折古今人物,不轻许可”。与当时一般儒者空言说教大不相同。他对后学者非常提携,对从游者常常根据其资质的不同,循循善诱,加以引导,将自己的所学传授于人,同时对自己的思想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仁峰文集》外集卷二中,可以看到其门人范尚敬评价其先师:“公之学,圣贤是诗;公之志,希文是期;公之行,金石其坚;公之名,信史其传。”汪尚和称“公学造明诚气克天地”。其外甥黄湘也是其门人之一,称赞汪循“天民才伟,气熊学粹,行醇道无,深而不探,理无微而不穷,怀仁负义,践孝履忠……崇正学表忠节作士气、后民生、弭盗贼、挽浇俗,而使之淳”。汪循一生著书有《仁峰文集》、《存正学辩》、《帝祖万年金褴录》、《目录》。
-
吴儆
吴儆[jǐng](1125~1183),宋文学家。原名吴偁,字恭父(陈亮《送吴恭父知县序》),避秀邸讳改今名,字益恭,号竹洲先生,休宁(今属安徽)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调明州鄞县尉。乾道二年,知安仁县。淳熙初,通判邕州,秩满入对,擢知州事,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与朱熹、张栻、吕祖谦等道学家相友善,张栻称其“忠义果断,缓急可仗”。以亲老乞祠,得主管台州崇道观。七年,起知泰州,转朝散郎致仕。十年卒,年五十九,宋理宗宝祐中,追谥文肃。工诗文,程珌谓其词章“峭直而纡馀,严洁而平澹,质而不俚,华而非雕”(《竹洲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亦称其诗文“意境劖削,于陈师道为近,虽深厚不逮而模范略同,盖以元祐诸人为法者”(卷一五九)。其《上蒋枢密书》论战和守之俱非,《与汪楚材书》论伊川之徒皆有卓识,《宰相论》论宰相之才,均为其文章风范之代表。诗如“未说因风翻柳絮,须看和月上梅花”(《次韵李提点雪中登楼之什》),“人家深蔽树,野水阔浮空”(《弋阳道中》),“淡月微云对倚楼,无声河汉自西流。高城忽起梅花弄,散作晴空万里秋”(《寓郡城客舍热不可寐与程彦举坐语达旦》),亦自清新喜人,而豪迈之气自不可遏,与东坡诗风相近(吕午《兰皋诗集跋》)。词作不多,以抒写宦情淡薄、归隐情趣、湖光山水最为真切,词风学苏轼,而较为平实简淡。《满庭芳》(水满池塘)、《浣溪沙》(十里青山泝碧流),描绘江南风光,清丁丙以为“置之白石集中亦无以辨”(《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四○)。著有《竹洲文集》二十卷,今存明弘治六年吴雷亨刊本、明万历七年吴瀛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三册收其词二十九首。《全宋诗》卷二一二九至二一三○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四九六三收有其文。事迹见程卓《竹洲先生吴公行状》(明万历刊本《吴文肃公文集》附录)、《宋史翼》卷一四。
-
吴棫
吴棫[yù](约1100-1154年),宋音韵训诂学家。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进士。召试馆职,不就。宋高宗绍兴(1131-1162年)中为太常侍丞,因触怒奸相秦桧,被免职。后任泉州通判,卒于任。吴氏博通音韵,精于训诂。朱熹称赞说:“近代训释之学,唯才老为优。”在古音研究上,吴氏与陆德明观点相近,认为古人韵缓(用韵较宽),创古韵通转之说。著《韵补》五卷,荟萃群籍,援引先秦韵文及诸家音训以求古音,开古音研究的先河。依吴氏认为相通的韵归类,古韵可以分为“东”“支”“鱼”“真”“先”“萧”“歌”“阳”“尤”九部。但具体内容与他研究的界限并不符合,就字论字,也不符合古音,引用欧阳修、苏轼、苏辙的诗为证据,更缺乏时代观念。又著《毛诗叶韵补音》十卷,意在补充陆德明《经典释文》叶音的不足。凡《诗》中以今音读来不押韵的,都以叶音通之。原书已不传,但多为朱熹《诗集传》所采用。王质《诗总闻·闻音》亦载其说,影响甚大。又著《楚辞释音》《字学补韵》《书稗传》《论语指掌》《考异续解》等书,都不传。《福建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宋元学案》卷二十二、《宋史翼》卷二十四载有他的事迹。
-
悟真子
悟真子,号苑至,男,元代人,道士。撰有《达摩宝传》。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汪洙
汪洙,字德温,明州鄞县人,先世居歙县,汪元吉子,汪思温父,汪大猷祖父。汪氏少时为神童,据传曾在文庙题诗,为地方官所奇,亦闻名于当时。登元符三年进士第。为明州教授,亦传其后任大宗正卿、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以正议大夫致仕。后在西山教授乡里《春秋》,为甬上硕儒。卒后谥文庄。
汪洙著《春秋训诂》已散佚,全祖望称其和孙复所著《春秋尊王发微》相当。另著《神童诗》,据说乃辑录汪洙诗歌而成,为我国古代蒙学名著,传本颇多。
宋楼钥《攻媿集》卷六十《汪氏报本庵记》:“是为外高祖大府君之墓,府君以才选为吏,古君子也。终身掌法,一郡称平,范文正公、王荆公皆以士人待之。我高祖正议先生为之志铭,盖积德之尤著者,是生正奉四先生,而汪氏之衣冠始于此。”
宋洪迈《友恭堂记》:“友恭堂者,鄞江汪氏所立也。汪望于歙,宗家几十室而九,至于处鄞,则由正奉公始。大公用文学行谊表儒先,数随计偕,讫弗售。晚以经授井邑,从之游户外屡满,丰滀不施。”
《嘉靖宁波府志》卷三十七《隽秀》:“宋汪洙,字德温,鄞人。九岁善赋诗,时牧鹅黉宫,见殿宇颓圮,心窃叹之,题其壁曰:‘颜回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万代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上官奇而召见,时衣短褐,问曰:‘神童衫子何短邪?’洙辄对曰:‘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世以其诗诠补成集,用训蒙学为《汪神童诗》。登元符三年李釜榜进士。任明州教授,著《春秋训诂》。召升宫教,拜大宗正卿,至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筑室西山,日集诸儒讲学,以教授族闾之子弟,乡称崇儒,馆卒,谥文庄。平生禀性仁厚,忠孝著闻。子思温,观文殿大学士;思齐,端明殿大学士。孙大猷,敷文殿大学士。”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六《士刘诸儒学案·正奉汪先生洙》:“汪洙,字德温,鄞县人。父元吉为县从事,为范文正公所知。王荆公宰鄞,以廉平吏荐于转运使孙威敏沔。先生以《春秋》教授于乡,乡人称之为汪先生。”
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六《庆历五先生书院记》:“一编麟经,以绍绝学,汪正奉之丰滀也。汪正奉《春秋》实与孙明复齐名,容斋称其丰滀不施,近志妄谓其官阁学。”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元符三年李釜榜:汪洙。”《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元符三年李釜榜:汪洙。”《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元符三年李釜榜:汪洙。”
汪之邦《宋故朝请大夫南剑知郡汪君圹记》:“曾祖讳洙,正奉大夫,妣陈氏,太硕人。”注:是志撰于宋嘉熙二年(1238)。
注:汪氏家族为宋朝甬上望族,其族人汪洙、汪思温、汪大猷等皆对宋朝政治、文化造成重大影响。对于汪氏家族的研究,首推黄宽重《真率之集———士林砥柱的汪氏家族与乡里文化的塑造》(载于《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关于汪洙的研究,除了侧重于其对乡里文化的贡献之外,更多的是对于《神童诗》的研究。如汪圣铎的《汪洙及其<神童诗>考辨》。
-
王之春
王之春(1842~1906) ,字爵棠,一作芍棠。清泉县(今衡南县)人。文童出身。早年曾投身湘军,隶彭玉麟部,擢为通判。清光绪十四年(1888),他由广东粮道迁浙江按察使。旋调任广东按察使。1890年升湖北布政使。次年刊行《国朝柔远记》,综述1644—1872年间清代外交历史。1894年,他奉命赴俄吊唁亚历山大逝世。次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朝野人士竭力反对,要求废约。他奉命绕道巴黎归国,引法国出面干预。于是俄、德、法三国联合压迫日本归还辽东。1897年调任四川布政使,任内镇压余栋臣起义。1899年升山西巡抚,旋调安徽巡抚。1902年调任广西巡抚,因主张以出让广西矿产权利为条件,借法兵镇压广西人民起义,激起国内拒法运动,1903年被革职。1904年10月,革命党人万福华在上海行刺王之春未遂,他从此在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1906年病死。著作甚多,现留存的有《船山公年谱》、《国朝柔远记》(后改为《通商始末记》)、《谈瀛录》、《王大中丞椒生奏议》、《使俄草》、《中国通商史》、《椒生随笔》、《椒生诗草》、《防海纪略》、《王椒生集》、《憇园记》、《高州府志》54卷等。
-
吴庆坻
吴庆坻(1848—1924),字子脩,一字敬彊,号悔余生,晚号补松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幼随祖父宦游川、陕、鄂、晋等地。舟车旅邸,犹携书苦读,既至晋,善为文,益志于经世之学。同治七年(1868)侍祖还杭。时俞樾主诂经精舍,乃游其门,与诸耆旧结铁花吟社,月再集者十年。光绪二年(1876)举于乡,十二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五年授编修,充会典馆帮总。十七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三年简四川学政。二十九年典云南试,简湖南学政,次年以疾归,三十一年复旧职。三十二年授湖南提学使,东渡日本考学制。在湘五载,兼署布政司、提法司。宣统三年(1911)乞休。辛亥革命后移家至沪,与冯煦、恩施、樊增祥、沈曾植、陈夔龙、梁鼎芬等结超社、逸社,复与沪上诸名流结淞社。越二年归里,凡征辟皆不至。姚诒庆曰:“公为文服膺湘乡阳刚阴柔之说,而深有合于桐城诸巨子之矩矱,故事要而不繁,辞文而不缛,为《补松庐文录》八卷。公幼承祖训,作诗至慎,于诸家无所不窥,而杜诗尤精熟,为《补松庐诗录》六卷;其辛亥后作,别为《悔余生诗》五卷。又雅好游览,凡经行古迹及佳山水,皆见之于诗,然亦别有游记数种。”另著有《蕉廊脞录》八卷、《辛亥殉难记》八卷,又编辑《吴氏一家诗录》十卷,手定《杭州府志》一七○余卷,参与续修《浙江通志》,未竟事而卒。以上引文及事迹均见姚诒庆《清故湖南提学使吴府君墓志铭》(《碑传集补》卷二○)。
-
王应奎
王应奎(1683~1760),清代诗文作家。字东溆,号柳南。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约卒於乾隆二十四、五年(1759—1760)间,年近八十岁。常熟(今属江苏)人。诸生,8次应乡试,均落第,于是退隐乡间,“堆书及肩,而埋头其中”。许廷录在《王东溆诗集序》中称:“其平昔研讨典籍,探索经史,挹其华而摛其实”。工书法,初学颜真卿。亦善於山水画,不落近人窠臼。他早以诗名,为沈德潜所赏识。写过许多感时伤世的篇章,如《箬包船纪事》揭露社会黑暗势力残害儿童以谋钱财的暴行,指责有司惩治不力。《补禽言》假借禽语描述了“十室九空穷彻骨”的凄惨现状,等等。他作诗,注重字烹句炼,讲求言必已出,而“不拾人牙慧”(王豫《江苏诗征》)。尤以近体见胜。他还擅长古文,后人评价他“古文博综,典赡中有修洁之致”(同上)。其集中以诗序、杂记之类文章居多,论辨之作甚少。《柏太史制义序》是比较出色的一篇。著有《柳南文钞》6卷、《诗钞》10卷,《柳南随笔》6卷、《续笔》4卷。此外,还辑有《海虞诗苑》18卷。
-
吾丘衍
吾丘衍(1272年—1311年),元诗人、书法家。吾丘复姓,或省丘而称吾衍。字子行,号竹房、竹素、贞白。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工书法,精于小篆,通声律,能鉴别古物,而又喜谈《太玄》。买屋小巷,居楼上,授徒为业,吹箫自乐。为人简傲,好讥侮文士,然推服仇远和胡之纯、胡长孺兄弟。四十未娶,买酒家女为妾。有人称此女为其妻而讼之,衍牵连受侮,遂访仇远,未遇,留诗云:“刘伶一锸事徒然,胡蝶飞来别有天。欲语《太玄》何处问,西泠西畔断桥边。”此后不知所之,有人得其遗履于断桥,疑投湖而死。西湖僧为作“文冢”于孤山,胡长孺为之铭。平生论诗鄙薄流俗之陈陈相因。《四库全书总目》谓其“颇效李贺体,不能尽脱元人窠臼,然胸次既高,神韵自别,往往于町畦之外,逸趣横生”。著有《学古编》、《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等。《元诗选》二集录其诗十二首。生平事迹见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四○《吾衍传》、《万历杭州府志》卷六六、《元史类编》卷三六。
-
吴玉搢
吴玉搢(1698-1773),清江苏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字籍五,号山夫,晚号顿研,又号钝根。少聪敏好学,八九岁即喜辨别古字。于仕途不遇,至晚年方得贡生,授凤阳府训导。生平究心于金石、文字之学。曾取假借通用之字,按平水韵编次,各注所出,而为之辨证,著《别雅》五卷。其书虽多漏略,但对于研究文字的通转,音义的演变,仍有参考价值。又取《说文》引经,与今本比勘,考稽同异,为《说文引经考》二卷。曾游山川阻夷,历险探幽,访求碑刻,著《金石存》十六卷。另有《六书述部述考》六卷、《天发神忏碑考》一卷。其所著《六书叙考》十二卷,分“数位、天官、地舆、人物、事为、饮食、衣服、宫室、器用、动物、植物、支干”等十二类,以子、母相生。末附存疑五部,计五百一十部,母部二百一十九、子部二百九十一。 (事迹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二,《碑传集补》卷四十五,丁晏《吴山夫先生年谱》。所著书均传于世,其《六书叙考》未刊行,今有稿本存。
-
吴忏情
吴忏情,清末民初人。著有《埋愁室丛话》。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王又朴
王又朴(1681-1763),直隶天津人,字介山。雍正元年(172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吏部主事,外放历任河南分司,陕西、江南泰州通判,池州、徽州知府,不久致仕归里。幼读朱子《周易本义》,不信朱子“不可便以孔子之说为文王之说”,年至六十以为卦爻辞有非彖、象《传》而不能明者,于是著《易翼述信》十二卷,专以《彖传》、《象传》、《文言》解释经义。诗文有《诗礼堂文集》五卷,《诗集》七卷。
-
魏荔彤
魏荔彤(1670—?),生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雍正初年依然在世,然而卒年不详。字念庭,号怀舫。清代康雍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理学家、易学家。直隶柏乡(今河北柏乡)人。官至江常镇诸道观察使,为官之余,专心著述。魏氏自幼爱读医书,善于将诸书内容联系起来,互相阐明,探讨奥旨。他往往用仲景所言,来解《内经》不明之处,又用《内经》所讲道理,解释《伤寒论》中不明之处,多有心得。直到甲午年(1714)魏荔彤利用工作之余开始研读《周易》,久而久之,魏氏便以读《易》之心思识解读其《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篇。宇栉句比,条分缕析,分章别段,五明参证,而后认识到“仲景之书真与《易》无二义也”。《周易·系辞》云:“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魏氏认为研究《伤寒论》也是如此。医理与易理无不相合。以此理研究《伤寒论》“必晓然大白矣”。所以,他自幼至老,研究《伤寒论》几十年,终于豁然明悟。著成《注释伤寒论义大全》或称《伤寒论本义》(或称《伤寒论注疏》)(康熙辛丑年刊行)。魏氏的著作还有《素问注疏》二十四卷、《灵枢注疏》九卷、《金匮要略本义》三卷,皆多有发明,《医宗金鉴》多引其说。曹禾称赞魏氏“实士大夫攻医之佼佼者”。
-
魏濬
魏濬(1553-1625),字禹卿,号苍水,明代福建松溪县人,生于嘉庆三十二年(1553年),卒于天启五年(1625年)。从小敏慧,才智超人,四岁能作字对, 得到建宁府推官郭子章 赏识,把他和晋江县才子苏溶合称"闽中二溶"。万历三十 二年(1604)中进士,初任户部观政,后升河南清史司主事,奉命监督清理河南、山西两省粮仓,任内革除贪官污吏,用标准衡器收粮,深受群众拥戴。万历三十七年(1609)朝延赐"清廉宴"嘉奖,并提升他为山西省郎中。后调任广西省提学佥事,主持修造桂林学宫礼器,创办思恩州学。公余常深入山区抚慰瑶、壮等少数民族。不久升任江西按察副使南昌兵备兼管饶九道。当时朱氏皇室淮王在封地私设刑堂强夺民女,专横跋扈,与地方矛盾日益加剧。魏濬到任后,查明事实,先惩办凶犯二人,一王室宗亲,白天公然在南昌大街上抢夺金银,魏濬不顾情面,依法惩办。他还四次写信规劝淮王 [2] ,淮王为他的精诚所感动,终于悔悟改过。万历四十七年朝廷赐 "卓异宴",并提升他为山东布政司参议,同年他带兵驻防青州,整顿军伍,士气振奋确保地方安靖。天启二年(1622)调任湖广按察使,正遇湖南与贵州、四川边境的苗民与矿工发生冲突。魏濬派人疏导,晓谕大义,恩威并施,制止了一场暴乱。
天启五年魏濬他调任江西省左布政,不久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此时贵州与广西边境又告急,他冒暑巡视边境训练士卒,加强戒备,稳定边境局势。八月他出巡途中,在一座"苍水使者"庙中憩息,见神像面貌衣着酷像自己,知道是当地百姓为他立的生祠。后来,在病中仍感于心不安,对同僚说;"国恩未报,语不及私。"八月二十日病故于公署,终年七十三岁。
魏濬一生俭朴,乐于救助贫困,奖掖后生。他喜读书勤著述,诗文有盛名,立论精辟,涉猎广博。著有《易义古象通》八卷、《世略》十五卷、《武略》十八卷、《西事珥》八卷、《峤南琐记》二卷、《东粤事文摘》十卷、《纬谈》一卷、《太乙括元》十卷、《方言据》二卷、《黄颔膈》一卷、《峡云阁草》前后集四十卷共ll部120余卷。其中《易义古象通》,八卷,收录入清乾隆钦定《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总纂官纪昀给皇帝奏章中对这部书的评价是:"论述精辟,有独特见解,研析颇深,非抄袭雷同者能比。"
-
王宗传
王宗传,字景孟,号童溪,生卒年不详,宁德八都童溪人,一说临安人。王宗传在临安太学二十一年,淳熙八年(1181)进士。官韶州教授。王宗传学问渊博,尤精于《易》,开门授徒,门生众多,且多优秀。著有《童溪易传》三十卷。其说大抵祧梁、孟而宗王弼,说《易》唯凭心悟,力斥象数,提出《易》即吾心,吾心即《易》说,与杨简《易传》宗旨相同。王弼祖尚玄虚以阐发义理,程颐祖其义理而归诸人事,故似浅近而醇实。宗传及杨简祖其玄虚而索诸性天,故似高深而幻渺。宗传与杨简实为南宋初以心性说《易》之祖。王氏《童溪易传》在易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自问世以来,援引王氏易说的易著不绝如缕。如南宋方实孙《淙山读周易》(99次);元代董真卿《周易会通》(40次),熊良辅《周易本义集成》(41次);明代胡广《周易大全》(42次);清代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62次),沈起元《周易孔易集说》(154次),程廷祚《大易择言》(43次),翟均廉《周易章句证异》(101次);民国马其昶《周易费氏学》(40次)等等。自宋至民国,王氏易著受易家援引的次数数目可观,援引的易家近50家(兹不详列)。王氏易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众多易家援引的主要原因之一。
-
王申子
王申子,原名王申,字翼卿,号秋山。元邛州今四川邛崃人,在南宋中过进士做过官。一生大部时间隐居慈利州天门山, 授徒讲学。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南宋末年到元中后期。关于王申子,《明一统志》王申子,本邛崃人,号秋山。元季隐居慈利,注《大易辑说》《春秋类传》。言王申子号“秋山”,与《周易折中》同,他处未见。且一言王氏隐居之时当元朝末年,与下文考证元朝中后期,大体一致。《湖广通志》“直隶澄州志”袭《明一统志》旧说王申子,《明一统志》“本印峡人,隐居慈利,注《大易辑说》、《春秋类传》。”《元史类编》王申子,字翼卿,邓州人,寓居慈利天门山着《大易缉说》十卷。……皇庆二年,征为南阳书院山长,尚有《春秋类传》、《周礼正义》等作。言王申子尚有《周礼正义》,为其它史料未见,存疑。
朱彝尊《曝书亭集·王氏大易缉说跋》“《大易缉说》十卷,元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邓州王申子粪卿撰。康熙庚申借无锡秦氏本绿而藏之。”朱彝尊《经义考》卷四十四“王氏申子大易缉说十卷,存。”其后,《经义考》对《大易缉说》做了较为详尽的引述。包括卷首王履序、程文海序,卷末李琳跋、田泽《续刊大易缉说始末》,此外最有价值之处是有吴澄的评价,不见于他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易缉说》,元王申子撰。申子字翼卿,邓州人,其始末未详。据卷首载田泽“刊书始末”惟称其皇庆二年行省剳付充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又称其寓居慈利州天门山,垂三十年始成《春秋类传》及此书。
-
王宏撰
王宏撰(1622—1702),清陕西华阴县人,一作王弘撰。字无异,号山史。明南京兵部右侍郎王之良之子。明诸生,入清,隐居华山下,筑“读易楼”以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荐举博学鸿儒,以老病辞。康熙四十一年(1702)卒于家,时年81岁。山史博学多才,在诗文、书法、金石、古书画收藏和鉴赏及《周易》研究诸方面均有成就,当时学人对其有“博物君子”之称。时与李容、李柏、李因笃齐名。 时人号为“四夫子”。与顾炎武交谊深厚。炎武称说: “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史。”(《广师篇》)著有《周易筮述》八卷、《正学隅见述》一卷,均传于世。(事迹见《清史稿》卷五百○一,《小腆纪传》卷五十五,《清史列传》卷六十六,《国朝耆献类征》卷四百一十三,《碑传集》卷一百三十九,《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八,《清儒学案小识》卷十二,《文献征存录》卷四,《国朝书画家笔录》卷二,《鹤征录》卷七。)
-
吴桂森
吴桂森,生卒年不详,明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字叔美。万历四十四年(1616)岁贡生。曾与顾宪成、高攀龙讲学于东林书院,又从钱一本学《易》,日夜探索,几忘寝食。传钱氏《像象》之学。天启中东林书院被毁,桂森建丽泽堂。又构小轩,题曰“来复”,以示申张正义,学者称“素衣先生”。著有《周易像象述》、《像象金针》。另有《真儒一脉》、《书经说》、《曲礼说》等。治《易》主依象明理。言象不袭焦、京、陈、邵,言理亦不陷于空虚心性。颇有新意。
-
王心敬
王心敬(公元1658-1738),清学者。字尔缉,号丰川。鄂县(今陕西户县)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十三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年,年八十三岁。乾隆元年(1736)举孝廉方正。师事李颙,从学达十年之久。陈诜抚鄂,聘主讲江汉书院。后湖广总督额伦将以真儒荐,固辞不起。
其学不立门户,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主张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力戒偏颇。他说:“程朱陆王在圣门皆游夏之选。我辈能实得其一二造诣,即可卓然自树于士林,原不容后生妄谈长短”(《语录》)。从本体不离工夫,工夫不离本体的观点出发,认为“吾辈于程朱陆王正宜兼资,何可以爱恶之私,轻加排讥?”(同上)在兼收并蓄的主旨下,认为对程朱陆王不应加以排斥,而应加以适当的“补救”。他说:“陆王宜补救以平实精密,程朱宜补救以易简疏通” (同上)。提倡以大公之道打破门户之见。他说:“自濂洛以来,诸儒论学各自另标一宗,这固是本其自得者语人,要之不无自立门庭之见。吾道大公,是千古之公是,奚事秘为己有?秘为己有之心,即此念成私” (同上)。
在哲学上坚持性与敬相结合的观点。把性与敬看作本体与工夫的关系,认为性是本体,敬是体认本体的工夫,性作为宇宙名理的根宗,也是一切善德的源泉和最高的道德标准。但又认为只有主敬才能尽性,断定只有通过敬才能与作为最高道德规范的性浑然契合,认为主敬是尽性的条件。他说:“知性乃可言道,尽性斯可言学。然却舍居敬一着,更以何方入知性之门、登尽性之堂乎?故于这性字既要认得真切,而于这敬字又须究得的当”(同上)。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主张知与行的合一,不主张将两者割裂或有所侧重。他说:“知是知此行,行是行此知,所谓体本同归也。能时时真知即是立行,往往力行即是真知,所谓工亦兼到也。这裹如何可以硬分? 又如何可以偏重?”(同上)
学识宏博,尤精于治《易》。他说: “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孔子论《易》,切于人身,即可知四圣之本旨,并可以识学《易》之要领。”(《易说》)其意在以象明义,他说:“《易》是道人事之书,阴阳消长,只是借来作影子耳。故曰《易》也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于阴阳消长处,看得不明,是影子不真,亦属捕风捉影”。又说:“置象言《易》,是谓悬空,执象舍义,是谓泥迹,象义双显,则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同上)。力辟“河图”、“洛书”说,认为后儒纷纷主象、主数、主理、主卜筮、主错综之处,是舍大道而入旁蹊。康熙三十年(1691),王心敬着手汇集其师李颙的散稿,历两年编成《二曲集》。清唐鉴称之曰:“关中之学,二曲倡之,丰川继起而振之,与东南学者,相应相求,俱不失切近笃实之旨焉”。(《清学案小识》卷九《守道学案》)著作甚多,有《丰川易说》、《尚书质疑》、《礼记汇编》、《四礼宁俭编》、《春秋原经》、《江汉书院讲义》、《关学编》、《语录》、《丰川全集》等。
-
王寂
王寂(1128—1194),字元老,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仕为太原祁县令,通州刺史,中都副留守,户部侍郎。大定二十六年(1186)左迁蔡州防御使,大定二十九年提点辽东刑狱。入为中都路转运使,摄礼部尚书。卒谥文肃。王寂于世宗朝以文章政事显。《四库全书总目》云:“寂诗境清刻镵露,有戛戛独造之风;古文亦博大舒畅,在大定、明昌间卓然不愧为作者。”“而文章体格亦足与滹南、滏水相为抗行。”(卷一六六《拙轩集》提要)著有《拙轩集》、《北迁录》、《鸭江行部志》、《辽东行部志》。《拙轩集》原本久佚,清代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六卷,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鸭江行部志》有《辽海丛书》本、《藕香零拾》本,后附《辽东行部志》节本,《北迁录》佚,《彊村丛书》辑其词一卷三十五首,号《拙轩词》。《中州集》卷二录其诗七首,卷一○姚孝锡后附一首,《金文最》收其文共二十一篇。生平事迹见《大金国志》卷二八、《中州集》卷二、《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拙轩集》提要。
-
王应山
王应山(1531~?年),明万历间人,字懋宣,号静轩,晋安(今福建闽侯县)人。博览群书,无意功名,足迹遍历八闽。以《春秋》一科教授福州、建宁间,从学者甚众,后在南京礼部尚书林燫家塾执教。林燫纂修《福州府志》,多请其裁定。明万历九年(1581年),应山编成《闽大记》。万历四十年(1612年),犹以82岁高龄在《湖山纪胜》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纂成《闽都记》,富有史料价值。
还著有《经术源流》一卷、《世锦王氏谱要》十卷、《闽大记》五十五卷、《闽都记》三十三卷、《全闽记略》八卷、《风雅丛谈》六十卷、《帚言摘录》二十四卷等行世。他幼承家学,壮作远行,足迹遍历闽省诸郡,举凡入志的大儒里居、山川形势要害,以及风土民情、物产均经实地探访。因此,所纂的志书,不事浮华,征引博而叙述简,资料价值较高。
-
吴农祥
吴农祥(1632~1708),清诗文家。字庆百,号星叟,别号啸台、宜斋、大涤山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因故报罢。家藏书逾万,与弟登楼撤梯,尽发所藏苦读。与吴任臣齐名,时有“二吴”之目。至京师,客冯溥邸,与陈维崧、毛奇龄、吴任臣、王嗣槐、徐林鸿合称“佳山堂六子”。作诗甚丰,袁枚以为“古人诗集之多以香山、放翁为最,本朝则未有多如吾乡吴庆伯先生者”(《随园诗话》)。为学条贯五经,尤精于《易》,与毛奇龄相切磋。章抚功称其文“才辨宏博,茹经涵史,驰骋百家”,称其诗“激昂发越”(《吴征君行状》)。著有《萧台集》二百四十卷,《悟园杂著》二十卷,《流铅集》四十卷,《诗余》二十四卷,及《啸台读史》、《绿窗读史》、《钱邑志林》、《唐诗辨疑》(均清史列传)《西湖水利考》、《文献通考正续纂》等,并行于世。有“吴星叟藏书”、“大涤山樵藏印”、“星叟农祥之章”等藏书印。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国朝耆献类征》卷四三一、方楘如《吴征君农祥传》、章抚功《吴征君农祥行状》。
-
魏焕
魏焕,生卒年不详,字东洲,长沙人,嘉靖进士,授嘉兴府推官,历官兵部员外郎,擢四川佥事。著有《皇明九边考》、《蜀东抚苗实录》等书。
-
王士性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天台山元白道人,临海县(今临海市)兰道村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九年,升礼部给事中,陈天下大计,言朝廷、官司、兵戎要务,深切时弊,多所议行。自宛入洛,经登封,游嵩岳,遍览河南诸胜,行程2300里。上疏朝廷,对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及漕运等提出创见,大多得以实行。十三年,丁母忧返里。次年,历游两浙。十六年,赴京就原职,途中谒孔庙,登泰山。同年奉命典试四川,上峨眉。十七年,调广西布政司参议,自四川沿江而下,游三峡、洞庭,登衡山。任间,建怀远、荔波二边城。十九年,迁云南澜沧兵备副使,游点苍、鸡足诸山。后历任河南提学、山东参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
一生性喜游历。凡所到之处,对地区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悉心考证,并成著作。著有《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诸书。其中《广志绎》包含丰富的地理学思想与地理学资料,较具体、全面地阐明人地关系理论。现代学者称之为古代人文地理学开拓者,已走在当时世界地理学前列。
万历二十六年卒。墓在临海市双港保宁寺东,尚存。从父王宗沐,堂弟士崧、士琦、士昌,均为进士,有政绩。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